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在博物館展覽中,展品、展示設計和觀眾三者即相互制約,又緊密聯(lián)系。 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網(wǎng) 博物館布展論文整體性博物館展示設計,成功的博物館展示設計,注重的絕不僅僅是形式本身,而是把握展品特點,提煉準確的展示主題,構(gòu)建清晰的展覽脈絡,考慮到觀眾娛樂、互
在博物館展覽中,展品、展示設計和觀眾三者即相互制約,又緊密聯(lián)系。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網(wǎng)博物館布展論文整體性博物館展示設計,成功的博物館展示設計,注重的絕不僅僅是形式本身,而是把握展品特點,提煉準確的展示主題,構(gòu)建清晰的展覽脈絡,考慮到觀眾娛樂、互動等各方面的需求,最后以設計最與之相適宜的展示形式。
《中國博物館》(季刊)創(chuàng)刊于1984年,由中國博物館學會主辦。系中國博物館界的領軍學術(shù)刊物!吨袊┪镳^》要適應時展,定位于代表全國最高水準、進行國際交流的開放型、創(chuàng)新型的博物館界學術(shù)期刊。要大力介紹國際博物館學界的動態(tài),在保持原有學術(shù)水平和學術(shù)品位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對帶有全局性的學術(shù)熱點問題和重大政策問題要有所反映;要定期舉辦學術(shù)研討會,推動學術(shù)創(chuàng)新。同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搞好雜志的經(jīng)營。旨在推動中國博物館學研究,促進中國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交流國內(nèi)外博物館學術(shù)信息和工作信息。
本文借鑒傳播學理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目的實為展示信息的高效傳播。在此基礎上,將博物館展示信息傳播看成一個由展品信息、展示設計、受眾組成的系統(tǒng)過程,分別從博物館展示主題、博物館觀眾和展示設計本身三個角度對河南地方博物館的展示設計特征進行了系統(tǒng)的剖析,使博物館的展示設計真正融入到博物館中。
關(guān)鍵詞:
河南地方博物館;展示設計;傳播自博物館存在以來,博物館的展示設計追求的就是展品能夠真實無誤地陳列出來,而隨著近年來博物館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博物館展品已不再滿足于簡單的陳列了,如何讓觀眾在有限的參觀時間內(nèi),獲得最有效的展示信息,成為了一個新的關(guān)注點。河南地區(qū)五千年的厚重歷史留給了后人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本著承載本土文化、形成標志性地域特色的目的,河南地方博物館也開始越來越注重歷史信息與價值的傳遞。如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策劃展覽時,博物館有意識地將展品、展示設計和觀眾看作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全面考察展示主題、觀眾和展示設計三方面,推動博物館展覽的順利進行。
一、展示主題
展品是展覽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展覽中,展品可謂是整個展覽的靈魂。作為獨立存在的對象,不同展品之間的背景信息和學術(shù)信息相對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孤立性,那么,在策展時,展示設計師就應該在彼此孤立且瑣碎的歷史信息中,截獲一個適合的切入點,定位展覽主題,進而收集展覽所需信息,建立展覽框架。定位展覽主題在博物館展示設計工作中占據(jù)著首當其沖的位置。在進行真正的展示設計工作之前,博物館展示策劃人員應該先從展覽的展品和展示內(nèi)容出發(fā),進行展前的展品信息收集和研究,把握好不同展覽的特點,為展覽擬定深刻并具有辨識度的展覽主題。