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人妻,久久三级免费,国模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av动漫

國內(nèi)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網(wǎng)文史論文》 王符“融通儒法”的廉政思想及其悖論> 正文

王符“融通儒法”的廉政思想及其悖論

所屬分類:文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0-01-16 11:59

本文摘要:摘要:防治腐敗、建立善政是王符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王符對東漢時期的政治腐敗進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有針對性地提出循名責(zé)實加強官吏選用監(jiān)督、隆賞重刑厲行以法治國、忠正為本提升官吏行政道德素養(yǎng)等廉政建設(shè)思路,體現(xiàn)出鮮明的融通儒法的學(xué)術(shù)特色。但是,王符

  摘要:防治腐敗、建立善政是王符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王符對東漢時期的政治腐敗進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有針對性地提出“循名責(zé)實”加強官吏選用監(jiān)督、隆賞重刑厲行“以法治國”、“忠正為本”提升官吏行政道德素養(yǎng)等廉政建設(shè)思路,體現(xiàn)出鮮明的“融通儒法”的學(xué)術(shù)特色‍‌‍‍‌‍‌‍‍‍‌‍‍‌‍‍‍‌‍‍‌‍‍‍‌‍‍‍‍‌‍‌‍‌‍‌‍‍‌‍‍‍‍‍‍‍‍‍‌‍‍‌‍‍‌‍‌‍‌‍。但是,王符認為國家治亂在于君主,把腐敗防治的根本責(zé)任歸結(jié)于自身有限的君主,這是其廉政思想的悖論所在‍‌‍‍‌‍‌‍‍‍‌‍‍‌‍‍‍‌‍‍‌‍‍‍‌‍‍‍‍‌‍‌‍‌‍‌‍‍‌‍‍‍‍‍‍‍‍‍‌‍‍‌‍‍‌‍‌‍‌‍。

  關(guān)鍵詞:王符,廉政思想,悖論

廉政瞭望

  王符大約生于東漢和安時期,卒于桓靈之際,與王充、仲長統(tǒng)號稱“后漢三賢”[1]135。王符作為東漢重要思想家受到學(xué)界廣泛關(guān)注,其所著《潛夫論》一書被認為是“憤世嫉俗之著作”[2]191,且早有學(xué)者對王符社會批判思想進行過專門論述。有學(xué)者認為“王符是以時代問題批判者的角色,彪炳于漢代思想史冊的。直面社會,敢說真話,他在思想史上樹立了獨到的‘潛夫’議政傳統(tǒng)”[3]71-72。身處東漢中后期這一“衰世”的王符,依據(jù)民本思想對當時政治腐敗進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并提出較為系統(tǒng)的防治腐敗、建立善政的理論設(shè)想。

  一、“循名責(zé)實”:加強官員選用與監(jiān)督

  王符認為君主治國的根本工作是知賢、用賢!稘摲蛘·考功》①說:“凡南面之大務(wù),莫急于知賢。”《思賢》還說:“國之亂待賢而治。”《本政》甚至說:“國家存亡之本,治亂之機,在于明選而已。”可以說,知賢、選賢、用賢是“善政”之本。針對東漢政治在選人、用人、管人方面存在的系統(tǒng)性腐敗,王符提出了以“循名責(zé)實”為基本原理的用人思路。

  (一)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念

  要加強選人用人工作,君主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念。王符認為,出現(xiàn)選人用人腐敗的重要原因是“以族舉德”(《論榮》),而它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侗菊氛f:“賢愚在心,不在貴賤;信欺在性,不在親疏。”可見,是否賢能不取決于身份貴賤;是否誠實可靠,也不取決于血緣親疏。《論榮》還說:“人之善惡,不必士族;性之賢鄙,不必世俗。”可見,人的善惡并不取決于出身家世;人的善惡也不取決于出生地。[4]41因此,君主選人用人,不能依據(jù)身份的貴賤和關(guān)系的親疏。

