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清代對蒙古族聚居的地區(qū)屬地內實施封禁和蒙漢分治。隨著清初順治年間官方招募移民以及為謀求生計漢族的自發(fā)移入,漢族人口的數(shù)量不多增多,封禁政策受到沖擊,蒙漢關系也發(fā)生變化。嘉慶五年(1800年)下旨可接地養(yǎng)民以資蒙古生計,將處理郭爾羅斯前旗蒙荒
摘要:清代對蒙古族聚居的地區(qū)屬地內實施封禁和蒙漢分治。隨著清初順治年間官方招募移民以及為謀求生計漢族的自發(fā)移入,漢族人口的數(shù)量不多增多,封禁政策受到沖擊,蒙漢關系也發(fā)生變化。嘉慶五年(1800年)下旨可“接地養(yǎng)民”“以資蒙古生計”,將處理郭爾羅斯前旗蒙荒開墾的原則和辦法,載入《大清會典事例》等文獻中,并通告各蒙旗,宣告蒙地開始弛禁。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又宣布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即徹底廢棄原有對蒙封禁、禁墾蒙地的政策。光緒朝有組織地把大批漢民移入蒙旗,大量拍賣蒙荒,使得蒙地發(fā)生社會變革。自此蒙地封禁和蒙漢分治政策最終瓦解。漢族人口的遷入過程中出現(xiàn)了土地私墾,在光緒朝最終被迫招墾開辦蒙荒,在札薩克圖王旗夾雜著蒙、民矛盾與糾紛。但是隨著蒙漢之間相互學習、和睦相處,客觀上促進了蒙地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加強了多民族生活區(qū)域的繁榮。
關鍵詞:開辦蒙荒;移民;蒙漢關系;光緒朝;清代
相關論文范文閱讀:清代漢人入滇對大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影響
摘要:以清代大理地區(qū)漢移民入滇為背景,緊密結合國家、云南及地方史料,對漢移民進入大理地區(qū)的歷史背景、人口規(guī)模、遷移特點、帶來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表現(xiàn)等問題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清朝進入大理地區(qū)的漢移民多為自發(fā)行為,遷入原因與當時政局有關,他們的到來改變了前朝“夷多漢少”的民族比例。
清代對蒙古族聚居的地區(qū)屬地內實施封禁和蒙漢分治。嘉慶五年(1800年)下旨可“接地養(yǎng)民”,“以資蒙古生計”,將處理郭爾羅斯前旗蒙荒開墾的原則和辦法,載入《大清會典事例》等文獻中,通告各蒙旗,宣告蒙地開始弛禁。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發(fā)布“變法”通告,開始在全國推行所謂新政。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又宣布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即徹底廢棄原有對蒙封禁、禁墾蒙地的政策。
一、清代札薩克圖王旗的移民情況
蒙古族、世居東北的滿族以及移民而來的漢族是清代居住在札薩克圖王旗的主要民族。順治年間的《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guī)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qū)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戶益繁息”。以嘉慶五年(1800年)宣告蒙地開始弛禁為始,至道光年間,變封禁為放墾,允許關內百姓入東北開墾。咸豐年間,開禁放墾,流民可以合法進關。清代移民包括因蒙古王公私墾而引起的零星的移民和政府鼓勵的大規(guī)模移民。此前進入札薩克圖王旗的漢族人口數(shù)量不多,僅僅能稱作人口流入。隨著清代咸豐朝后開禁放墾,外來人口的大規(guī)模移入,此時的人口遷入才能稱為移民,人口主要來自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政府移民的目的是移民墾荒,以恢復東北的經濟;招徠民人,為移民實邊、鞏固政權。
