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本篇文章是由《 自動化應用 》發(fā)表的一篇電子論文,(月刊)創(chuàng)刊于1960年,由國家科技部主管,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辦,以自動化科技前沿技術為基礎,主要報道系統(tǒng)工程應用技術,1.前沿技術:主要報道國內外自動化技術發(fā)展的新動向、新技術、新產(chǎn)品及其在各應用
本篇文章是由《自動化應用》發(fā)表的一篇電子論文,(月刊)創(chuàng)刊于1960年,由國家科技部主管,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辦,以自動化科技前沿技術為基礎,主要報道系統(tǒng)工程應用技術,1.前沿技術:主要報道國內外自動化技術發(fā)展的新動向、新技術、新產(chǎn)品及其在各應用領域中的經(jīng)驗和體會。
[摘要] 成組角接觸軸承經(jīng)常使用在精密回轉軸上,比如機床的主軸或附件頭內,當機床使用超出一定年限或由于其它原因引起軸承磨損后,其回轉精度就會下降,造成被加工產(chǎn)品尺寸超差或表面質量不合格。這里介紹一種用手感知角接觸軸承的間隙,用環(huán)形墊圈調節(jié)軸承預緊的方法,恢復機床附件的回轉精度。
[關鍵詞] 角接觸軸承 附件維修 軸承調整
1.附件頭當前工作狀態(tài)
公司于二零零九年購進的一臺落地式鏜床,雖然只使用了兩年,但主軸旋轉時,附件頭內有明顯的沙沙聲。用300毫米長“檢棒”檢查主軸跳動,跳動度竟然有0.25毫米之多。精銑平面時,被加工產(chǎn)品的表面留有明顯的刀紋,表面粗糙度不能達到加工要求;精鏜削φ220H7毫米孔,加工量0.5毫米,加工后孔內表面粗超度6.3以上,尺寸超差0.05毫米。這種種跡象表明,附件的主軸軸承已經(jīng)出現(xiàn)問題,附件自身的精度已經(jīng)不能再滿足加工需求,決定對該附件進行檢查維修。
2.附件頭結構分析
按照機床制造商提供的維修裝配圖,拆解附件頭,抽出附件頭的套筒,心軸和套筒的結構如圖1所示:
圖1套筒和心軸的裝配圖
軸承ABD為英國原裝成對角接觸軸承,軸承廠家按規(guī)定的預加載荷調整,成對成組制造出廠,用戶不需要調整即可安裝使用,三套軸承外圈整體標記有符號“∨”,用來指示其安裝方向和安裝順序。為使軸承能承受更高的軸向載荷,軸承AB的接觸角被選為25度,而且兩軸承串聯(lián)配對安裝,其載荷線平行,當機床加工時,兩軸承共同分擔心軸承受的徑向載荷和軸向載荷;軸承D相對軸承AB背靠背安裝,對軸承AB施加預加載荷,平衡心軸所受到的軸向力,限制心軸的軸向位移;C為軸承內外隔圈,通過調整內外隔圈的厚度差,改變軸承的預緊量。
軸承EF也為成對角接觸軸承,二者背靠背安裝,其載荷線軸向分開?沙惺茏饔糜趦蓚方向上的軸向載荷,但每個方向上的載荷只能由一個軸承承受。這種配對方式是一種剛性相對較高的軸承配置方式,可承受傾覆力矩,在精密回轉軸上經(jīng)常使用。這里EF的主要作用是確定主軸回轉中心,使心軸獲得更高的回轉精度。軸承不承受徑向載荷,所以軸承的接觸角選得比較小,為15度。
用千分尺檢查內外隔圈C的厚度,發(fā)現(xiàn)其厚度差為零,這是由于軸承ABD為成組角接觸軸承,其安裝后的預緊量為軸承生產(chǎn)商在出廠時指定預緊量。
3.檢查附件頭角接觸軸承狀態(tài)
在套筒拆下后,將其平放,手動旋轉心軸,發(fā)現(xiàn)軸承的“沙沙”聲更加明顯,可以聽到軸承滾子同軸承內外圈脫離的聲音;仔細觀察軸承,軸承外圈已經(jīng)變黑,并有明顯銹蝕的痕跡,軸承內有殘余的切削液,潤滑脂已經(jīng)乳化,滾子支架殘留的潤滑脂上粘有細小的鐵屑,因此可以斷定軸承已經(jīng)進水;參考圖1中所示結構,將套筒與心軸分開,然后錐孔向下將心軸樹起放在操作臺上,用雙手扣住軸承ABD的外圈和外隔圈C,將其向上提起,可以感覺到軸承外圈在沿心軸軸線方向上有輕微的串動,用手推動軸承外隔圈,外隔圈可以隨意自由移動,沒有被壓實,因此角接觸軸承沒有被預緊。
再檢查圓螺母,圓螺母沒有任何的松動,軸承的內圈是緊實的。所以斷定附件頭的問題在于,軸承進水后軸承潤滑失效,繼續(xù)使用一段時間后,軸承磨損嚴重,使角接觸軸承失去預緊,導致附件的心軸回轉精度下降。當附件頭在加工過程中受到翻轉力矩時,心軸擺幅加大,直接影響到加工零件的加工表面質量。