  《論榮》還說“用士不患其非國士,而患其非忠”,強調(diào)用人不必在意他是不是本地人,而應(yīng)考慮他是否忠誠。王符因此而特別推崇周公、劉邦、劉徹等人的用人做法,認為君主選人、用人應(yīng)以“才能”“德義”為標準,具有廣闊的視野,而不應(yīng)以貴賤、遠近取人!睹靼怠菲踔琳J為君主應(yīng)該“敬納卑賤以誘賢”,有意提拔身份“卑賤”之人,才能發(fā)揮“表小以厲大,賞鄙以招賢”的激勵作用?傊谒枷肷贤黄埔匝、親疏為標準的用人套路,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觀念,是君主防止臣下比周、出現(xiàn)用人腐敗首先要留意的事情。

  (二)通過“實貢舉”加強官員選拔

  王符認為“選舉實則忠賢進,選虛偽則邪黨貢”(《本政》)。“選舉”事關(guān)重大,直接影響著政治生態(tài)的好壞。實貢舉,把好官員入口關(guān),是防治腐敗的重要手段。王符認為“十室之邑,必有俊士”(《實貢》),但為何會出現(xiàn)“官無直吏,位無良臣”窘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貢舉出了問題。貢舉出現(xiàn)問題,除了有“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儔”、“舉世多黨而用私,競比質(zhì)而行趨華”(《實貢》)等難以克服的社會人情因素以外,主要原因是官員舉薦人才過程中有意顛倒黑白、弄虛作假。

  如《考績》說:“群僚舉士者,或以頑魯應(yīng)茂才,以桀逆應(yīng)至孝,以貪饕應(yīng)廉吏,以狡猾應(yīng)方正,以諛諂應(yīng)直言,以輕薄應(yīng)敦厚,以空虛應(yīng)有道,以嚚暗應(yīng)明經(jīng),以殘酷應(yīng)寬博,以怯弱應(yīng)武猛,以愚頑應(yīng)治劇,名實不相副,求貢不相稱。富者乘其材力,貴者阻其勢要,以錢多為賢,以剛強為上。”可見,在推薦人才時,弄虛作假,顛倒黑白,非常嚴重,人才推薦工作最終被“富貴”者把持,被“金錢”左右。王符認為,要做到“實貢”:

  首先,要避免“舍實聽聲”,對“虛張高譽,強蔽疵瑕,以相誑耀”(《實貢》)的行為要高度警惕。同時,應(yīng)注意多方聽取意見。《交際》篇強調(diào)在“論人”時注意“毀譽必參于效驗”,而“不隨俗而雷同,不逐聲而寄論”!稘搰@》強調(diào)在選人過程中既要“參聽民氓,斷之聰明”,又要防止“信亂臣之說,獨用污吏之言”!稘搰@》還說“堯參鄉(xiāng)黨以得舜,文王參己以得呂尚”,強調(diào)在選人過程中要注意在“參人”與“參己”之間適當平衡,既不能被巧言迷惑,也不能剛愎自用。

  其次,要本著實事求是原則考察人才!秾嵷暋窂娬{(diào)貢舉應(yīng)“據(jù)實而言,其有小疵,勿強衣飾,以壯虛聲。一能之士,各貢所長,出處默語,勿強相兼。”王符認為貢舉人才,即使有小毛病也不必掩飾美化,應(yīng)實事求是;同時認為,“物有所宜”,應(yīng)“不責(zé)兼行”,求全責(zé)備。最后,要掌握選人的基本要領(lǐng)。《實貢》說:“夫明君之詔也若聲,忠臣之和也當如響應(yīng),長短大小清濁疾徐,必相和也。是故求馬問馬,求驢問驢,求鷹問鷹,求駹問駹。

  由此教令,則賞罰必也。”君主一旦發(fā)出詔令,臣下就要立刻奉行;君主求馬,臣下就要尋馬;君主需要驢,臣下就要尋驢;……在此過程中嚴明賞罰,君主教令即可雷厲風(fēng)行!秾嵷暋肪o接著說:“攻玉以石,治金以鹽,濯錦以魚,浣布以灰。夫物固有以賤治貴,以丑治好者矣。”對官員據(jù)“詔”所貢之士應(yīng)“任之于官”,通過官位這個“試金石”來試驗人才‍‌‍‍‌‍‌‍‍‍‌‍‍‌‍‍‍‌‍‍‌‍‍‍‌‍‍‍‍‌‍‌‍‌‍‌‍‍‌‍‍‍‍‍‍‍‍‍‌‍‍‌‍‍‌‍‌‍‌‍。