外來的人口主要來自于兩個渠道:一個是來自海路的山東移民。因遼東半島合山東半島毗鄰,清代有眾多山東的漢族人口攜家?guī)Ь斐舜蛇^渤海來到東北。他們先在遼東半島短暫休息,然后分路向北進發(fā),進而有人進入蒙地。他們被蒙古王公招募私墾,逐漸成為蒙地居民的一部分。另一個是來自河南、河北等地的中原移民。較之山東的移民,這部分人口相對較少。這些人攜帶家眷通過山海關的嚴格檢查后進入東北,伴隨著人口遷移進入蒙地謀求生計。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滿洲旅行記》中記載了當年移民東北過程中的歷史畫面:“由奉天入興京,道上見夫擁獨輪車者,婦女坐其上,有小兒哭者眠者,夫從后推,弟自前挽,老媼拄杖,少女相依,踉蹌道上,丈夫罵其少婦,老母喚其子女。隊隊總進通化、懷仁、海龍城、朝陽鎮(zhèn),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寢者皆山東移民……”①。
《清朝前期理藩院滿蒙文題本》有乾隆朝民人居住蒙地,在刑訴中訴說籍貫的記載,譯文如下:在乾隆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城之北岸nadanju五里地末端處,所有啟程之處立網收稅捕魚居住的xandonglaijeofucang縣民人liyangcungsi來衙門告狀。據(jù)yenfujeng的供述情狀如下,“我是山東萊州府葉縣人,與民人liyangcungsi等一起合伙,曾經在叫nadanju的地方捕魚。”②從案卷yenfujeng的供述可知,他是來自山東的民人,迫于生計到蒙地墾荒。而此處記載只是《清朝前期理藩院滿蒙文題本》中民人進入蒙地后蒙民糾紛案件中的一例。
清廷放墾蒙地主要是為了收取“押荒銀”來補充赤字日巨的國庫,所以無論是荒地還是早已墾好的熟地,都被當荒地而收取“押荒銀”。民蒙雜處、相安已久是清代札薩克圖王旗的現(xiàn)狀,佃戶各族皆有。辦理札薩克圖蒙荒過程中,考慮札薩克圖王旗的人口情況辦理蒙荒,在《辦理札薩克圖蒙荒案卷》中有多處涉及蒙地漢民墾荒的記載。③如:《欽差奏為查辦札薩克圖郡王烏泰迭被參控各節(jié)并擬具該旗開墾章程十條由》:至札薩克圖郡王旗放荒開墾一事,行之二十余年,招徠數(shù)千余戶,勢難中止!稙楦髌饐T由荒回局并停繩日期呈報暨移行由》:查,該蒙旗臺壯等因熟地準原戶承領一節(jié),多欲以重價刁難,逞其妒念,外戶群以為憂。竊計價過重,則恐激外戶之變,酌價輕,則難平本旗之心。
《呈為前因辦荒省局發(fā)條行局掣票蒙飭省局核議省局仍擬發(fā)票等因據(jù)覆札飭到局再呈不便情形請示由》:惟此荒系丈放并行,與他處先丈后放,原有成數(shù)可稽者不同。加以各等荒中,皆有熟地夾雜,熟戶雖有冊籍,而私墾、逾墾不一而足,其數(shù)無從考查。熟地無定,則生荒難知,須俟熟地丈完,生荒始有梗概!斗A為出放蒙荒佃戶各眾擬請雙流鎮(zhèn)早設地方官以資治理伏乞憲鑒采擇辦理由》:惟該處地方遼闊,民蒙雜處,舊有墾戶均系喀喇沁旗蒙民,新招之戶滿漢兼有。復加本旗臺壯,風俗不一,良莠不齊。若不及早設官分治,則荒務告竣職局即應裁撤,而此地并無官員鎮(zhèn)懾,將見爭奪頻仍,盜賊即因之而起。倘再勾結外人強事干預,不特萬余戶生靈涂炭,即該蒙旗亦從此不能安枕。
《為準蒙旗咨稱借貸洋款俾舊戶承領原墾地段由局移覆報請核奪由》:又攬頭等原呈內稱:仰乞蒙、民交界安插明白,以免言語不投,致釀事端”等語。查民、蒙為鄰,其各家地界自應明白,至就合境以論,則本省所屬民、蒙兼有不止一處。如昌、懷、奉、康一帶,皆系民、蒙雜居,相安已久,并未聞有畛域之分。況此次出荒,除蒙佃原留不計外,早經訂擬不分滿蒙漢民一律招放,斷不能如一二攬頭之私意有所歧視也。等因!兑茡(jù)民人趙景山等呈系王爺自招墾將原占各荒一律安插由》:局銜為移行事案照敝局案據(jù)民人趙景山、孫海川等呈稱:“竊身等系札薩克圖郡王于光緒二十六年招來原佃,踩占莫勒克圖、他拉根等處之荒。雖未開墾,荒銀已交二千兩在局,過存有案。今經委員由他連哈達丈過,身等所踩之處拋在界外。
