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西雙版納黃瓜(Cucumissativusvar.xishuangbannanesis)是黃瓜的一個變種。云南省西雙版納及周邊地區(qū)的少數民族長期以來栽培、管理和利用這種黃瓜,使它成為當地重要的作物農家品種,對其開展民族植物學研究,了解其傳統(tǒng)知識十分必要。我們于20172018年在西
摘要:西雙版納黃瓜(Cucumissativusvar.xishuangbannanesis)是黃瓜的一個變種。云南省西雙版納及周邊地區(qū)的少數民族長期以來栽培、管理和利用這種黃瓜,使它成為當地重要的作物農家品種,對其開展民族植物學研究,了解其傳統(tǒng)知識十分必要。我們于2017–2018年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調查了西雙版納黃瓜農家品種及其相關的傳統(tǒng)知識。
結果表明,與現代品種相比,西雙版納黃瓜農家品種具有香味濃郁、耐貯藏等特異性;西雙版納的傣族、基諾族、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擁有豐富的關于西雙版納黃瓜農家品種的傳統(tǒng)知識。西雙版納黃瓜種質資源在大部分村寨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與之相關的傳統(tǒng)知識也隨之消亡,目前僅在海拔較高、交通欠發(fā)達的邊遠山區(qū)還栽培和保留了少量的農家品種。建議開展西雙版納黃瓜農家品種的原生境保護,既保護其種質資源,也保護相關的傳統(tǒng)知識。
關鍵詞:西雙版納黃瓜,農家品種,傳統(tǒng)知識,生物多樣性,原生境保護
農家品種(landrace)也稱為傳統(tǒng)品種(traditionalvariety)、地方品種(localvariety),是指經過長期馴化、在當地環(huán)境中選育或演化形成的、適應了當地自然條件和文化環(huán)境的、與其他種群相區(qū)別的植物或動物的傳統(tǒng)遺傳資源類型(Camachoetal,2005;CommissiononGeneticResourcesforFoodandAgriculture,2013;Sponenberg,2014),它與一般意義上的品種(cultivar)或者正規(guī)審定品種(standardizedbreedorcultivar)不同,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并與當地文化相互作用。
農家品種一直是農業(yè)生物多樣性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人們提供食物安全和營養(yǎng)保障,也提供其他產品和服務(Bellonetal,2015),被認為是遺傳資源寶庫,為當地農戶及育種家源源不斷提供培育新品種所需的遺傳資源。自1890年E.vonProskowetz和F.Schindler首次在國際農林大會上提出將農家品種作為遺傳資源進行保護以來,這一問題開始受到各國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并多次成為國際會議的討論熱點(Zeven,1998)。
1927年,由國際農業(yè)研究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的前身)組織的國際農業(yè)大會對農家品種的保護進行了廣泛討論,并提出參與者應該通過在農場(就地保護,insituconservation)和學校試驗地種植農家品種,組織本國的農家品種保護行動。農作物的就地保護是指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農家品種的原生境保護(Soleri&Smith,1995)。近年來,農業(yè)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郭輝軍等,2000;Gotoretal,2018)。
農業(yè)生物多樣性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是指從品種(種內)、半栽培和采集管理種(物種層次),到具有多物種的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農地景觀和相關的技術、文化、政策(Brookfield&Stocking,1999)。與遷地保護相比,就地保護對農家品種的保護更為有效(Bellonetal,2017),其傳統(tǒng)方法是由農民貯藏種子,對大部分地區(qū)的很多品種、野生近緣種來說,這是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手段(Wood&Lenné,1997)。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yè)歷史悠久,形成了豐富的作物遺傳資源(Xuetal,1999)。