  《實貢》說“選賢貢士,必考核其清素①”,“各以所宜,量材授任”。在王符看來,實貢舉其實并不困難,臣子本來就是執(zhí)行君主命令的,君主需要什么人才,就發(fā)布相應(yīng)的命令,然后把推薦的人“任之于官”進行試驗,如果德能與職位相匹配就給予推薦者賞賜,如果不匹配就給予推薦者懲處。這是貢舉選人的基本要領(lǐng),也是杜絕選人腐敗的關(guān)鍵所在。

  (三)通過“考功”加強對官員的監(jiān)督

  要防止用人腐敗,確保吏治清明,加強對官員的管理,君主就要強化“考功”。“考功”就是考察官員在其崗位上的“實績和治功”[5]123。《考績》說:“大人不考功,則子孫惰而家破窮;官長不考功,則吏怠傲而奸宄興;帝王不考功,則直賢抑而詐偽勝。”家長對子孫不考功,子孫就會懶惰敗家;官長對官吏不考功,官吏勢必也會懶政,乃至作奸犯科;帝王不考功,詐偽之人勢必勝過賢人,出現(xiàn)“惡幣”驅(qū)逐“良幣”的現(xiàn)象。《考績》說:“知賢之近途,莫急于考功。

  功誠考則治亂暴而明,善惡信則直賢不得見障蔽,而佞巧不得竄其奸矣。”判別人賢能與否最快捷的辦法就是“考功”。如果認真考功,賢能的人就不會被埋沒,花言巧語奸詐之人就無法逞其奸。就是說,君主如果實行“考功”,就能讓賢能之人施展才華,防止當途之人蒙蔽君主,達到“昭賢愚而勸能否”效果?梢,“考功”是防治腐敗、營造良好政治生態(tài)的便捷、有效方法。

  對君主而言“考功”的重點應(yīng)是核心干部隊伍!度健菲獜娬{(diào)對三公、諸侯、守相的考核與管理非常重要!度健氛J為“三公在三載之后,宜明考績黜刺”,如果三公達到“致治之效”,就給予封侯;如果他們“尸祿素餐”,就要受刑。王符認為“誠如此,則三公競思其職,而百寮急竭其忠矣”。針對諸侯白吃飯等特權(quán)行為,《三式》強調(diào)諸侯作為“國之大臣”,應(yīng)“心在王室”“以佐天子”,履行相應(yīng)的為臣義務(wù)和責(zé)任;強調(diào)諸侯“未有得以無功而祿者”,認為諸侯如果效忠天子,有功民眾,就要適當表彰;他們?nèi)绻鲪憾喽耍鸵?ldquo;削土奪國”以示懲戒。

  《三式》說“牧守大臣者,誠盛衰之本原也,不可不選練也”,還說“今之守相,制地千里,威權(quán)勢力,盛于列侯,材明德義,未必過古,而所治逾百里,此以所治多荒亂也。是故守相不可不審也”!妒錾狻愤強調(diào)要“嚴督牧守以擒奸猾”。這均是強調(diào)對地方大員的“考功”的重要性。在王符看來,如能對核心干部做到“賞重而信,罰痛而必”,就能收到“群臣畏勸,競思其職”之效。

  (四)循名責(zé)實是官員監(jiān)督的基本原理

  君主求賢,在下者竟敢“應(yīng)之以鄙”(《思賢》),兇惡狡猾之徒可以隨意侵凌百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官吏監(jiān)督出了問題。王符認為官吏為政的理想狀態(tài)是“有號者必稱于典,名理者必效于實,則官無廢職,位無非人”(《考績》)。而現(xiàn)實的情況則是,從中央到地方,從三公到群僚,均存在不嚴格履職的嚴重腐敗問題。

  對此,《考績》說:“夫守相令長,效在治民;州牧刺史,在憲聰明;九卿分職,以佐三公;三公總統(tǒng),典和陰陽;皆當考治以效實,為王休者也。侍中、大夫、博士、議郎,以言語為職,諫諍為官,及選茂才、孝廉、賢良方正、惇樸、有道、明經(jīng)、寬博、武猛、治劇,此皆名自命而號自定,群臣所當盡情竭慮稱君詔也。”