用熱風槍將軸承快速烤熱,按照圖1中的安裝順序取下軸承。仔細清洗拆解后軸承,清除殘余潤滑脂和切削液殘留物,用細砂紙和除銹劑去除軸承毛刺和鐵銹,然后仔細檢查軸承的內圈外圈,和每一滾子。雖然軸承已經(jīng)磨損,但各部分卻沒有任何的傷痕?紤]到附件頭軸承為英國進口原裝軸承,采購費用很高,而且軸承的訂貨、郵寄時間很長,會影響到生產(chǎn)進度,因此打算對這五套軸承的間隙重新檢測調整,再次利用。
4.角接觸軸承間隙的檢查與調整
角接觸軸承預緊的調整一般通過研磨隔圈,改變軸承內外隔圈的厚度差來實現(xiàn),考慮到應避免在新軸承到來后對還須對隔圈重新研磨,不對原有隔圈做研磨處理,只在軸承與隔圈之間或軸承與軸承之間添加環(huán)形墊圈消除軸承間隙。
角接觸軸承的調整首先要確定角接觸軸承的間隙。間隙的測量有兩種方法:1,測量法調整,這種方法較精確,需專業(yè)的設備測算,而且操作繁瑣。因此只在專用廠家使用,在設備維修中,由于條件不具備,維修人員很少用;2,手動感覺方式調整,這種方法不需要測量儀器,只憑維修人員的實踐經(jīng)驗來感知軸承內外圈預緊程度,確定內外隔圈的厚度差或者確定所添加薄片的厚度,這種方法在設備實際維修中應用的比較廣。
軸承的預緊程度取決于其承受的負荷和工作溫度。外界條件有差異,軸承的預緊程度在也會隨之有不同的變化。過重的預緊會造成軸承的磨損,過大的預留間隙會降低心軸的回轉精度,作為維修人員,檢測調整過程要仔細認真,處理好二者的矛盾。
這里采用的是第二種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1)準備檢測和調整過程所用的工具和耗材,主要有塞尺、圓規(guī)、剪刀、細砂紙、千分尺、丙酮、除銹劑和不同厚度等級的銅皮。
(2)首先,用丙酮將銅皮清洗干凈,然后把銅皮在桌面上鋪平,用膠帶粘牢。測量軸承外圈內外邊緣尺寸,用圓規(guī)在銅皮上劃圓,用剪刀剪下,做成環(huán)形墊片。主軸的回轉精度要求很高,所以對軸承內外隔圈的平面度和平行度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劃圓時應避開銅皮上的褶皺,并且剪刀應鋒利,墊片邊緣不留任何毛刺。用千分尺檢查環(huán)形墊圈各處厚度,選用厚度均勻環(huán)形墊圈。銅皮有多個厚度等級,可以做一系列環(huán)形墊圈備用。
(3)用千分尺檢查圖1中軸承內外隔圈C的厚度,發(fā)現(xiàn)軸承內外隔圈的厚度差為零(軸承ABD為成對角接觸軸承,這種軸承是軸承廠家按規(guī)定預加載荷成對成組制造出廠,用戶不需要調整即可安裝使用,所以其內外隔圈厚度相同),為避免測量過程中,多零件疊加造成測量結果的累計誤差加大,在檢查調整軸承預緊時,暫時不考慮其存在。再次清洗軸承,特別注意用細砂紙、除銹劑去除軸承內外圈側面的毛刺和鐵銹,加工制作支撐環(huán)1、2,并選用角接觸軸承X,將軸承BD按照圖2中的順序擺放,如圖中所示。
(4)軸承DB外圈之間不墊入任何環(huán)形墊圈,用手向下按住軸承B內圈,意在消除軸承BD外圈之間的間隙,緩慢轉動內圈,另一只手食指觸摸軸承D內圈,感覺軸承D內圈隨軸承B內圈的轉動情況,會發(fā)現(xiàn)兩軸承內圈接觸緊實,說明兩軸承之間有間隙,需要在兩軸承外圈之間墊環(huán)形墊圈進行調整;
(5)同樣的方法,在軸承DB外圈之間墊入環(huán)形墊圈。如果兩軸承內圈接觸緊實,說明墊入的環(huán)形墊圈厚度不足,需要增加墊圈厚度進行調整;如果軸承D的內圈不隨軸承B內圈的轉動而轉動,說明所墊環(huán)形墊圈過厚,需要減少在兩軸承外圈之間環(huán)形墊圈的厚度;
(6)分多次操作,使得當按住軸承B內圈轉動時,軸承B的內圈剛好能借助兩軸承內圈端面之間的摩擦力,帶動軸承D內圈轉動,則軸承的間隙被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最后得到軸承BD之間所墊環(huán)形墊圈的厚度總和為0.13毫米。
(7)軸承BD之間墊片厚度確定好后,再按圖3中的順序,將軸承A放到軸承B上,以同樣的方法,確定軸承AB外圈之間應該墊環(huán)形墊圈的厚度。最后得到軸承AB之間所墊環(huán)形墊圈的厚度總和為0.05毫米。
(8)調整墊片的厚度被確定后,將軸承用熱風槍烤熱,按照圖1中的安裝順序,將軸承ABD、隔圈C與心軸重新組裝到一起。安裝的過程中禁止捶擊,防止損傷軸的安裝表面,或者砸傷軸承。附件主軸一般中載工作,速度在800至1500轉/分鐘范圍,而且附件采用循環(huán)冷卻油冷卻,軸承的工作溫度在20度左右,因此,軸承內填充的潤滑脂選用復合鋰基脂。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dzlw/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