作物農家品種的保護是農業(yè)生物多樣性可持續(xù)利用的基礎,是在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進行的動態(tài)保護,是農業(yè)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重要途徑;旨在保留作物潛在的利用價值,這對于保持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力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西雙版納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物多樣性尤為豐富,歷史上由于高山阻隔,與外界交流一直較少,至今仍然保存著各種各樣的半栽培狀態(tài)植物,以及由當地農民選育出的大量農家品種(郭輝軍和龍春林,1998)。自2002年以來,隨著退耕還林計劃的實施,西雙版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開發(fā)建設,交通條件的改善,橡膠、香蕉、茶葉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以及作物新品種逐漸替代農家品種,當地的農業(yè)生物多樣性大幅下降(Shenetal,2017)。
黃瓜(Cucumissativus)是重要的蔬菜作物,其保護地栽培面積居我國蔬菜的首位。作為植物性別分化和維管束發(fā)育研究的模式植物,黃瓜的生物學研究在近年來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全基因組測序更是極大地推動了黃瓜的相關研究(Huangetal,2009),相繼克隆或定位了一批重要的農藝性狀基因,如性別決定基因M(Lietal,2009)、苦味基因Bi(李曼等,2010)、果瘤基因Tu(Zhangetal,2010)、β-胡蘿卜素基因(Boetal,2012)等。
西雙版納黃瓜(Cucumissativusvar.xishuangbannaensis)是黃瓜的一個變種(戚春章等,1983),簡稱為版納黃瓜,是分布在我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周邊地區(qū)的特有種質資源。與普通黃瓜相比,它具有香氣濃、果型特異、耐貯藏、單瓜質量大等特異性,是拓寬黃瓜育種品質遺傳背景的重要資源(李錫香等,2004;沈鏑等,2009a,b)。
目前,在國家蔬菜種質中期庫中保存了1,521份黃瓜資源,其中30份為版納黃瓜(沈鏑等,2010;Wangetal,2018)。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版納黃瓜進行新品種的構建,以及對其農藝性狀的遺傳分析。例如,國外有研究人員利用引自我國的1份版納黃瓜資源創(chuàng)建了3份高胡蘿卜素含量的加工類型黃瓜新種質(Simon&Navazio,1997)。
我國的研究人員利用版納黃瓜與普通黃瓜雜交組合,構建重組自交系群體,進行黃瓜重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分析(薄凱亮等,2011;沈鏑等,2011)。本文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的民族植物學調查,旨在詳細了解版納黃瓜農家品種的栽培現狀,記錄當地少數民族對其管理利用的傳統(tǒng)知識和相關民族文化,以期挖掘版納黃瓜農家品種的潛在價值,促進當地農業(yè)生物多樣性保護。
1研究區(qū)域概況
西雙版納位于云南省南部,地處21°10ʹ–22°40ʹN,99°55ʹ–101°50ʹE,屬于北回歸線向南的熱帶濕潤區(qū)域,熱帶雨林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有著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被稱為動、植物王國,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地區(qū)。西雙版納居住著傣族、布朗族、基諾族、瑤族、彝族、哈尼族等十幾個民族,當地人民掌握著豐富的與動植物相關的傳統(tǒng)知識。西雙版納的蔬菜資源豐富,分布范圍廣,當地少數民族多以家庭為單位,于房前屋后、菜園、溝邊等,種植蔬菜,隨吃隨取。
2研究方法
2017–2018年在西雙版納進行了實地考察,主要地點包括:景洪市的基諾族鄉(xiāng)和勐養(yǎng)鎮(zhèn),勐臘縣的勐侖鎮(zhèn)、勐伴鎮(zhèn)、尚勇鎮(zhèn)、瑤區(qū)鄉(xiāng)、關累鎮(zhèn)、易武鎮(zhèn)和象明鄉(xiāng),以及勐海縣的打洛鎮(zhèn)、勐阿鎮(zhèn)和勐遮鎮(zhèn),對版納黃瓜農家品種及其傳統(tǒng)知識進行了調查。
主要采用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interview)、關鍵人物訪談(key-informantinterview)等方法(Martin,1998;雷啟義等,2017),共調查了27個村寨9個民族的137人。調查的內容包括:黃瓜農家品種的當地名稱、保留情況、種植方式、利用方式,以及相關的民族習俗等。共收集了11份版納黃瓜資源,全部保存于國家蔬菜種質中期庫。
3結果
3.1西雙版納黃瓜農家品種的特異性