  王符認為,官員官位不同,但均是幫君主“牧養(yǎng)萬民”(《考績》)的,各個官職皆有名號,皆有其崗位職責(zé),君主要選拔的各類人才也有相應(yīng)的名號稱謂,一定的官名稱號意味著相應(yīng)的職責(zé)要求,在官位上的人應(yīng)該按“名號”要求履職,《考績》說:“群僚師尹,咸有典司,各居其職,以責(zé)其效;百郡千縣,各因其前,以謀其后;辭言應(yīng)對,各緣其文,以核其實,則奉職不解,而陳言者不得誣矣。”

  因此,對君主而言,要做的就是根據(jù)崗位名號“以責(zé)其效”,根據(jù)官員所言檢核其所行,這樣官吏就不敢懈怠,就不敢說誣枉的話。所以《考績》強調(diào)“審名實而取賞罰”,則“能別賢愚而獲多士,成教化而安民氓”?梢,實貢舉、考功的過程概括起來就是“循名責(zé)實”,這是對官員進行監(jiān)督的基本原理,也是防止貪官污吏、奸邪小人邀功冒進的最好辦法[6]186。

  二、“以法治國”:防治腐敗的重要途徑

  要做到循名責(zé)實,前提是有法可依,有規(guī)矩可循。因此,君主要管好官員,防治腐敗,必須建立相應(yīng)的法制。在《潛夫論》中,王符認為官吏“不奉法令”(《考績》)、“違背法律”(《三式》)、“撓法以便佞”(《務(wù)本》)普遍存在,與理想的“善政”背道而馳。總體來看,王符雖并不認為“以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最根本、最好方式,但他仍認為“法令者,君之所以用其國也”(《衰制》),“夫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述赦》)。

  同時,王符還認為“選以法令為本,法令正則選舉實,法令詐則選虛偽”(《本政》),“吏之所以無奸者,官有法”(《衰制》),“法令”的制定、實施在官員選拔、管理中的不可或缺。君主治民要靠官吏,治官吏要靠法令,國家是治是亂,要看奉行法令的情況。因此,“以法治國”是管好官員、防治腐敗、治理國家的重要途徑。

  (一)立法、用法的作用和目的就是勸善懲惡

  君主要用好法令,先要搞清楚法令的目的和作用,知道它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妒錾狻氛f:“夫有罪而備辜,冤結(jié)而信理,此天之正也,而王之法也。”有罪就要受到刑罰的懲罰,含冤者就要為其伸張正義,還他公理。“法”的本質(zhì)就是通過賞善罰惡來維護社會公正的!稊嘣A》認為“法”會隨時代變化而變化,但“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勸其德而樂其政,邪人痛其禍而悔其行”。

  《述赦》也說“先王之制刑法也,非好傷人肌膚,斷人壽命者也,乃以威奸懲惡除民害也”。制刑罰的目的不是為了傷人,而是為了除奸、懲惡、為民除害。因此,法令的作用是勸善懲惡,它是引領(lǐng)社會風(fēng)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君主必須充分有效使用。

  (二)君主要牢牢掌握法令

  王符認為君主要讓法令發(fā)揮其應(yīng)有作用,必須“自握權(quán)秉”(《明忠》)。《衰制》說:“夫法令者,人君之銜轡棰策也,而民者,君之輿馬也。若使人臣廢君法禁而施己政令,則是奪君之轡策,而己獨御之也‍‌‍‍‌‍‌‍‍‍‌‍‍‌‍‍‍‌‍‍‌‍‍‍‌‍‍‍‍‌‍‌‍‌‍‌‍‍‌‍‍‍‍‍‍‍‍‍‌‍‍‌‍‍‌‍‌‍‌‍。”法令作為強制性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5]99君主如果把發(fā)號施令權(quán)拱手交給他人,若“愚君暗主讬坐于左,而奸臣逆道執(zhí)轡于右”,勢必導(dǎo)致政局危亂。

  《衰制》還說:“夫法令者,君之所以用其國也。君出令而不從,是與無君等。主令不從則臣令行,國危矣。”法令是君主駕馭國家的法寶。如果君主出令而“貴臣驕吏弗順”,那么國家就很危險?梢姡骼挝罩屏顧(quán),確保法令集中統(tǒng)一,確保法令權(quán)威,是施行“以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chǔ),當然也是防治腐敗的前提和基礎(chǔ)。