伏思身等均是王爺自招佃戶,既蒙普同安插,緣何拋在界北不給丈放,漏出身等二戶荒地。只得叩懇恩準,將身等佃地一律安插,則感大德”等情。據(jù)此,查該戶既系王旗所招原佃,即與舊戶無異,自應照章勘辦勿得遺漏,致異日又多膠葛。除批示并札飭起員外,相應移行貴局,情煩查照。飭起勘辦施行。須至移者。右移札薩克圖荒務蒙局。光緒二十九年十月初五日。“至該郡王多招荒戶之由,實因從前已發(fā)放荒界,南北長三百余里,東西寬一百余里,外來客民共有一千二百余戶。該郡王不諳放荒章程,每戶不問墾地多寡,概令交押荒銀二十兩,以致嗜利之徒轉相私售,以一戶之名,隱匿私租多戶。
……由是青戶愈多,占地愈廣,戶口已暗增數(shù)千余家,致新開荒地又增長三百余里,寬一百余里。”可見清代光緒朝札薩克圖王旗招墾開辦蒙荒使得移墾蒙地變?yōu)楹戏ɑ謱④娫O局丈放,在光緒二十八年九月在鄭家屯設立辦理札薩克圖蒙荒行局,之后辦理札薩克圖蒙荒行局遷移至雙流鎮(zhèn),由張心田總辦等主持荒務事宜。原先隱匿私租的佃戶變?yōu)楹戏ㄗ獾瑁型馄烀、民墾荒,刺激了內地漢民的流入,極大地促進了移民的進程,大量域外人口進入札薩克圖王旗,領墾蒙地之人不斷增多。
二、移民過程中的蒙漢關系
(一)清代札薩克圖王旗的蒙漢糾紛及刑訴
努爾哈赤時期根據(jù)《大明律例》制定了《大清律例》,并成為后金政權刑罰的主要法律依據(jù),對各民族特別是滿、蒙、漢民族罪犯的審理并沒有進行細致劃分,這種“一體審理,一體服役”是《大清律例》對犯人審理時一視同仁的審理理念的表現(xiàn)。入關之初,清朝倚重蒙古,一直把蒙古作為自己重要的支持力量不斷加以拉攏。專門設立理藩院專門管理蒙藏等地事務,又陸續(xù)頒布了《大清會典事例》、《蒙古律例》、《理藩院則例》,對蒙古人和旗民案件的審理進行了法律上的規(guī)范。
有清一代,成為蒙地法治的依據(jù),即使民人的大規(guī)模遷入也沒有影響蒙地的訴訟刑罰,在墾荒中出現(xiàn)的相關糾紛也要按照相關律例處理。在記述有清代前期順治十年至乾隆六十年之間相關蒙古地區(qū)涵蓋發(fā)遣制度、蒙古地區(qū)司法審理程序、司法實踐以及相關社會經濟狀況的《清前期理藩院蒙文題本》中也有對于蒙古地區(qū)對于蒙民偷竊行為處罰相關的記載,譯文如下:查,《蒙古律例》當中并沒有記述將蓋章印信私自丟失的處罰情況,領催gvra因為疏忽把小偷darma所偷拿的帽子、札薩克蓋章印信一同丟失,按律例把gvra打八十鞭,從領催撤官,將已丟失的貂皮帽子一同賠付。
從gvra處拿帽子的價錢七錢,交付佐領iletei送到副都統(tǒng)衙門等因送來。因此,從我們衙門與蒙古主事umra一起查辦,將蒙古urta等人再次嚴究,一經審問,諸事全部與供述給伯都訥副都統(tǒng)衙門的口供一致。查,蒙古urta等人從yenfujeng等人捕魚的juraci地方偷捕,(juraci地方)乃伯都訥所管轄之地,又查定例,“蒙古人若在內地犯罪按照刑律辦理,民人在蒙古地犯罪即按蒙古法令處理”。又依法律,“凡是秘密偷盜所得的財產,不考慮有沒有分贓,將其他人罪減一等,一兩以下的杖責六十,將次等人諸事按照等級依次減少。若是一兩以下的,杖六十。”①又依律,“凡是暗中偷竊臨時抓捕時抵抗,若導致抓捕人打傷未致死的,將首犯斬監(jiān)候處決。諸多都按杖一百處理,關進監(jiān)獄,從犯發(fā)送邊境衛(wèi)所充軍。”
、诓椤睹晒怕衫,假如蒙古人在口外犯罪,依照《蒙古律例》治罪。伯都訥所屬地方與郭爾羅斯蒙古人比鄰交界,在口外,理應將盜賊依照《蒙古律例》治罪。惟《蒙古律例》并無偷盜別人捕獲的魚時進行抵抗,將緝捕他的人打傷(這件事),如何治罪沒有現(xiàn)成的條款。以前在《蒙古律例》中如果沒有現(xiàn)成的條款,全部參照刑律治罪。刑律(規(guī)定),凡偷盜農田的糧食、小麥、蔬菜、果實及無人看管的器具,把東西核算起來全部按偷盜議。如果一兩以下,杖責六十,免刺字。倘若任意雇人拿走山野的草木、石頭聚集起來的東西,也按偷盜議。又,凡偷盜時抵抗緝捕致人受傷,不是用鐵質刃器致傷,或者傷口輕微能夠愈合,將首犯發(fā)送邊境衛(wèi)所充軍,將從犯杖責一百,服苦役三年。