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的虢國博物館,是建立在西周虢國墓地遺址基礎上的一家社會歷史類博物館,在經(jīng)歷了前后兩次大型挖掘后,虢國博物館共探明了以虢國國君墓葬遺址群及虢國夫人的墓葬遺址群為主的墓葬共252座,虢國地下車馬坑10座,隨墓葬出土各類文物約3萬件。虢國博物館是依托墓葬遺址建立的,墓葬和車馬坑便是展示內(nèi)容本身,因此在展品的位置陳列設計上十分具有局限性。那么,如何為博物館劃分展示區(qū)域,如何為各區(qū)域進行主題定位,成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根據(jù)墓葬遺址的發(fā)掘內(nèi)容,虢國博物館的展示策劃人員在虢國國君墓葬遺址群及虢國夫人的墓葬遺址群的原址上設置了兩個展區(qū),作為該博物館的主要展示內(nèi)容,并對應將主題定為“國君覓蹤”和“梁姬風韻”;車馬坑也作原址保留,定為“車轔馬蕭”展區(qū);同時將隨墓葬出土的近3萬件文物進行轉(zhuǎn)移和二次展示設計,設置了“虢寶擷英”展區(qū)。在以上四個展示主題的基礎上,博物館方面又設置了一個總述性的展廳——“虢國春秋”,在該展廳中設計了圖片說明、文案說明、壁畫演示等展示方式,用以向參觀者介紹虢國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及發(fā)掘現(xiàn)狀。虢國博物館就是在展示設計工作前,根據(jù)展示內(nèi)容,進行了全局性的思考,對展示主廳進行了巧妙定位,使觀眾對展示內(nèi)容一目了然。在為展示主題進行了準確定位之后,展覽策劃人員就要以展示主題為統(tǒng)領,為整個展覽建立一個展覽框架。展覽框架,就是博物館準備以怎樣的方式將展品的故事講述給觀眾。在梳理展覽的故事框架之前,策展人員會收集到大量與展品相關(guān)的展示信息,然而在展覽中,又不可能將所有的展示信息面面俱到地展示出來,如此,策展人員就要在建立展覽框架時,區(qū)分出展覽所需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以便給觀眾帶來一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張弛有度的展覽。
二、博物館觀眾
展示策劃人員在進行展示設計規(guī)劃時,不僅要從展品的角度出發(fā),找到與之相適應的展示設計形式,也要考慮到博物館觀眾參觀展品的意愿和理解展示信息的能力,使博物館的展示設計真正做到為參觀者服務。根據(jù)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河南地區(qū)的大部分博物館都有意識地考慮到了參觀者的需求,采取了參觀者更易接受的展示設計方式,來傳遞展示信息。如今,許多博物館采用“情境設計”的展示設計方式來加深觀眾的參觀體驗。情境設計是將信息寄予情景之中,使觀眾真正參與到展示中,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結(jié)合統(tǒng)一。在博物館中進行情境類的展示設計,需要展示策劃人員把握住展示信息中的精彩點,這就像進行一場電影導演活動,展示策劃人員正如電影導演的角色,需要控制好展示情節(jié)中的高潮,以激發(fā)觀眾的興趣,帶動觀眾參與到展覽中。洛陽民俗博物館是一座展示傳統(tǒng)河洛文化、洛陽本地民俗風貌的博物館,按照展示信息,博物館設置了壽俗、信俗、婚俗、民間工藝四個主要展廳。其中,婚俗展廳使用了場景復原的展示方式,利用蠟像展示和真實婚俗用具展示,將整個展廳還原成河洛地區(qū)傳統(tǒng)婚禮的現(xiàn)場,如此引人入勝的場景仿佛能開口說話一般,將觀眾帶入展覽的氛圍之中,仿佛使其置身于當時的歷史情境(圖1)。
三、展示設計
1參觀動線要探討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方式,就不可不探討博物館的參觀動線。博物館的參觀動線大體可以分為三種形式(圖2)。一是放射式,這種參觀動線的特點是讓觀眾以同一個向心性的公共區(qū)域為中心,進行放射式參觀。位于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典型的放射式參觀動線(圖3)。該博物館放射的核心,是博物館入口處正對的博物館序廳。序廳的四面墻下,是通向四個不同展廳的入口,觀眾在每個展廳參觀完畢后,都要先回到序廳空間稍作調(diào)整,再進入下一個展廳(圖4)。