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漢代天馬形象在漢畫像及墓壁畫、雕塑中較為多見,尤其生有雙翼的翼馬形象格外引人注目。我們從文獻資料中亦可看到漢代對天馬的諸多描述,可知最初天馬多以西域良馬的形象出現(xiàn),而非生有雙翼。那么漢代天馬形象何以從良馬到翼馬,變化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
[摘 要]漢代“天馬”形象在漢畫像及墓壁畫、雕塑中較為多見,尤其生有雙翼的翼馬形象格外引人注目。我們從文獻資料中亦可看到漢代對天馬的諸多描述,可知最初“天馬”多以西域良馬的形象出現(xiàn),而非生有雙翼。那么漢代天馬形象何以從良馬到翼馬,變化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試以論之。
[關鍵詞]漢代;天馬;翼馬
1965年河北定縣三盤山第122號西漢墓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漢代車飾——錯金銀銅車傘鋌,此傘鋌長26.5、直徑3.6厘米。呈柱狀,中空,其造型與河北博物館藏西漢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傘鋌造型類似。引人注目的是三盤山出土的傘鋌表明錯金銀紋飾,并用黑漆填補其間,鑲有綠松石和紅瑪瑙,自上而下分為四段,每段的紋飾皆精美異常。其中第一段紋飾中部有一象輿,背部坐有三人,象輿右邊是一生翼黃龍,左上部則是一匹天馬,在它們周圍則環(huán)繞著仙鶴、靈龜、黑熊,奔跑中的兔子、鹿及各式鳥類,畫面豐富而不顯凌亂,具有很強的層次感。
與鶴、龜、鹿等寫實性的動物相比,生翼黃龍和天馬在這里尤顯突出,尤其此圖中的天馬四蹄奔騰,馬身帶有花色,在頸下生有兩翼,體態(tài)優(yōu)美。
這種馬身帶翼的形象在漢代的文物遺存中多有出現(xiàn),筆者現(xiàn)將其歸納余下:
山西咸陽渭陵附近出土的“羽人騎天馬”白玉圓雕。高7厘米,長8.9厘米。玉馬昂首挺胸,張口露齒,雙目前視,兩耳豎立,腹部陰刻有雙翼,一前足懸空抬起,作奔馳狀。玉馬下的托板上刻有祥云,說明是在天上飛行。
東漢鎏金馬,出土于河南堰師寇店公社李家村窯藏,高5.9、長6.2厘米,昂首站立,豎耳張口,粗尾細結,頸部粗壯,腿較短。肩部刻有飛翼紋樣,腰纏革帶,造型夸張。河南南陽畫像石天馬、虎食鬼魅,畫像石右部是一天馬,作奔騰狀,昂首嘶鳴,胸部刻有飛翼。天馬、軺車畫像中,天馬生有兩翼的刻畫明顯,馬四蹄奔騰,馬首高昂,似在嘶鳴。
四川新津出土兩塊翼馬漢畫像石,一馬張嘴嘶鳴,尾長揚起;右前蹄抬起,左側羽翼明顯,右側則用三根線條表示,似要展開羽翅飛翔。
離石馬茂莊出土的畫像中有多匹翼馬形象出現(xiàn),翼馬多伴有嘉禾、神鳥,馬匹尾部均下垂,呈安靜之態(tài)。
洛陽出土彩色畫像磚,畫有奇樹,鶴鳥和三匹天馬,三匹天馬造型基本一致,雙耳上豎,胸部刻有雙翼、短尾,作站立狀曲。
成都市出土東漢畫像磚,有兩塊磚前部均為軺車,車內二人駕一馬,磚后部均為羽人乘騎翼馬,磚中間有陽文隸書“天馬”二字。
馬作為六畜之首,在古代農業(yè)生產、祭祀、交通運輸和戰(zhàn)爭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渡胶=(jīng)》曰:“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這里的白馬是鯀的化身,鯀是大禹的父親,可見人們很早就認識到馬匹的獨特之處,將其賦予濃郁的神話色彩,甚而將其作為中華文明始祖的形象之一。
“天馬”一詞的記載最早始于《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中:“馬成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按其所述,所謂天馬非馬,而是似犬樣,能飛的一種珍獸。后人認為山海經(jīng)主要內容成書于戰(zhàn)國,說明其時就已出現(xiàn)“天馬”的名稱。降至漢,武帝嗜馬,后知西域盛產良馬,于是派人求之,《史記·大宛列傳》:“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裴駰注引《漢書音義》;“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交,生駒汗血,因號曰天馬子”。故人們引其傳說,亦謂之天馬。另烏孫馬和大宛馬都產于極為遙遠的西域、中亞,并且神駿異常。從地理位置來說,西域、中亞遠在天邊,漢人對其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因此,稱其神馬為天馬可也。
武帝嗜馬,不僅有其自身的愛好,漢初祥瑞思想的流行對武帝嗜馬也有著比較重要的影響。最能體現(xiàn)其愛馬、嗜馬的文獻記載當屬《漢書·禮樂志·郊祀歌》中所做之《天馬之歌》:
“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豬,志椒悅,精權奇,篆浮云,腌上馳,容與體,迣萬里,今安匹,龍為友。元狩三年馬生渥洼水中作。”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wslw/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