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其中器樂文化作為文明的重要載體,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事物。琵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xiàn),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樂器。 許多音樂教師一直致力于音樂教學理論的研究,這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與現(xiàn)實相結合
【摘 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其中器樂文化作為文明的重要載體,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事物。琵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xiàn),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樂器。 許多音樂教師一直致力于音樂教學理論的研究,這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與現(xiàn)實相結合,通過實際存在的事物反映出音樂教學的真正目標和方向。 敦煌壁畫在琵琶文化的發(fā)展和研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對琵琶教學理念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通過對敦煌壁畫中的琵琶畫像以及其折射出的敦煌音樂文化進行研究和分析,主要探討琵琶的演化軌跡和整體發(fā)展內容,并通過典型的例子探討音樂與繪畫在審美形式上的共性。
【關鍵詞】敦煌音樂文化; 琵琶畫像; 樂器形制
一、敦煌音樂文化簡介
敦煌音樂延續(xù)了上千年。 過去人用實物證明,人們對音樂的追求,這些實物是我國人民在音樂方面的智慧結晶。 中國民族樂器是敦煌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樂器的發(fā)明,讓我們在音樂方面居于領先地位。 例如我國湖北省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的樂器跟同時期國外的樂器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 它們的造型獨一無二,音色與眾不同,組合多樣。 樂器的發(fā)展與律制、樂理的發(fā)展齊頭并進,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音樂文化和樂器發(fā)展軌跡,最為明顯的就是樂器形制的改變,這在敦煌壁畫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因此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敦煌壁畫具有重要的歷史考證價值。 由于年代久遠,過去的科技發(fā)展較為遜色,并沒有留下音響資料、視頻資料,現(xiàn)如今流傳下來的曲譜少之又少,所以學者研究時較為困難。 但是,敦煌壁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古代音樂畫像。 壁畫中記錄了上自北涼下至元代千余年間中國樂器發(fā)展的軌跡。 壁畫中的圖像對研究樂器與音樂的發(fā)展是極為珍貴的資料。 壁畫中的樂器基本上都是過去的再現(xiàn),可以基本還原出之前樂器的形制和特點。 所以壁畫中的圖像對研究樂器與音樂是極為珍貴的資料,尤其是琵琶研究與考證的重要依據。
壁畫藝術不僅是一種非常具有裝飾性的藝術,而且還是當時最古老的環(huán)境設計藝術,更是世界宗教文化融合的象征。 它承載著佛教文明和中西方文化的歷史,有著彌足珍貴的藝術價值。 從壁畫中可以看出佛教普度眾生的思想境界,也可以看出有意宣傳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這種宗教融合在造型設計和色彩搭配上對敦煌壁畫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 除了可以看到其他地域的文化外,還可以看到中國本土特色。 它不僅融合當地的建筑造型、民族文化以及生活風俗等,還在現(xiàn)實主義的基礎上,富含夸張的想象力,并具有變形和虛構的元素,其中樂器的形制相較于現(xiàn)實,反映出了卓越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這對于民族樂器發(fā)展的研究是很有價值的。
二、敦煌音樂文化中琵琶畫像的特點
中國民族樂器以其獨特的形式、音色和多樣的組合方式,成為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敦煌音樂文化中的音樂形象已經延續(xù)了千年,通過繪制圖像的方式,展現(xiàn)出樂器的各種形制以及在各個時代的變化,還有樂隊中樂器的使用方式、組合形式在各個時代中如何演變。 如瑰麗多姿的樂器圖集,詳細地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樂器的演變和發(fā)展,因而備受學術界重視。 壁畫中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民族樂器體系的系統(tǒng)性和多樣性,以及樂器形態(tài)的多變。
首先,每一種樂器的演奏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關聯(lián)性、群體性、宗族性、衍生性的特點,如琵琶班、琴班、笙班、笛子班等,并且我們可以在壁畫上看到樂隊的基本形態(tài)以及當時樂舞的發(fā)展情況。 例如在大唐時期,我國的樂舞藝術已經實現(xiàn)了中原和西域地區(qū)的融合,其中反彈琵琶是大唐文化的重要標志。 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反彈琵琶也從印度傳入了中國。 琵琶雖然有外來屬性,但是它融合了中國古代民俗文化、哲學思想以及宗教文化。 反彈琵琶具有較豐富的韻味,常常將音樂舞蹈作為基調。
可以看到飛天伎樂的栩栩如生,反彈琵琶的造型充分展示了舞者超群的舞蹈功底和演奏技巧,深深地感受到舞者的肌肉張力,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震撼。 伎樂天反彈琵琶是敦煌壁畫中尤為優(yōu)雅迷人的舞姿,伎樂天悠然自得、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著上身翩翩起舞。 樂器中還出現(xiàn)了五弦琵琶。 琵琶形制上也是精心設計,樂隊也較為完整。 伎樂飛體現(xiàn)了男性的陽剛之氣和女性的陰柔之美的結合,整體上采用了不對稱的藝術手法,但是在構圖上非常流暢,顯得非常婀娜多姿,令人賞心悅目。
可以從壁畫中感受到理想和現(xiàn)實、信念和審美的融合; 也可以從壁畫中看出大唐音樂發(fā)展的情況。 其次,壁畫中樂器的形態(tài)在各個時期都有新的變化和發(fā)展,特別是打擊樂器——鼓的變化尤為豐富。 在壁畫中,打擊樂器以鼓為主,例如羯鼓在壁畫里經常出現(xiàn)。 此鼓聲音清脆,盛行于唐代; 在壁畫里可以看到“銅燒”的擊打方法,直到現(xiàn)在仍在使用。 最后,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很注重外形設計。 幾乎所有的樂器都有固定的彩繪形式,就連琵琶的琴背也繪有圖案。 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基本上都是真實寫照,反映了不同時期對樂器形制的追求。 然而,壁畫畢竟是一件藝術品,往往在現(xiàn)實主義的基礎上,添加一些夸張和虛構的元素,在形制上追求獨特,又不同于現(xiàn)實的樂器。
