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高校是太極拳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陣地。然而長期以來,在中國武術現(xiàn)代轉型扣錯第一?圩拥钠Ш臀鞣襟w育教學思想的藩籬當中,高校太極拳教學日加偏離和異化。通過文獻資料、專家訪談、邏輯思辨等方法,對當前高校太極拳教學進行分析與反思。在指出高校
摘要:高校是太極拳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陣地。然而長期以來,在中國武術現(xiàn)代轉型“扣錯第一?圩”的偏失和西方體育教學思想的藩籬當中,高校太極拳教學日加偏離和異化。通過文獻資料、專家訪談、邏輯思辨等方法,對當前高校太極拳教學進行分析與反思。在指出高校太極拳教學模式存在偏誤的基礎上提出回歸策略:立足于通過傳承武術技擊文化的修煉路徑達到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價值定位,教學目標涵括健身修心、技擊防衛(wèi)、文化傳播3個方面。還原太極拳修煉的基本技術體系,構建將功法和推手融入套路教學,體現(xiàn)太極拳傳統(tǒng)文化和理念的教學內(nèi)容體系。教學方法上,堅持圍繞核心技術,注重勁力練習;講解實戰(zhàn)用法,注重對抗練習;強化專項體能,注重功法練習。教學評價方面,依據(jù)育人思想,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念;依據(jù)教育目標,確立合理的評價內(nèi)容;依據(jù)太極拳教學實際,采用多樣的評價方式。
關鍵詞:太極拳;教學模式;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
在2019年3月人民網(wǎng)成立“人民太極”平臺啟動儀式上,中國武協(xié)專委會主任、中國武協(xié)原副主席張山在致辭中表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當今全國從事太極拳練習的人口超過5000萬,目前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太極拳運動。世界上習練太極拳的人數(shù)超過1.5億人。它給人們帶來的是身心健康,太極拳在‘全民健身計劃’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經(jīng)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2]。
作為一種貫通傳統(tǒng)醫(yī)理的健身項目和融會東方哲理的文化形式,太極拳已然被賦予了更大的歷史使命!“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tǒng)運動項目”[3]。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離不開青少年群體,“武術始終沒有離開過學校。”[4]
《綱要》中已“把青少年列為促進體育活動開展的重點人群”[5],國家體育總局實施的“太極拳健康工程”亦將“進學校”列為“六進”目標的首位[6]。由此可見,太極拳傳承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和路徑是在學校的傳播與開展,而高校太極拳課程為太極拳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廣闊的平臺。當前,高校太極拳課程有兩大類,一是普修類太極拳課,二是體育院校(系)武術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方向類太極拳課程。
本研究考察對象為前者即高校普修類太極拳課程的教學。“盡管武術套路是以程式化演練為主的一種運動形式,但是,其特有的動作攻防屬性是一個顯著特點,明顯區(qū)別于健美操、體操。”[7]93然而,20世紀50年代末以追求“質量高、難度大、形象美”的表演性套路取代了原本作為傳統(tǒng)武術之主體的技擊對抗類武術,從而扣錯了武術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第一?圩”[8]。太極拳作為中國武術受眾最大的拳種,亦未出例外。
加之長期受西方體育思想的影響,太極拳教學在借道西方體育教學模式的發(fā)展歷程中持續(xù)偏離和異化于自身的技術個性和文化特色,從而面臨諸般困境。“體育化”的太極拳教學模式表現(xiàn)為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教學內(nèi)容單一,“導致學生只學會大體動作,卻對內(nèi)在太極理論與文化一竅不通,無法學以致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因此降低”[9]。
相關研究雖發(fā)現(xiàn)了這一日益突出的現(xiàn)實問題,并力圖探討更為有效的太極拳教學模式[10-12],然此類研究依舊無一例外地將太極拳作為一種類似體操的個人操練的體育項目予以對待,仍難免囿于一般體育課教學模式的固有思路,從而難以消解高校太極拳教學所面臨的根本困惑。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武術模仿西方體育的發(fā)展歷程,使中國武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困境”[13]。思考與突破此類困境,為高校太極拳探尋體現(xiàn)本體特性的回歸路徑,成為太極拳當代發(fā)展的緊迫任務。
1高校太極拳教育價值與目標定位
1.1高校太極拳教育價值:傳承武術文化,助推素質教育