放射式的參觀動線,給了觀眾參觀和休憩相結(jié)合的體驗,更有助于觀眾有效地接收展示信息,避免了博物館疲勞的發(fā)生。二是線性式,這種參觀動線是通過設置博物館空間,引導觀眾走一條特定的參觀路徑。安陽殷墟博物館的參觀動線是典型的線性式(圖5)。博物館的入口位于整個博物館空間的正中央,進入博物館,有一座以殷墟文化為主題的水院景觀,圍繞著露天的水院景觀,博物館設置了六個線性相連的展廳。從進入第一個展廳開始,每前一個展廳的出口都與后一個展廳的入口空間共用,并且博物館在每個展廳的出入口處都設置了一定的過渡空間,以引導觀眾調(diào)整休息,進入下一階段的參觀。線性式的參觀動線,將展示空間本身也作為參觀的一部分,給觀眾一氣呵成的參觀體驗。三是散點式,這種參觀動線是對整個展示空間進行二次展示設計,自由分割展廳,機動布置展品位置。如博物館采用了散點式的參觀動線,前來的觀眾將會獲得最自由的參觀體驗。正如河南博物院的東周展廳(圖6)和西漢展廳(圖7),展廳內(nèi)的展品位置陳列的緊湊且靈活,觀眾進入展廳后,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自由參觀。
2展示材質(zhì)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注重展示材質(zhì)的挑選,是為了能夠帶給觀眾視覺及觸覺上的全新體驗。如使用不同的展示材質(zhì)進行空間布置,即使在相同的展示場地進行相同展品的展示設計,也會獲得完全不同的展示效果。一走進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紅旗飄飄”展廳,就被其莊嚴磅礴的氣氛感染了。該展廳使用了大量石材雕塑來還原歷史場景,石材效果將緬懷革命先輩的莊重歷史氛圍成功帶給了參觀者(圖8)。
3展示色彩人的視覺對色彩有著極高的感知度,展示設計中的色彩往往最能引起觀眾的注意,在展覽中合理發(fā)揮色彩的作用,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展品,有利于展示主題和展示設計的有效融合。河南鎮(zhèn)平縣彭雪楓紀念館,展出了彭雪楓將軍的平生事跡,一走進展廳,就能感受到濃烈的“崢嶸歲月”般的情感氛圍。在這里,展示策劃人員先根據(jù)博物館的展示內(nèi)容和展覽主題,規(guī)劃了整體的展示設計方式,展廳使用了紅色為主要基調(diào),引導觀眾體驗博物館營造出的昔日光輝的革命歲月氛圍(圖9)(圖10)。
4多媒體如果說早前的博物館多是處于靜態(tài)的展示,是讓觀眾通過“看”的感官形式完成參觀,那么如今隨著多媒體技術(shù)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影像、聲音、觸摸等新形式融入到展示中,使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得到全方位的調(diào)動,從之前被動地接受展示信息,到開始主動參與到參觀探索活動中去。殷墟博物館有一件“陶制人頭像”藏品,該陶像保存完好,造型生動,展現(xiàn)了古代安陽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圖11)。據(jù)分析,這件生動的陶制人頭像可能是普通人在日常勞作間隙而作,這樣簡單的一件展品,也同時代表著該地區(qū)古代普通勞動人民辛勤樂觀的生活狀態(tài)。然而,這件陶像實物體積較小,進行普通展示并不能很有效地引起觀眾的注意。鑒于此,殷墟博物館的展覽策劃人員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將頭像等比例放大,為它還原制作了一個動畫形象。這個動畫形象被定位為該藏品出土時期的人物,動畫形象在多媒體投影上開口說話,向觀眾們介紹自己日常的生活勞作情況(圖12)。較為成熟的多媒體展示手段是以與觀眾進行有效交流為出發(fā)點的,殷墟博物館說話的陶制人頭像動畫形象,快速拉近了展品與觀眾的距離,使觀眾原本被動的視覺接受,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幕訁⑴c。與人頭像動畫形象的“對話”,使觀眾在得到互動樂趣的同時,也接收到了傳遞出的展品信息。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網(wǎng):http:///jjlw/1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