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方式陳舊,填鴨式教學法仍然普遍存在,語文課堂循規(guī)蹈矩,學生對語文學科普遍不重視。實施新課程以來,不少教師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時至今日,學生仍然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仍死氣沉沉、索然無味,師生都處于疲憊應付的
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方式陳舊,“填鴨式”教學法仍然普遍存在,語文課堂“循規(guī)蹈矩”,學生對語文學科普遍不重視。實施新課程以來,不少教師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時至今日,學生仍然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仍死氣沉沉、索然無味,師生都處于疲憊應付的狀態(tài)。那么,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成為學生向往的樂園呢?
一、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每節(jié)課都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別是語文基礎不好的學生,他們管不住自己,很容易開小差,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扮演一個出色的引導者。教師應力爭做到課堂教學“和諧、愉快、有效”,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使他們整節(jié)課都能全身心投入。
首先是微笑進課堂,因為微笑是聯(lián)系師生情感的紐帶、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是創(chuàng)設和諧教學氛圍的重要手段。其次是導入新課時,力求有新意,富于變化,勇于創(chuàng)新,拋棄那種死氣沉沉的開場白——“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否則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去掉了一半,而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教師還要做到情緒飽滿,語言親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勢來輔助說話,因為很多時候,教師的一個點頭或一個微笑都會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遇到有學生和自己對立時,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教師會意的一個姿勢、一個眼神,或靜默幾秒鐘,往往就可抑制頑皮學生的對立情緒。要有寬容心,不能因為個別學生課堂上犯一點小錯誤,就大動干戈,以致影響整個課堂進程。遇到學生開小差時,就停頓幾秒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此外,要多使用鼓勵性語言,進行適當?shù)谋頁P,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總之,要讓學生感到上語文課是一件有趣的事,是一種精神享受。
二、開展高效的師生互動
和諧的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教學,教師要明確自己是“平等中的首席”,合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要捍衛(wèi)學生發(fā)表意見的權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感悟的空間
語文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少說話,只做提示性講解、釋疑性講解、補充性講解,盡量給學生留下思考感悟的空間。教師要積極鼓勵全體學生參與,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發(fā)表不同意見,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獨特的經歷去感知、品味和探究文本,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因為自己在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中獲得獨特感受而喜悅,這是一種心領神會的精神享受。如馮延巳的《鵲踏枝》中“誰道閑情拋擲久”中的“閑情”就具有一種模糊性,可以指愛情的失意、人生的苦悶、理想的破滅等。因為詩歌語言本身就具有一種含蓄美,所以,教師無論怎樣細致的分析都是難以取代學生自己用心的感悟。
語文教學絕不是簡單的“告知”和“被告知”,而是一個主動建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努力調動學生的情感,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如此,學生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去領會文學作品無盡的“言外之意”。對于學生的活動,教師可以采用板演、自評、朗讀、小組交流、探討等多種形式組織課堂教學,樹立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形成師生“互動流”。
2.有效的提問
在具體的互動過程中,針對問題的難易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的問題要適當,不叫學習差的學生回答難度很大的問題,將簡單的問題留給能力差些的學生,通過回答問題,使他們感到自己也行,產生成就感,在自然的氛圍中融入課堂,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認真傾聽,以肯定和表揚為主,給予學生適當?shù)墓膭,這樣學生就得到了一種滿足感和自豪感,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3.生動的語言
教師的語言需要具有啟發(fā)性,富有智慧,最好有點幽默感。“一石激起千層浪”,像主持人一樣,一句話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共鳴,有一股說的欲望或沖動。教師語言最好還要抑揚頓挫,在講到重要信息之前,采取適當方式提醒學生,并注意重復。同時,還應不斷強調信息的重要性,要求他們注意積累。如此,語文課堂將不再枯燥無趣,學生便可真正地在課堂上享受語文。
三、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內容
衡量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益,要看學生是否主動學習,要想學生在課堂上全身心投入,教師就得在教學過程中以挑戰(zhàn)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之輪不停地旋轉。首先教師必須善于設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用精、少、實、活的提問將學生吸引進課文,激發(fā)學生研討的熱情。愛因斯坦說過:“有時候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然后教給學生思考的方向和線索,引導學生對問題層層深入思考,并掌握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目標明確。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jù)教學的內容,在“關鍵”(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設疑,決不隨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亂設疑。創(chuàng)設的問題要小而具體,具有可思性。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識,把握重點。②形式有趣。問題設計可以采用軼聞趣事或謎語的形式,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樣可以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狀態(tài),因為有趣,學生就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急于追問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③由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學生的層次性和學生思維的層次性。設計問題要顧及班級的大多數(shù)學生,讓大多數(shù)學生有話可說,否則,如果問題太難,基礎差的學生就會因為自己不會,從而不開口、不參與,注意力不集中,進而放棄,失去信心。太簡單的話,也不能激起基礎好的學生的興趣。
例如,《聲聲慢》教學,先設計基礎性問題,這首詞的題材是什么,題目怎么理解,以及作者、背景知識介紹,這些問題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下一步就涉及到表現(xiàn)手法、語言特色、情感表達等,這些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能說上幾句,卻不一定準確,教師可作引導。再提高一點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比較李清照不同時期的作品所表達的不同情感,如《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此外,同樣都是寫“愁”的作品,但愁情又各不相同,比較《虞美人》、《蝶戀花》、《雨霖鈴》、《聲聲慢》所蘊含的不同的愁。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可以在共同的“愁”字下,比較品味各自愁情的具體內涵,結合詩人的境遇理解造成這些愁情的原因,從而獲得詩詞解讀的深層領悟。整節(jié)課的設計由淺入深,從現(xiàn)象到本質,由知識逐步轉化為能力。這樣的分層教學可以提高課堂的效率,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真正做到“向四十五分鐘要效益”。
四、構建真摯的情感樂園
有人在教師中隨機抽取100人,問:“你熱愛學生嗎?”90%以上的教師回答“是”。再隨機問這100名教師所教的學生:“你體會到老師對你的愛了嗎?”結果卻讓人吃驚,90%的學生回答“否”。這一“是”一“否”雖有太多的原因,但主要還是教師“指令”多,“鼓勵”少;機械命令多,人文關懷少造成的。教師要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在了解、尊重的前提下多鼓勵、關愛他們,作為教師,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只是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而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百花園中一朵最美麗的鮮花,只是花開的時間不同而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生長在肥沃土地上的一棵禾苗,只是收獲的季節(jié)不同而已。教師要眼中有文本,心中有學生。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jylw/3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