價值定位是指確定某事物的基本價值取向。高校太極拳教育價值定位即確定太極拳教育在高校中的基本價值取向,即我們要在高校教育中發(fā)揮太極拳的何種價值。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身體活動方式,具有多方面的當代價值,既有“延年益壽不老春”的健身價值,又有“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技擊價值,但更重要的是其具有“不卑不亢,舍己從人”的社會價值及作為中國文化全息影像的文化傳承價值。
太極拳的多元價值是其區(qū)別于一般體育項目的關鍵所在,也是高校普遍設置太極拳課程的目的所在。因此,太極拳教育價值定位必須關照太極拳多元價值尤其是特殊價值的實現(xiàn)。“只肯定其大眾健身價值”[14]的不恰當價值定位是導致眾多教學研究與改革實踐成效不明顯,在提出發(fā)展對策時不得要領的關鍵所在。如有學者提出高校太極拳教學應“突出它的健身、修身的功能”[15]。
健身、修身功能固然重要,甚至可以突出,但對于如何做到,則并未給出進一步的方案。類似的研究還有很多,但都無一例外地試圖在不動搖根基(價值定位)的前提下,對現(xiàn)有的太極拳教學實踐問題予以修補完善,也有學者近乎觸碰到了問題的根源,從而提出“太極拳教學非一般項目的體育教學”[16]。但均不如訪談武術研究學者、北京師范大學呂韶鈞教授時他提出的觀點那么“到底”:“我們應當重視開發(fā)太極拳教學的特殊價值所在。”
因此,高校太極拳教育應全面改變將太極拳“作為一種健身活動手段”的價值定位,立足于通過修煉武術技擊文化的路徑達到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的,如此方能突破高校太極拳教學的種種困境,實現(xiàn)高校太極拳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為,價值定位確當與否對高校太極拳教學目標的設定起到?jīng)Q定性的影響,同時與能否選取科學的教學內(nèi)容、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及進行合理的教學評價息息相關。
1.2高校太極拳教學目標:涵括健體修心、技擊防衛(wèi)、文化傳播
教學目標是由課程目標構成和實現(xiàn)的,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直接決定著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17]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5個層面對高校體育課程目標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不同運動項目課程實現(xiàn)5個目標的路徑和方式也是有差異的。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綱要》中所提出的課程目標,不同項目課程教學則要依據(jù)運動項目自身的特點來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太極拳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太極拳教學與一般體育運動項目教學存在著較大差異。作為一種充滿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技擊與修身文化,太極拳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整體觀”的智慧,有學者從“整體育人”思想出發(fā),提出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的根本目標應在于“充分發(fā)揮健身、養(yǎng)生和防身自衛(wèi)功能時,也要全面挖掘其修身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培養(yǎng)‘文武雙全’的高層次人才服務”[16]。
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在高校太極拳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目標定位于通過開展身體活動來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態(tài),太極拳項目特色被 忽視,從而被作為“操化”類的體育課程來進行教學,導致教學體系片面化甚至支離破碎,不能充分發(fā)揮太極拳應有的多元教育價值,進而無論從全面發(fā)展角度,抑或從傳承民族文化與弘揚民族精神的角度來看,都無法充分展現(xiàn)太極拳對大學生應有的教育價值和達成既定的教育目標。
基于此,高校太極拳教學亟需轉變理念,調整目標,遵循傳承和弘揚武術文化的理念,通過對太極拳的習練,使大學生達到健身、修心、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太極拳的教學目標應全面考量健身修心、技擊防衛(wèi)、文化傳播3個方面。如此,既可提升太極拳的教育價值,又可充分發(fā)揮太極拳的課程特色和教育優(yōu)勢,從而有利于體育課程五大目標的實現(xiàn)。
2高校太極拳教學內(nèi)容:還原太極拳技術體系
2.1高校太極拳教學內(nèi)容單一,“唯套路”問題嚴重
“目前多數(shù)武術課中套路教學方法主要是‘比劃’式地單純教套路,其方法幾乎與學習廣播體操沒有太大區(qū)別,結果造成許多大學生認為和理想的武術相距甚遠,引起自我意識較強的大學生強烈不滿”[7]93。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武術教育體育化”觀念的影響,即人們“在認識層面把傳統(tǒng)武術拳種僅定位于套路運動形式”[14]。大、中、小學等各類各級學校開展了幾十年的武術技術(教學),至今沒有形成自身清晰的技術體系[18]。