  (三)隆賞、重刑確保法令落實

  要確保法令的權(quán)威,而不至于使其成為擺設(shè),就要嚴明賞罰!度健氛f:“法令賞罰者,誠治亂之樞機也,不可不嚴行也。”賞、罰是落實法令的手段,法令要得到落實,就要嚴賞、罰!睹髦摇愤說:“夫帝王者,其利重矣,其威大矣。徒懸重利,足以勸善;徒設(shè)嚴威,可以懲奸。乃張重利以誘民,操大威以驅(qū)之,則舉世之人,可令冒白刃而不恨,赴湯火而不難,……豈有人臣而不可使盡力者乎?”君主掌握著各種資源,利用“重利”“大威”,即可“誘”民而“驅(qū)”使之,就可讓人臣盡心盡力。王符進而認為“賞重而信,罰痛而必,群臣畏勸,競思其職”,“積怠之俗,賞不隆則善不勸,罰不重則惡不懲”。

  (《三式》)就是說,君主執(zhí)行法令不僅要嚴,而且要隆賞、重刑,只有如此,才能發(fā)揮其應(yīng)有的激勵和懲處作用,才能防治腐敗,提升官員行政效能。《衰制》還說“妄違法之吏,妄造令之臣,不可不誅也”,強調(diào)君主應(yīng)該以鐵腕懲治違法行為。王符還認為,要發(fā)揮刑罰的有效懲治作用,還要從嚴辦“尊貴”始,這樣即可收到“一人伏正罪而萬家蒙乎福”(《斷訟》)的警示效果。

  (四)去“數(shù)赦”以維護法制公平

  封建帝王往往把赦免看作是行仁政的體現(xiàn),東漢時期赦免相當頻繁!妒錾狻氛f:“凡民之所以輕為盜賊,吏之所以易作奸匿者,以赦贖數(shù)而有僥望也。”王符認為“數(shù)赦”給壞人留下僥幸空間,是導(dǎo)致社會不公、腐敗橫行的重要原因!妒錾狻愤說:“赦贖數(shù),則惡人昌而善人傷矣。奚以明之哉?曰:孝悌之家,修身慎行,不犯上禁,從生至死,無銖兩罪;數(shù)有赦贖,未嘗蒙恩,常反為禍。何者?正直之士之為吏也,不避強御,不辭上官。

  從事督察,方懷不快,而奸猾之黨,又加誣言,皆知赦之不久,則且共橫枉侵冤,誣奏罪法。今主上妄行刑辟,高至死徙,下乃淪冤,而被冤之家,乃甫當乞鞠告故以信直,亦無益于死亡矣。”可見,“數(shù)赦”嚴重影響司法公正,讓“正直之官”也無法生存,蒙受冤屈的人沒有辦法伸張正義。只有維護懲戒的嚴肅性,才能真正維護社會正義,使壞人無機可乘。王符認為民眾中確實存在“下愚極惡之人”,此種人“雖脫桎梏而出囹圄,終無改悔之心”,因此他認為“大惡之資,終不可化,雖歲赦之,適勸奸耳”?傊,王符反對“數(shù)赦”,希望君主強化法令的權(quán)威性,避免“數(shù)赦”帶來的司法腐敗,以防止官員投機取巧。

  三、“忠正為本”:提升官員的行政道德素養(yǎng)

  王符認為“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德化》),強調(diào)道德教化是最基本的國家治理方式,[5]192也是最理想的方式。他還說“上圣不務(wù)治民事而務(wù)治心”(《德化》),“圣人甚尊德禮而卑刑罰”(《德化》),理想的政治著眼于“治心”,而不是靠刑罰,認為“心精茍正,則奸匿無所生”(《德化》)。

  王符還講“仁義之心,廉恥之志,骨著脈通,與體俱生”(《德化》),認為人生來都有善性[5]196。這不僅肯定了自上而下實施道德教化的積極作用,也肯定了發(fā)揮主體道德自覺的可能性。因此,從王符推崇“德化”角度來看,防治官員腐敗,除了通過“循名責(zé)實”以及“法治”的硬性方式外,著力增強官員的行政道德品質(zhì)勢必成為官員廉政建設(shè)的一個重要途徑,《潛夫論》對此有多方面的論述。