敦煌音樂文化中彈撥樂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琵琶。 據統(tǒng)計,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琵琶出現(xiàn)的次數達689次之多,形態(tài)各異。 如果說莫高窟中有與音樂有關的壁畫,就一定會出現(xiàn)琵琶,當然這是一種夸張的說法。 不難看出,琵琶在當時的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從北涼到元代,敦煌壁畫見證了琵琶藝術的發(fā)展和完善。
三、敦煌音樂文化中琵琶畫像之創(chuàng)新
《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之舊器。 ”絲綢之路是連接亞非歐三大洲的貿易之路,通過貿易往來,各國之間也會產生文化交流。 這種文化交流,讓我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逐漸發(fā)展壯大,琵琶便是這條絲綢之路的產物,深受西域影響。 在壁畫中可以看到西域的文化色彩,例如反彈琵琶的造型一定與西域樂舞有關。
隨著歷史的飛速前進,琵琶在唐代得到了新的發(fā)展。 雖然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小的演變,但由于戰(zhàn)爭的原因,琵琶并不屬于當時社會的必需品,喜愛程度不高。 到了唐代,在各種社會因素的推動下,琵琶已成為器樂演奏中的佼佼者。 例如初唐時期使用的二弦琵琶、三弦琵琶在克孜爾69窟壁畫中有所體現(xiàn),反映了琵琶流傳時間長、流傳地區(qū)廣的特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琵琶產生了各種創(chuàng)新變化。 無論是在材料、造型還是演奏方法上,唐人都做出了許多大膽的創(chuàng)新嘗試。 在形制上,唐人將曲項琵琶和直項琵琶相結合; 在材料上,琴身采用紫檀木、老紅木等。
在敦煌壁畫中,琵琶的形制各式各樣。 其中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在壁畫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 按照項的特點劃分為三種:直項琵琶、曲項琵琶、鳳首形項琵琶。 按照琵琶身形可分為:葫蘆形、圓梨形、長梨形、柳葉形。 隨著時代的變化,琵琶的形制也隨之變化,琵琶的琴頭和頸部也有所不同,有鳳眼、縛手、直頸、曲頸等; 琵琶演奏的坐姿也各種各樣,有正抱、斜抱、橫抱以及站著彈等。 其中敦煌琵琶畫像中的琵琶與現(xiàn)在的琵琶差別最大的是“品”、“相”。 畫中大部分琵琶只有四“相”而無“品”,現(xiàn)在大部分琵琶有“品”也有“相”。 從畫中可以看出琵琶改良階段性的進程。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敦煌壁畫進行了修復。 數字化時代的來臨,讓“敦煌音樂”活了起來,為琵琶畫像的還原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四、結論
敦煌音樂壁畫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一是敦煌地區(qū)音樂史研究,對敦煌壁畫中的音樂、舞蹈資料進行研究和解讀,再現(xiàn)該地區(qū)古代的音樂生活; 二是敦煌地區(qū)古代樂譜研究,解放后,許多中外學者在這一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敦煌藝術是我國悠久歷史中的一塊瑰寶。 它融合了各種藝術流派和表現(xiàn)手法,不斷吸收外國和本民族的文化成果,建立起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 近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也不斷加大,激發(fā)了人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信,對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越來越多。 敦煌音樂文化不僅代表了當地的音樂成就,也反映了幾千年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然而,這些燦爛的文化曾經被人們遺忘,掩埋在廣闊的沙漠中。
今天,它們又一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展示著它們燦爛的光芒。 我們應該更好地保護它們、研究它們,最后把它們發(fā)揚光大。 敦煌壁畫作為中國音樂文化、舞蹈文化、雕塑文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遺產,應該得到人們的認可。 藝術要想保持年輕,就必須繼承與創(chuàng)新,所以我們在學習借鑒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手法的同時,也要做到與時代相適應。 吸取世界各民族的先進文化,學習古代的藝術精華,相互融合,展現(xiàn)自身的獨特性。 只有這樣,敦煌音樂文化才能保持活力,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敦煌音樂文化中的琵琶畫像融合了每個時代的審美意識,是周邊文化與中原文化、宗教文化、世俗文化融合的成果。 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高超藝術水平的體現(xiàn),是世界上罕見的文明藝術珍品,為世界藝術作出了巨大貢獻。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們知道敦煌音樂文化中的琵琶畫像不僅具有審美意義,而且在佛教文化的傳播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中國歷史的見證者。 琵琶畫像如今已經極其脆弱,經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和人為的破壞,幾乎岌岌可危。 值得慶幸的是,許多學者一直致力于對這一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對敦煌音樂文化進行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金容普.關于中韓傳統(tǒng)寺觀壁畫的壁畫保存處理方向的研究[J].中央美術學院,2008.
[2]樊錦詩.敦煌石窟保護與展示工作中的數字技術應用[J].敦煌研究,2009,(06).
[3]吳健.石窟寺文物數字化的內涵——融學術、技術、藝術于一體[J].敦煌研究,2015,(02).
[4]周楊.隋唐琵琶源流考——以石窟寺所見琵琶圖像為中心[J].敦煌研究,2020,(04).
作者:朱怡睿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slw/28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