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本篇文章是由《 果樹學報 》發(fā)表的一篇農業(yè)論文,(雙月刊)是農業(yè)部主管,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主辦的國家級果樹專業(yè)學術期刊,中文園藝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著重選發(fā)密切結合我國果樹科研、教學、生產實際,反映學科學術水平和發(fā)展動向的
本篇文章是由《果樹學報》發(fā)表的一篇農業(yè)論文,(雙月刊)是農業(yè)部主管,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主辦的國家級果樹專業(yè)學術期刊,中文園藝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著重選發(fā)密切結合我國果樹科研、教學、生產實際,反映學科學術水平和發(fā)展動向的優(yōu)秀稿件,及時報道重大科研成果、階段性成果和科研進展情況。欄目設置有研究論文、專論與綜述、研究報告、技術與方法、新品種選育快報及信息快遞等;內容包括生物技術、品種與種質資源、生理與栽培、土壤與肥料、植物保護、貯藏加工等。
論文摘要 介紹了猴頭菇袋栽新技術,革新技術包括采取原種、栽培種與生產配方一致進行制種,選擇室外出菇旁吊袋出菇方式,增加開袋數量等。運用該技術,效果明顯,生物學效率可達130%~160%。
論文關鍵詞 猴頭菇;袋栽;技術革新
優(yōu)質猴頭菇與熊掌、海參、魚翅同列為古代“四大名菜”,其肉質鮮嫩可口,是一種藥食兩用真菌,能利五臟、助消化、滋補、抗癌、治療神經衰弱,國內已廣泛應用于醫(yī)治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市場上,口感良好的優(yōu)質猴頭菇很受消費者歡迎,市場缺口較大,栽培效益好。
猴頭菇是一種好氣性恒溫結實性菌類,菌株特性易發(fā)生變異,變異后的特性具有穩(wěn)定性。菌絲分解能力強,菌絲正常生長的溫度為10~34℃,最適生長溫度為20~26℃,子實體生長溫度12~24℃,最適溫度為16~20℃,高于25℃生長緩慢,低于12℃子實體變紅。筆者根據猴頭菇的生物學特性,就地取材,采取原種、栽培種與生產配方一致進行制種,選擇室外出菇房吊袋出菇方式,增加開袋數量等技術革新,取得了較好效果。改革后的栽培工藝具有菌種適應性強、菌絲生長快、出菇轉潮快、產量高、質量好、占地省、管理方便、周期短、省工省時、見效快等優(yōu)點,生物學效率可高達130%~160%,F將具體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配方及制種
猴頭菇原料原則上就地取材,如鋸木屑、棉籽殼、玉米桿、甘蔗渣、木碗屑等均可利用。原種、栽培種采用與生產配方一致,這樣菌種經過同一配方多次定向選擇培養(yǎng),菌種適應性強,菌絲生長速度快,室溫超過25℃子實體仍形成良好,污染率低,出菇率高。其配方為:甘蔗渣40%、木碗屑38%、麥皮20%、石膏1%、糖1%、磷酸二氫鉀0.2%。
2制袋與接種
菌袋可采用聚丙烯30cm×14cm或者聚乙烯30cm×15cm。根據配方稱取各物質定量配料,含水量掌握在66%。裝袋后,中間打1個長14cm左右的洞,以便接種。袋裝干料量掌握在0.25kg左右,按常規(guī)接種后,移入培養(yǎng)室。在室溫下培養(yǎng)18~26d,菌絲即可滿袋。
3選擇室外出菇房
室外出菇房具有空氣新鮮、濕度穩(wěn)定、容易保濕等好的生態(tài)條件,且管理方便,是猴頭菇較理想的出菇場所。由于猴頭菇對濕度反應敏感,不能直接對子實體噴水,子實體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水分全靠培養(yǎng)基質供給和空間自然濕度提供,室外出菇場易滿足其需要,長菇速度快,產量高,質量好,占地省,周期短。
4增加開洞數量,垂直吊袋出菇
當菌絲滿袋后,及時移到室外出菇房開洞,每袋開6個洞,形似“×”形,洞長0.5~0.8cm,洞口不宜開得過大;否則培養(yǎng)基水分易從洞口蒸發(fā),造成洞口干燥,不出菇,影響產量。菌袋開洞后用鐵線或繩子串吊起來,每串5袋,每袋縱橫間隔30cm。垂直吊袋有利猴頭菇刺毛下垂成形,提高質量。這是因為猴頭菇刺毛有明顯的“向地性”。適當增加開洞數量,是奪取猴頭菇高產穩(wěn)產的關鍵?上鄳蟠c袋之間的距離,為猴頭菇生長發(fā)育提供充足的氧氣,保證高產優(yōu)質。
5出菇管理
出菇期管理的目的是創(chuàng)造最佳的生態(tài)條件,尤其是水分和通風管理,是提高猴頭菇質量和產量的關鍵。猴頭菇對濕度反應敏感,整個管理過程中一般都不直接向子實體噴水,而采取畦溝灌水,增加地濕或空間噴水量以保持空間濕度。猴頭菇是好氣性菌類,如果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沉積過多,就會刺激菌柄不斷分枝,抑制中心部位發(fā)育,出現珊瑚狀的畸形菇或雜菌繁殖污染。
菇蕾形成期,大約開洞后的4~5d,保持空間濕度85%~90%,每天通風2次,每次30min,隨著子實體的增長,加大空間噴水量,增大濕度至90%~95%,同時加強通風,促進子實體快速生長。當子實體長出刺時,空間濕度降至85%~90%。保持溫度18~25℃,光線比“三陽七陰”略暗為宜。
6適時采收與轉潮管理
猴頭菇從菌蕾出現到子實體成熟,在環(huán)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一般為8~12d。作為菜肴保鮮應市或鹽漬加工的猴頭菇,最好在菌刺尚未延伸,或已形成但長度不超0.5cm、尚未釋放孢子時采收。此時色澤潔白,風味鮮美可,沒有苦味。
采收后及時向菌筒補充水分,增加培養(yǎng)基濕度,以60%~65%為宜,養(yǎng)菌7d,促進轉潮,再進行出菇管理。這樣又可管理出大而潔白、菌刺短的優(yōu)質猴頭菇。此法栽培猴頭菇周期短,一般75~90d結束,可采收3批,產量主要集中在1~2批,一般占總產量的90%,第1潮質量最好。
參考文獻
[1] 喬德生,鄒向英,張循潔,等.猴頭菌及其栽培[J].濱州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2):78-80.
[2] 聶春杰.猴頭菇出現畸形的原因及防治[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7(11):41.
[3] 孟慶國,周建樹,趙杰,等.猴頭菇高產栽培技術[J].山東蔬菜,2007(3):40-42.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nylw/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