  (一)樹立正確的富貴觀

  王符認為社會普遍存在“靡不貴廉讓而賤財利焉,及其行也,多釋廉甘利”(《遏利》)的悖謬現(xiàn)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nèi)鄙僬_的富貴觀。《遏利》說“無德而賄豐,禍之胎也”,“人有無德而富貴,是兇民之竊官位、盜府庫者也,終必覺,覺必誅矣”,“無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嘗不力顛也;有勛德于民而謙損者,未嘗不光榮也”。

  《忠貴》還說“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王符還通過大量歷史故事告誡人們“以貨自亡,用財自滅”的道理,認為“能棄利約身”,就能“無怨于人,世厚天祿,令問①不止”(《遏利》)。他還強調(diào)君子不應(yīng)以“財賄不多,衣食不贍,聲色不妙,威勢不行”為憂,而應(yīng)以“行善不多,申道不明,節(jié)志不立,德義不彰”為恥辱。總的來看,王符認為,人是得吉,還是遭兇,其中確有人不可抗拒的“命”的因素,但“禍福之來主要取決于人的德行”[5]174,人應(yīng)該把自己應(yīng)該做的做好。這些均是強調(diào):為官者在行政活動中應(yīng)樹立正確的富貴觀,不可唯利是圖,而應(yīng)有功德于民,自求多福。

  (二)忠君愛民

  千百年來,忠誠都是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倫理規(guī)范和道德義務(wù)看待的,受到高度重視。王符說“人臣者,以忠正為本”(《務(wù)本》),“人臣之譽,莫美于忠”(《明忠》)。“忠”是官員行政的根本道德要求!睹髦摇氛f:“君臣義重,行路禮輕。過耳悟目之交,未恩未德,非賢非貴,而猶若此,則又況于北面稱臣被寵者乎?”就是說,那些偶然相遇之人尚且能相互救助,君臣情義與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為臣者豈有不盡忠之理?《忠貴》說:“夫帝王之所尊敬,天之所甚愛者,民也。

  今人臣受君之重位,牧天之所甚愛,焉可以不安而利之,養(yǎng)而濟之哉?”君主和上天都是以愛民為本的,作為人臣自然當以愛民為職志,可見忠君就是要愛民!吨屹F》還說:“季世之臣,不思順天,而時主是諛,謂破敵者為忠,多殺者為賢。白起、蒙恬,秦以為功,天以為賊。息夫、董賢,主以為忠,天以為盜‍‌‍‍‌‍‌‍‍‍‌‍‍‌‍‍‍‌‍‍‌‍‍‍‌‍‍‍‍‌‍‌‍‌‍‌‍‍‌‍‍‍‍‍‍‍‍‍‌‍‍‌‍‍‌‍‌‍‌‍。此等之儔,雖見貴于時君,然上不順天心,下不得民意,故卒泣血號咷,以辱終也。”可見,忠君并非阿諛君主,而應(yīng)“以道事君”(《忠貴》)。白起、蒙恬為秦屢建奇功,并不值得稱道,原因在于“天以為賊”;息夫、董賢以阿諛之道侍奉君主,更不值得稱道,原因在于“天以為盜”;檢驗臣下“忠”的終極標準是“天心”“民意”?梢,真正的“忠”不僅要得到時君認可,也要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這就對為臣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

  (三)掌握正確的交際之理

  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guān)系是官員行政道德的重要體現(xiàn)!督浑H》說:“交際之理,其情大矣。非獨朋友為然,君臣夫婦亦猶是也。”可見,正確處理人際關(guān)系,對君臣來說也很緊要!督浑H》說:“富貴則人爭附之,此勢之常趣也;貧賤則人爭去之,此理之固然也。”在交往中抱以勢利之心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在一般人看來:“與富貴交者,上有稱舉之用,下有貨財之益。與貧賤交者,大有賑貸之費,小有假借之損”(《交際》。

