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簡介 《中國給水排水》(半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5年,由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獲獎情況:全國建筑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全國優(yōu)秀期刊;華北地區(qū)十佳優(yōu)秀期刊,建設部優(yōu)秀期刊.
非官網,僅供參考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簡介 《中國給水排水》(半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5年,由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獲獎情況:全國建筑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全國優(yōu)秀期刊;華北地區(qū)十佳優(yōu)秀期刊,建設部優(yōu)秀期刊.
非官網,僅供參考《中國給水排水》
期刊級別: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統計源期刊
國內統一刊號:12-1073/TU
國際標準刊號:1000-4602
周期:半月刊
主辦單位:中華醫(yī)學會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簡介
《中國給水排水》(半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5年,由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獲獎情況:全國建筑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全國優(yōu)秀期刊;華北地區(qū)“十佳”優(yōu)秀期刊,建設部優(yōu)秀期刊.
《中國給水排水》是面向全國給水排水和環(huán)境工程界的專業(yè)性科技期刊,是中國建筑類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具有較高的理論導向性和較強的工程實踐性,在國內享有盛譽,被稱為中國水行業(yè)的“首席雜志”。創(chuàng)刊20年來,發(fā)表了許多質量高、有影響的文章,曾被國內外多家信息檢索中心(如Ei、CA、CSCPTD等)收錄,已成為專業(yè)工作者交流科技成果實際經驗、了解國外科技動向和熱點信息、展示先進生產設備的重要窗口。讀者對象主要是自來水、市政排水、建筑給排水、水與廢水處理等行業(yè)的設計、科研、教學、信息管理、施工、生產、分析、監(jiān)測人員和大中專院校學生等。為更好地促進水工業(yè)的發(fā)展,我刊將堅持辦刊宗旨和特色,繼續(xù)更快更有效地傳播給水排水、環(huán)境工程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特別是各地的最新工程信息,并力爭將國家和省、部級以上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攻關課題等相關最新成果在我刊得到首發(fā)和首報。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欄目設置
論述與研究、述評與討論、技術總結、設計經驗、工程實例、技術改造、水業(yè)導航、節(jié)水與回用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推薦閱讀
《中國給水排水》(半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5年,由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獲獎情況:全國建筑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全國優(yōu)秀期刊;華北地區(qū)“十佳”優(yōu)秀期刊,建設部優(yōu)秀期刊.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第17期目錄
中溫UASB反應器處理餐廚垃圾廢水中試研究王金輝[1];饒坤[1];黃安娜[2];黃怡然[1];嚴永紅[1];朱建林[1]
(6)低氨氮尾水厭氧氨氧化系統構建及效能研究黃巍[1];覃光旭[1,2];周健[1];溫馨[1]
(11)基于機械淘洗的活性初沉池碳源轉化與回收評價李秀芳
(17)SMP與EPS分子質量分布對污泥可濾性的影響閆立娜[1];王朝朝[2];李思敏[2];唐鋒兵[2];張凱[2];李軍[3]
(23)活性炭表面性質對其控制超濾膜不可逆污染的影響王燦[1];王美蓮[2];楊海燕[2,3];瞿芳術[2];呂謀[1];徐葉琴[3];李圭白[2]
(29)低壓無清洗浸沒式直接超濾工藝中試研究唐小斌[1];梁恒[1];瞿芳術[1];丁安[1];李星[2];陳杰[3];李圭白[1]
(34)復合有機物污染的含鐵、錳源水生物凈化研究蔡言安[1];曾輝平[2];李冬[2];畢學軍[1];張杰[2,3]
(39)酸堿平衡法對地下水暫時硬度的去除試驗研究華家[1];盧金鎖[1];閆濤[2]
(43)淡化海水進入水泥砂漿內襯管后的水質化學穩(wěn)定性李曉敏[1];汪雋[1];陳超[1];張曉健[1];王洋[2]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榮譽
CA 化學文摘(美)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Pж(AJ) 文摘雜志(俄)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劍橋科學文摘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館藏文摘雜志知網收錄(中)統計源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維普收錄(中)Caj-cd規(guī)范獲獎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科雙效期刊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投稿要求
(1)選題新穎,具有開拓性或創(chuàng)新性,屬于國內或國際水行業(yè)的前沿課題。
(2)關于工程應用的內容,能夠引起同行的廣泛關注。
(3)關于研究的內容應與生產實踐密切結合。
(4)論文寫作符合規(guī)范與本刊的習慣,無政治思想錯誤,無國界、國名錯誤,不涉及保密問題,無抄襲或一稿多投問題。
(5)本刊稿件處理周期一般為3個月,最遲6個月;6個月之后仍沒有收到本刊處理意見的,可自行處理。
(6)本刊刊登的論文將全部出版網絡與光盤版,有異議的作者請來稿時聲明。
(7)本刊商請投稿作者給予本刊自稿件發(fā)表之日起為期一年的專有出版權,如投稿作者未作特別聲明,則視為同意此項授權。
(8)本刊對所有投稿均不收取審稿費。
(9)本刊稿件具體審閱流程可參考。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jzqk/1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