版納黃瓜是典型的農家品種,一直以來都沒有進行任何品種改良,經過當地人的長期栽培和利用,形成了其獨特的農藝性狀。版納黃瓜的果型有短柱形和方圓形,外形與哈密瓜相似。老熟瓜皮有3種顏色,即乳白、灰白和棕黃色。嫩果的果肉為綠白色,老熟瓜的果肉為橙色,這是區(qū)別于普通黃瓜的重要特征之一。
單果重2–3kg,最大果重5kg左右。與普通黃瓜相比,單瓜種子數目多。版納黃瓜香味濃郁,嫩瓜和老瓜都可食用,老瓜味道酸甜。老熟瓜耐貯藏,常溫下可貯存2個月左右。版納黃瓜在栽培過程中,不需搭架掛蔓,也無需澆水和施肥,且具有抗病蟲的特性,極大地減輕了山區(qū)農民進行作物田間管理的負擔。
3.2西雙版納黃瓜農家品種的傳統(tǒng)知識和文化
3.2.1農家品種的命名
當地人根據栽培方式以及果型的差異將當地黃瓜農家品種分為兩個類型:一種套種在山上的輪歇地,果型巨大,被稱為“大黃瓜”或“山黃瓜”,即版納黃瓜;另一種種植在房前屋后或者田間,果型較小(依然比普通黃瓜果型大),被稱為“黃瓜”或“小黃瓜”。
當地黃瓜農家品種民間命名方式有兩種,分別為:形態(tài)特征——基諾族和傣族根據黃瓜的外形特征,將果型巨大的黃瓜農家品種(版納黃瓜)命名為“大黃瓜”,傣族將果型較小的黃瓜命名為“小黃瓜”;生境特征——布朗族和佤族將種植于山上的黃瓜(版納黃瓜)命名為“山黃瓜”。相同含義的黃瓜命名,在不同的民族語言中有不同的稱呼。
例如,基諾族將“大黃瓜”稱為siku,“黃瓜”mososiku;傣族將“大黃瓜”稱為dianggua或diangjing,將“小黃瓜”稱為diangsang;布朗族和佤族分別將“山黃瓜”稱為geiyong和jieguo。
3.2.2傳統(tǒng)的種植方式
在刀耕火種時期,當地人將版納黃瓜與旱稻、玉米等作物套種,種植于山上的火燒地。其中,基諾族對輪歇地的管理體現了山地民族生態(tài)文化的獨特性。具體做法是:將輪歇地劃分為若干片,每一塊土地只耕種1年,按時更換種植的農作物,13年為一個周期,保證了被砍燒的植被能及時恢復。同時,基諾族人們在砍燒新的輪歇地時,往往會保留具有食用、藥用和文化價值的樹種。盡管刀耕火種時期已經結束,但輪歇地以及多種作物套種的栽培管理方式仍被沿用。
勐臘縣瑤區(qū)鄉(xiāng)是西雙版納唯一的瑤族鄉(xiāng),屬于山區(qū),農業(yè)耕地多,很多村寨的農戶都在輪歇地種植黃瓜農家品種,通常將黃瓜與玉米、南瓜、四季豆等作物套種。版納黃瓜無論攀援與否,都能夠正常生長并結果,因此當地少數民族利用其攀援特性與其他作物套種,更加充分地利用空間光照;同時,利用版納黃瓜抗病蟲害的特性,降低了病蟲害入侵農田的風險,提高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3.2.3食用方法
版納黃瓜是當地少數民族最喜愛的食物之一,食用部位主要是果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皮直接作為水果或零食吃,有時蘸白糖食用。涼拌、炒熟、煲湯以及腌制酸黃瓜,也是當地人喜食的方式。此外,哈尼族利用版納黃瓜的根治療感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3.2.4傳統(tǒng)文化
版納黃瓜也是各少數民族祭祀活動中的供品之一。布朗族過年祭祀祖先時,將黃瓜洗凈、剖開并蒸熟,與去皮蒸熟的芋頭、從庭園中采集的雞冠花,以及酒一起作為供品。祭過祖先之后,再將供品中的食物吃掉。佤族在“新米節(jié)”時,將一把小米和黃瓜包在一起,于燒香處懸掛一晚,用于辟邪。第二天把米放入雞肚中煮熟,黃瓜切片(不煮),招待親朋。傣族祭祀時需要兩三種蔬菜,通常會用白菜、黃瓜等家中最常見的蔬菜;當有人過世時,則會將家中的兩三種作物種子灑在屋外。
3.2.5種子保存和交換方式
當地農戶黃瓜種子的傳統(tǒng)來源主要有3個,分別是自家留種、親友之間交換、作為嫁妝由新娘帶到男方家庭。自家留種是最普遍的方式,當年留種,第二年播種。由于環(huán)境因素以及保存方法受限,通常種子只會保留一年;Z族為了延長種子保存時間,有時會將成熟老瓜懸掛起來,第二年剖開取種子;Z族、傣族、佤族都會將黃瓜種子作為嫁妝。佤族婚嫁時,用芭蕉葉包裹各種作物的種子。
3.3西雙版納黃瓜農家品種保護與利用現狀
在2000年以前,西雙版納山區(qū)村寨幾乎所有的農戶都種植版納黃瓜農家品種,但近年來越來越少,甚至在一些村寨已絕跡。在調查區(qū)域的105個村寨中,挑選出27個村寨進行訪談和實地考察,結果發(fā)現僅15個村寨中的部分農戶仍然在種植版納黃瓜農家品種(表1),涉及到的民族有傣族、哈尼族、基諾族、瑤族和彝族,其中景洪市基諾族鄉(xiāng)巴卡小寨一組、勐臘縣瑤區(qū)鄉(xiāng)海拔高于龍巴河小寨(包括龍巴河小寨)的村寨以及象明鄉(xiāng)少數幾個村寨等地位于非常偏遠的地段,種植黃瓜農家品種的農戶數較多。
絕大多數村寨已經不再種植版納黃瓜。例如,景洪市基諾族鄉(xiāng)亞諾村和勐?h勐遮鎮(zhèn)佤族寨,以種植茶樹為主;勐臘縣勐伴鎮(zhèn)卡咪村的布朗族,將土地出租用于種植橡膠、香蕉和芭蕉;勐臘縣尚勇鎮(zhèn)、勐海縣勐阿鎮(zhèn)嘎賽村的傣族主要種植經濟作物。通過出售橡膠等經濟作物產品,加上近年來村村通公路,農戶有能力而且比較方便從市場購買蔬菜,因此不再種植黃瓜農家品種,其他蔬菜的種植規(guī)模也在減少。
版納黃瓜農家品種的傳統(tǒng)知識主要由家庭成員中的老人和婦女掌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年輕人外出求學或務工,傳統(tǒng)知識和文化的傳承受到威脅,農家品種的價值漸漸被忽略。調查結果顯示,在交通便利、經濟較發(fā)達的地方,版納黃瓜農家品種幾乎絕跡,僅有極少數農戶偶爾種植。只有在海拔較高的偏遠山區(qū),由于不適宜種植橡膠等經濟作物,且交通不發(fā)達,黃瓜農家品種仍然是部分村民的一種重要資源,相關的傳統(tǒng)知識也得以保存。
