精密成形工程
《精密成形工程》(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3年,是由中國兵器工業(yè)第五九研究所、國防科技工業(yè)精密塑性成形技術研究應用中心主辦的科技核心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fā)行,是目前唯一以成形工程命名的科技期刊。 《精密成形工程》本刊宗旨:展示國內精密成形工程專業(yè)研究
非官網,僅供參考《精密成形工程》(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3年,是由中國兵器工業(yè)第五九研究所、國防科技工業(yè)精密塑性成形技術研究應用中心主辦的科技核心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fā)行,是目前唯一以成形工程命名的科技期刊。 《精密成形工程》本刊宗旨:展示國內精密成形工程專業(yè)研究
非官網,僅供參考《精密成形工程》
期刊級別:國家級
國內統(tǒng)一刊號:50-1199/TB
國際標準刊號:1674-6457
周期:雙月刊
主辦單位:中國兵器工業(yè)第五九研究所 國防科技工業(yè)精密塑性成形技術研究應用中心
主管單位: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精密成形工程》(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3年,是由中國兵器工業(yè)第五九研究所、國防科技工業(yè)精密塑性成形技術研究應用中心主辦的科技核心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fā)行,是目前唯一以“成形工程”命名的科技期刊。
《精密成形工程》本刊宗旨:展示國內精密成形工程專業(yè)研究前沿成就,追蹤國內外成形制造技術新工藝、新趨勢,推進我國精密成形工程專業(yè)好中快進,科學發(fā)展,為我國制造業(yè)跨越發(fā)展提供服務。報道內容:內容覆蓋金屬材料成形(鍛壓、鑄造、焊接成形等),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成形、復合材料成形等制造技術學科領域。
精密成形工程雜志欄目設置
理論與試驗研究、應用技術、專家論壇、名企報道、綜述、綜合信息
精密成形工程雜志榮譽
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
精密成形工程雜志社介紹
1.《精密成形工程》文章標題:一般不超過300個漢字以內,必要時可以加副標題,最好并譯成英文。
2.《精密成形工程》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名稱(一、二級單位)、所在城市(不是省會的城市前必須加省名)、郵編,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3.《精密成形工程》提要:用第三人稱寫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語,100-200字為宜。
4.關鍵詞:3-5個,以分號相隔。
5.正文標題:內容應簡潔、明了,層次不宜過多,層次序號為一、(一)、1、(1),層次少時可依次選序號。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過1萬字,用A4紙打印,正文用5號宋體。
7.數字用法:執(zhí)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guī)定》,凡公元紀年、年代、年、月、日、時刻、各種記數與計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數字;夏歷、清代及其以前紀年、星期幾、數字作為語素構成的定型詞、詞組、慣用語、縮略語、臨近兩數字并列連用的概略語等用漢字數字。
8.圖表:文中盡量少用圖表,必須使用時,應簡潔、明了,少占篇幅,圖表均采用黑色線條,分別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號,應有簡明表題(表上)、圖題(圖下),表中數字應注明資料來源。
9.注釋:是對文章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說明,其序號為①②③……,注釋文字與標點應與正文一致,注釋置于文尾,參考文獻之前。
10.參考文獻:是對引文作者、作品、出處、版本等情況的說明,文中用序號標出,詳細引文情況按順序排列文尾。以單字母方式標識以下各種參考文獻類型:普通圖書[M],會議論文[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匯編[G],檔案[B],古籍[O],參考工具[K]。
期刊收錄論文目錄:
真空電子束焊接技術應用研究現狀陳國慶;樹西;柳峻鵬;張秉剛;馮吉才 (31)
焊接過程宏微觀數值模擬與仿真的研究現狀董志波;郭軍禮;楊來山;任新星;劉誠誠;肖杰立 (40)
激光前向轉移技術及其溫度場數值模擬研究劉威;費義鹍;鄭振;安榮;張威;王春青;田艷紅;朱泯西 (52)
超聲在電弧焊接中的應用范成磊;陳琪昊;林三寶;楊春利 (57)
晶圓直接鍵合及室溫鍵合技術研究進展王晨曦;王特;許繼開;王源;田艷紅 (67)
國內焊接缺陷聲學無損檢測研究綜述遲大釗;齊聰成 (74)
納米材料增強復合釬料的研究進展王澤宇;霸金;馬薔;亓鈞雷;曹健;馮吉才 (82)
電子封裝用SiCp/6063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修子揚;張強;王子鳴;蔣涵
推薦閱讀:建筑項目土建施工的方式研究跟可持續(xù)發(fā)展
這篇建筑工程師論文發(fā)表了建筑項目土建施工的方式研究跟可持續(xù)發(fā)展,隨著我國建筑工程數量的增加,很多適應現代化需求的建筑不斷增多,為了更好的與人們的需求相契合。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dzqk/1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