今蒙古人urta起意,糾集darma等人偷民人所捕之魚。urta被捉拿時抵抗,并用柳枝將yenfujeng打傷。yenfujeng傷很快痊愈。因此將主犯urta戍邊充軍。因為urta是蒙古人,發(fā)配至山東,交付驛站服勞役。把從犯蒙古人darma、dabdan、toktoho按《大清律例》應判杖責一百,勞役三年,因為是蒙古人,判披枷四十天并各鞭一百。把了解偷盜情況吃魚的muhucu按照明明知道小偷偷的贓物還故意購買,按斂財議罪。一兩以下者,杖責六十;明知為贓物而故意隱藏者從故意購買罪,減一等。依刑部律例,再罪減一等,杖五十,改打五十鞭子。
、酃饩w朝的《辦理札薩克圖蒙荒案卷》中亦有多處涉及蒙漢矛盾的記載:④《稟為出放蒙荒佃戶各眾擬請雙流鎮(zhèn)早設地方官以資治理伏乞憲鑒采擇辦理由》:全銜謹稟督憲將軍麾下:敬稟者,竊卑局所放札薩克圖王旗荒段,橫寬雖百里內外不等,縱長總近四百里。從前私招外旗蒙佃及鎊青各戶,見于原奏者已近三千戶。卑局現(xiàn)在賣出已撥、未撥上中下各等毛荒合計已有二十余萬晌,以百晌一戶核算,又有二千戶?v未能一時墾齊,然亦可折半估計,是前后總不下四千余戶。而城基之商鋪與未賣出各荒之戶,尚不在此數(shù)。查該旗遠處北方,形同甌脫,素鮮教化放縱自如。本旗仇視蒙佃,蒙佃近又嫉視漢民,有謂各佃應該旗管轄者,有謂荒局去后仍將漢民驅逐者,謠言疊興,若與荒務相始終。
雖無關于正事,然該旗之蠢愚、外佃之浮動已可概見!斗A為蒙戶謠傳河北不招民戶查系出自蒙王無端煽惑稟陳憲鑒由》:查河北現(xiàn)在民戶紛集,蒙漢錯雜,本易生隙。加以該王倡為仇視之論,無知蒙人必且益甚,久恐釀成仇案。除由職局嚴催熟地交價,并隨時開導俾相輯睦,遇有蒙、民爭訟案件持平辦理,但論是非不論蒙漢,以期銷融外,所有該王無端煽惑之處,理合據(jù)實稟陳。虔請鈞安,伏乞垂鑒。職謹稟。光緒三十年二月初十日。清代末年,隨著民人的大量涌入,多民族聚居,“民戶紛集,蒙漢錯雜”使得蒙漢矛盾不斷。加之民人在墾荒過程中,人為地破壞了蒙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得蒙人對于民人更加不滿,加之在墾荒過程中有不法之徒“冒充荒務局員,甚至設局收價,誆騙鄉(xiāng)民”或“假充近人,干預局事”,使得蒙、民對招墾開辦蒙荒事務十分不滿。此外又存在著蒙王無端煽惑、蒙戶謠傳。在挑唆、煽惑之下勢必激化矛盾,加劇蒙、民沖突。
(二)互相學習、和睦相處的蒙漢關系
隨著域外民人不斷涌入札薩克圖王旗,移民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札薩克圖王旗蒙古牧民自覺或被動地接受了民人的農耕生產方式!栋矎V縣鄉(xiāng)土志》亦有記載:“縣屬未經設置以前,蒙古未諳耕種。徒資牧養(yǎng),一片荒蕪。嗣經漢民來境墾種,公旗得獲租利。……迨光緒三十年(1904年),奏準委員勘荒,招戶領地。客民聞風而至,……蒙古亦漸事稼穡。”伴隨著蒙地的開墾,農耕生產方式在蒙地得以普及推廣。俄國學者波茲德涅夫游歷內蒙古時,所見巴林人已全部從事農業(yè),而且蒙古人還從漢人那里學會了養(yǎng)蠶繅絲。
①漢民也從蒙民那里學會了畜牧飼養(yǎng),改進了蒙古牧民“既無畜舍設施,也不進行飼養(yǎng)干草的貯藏”的粗放式畜牧方式,實行備草圈養(yǎng)的集約化畜牧方式。②蒙、民之間相互學習,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蒙地生產力的發(fā)展。在聚居的過程中,蒙、滿、漢多民族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生活形態(tài),促進了民族的融合。伴隨著清代的移民過程,蒙、滿、漢等多民族在札薩克圖王旗定居生活,各個民族相互學習交流,蒙民學會了先進的農耕技術,漢民學會了牧馬畜牛,滿民學會了耕作,多民族之間的學習交流促進了民族的融合,促進了蒙地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提升。蒙、民相互學習,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蒙地生產力的發(fā)展,加強了多民族生活區(qū)域的繁榮。
