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英語課程標準的主旨是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態(tài)度、主動性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缥幕浑H是指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各種方式達到順利交際目的的活動。 摘要:本文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入手,分析外語教學中
英語課程標準的主旨是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態(tài)度、主動性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缥幕浑H是指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各種方式達到順利交際目的的活動。
摘要:本文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入手,分析外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概括性的介紹加強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途徑。
關鍵詞:外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培養(yǎng)
隨著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在實際運用外語作為一種現(xiàn)實的交際工具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現(xiàn)行的外語教學方式有不少缺陷,特別是因為沒有同時學習有關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在實際運用這種語言時就會發(fā)生種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我們不能忽視那些影響語言學習和運用的因素,應當把語言的特定文化因素的內(nèi)涵揭示給學生,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了解和積累目標語的言語表達規(guī)律、模式及特征,使他們得以順利逾越兩種截然不同文化差異的障礙,提高語言的轉換能力。
一.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我們所說的“文化”是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類社會共享的產(chǎn)物,它不僅包括城市、組織、學校等物質的東西,而且包括思想、習慣、家庭模式、語言等非物質的東西。簡單的說,文化指的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些社會學家認為,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含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和文化是共存和相互依賴的,語言不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本身也是一種自成體系的文化。
學習一種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nèi)绾斡盟麄兊恼Z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即要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實際上,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因此,要掌握兩種語言,必須掌握兩種文化?缭侥康恼Z國家之間的文化障礙,才能做到交際的得體與妥當。
二.強化跨文化意識教學的必要性
跨文化意識(intercultural awareness)是指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語時根據(jù)目標語(如英語)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chǎn)出的自覺性。這種敏感度和自覺性都是可以培養(yǎng)的。
1.強化文化意識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關鍵。離開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習語言,如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targetculture),我們就很難理解某些詞語的真正含義。就英漢兩種語言為例,由于歷史、信仰、習慣的不同,人們讀相同的詞語時常常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看法與評價。比如說,人們對英語詞“ambitious”和“do-gooder”的理解就往往和英美人不同。“ambitious”譯成漢語是“野心勃勃”,在中文文化里“野心勃勃”是貶義詞,因此中國學生在學習和使用“ambitious”一詞時也常常用作貶義,而實際上“ambitious”在英語文化里是一個褒義詞。同樣,英語中的“do-gooder”是貶義詞,從字面上看,可能有不少中國人感到奇怪,“干好事的人”怎么會有貶義呢?參看《韋氏國際大辭典》該詞的定義:真心實意有志于為社會謀福利或進行改革,但通常是不現(xiàn)實的人道主義者---一般帶有過于天真或浮躁魯莽、徒勞無功等貶義。再如,人們對動物和顏色的不同的文化認同。“龍”在中文中是神圣的,是中國人的圖騰。許多關于龍的詞語如龍飛鳳舞、龍騰虎躍等都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對龍的崇敬與喜愛,而在西方,圣經(jīng)中的龍是兇物和罪惡的象征。英語詞匯“blue picture, green hand, graymare”等意思分別是“黃色電影,沒經(jīng)驗的人,母老虎”。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場上,恐怕是永遠也不會理解這些詞的。
2.強化文化意識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保證。文化背景不同,說不同語言的人在交談時,即使語言準確無誤,也會產(chǎn)生誤會。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一個中國人在參觀美國人的房子時說“你們的房子真好,非常的漂亮。”主人聽了很高興回答說:“謝謝,我們一家人也很喜歡它。”中國人對這樣的回答感到意外。稍后,美國人贊美中國人的英語說得好時,中國人的回答是“不、不、我的英語說得不夠好”。美國人沒想到中國人會如此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美國人的回答是否像有些中國人認為的那樣“不夠謙虛”,中國人的回答是否像美國人聽起來那樣“不夠誠懇”呢?其實,上述兩種回答引起不同反應是由于雙方語言習慣不同,講英語的人聽到別人贊揚,一般說“謝謝”,表示接受,說明自己認為對方的贊揚是誠心誠意的,因此不應“故作謙虛”,但是對于中國人來說,直接接受贊揚則意味著有驕傲自滿情緒或缺乏教養(yǎng)。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常識通常都附帶著文化背景的烙印,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完全用母語的習慣去理解外語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歧義,文化障礙會影響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小編推薦優(yōu)秀文學期刊 《外文研究》
《外文研究》(季刊)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出版、由河南大學主管和主辦、河南大學外語學院編輯出版、國內(nèi)外公開發(fā)行的學術期刊。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wslw/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