“自太極拳進入學校武術課堂以來,可以說24式太極拳幾乎成為高校公體太極拳套路教學的全部,幾十年來面目不改,單調乏味”[19]。眾所周知,24式簡化太極拳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體委“本著大眾健身,易學易記的原則”,選擇楊式太極拳傳統(tǒng)套路主要動作,重新編排、制定的一套太極拳簡化套路[20]。單純的套路練習本就不符合武術習練的完整程序,因此難以獲得武術習練所指向的“由術至道”的終極目標,更何況是在這種簡化、“操化”理念的引導下來操練太極拳的套路動作。
3高校太極拳教學方法:回歸太極拳教學本體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采用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共同活動方式的總稱[25]。理論上來說,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的、任務服務并受其制約的[26]。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教學目的就應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為了實現(xiàn)高校太極拳“健身修心、技擊防衛(wèi)、文化傳播”,或者更簡要地說“健體修心、文化傳承”的教學目標,就必須采用與之相應的有效教學方法。
4高校太極拳教學評價:修正太極拳評價內(nèi)容與方式
教學評價是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衡量具體的教學行為、特定的教學對象是否已經(jīng)達成或者接近合乎所期待既定的教學目標[48]77。太極拳教學評價即衡量和判斷太極拳教學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達成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教學評價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了解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效果”,使教師“達到檢視教學目標、了解教學問題、掌握反饋信息、調整教學過程的目的”[49],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引導,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因此,太極拳教學中,要科學地運用教學評價,發(fā)揮教學評價的積極意義,通過教學評價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太極拳知識體系,培養(yǎng)練習興趣,形成鍛煉習慣,畢竟“武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人,通過合理的武術教學和科學的自我鍛煉過程,培養(yǎng)其(學生)終身武術意識,養(yǎng)成自我鍛煉習慣”[27]。然而,就當前高校太極拳教學評價的實施現(xiàn)狀和效果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
4.1高校太極拳教學評價的偏差與失當當前,高校太極拳教學評價問題集中體現(xiàn)在3個方面:
1)在評價目的認識上存在偏差,教師普遍把教學評價僅僅視為一種單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檢測手段,忽略了教學評價的教育意義。太極拳教學中,存在著“為評價而教學”的現(xiàn)象,即考什么就教什么,把評價內(nèi)容作為教學的目標對待,顛倒了教學目標與教學評價的邏輯關系,忽視了教學評價本應具有的教育意義,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使學生能夠掌握期末考試中需要展示的動作內(nèi)容中,太極拳教學仿佛就是為了考核而進行的。
2)重總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所謂重總結性評價,即“教學評價主要以期末考評的方式得到反饋”,而且是“學什么就考什么,采用的考評內(nèi)容、考評方式都比較單一”[15]。通常,太極拳課程的期末考試,就是一位或一組同學完整或部分展示一遍所學太極拳套路動作,教師通過學生的動作規(guī)格、熟練度和精氣神主觀評分?偨Y性評價雖然能夠檢查、總結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證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50],但其弊端在于,“由于評價與課程同步結束,因而不能對教學和學習過程給予及時的反饋,無法適時幫助教師和學生改進教學和學習[51]。其結果只能是“學生在一個教學單元的學習中只需要期末考評表現(xiàn)好了就可以,根本就不用關注教學過程是什么了”[15]。
3)忽視學生身體運動功能、技術應用和太極拳文化理論的評價。由于對太極拳課程的價值定位存在偏差,教師深受普通意義上體育課程“技術技能”教育觀的影響,導致在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中,技術技能評定占有較大比例,對學生太極文化知識和訓練理論的考察與評價被普遍忽視。“單純以學生演練水平作為考核依據(jù)的方式,不能客觀全面科學地評定學生學習效果”[9]這種評價方式既不符合太極拳“文武兼修”的教育規(guī)律,也不符合“終身體育”的教育目標。
4.2高校太極拳教學評價的修正策略:正觀念,明內(nèi)容,多途徑