  王符認為,這種以“交利相親,交害相疏”(《交際》)的庸俗原則進行交際,勢必導(dǎo)致“絜士所以獨隱翳,而奸雄所以黨飛揚”,進而搞壞政治生態(tài)。對此,王符認為“富貴未必可重,貧賤未必可輕”,還告誡“凡百君子,未可以富貴驕貧賤,謂貧賤之必我屈也”。(《交際》)結(jié)合《本政》所謂“賢愚在心,不在富貴”的觀點來看,王符認為人在本性上、心理上、才能上本來是共同的、平等的,君子應(yīng)該擺脫以“勢利”為原則的人際關(guān)系準則。為此,他提出“恕”“平”“恭”“守”四大交際原則,認為做到這四條,才能稱得上“真賢”。

  (四)慎微積善

  王符注意到了矛盾雙方的消長變化[5]154,認為“貧生于富,弱生于強,亂生于治,危生于安”,因此他主張應(yīng)該“慎微防萌,以斷其邪”(《浮侈》)。《慎微》說:“積正不倦,必生節(jié)義之志;積邪不止,必生暴弒之心。……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未足以存。”王符認為,人臣應(yīng)在日;顒又幸e累善行,善行積累得多,即使有些過失,也不足以亡;如果積累惡行太多,即使有一善行,也無可救藥。

  《慎微》還說:“正性勝,則遂重己不忍虧也,故伯夷餓死而不恨;邪性勝,則忸怵而不忍舍也,故王莽竊位而不慚。積惡習(xí)之所致也。”在積善的過程中,正性勝,就會把自我德性的完善、志節(jié)的保持看得重;如果積惡成性,即使做了大錯事,也無愧怍。因此,在行政過程中應(yīng)該“戰(zhàn)戰(zhàn)栗栗,日慎一日,克己三省”(《慎微》),慎微積善,不斷反省總結(jié),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最終得福。

  四、王符廉政思想的悖論

  從加強對選人、用人的監(jiān)督管控,到提升官員自身的行政道德修養(yǎng),王符提出了一套旨在標本兼治的相對完整的防治腐敗措施。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我們能清晰地看出,王符把政治腐敗問題最終解決的希望寄托在君主身上。

  王符認為通過“循名責(zé)實”即可強化對官員選拔、任用活動的監(jiān)督,進而促使官員兢兢業(yè)業(yè)履職。但是,他又認為賢能者是否能真正得到任用取決于君主!秾嵷暋氛f:“忠良之吏誠易得也,顧圣王欲之不爾。”《本政》還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明相見,同聽相聞,惟圣知圣,惟賢知賢。”可見,忠臣是否能得到,取決于君主想不想要;賢能之人是否能被任用,取決于君主是不是賢能!侗菊愤說“選以法令為本”,但緊接著又說“法以君為主,君信法則法順行,君欺法則法委棄”。可見,選舉是否能“實”,取決于君主是否能“信法”而行。

  王符認為君主實現(xiàn)對官員的監(jiān)督控制要嚴格法令執(zhí)行,通過隆賞、重刑等方式即可納臣民于法軌,進而達到防治腐敗的目的。但是,他又認為法令是否能得到落實根本仍在于君主!睹髦摇氛f:“法禁所以為治也,不奉必亂。……法之奉與不奉,其秉皆在于君,非臣下之所能為也。”《述赦》說:“法無常行,亦無常弛,君敬法則法行,君慢法則法弛。”可見,“封建制度下的‘法治’,只能寄希望于明智的君主”[5]100,法令是否能夠得到嚴格執(zhí)行,最終并不取決于臣下,而取決于君主自身。

  王符認為通過強化臣下的行政道德,增進臣下的道德自覺,是防治腐敗的重要途徑。但是,《明忠》又說“明據(jù)下起,忠依上成”,認為“術(shù)誠明,則雖萬里之外,幽冥之內(nèi),不得不求效”,“權(quán)誠用,則遠近親疏,貴賤賢愚,無不歸心矣”?梢姡枷“忠之貢與不貢”,“其秉皆在于君”,即臣下是否能盡“忠”于君,取決于君主是否掌握用權(quán)的方法和技巧!睹髦摇愤說:“人君不開精誠以示賢忠,賢忠亦無以得達。……是以忠臣必待明君乃能顯其節(jié),良吏必得察主乃能成其功。君不明,則大臣隱下而遏忠,又群司舍法而阿貴。”就是說,忠賢之人是否能夠發(fā)揮其應(yīng)有的積極作用,在于君主“開精誠”,這又將臣下是否能夠盡忠的問題歸結(jié)到君主自身的“品行”上去了。