三、移民的影響充實人口。
東北毗鄰蒙古,明末清初是蒙地、滿洲接壤毗鄰之地,是滿族、漢族與蒙古族的聚居地。當?shù)爻尸F(xiàn)出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生活狀態(tài)。隨龍入關后東北人口大量進入關內,導致東北滿洲人口稀少,出現(xiàn)了管理的真空。當?shù)亟洕l(fā)展不平衡,存在著漁獵經濟與農業(yè)經濟并存的情況,存在著大量經濟困難的人口,盜竊行為頻發(fā)。特別是很多生活困難的蒙古族、漢族人口在蒙古各旗管轄的周邊越界犯罪,使當?shù)氐纳鐣芾砻媾R著更加錯綜復雜的形勢、更加嚴峻繁重的任務以及各種難以預料的困難和挑戰(zhàn)。根據(jù)東北區(qū)域的特殊情況因地制宜改革刑審制度,創(chuàng)造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是清朝統(tǒng)治者無法回避的難題。域外民人大量遷入并成為墾荒的主要力量。
鞏固邊防。在札薩克圖王旗招墾開辦蒙荒中,正值日俄戰(zhàn)爭,沙俄加緊對札薩克圖王旗的滲透,形勢岌岌可危!斗A為前因并偵探俄人消息由》:總幫辦全銜謹稟督憲將軍麾下:敬稟者,竊查扎賚特旗界有寶石地方,練總沙克德爾等于八月初間,打斃俄人四名。俄人調兵至該處燒殺、捕剿,居民有逃竄至札薩克圖界者,蒙人畏俄如虎,眾心洶懼,群謀逃避,職得信較早,一面示禁界內不許容留匪人,一面分路偵探俄人消息。①俄國妄圖利用剿匪機會侵占札薩克圖王旗,形勢異常嚴峻。通過“移民實邊”政策,招墾開辦蒙荒,得以充實蒙地人口,實現(xiàn)固邊的目的。促進蒙地生產技術的提升。蒙地的蒙民一直過著游牧生活,以牧馬畜牛為生,隨著移民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內地民人進入蒙地不斷推進墾荒種植,越來越多的蒙古牧民自覺或被動地接受了農耕生產方式。這就促進了蒙地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提升。蒙、民相互學習,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蒙地生產力的發(fā)展。
促進了民族融合。伴隨著清代的移民過程,蒙、滿、漢等多民族在札薩克圖王旗定居生活,各個民族相互學習交流,蒙民學會了先進的農耕技術,漢民學會了牧馬畜牛,滿民學會了耕作,多民族之間的學習交流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加強了多民族生活區(qū)域的繁榮。破壞了環(huán)境。雖然移民帶來了很多積極影響,但是同時,蒙地墾荒過程中相對粗放的農業(yè)經營方式及不負責任的開墾活動,嚴重地超出了蒙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承載能力,任意砍伐林木,肆意拓墾草原,破壞了環(huán)境。這也是很多蒙民在墾荒過程中對民人不滿,在外因刺激下誘發(fā)蒙、民矛盾的因素之一。
所以在《辦理札薩克圖蒙荒案卷》中看到“本旗仇視蒙佃,蒙佃近又嫉視漢民,有謂各佃應該旗管轄者,有謂荒局去后仍將漢民驅逐者,謠言疊興”的相關記載?傊宕_克圖王旗招墾開辦蒙荒的過程也是移民的過程,伴隨著人口的大規(guī)模遷入,充實了蒙地的人口數(shù)量,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豐富了蒙地的文化,加強了多民族生活區(qū)域的繁榮。有效地防止了俄人對蒙地的覬覦,鞏固了邊防。促進了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促進了蒙地生產力的發(fā)展。雖然招墾開辦蒙荒中暴露出一些負面影響,但是其積極的作用對今天仍然產生重要影響。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slw/21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