4.2.1依據(jù)育人思想,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念
教育學理論認為,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診斷、比較、測度教學目標達成程度的作用[48]77,其根本目的是檢查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情況,從而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使學生看到自己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不足,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高校太極拳教學實踐中,太極拳的教學評價也是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其本身不是教學的目的。在太極拳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實現(xiàn)來合理靈活地實施教學評價,包括設置合理的評價內(nèi)容、選擇合理的評價方式。武冬教授提出的“將武術整體考慮,既考練,用評分方法,又考用,采用客觀的達標方法選擇技法攻防達標的評判方法,以攻防擊打的成功與否判定,相對從考核的方法上基本反映了武術的特點”[7],值得借鑒。
5結束語
正如北京體育大學武冬教授所言,武術雖然起源、扎根于民間,但在現(xiàn)代社會,只有依托高校,借助一個更高的平臺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發(fā)展。高校太極拳教學是中國武術傳承的重要路徑,是推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有力手段,對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民族精神的弘揚以及民族自信的提升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當下,高校太極拳教學改革要著眼于使太極拳回歸傳統(tǒng),全面展現(xiàn)、挖掘和開發(fā)太極拳的特殊教育價值;從明確太極拳教育價值定位出發(fā),確立符合太極拳教育價值和教學規(guī)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方式:全面改變將太極拳“作為一種健身活動手段”的價值定位,立足于通過修煉武術技擊文化的路徑達到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的,目標定位于通過開展身體活動來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態(tài),應全面考量健身修心、技擊防衛(wèi)、文化傳播3個方面。
體育方向評職知識:體育類學術期刊推薦
構建將功法和推手融入套路教學,體現(xiàn)太極拳傳統(tǒng)文化和理念的教學內(nèi)容體系;教學方法上回歸太極拳本體,圍繞核心技術,注重勁力練習,講解實戰(zhàn)用法,注重對抗練習,強化專項體能,注重功法練習;通過“正觀念,明內(nèi)容,多途徑”修正評價教學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與完善高校太極拳教學體系,形成獨具太極拳教學特色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太極拳在推動全民健身發(fā)展,造福當代大學生的同時,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與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在此命題上,筆者不揣淺陋,企望激勵自己進一步探索,同時拋磚引玉,換取同仁們更多的真知灼見。
參考文獻:
[1]人民網(wǎng)-體育頻道.張山:全國習練太極拳的人口超過5000萬[EB.OL](.2019-05-05)[2020-01-29].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9/0505/c426738-31064550.html.
[2]新華每日電訊.成功!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EB/OL](.2020-12-18)[2020-01-29].http:// www.xinhuanet.com/mrdx/2020-12/18/c_139601008.htm.
[3]印發(fā)《“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10-26(1).
[4]武冬.百年學校武術百思解[J].中國學校體育,2015(8):61-63.
[5]毛振明,楊多多《“.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與學校體育改革施策(一):目標:青少年熟練掌握一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52(2):5-10.
[6]蔣亞明“.太極拳健康工程”實施三年成果豐碩[N].中國體育報,2017-03-09(7).
[7]武冬,呂韶鈞.高等學校武術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3):93-97.
作者:張長念1,張長思2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wslw/2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