  針對“聽塞于貴重之臣,明蔽于驕妒之人”導(dǎo)致“天下潰叛”,王符認為君主要“兼聽納下”,認為“人君之稱,莫大于明”(《明忠》),認為君“明”就會讓“貴臣不得誣,而遠人不得欺”(《明暗》)。但是,王符又說“德薄者惡聞美行,政亂者惡聞治言”(《賢難》)‍‌‍‍‌‍‌‍‍‍‌‍‍‌‍‍‍‌‍‍‌‍‍‍‌‍‍‍‍‌‍‌‍‌‍‌‍‍‌‍‍‍‍‍‍‍‍‍‌‍‍‌‍‍‌‍‌‍‌‍?磥恚魇遣皇悄苈犞G,在于君德之薄厚。王符還說:“人君內(nèi)秉伐賢之斧,權(quán)噬賢之狗,而外招賢,欲其至也,不亦悲乎!”(《潛嘆》)可見,君主暗而不明不是沒有可能。

  王符還說:“京房數(shù)與元帝論難,使制考功而選守;晁錯雅為景帝所知,使條漢法而不亂。夫二子之于君也,可謂見知深而寵愛殊矣,然京房冤死而上曾不知,晁錯既斬而帝乃悔。”(《賢難》)可見,君主即使比較明察,也不能保證時刻能夠用賢能。在王符看來“人君有常過”(《忠貴》)是客觀事實,君主和普通人一樣是有限個體,他不可能時刻“聰明”。既如此,君主要真正做到“兼聽”豈不又成了或然之事?

  總體來看,王符作為東漢王朝中后期重要思想家,憂國憂民,以民為本,其廉政思想一方面繼承了先秦法家“循名責(zé)實”“以法治國”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充分吸收了先秦儒家“德化”思想,體現(xiàn)出鮮明的“融通儒法”學(xué)術(shù)特點,具有較強針對性。不過,王符認為治亂根本在君主,君主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發(fā)揮著關(guān)鍵作用,這是其國家治理思想的根本理論預(yù)設(shè),也是其對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jié)。王符說“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暗也”(《明暗》),“世之善否,俗之薄厚,皆在于君”(《德化》),“君明察而百官治。……君不明則百官亂而奸宄興”(《愛日》)。

  可以說,君主是治亂的關(guān)鍵,不管是在察百官方面,還是在導(dǎo)風(fēng)俗方面,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王符提出的防治腐敗方法的真正落實,勢必取決于君主的權(quán)威與明察!睹髦摇氛f:“夫神明之術(shù),具在君身,而君忽之,故令臣鉗口結(jié)舌而不敢言。此耳目所以蔽塞,聰明所以不得也。制下之權(quán),日陳君前,而君釋之,故令群臣懈弛而背朝。

  此威德所以不照,而功名所以不建也。”臣下不敢講真話,群臣懈怠背離朝廷,君主自己被蒙蔽,歸根結(jié)底問題出在君主自身。“神明之術(shù),具在君身”是王符對國家治理提出根本見解,也必然成為其解決腐敗問題的根本思路。有學(xué)者指出,“完全仰仗一個人的政治體制是最簡單的政治體制。同時,這種體制也是最不穩(wěn)定的。”[7]15王符明知君主自身局限,而又將國家治理的責(zé)任寄于君身,這正是其廉政思想悖論所在。

  參考文獻:

  [1]錢仲聯(lián),馬茂元.韓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M].上海書店,1984.

  [3]王健注說.潛夫論[M].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8.

  政工師論文投稿刊物:《廉政瞭望》主要欄目:時政、反腐、論道(觀點、干部手記、專欄、為政)、世相(人物、社會)、視野(環(huán)球、往事)、廣角(亮點展示、學(xué)思探索、案例討論)、悅讀(文化、隨筆、薦書、生活、演講、茶館)。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網(wǎng):http:///wslw/21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