但從總的發(fā)展趨勢來看,版納黃瓜農家品種資源數量正在加速減少,已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與之相關的傳統(tǒng)知識也即將消失,必須盡快采取措施加以搶救、收集、保存、研究,發(fā)掘并利用其特異的性狀和基因資源。
4農家品種保護建議
遷地保護和種質庫保存是保存作物遺傳資源的重要措施。然而,對農家品種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qū)作物農家品種進行就地保護或在地保育更有必要,這不僅能保護這些珍貴的遺傳資源,而且能確保其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也能保護與之相關的傳統(tǒng)知識和文化,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農業(y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值得大力提倡。版納黃瓜農家品種是我國數以萬計農家品種的一個縮影。
采用科學的手段闡明其特異性,揭示其重要價值,將為農家品種的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建議:(1)通過一系列培訓或交流,促進不同利益相關者對農家品種保護的價值達成共識。(2)提供技術指導,加強政策扶持,在促進農家品種保護的同時,提高農戶的生計水平。(3)利用Bellon等(2015)開發(fā)的就地保護與農民生計評估框架對農家品種就地保護的效果進行評估,不斷改善就地保護措施,促進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4)以科學研究數據為依據,挖掘版納黃瓜的優(yōu)良特性,以申報地理標志產品,并擴大生產,達到保護目標。
參考文獻
BellonMR,DullooE,SardosJ,ThormannI,BurdonJJ(2017)In-situconservation-harnessingnaturalandhumanderivedevolutionaryforcestoensurefuturecropadaptation.EvolutionaryApplications,10,965–977.BellonMR,GotorE,CaraccioloF(2015)
Conservinglandracesandimprovinglivelihoods:Howtoassessthesuccessofon-farmconservationprojects?InternationalJournalofAgriculturalSustainability,13,167–182.BoK,SongH,ShenJ,QianCT,StaubJE,SimonPW,LouQF,ChenJF(2012)
Inheritanceandmappingoftheoregenecontrollingthequantityofβ-caroteneincucumber(CucumissativusL.)endocarp.MolecularBreeding,30,335–344.BoKL,ShenJ,QianCT,SongH,ChenJF(2011)
Geneticanalysisoftheimportantagronomictraitson‘Beijingjietou’×Xishuangbannacucumberrecombinantinbredlines.Journal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34(3),20–24.(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
薄凱亮,沈佳,錢春桃,宋慧,陳勁楓(2011)‘北京截頭’×西雙版納黃瓜重組自交系群體重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分析.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34(3),20–24.]
BrookfieldH,StockingM(1999)Agrodiversity:Definition,descriptionanddesig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9,77–80.
相關農業(yè)刊物推薦:《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2001年,是南京農業(yè)大學主辦、教育部主管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在體現學校學科特色的同時,兼顧其他人文學科。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nylw/20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