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文化可以產生效益。在這篇地域文化論文中,作者探討了佤文化資源的民族文化資本化方法。結合高校,使民族文化和當代文化接軌。增加佤文化與時代的切合性,擴大佤文化的認同力度,是文化輸出符合時代需求。多方對話,解決公共設施的改造問題。應使翁丁村的開
文化可以產生效益。在這篇地域文化論文中,作者探討了佤文化資源的民族文化資本化方法。結合高校,使民族文化和當代文化接軌。增加佤文化與時代的切合性,擴大佤文化的認同力度,是文化輸出符合時代需求。多方對話,解決公共設施的改造問題。應使翁丁村的開發(fā)和公共設施的改造不是一方掌權,而是多方對話。
《西域研究》(季刊)創(chuàng)刊于1991年,本刊為新疆社會科學院主辦、新疆社會科學雜志社出版,專門研究新疆及中亞歷史文化的學術季刊。辦刊宗旨是刊載有關新疆民族史、經濟發(fā)展史、文化史、宗教史、歷史地理、文物考古、文學藝術、語言等人文學科的有較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地方史研究民族史研究宗教研究文化研究,文物考古以及絲綢之路研究吐魯番學研究等,都成為這本雜志的主打品牌,反映著這些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在西域研究的編者心中始終有這樣一個共識刊物的生存和生命力在于它的質量。
摘要:當下面對文化差異的態(tài)度使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成為可發(fā)展經濟的一項重要資本。大理白族文化、麗江納西文化、西藏藏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資本的成功路徑更是表明后現代主義興起的今天,人們對異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受眾對民俗體驗,民族手工藝品的需求使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資本化成為必然。佤族作為世居云南的古老民族,其神秘豐富的佤文化也符合當代文化消費需求,同時,這也是佤文化能科學地被保護、傳承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佤族;文化資源;資本化;翁丁村
一、佤文化概況
佤族,作為云南世居的古老民族之一,自稱“佤”、“巴饒克” 、“阿佤”等,都有“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起源于緬甸,主要圍繞著赤道跨境分布居住。國外主要分布在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國內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雙江、耿馬、永德等縣,總人口在國內39.66萬人次。
佤族民族發(fā)展史構建出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文化傳統(tǒng)。民族起源及神話傳說。民族的歷史發(fā)展必然與族群信仰和起源文化息息相關,即為解釋本民族的起源,同時也是本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符號。各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雖然故事內容不同,但效用相同:形象地定位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核心。使用神話傳說中提煉出來的代名詞塑造本民族的對外形象與精神價值。
生活形態(tài)及傳統(tǒng)習俗。佤族的婚戀習俗是少數民族中具有獨特文化的,從“串姑娘”到“殺雞卜卦”到訂婚,最后成婚,是一個完整的每一步都不能錯位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禮節(jié)與禁忌都充滿的宗教色彩的監(jiān)督。在訂婚與結婚之間,還有一個習俗為“過禮”,就是男方家來下聘:男方家要給女方家里的爸媽一份“奶水錢”寓意男方家感謝女方父母對女兒的養(yǎng)育之恩,給新娘一份“針線錢”寓意感謝女方嫁到男方家后要為男方家做針線活。再者,祭祀儀式一直是佤族活態(tài)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部分。常見的有剽牛祭祀、接(取)新火、做水鬼等祭祀活動。由于佤族是堅持自然崇拜的民族,所以祭祀活動也較為頻繁。祭神時必敲木鼓,所以祭祀活動演變至今,形成了佤族濃厚的木鼓文化,也是佤文化中最具象征性的文化。由祭祀衍生出來的聲音和動作隨著時間的流逝,則形成了佤族特有的歌舞藝術。
飲食文化。佤族以其神秘豐富的原料及獨特的制作方式,在中國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爛飯,是佤族飲食中最具特色的飲食。常有雞肉爛飯、牛干巴爛飯,老鼠干爛飯、麂子爛飯等。取材于佤族的生存環(huán)境中的動植物,這與佤族歷代狩獵的生活方式相關。
建筑文化。佤族房子的屋頂都要設有一個“叉叉”的標識,預示著佤族“不息的火塘”。原本的“叉叉房”是草木結構的建筑,但是隨著時展,現如今佤族自治地區(qū)已將“叉叉房”進行一些改良,在能居住舒適的同時依然保留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
服飾及手工藝文化。黑紅兩色為佤族傳統(tǒng)服飾中的主色調。紅色象征火也與生命崇拜有關聯(lián),紅色代表了高尚、熱情、勇敢的精神品質。黑色代表誠實和勤勞兩種品性。衣服常用圖案與地域性相關,衣料的材質選擇與佤族所生存的多變的山區(qū)氣候有關,主要以自織自染的棉麻為主。。
二、佤文化資本化的意義
文化安全的需要。在國家與國家的維度層面,強勁的歐美文化熱潮正逐漸同化著各國的文化特征。這不僅是一種文化安全的威脅,更是一種民族精神存在感的弱化。國內的各類受眾群體既呼聲強烈地號召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又越來越多地消費著外來文化產品。這樣的文化安全只是紙上談兵,沒有融入民族精神特色的文化產品在其他文化產品中終將處于弱勢地位;沒有文化包容性的特色文化產品也無法在文化安全這條路上走得長遠。所以,佤文化作為西部少數民族文化的特色代表,對其進行收集、整理、研究、開發(fā)是作為中國文化崛起的資源儲備,更為中國特色文化產品走出世界增添一份籌碼。
文化資源整合的必然要求。很多少數民族文化中因其民族起源或者生活發(fā)展環(huán)境的相似性會出現很多的文化共同與共通之處。每一個少數民族都將其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視為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少數民族文化都能用與開發(fā),更不是只要是獨特的標新立異的少數民族文化開發(fā)出來就能被接受被認同。而佤文化順應時展的同時,既保留傳統(tǒng),也剔除了一些不符合受眾認同的價值觀的一些民風習俗,如:獵頭祭祀。但是“剽牛”、“梅林”等許多自然崇拜的方面都是順應時代價值觀的民風習俗,所以得以保存,而且還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越來越普遍地被受眾認同。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經濟價值,是中國文化產品在“走出去”的道路上體現出大文化包容性和被普遍認同的中華民族精神價值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德國魯爾區(qū)的創(chuàng)意改造,還是法國巴黎廢棄工業(yè)下水道的藝術展等等都在指示全球經濟開始迅速轉型。高污染高耗能的工業(yè)經濟即將成為時展的累贅,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新型產業(yè),這些產業(yè)更多的是利用文化元素,加入創(chuàng)意、設計等腦力勞動。不僅在人們的生活需求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更以低耗能高產出的優(yōu)勢被各國視作經濟轉型的重要部分,這就是文化資源的資本化,就是我們現在大力發(fā)展的文化產業(yè)。就像佤族的特色村寨——翁丁村也在這樣的文化消費需求中逐漸轉化為一種由歷史沉淀而創(chuàng)造的文化產品。
強化民族自身“造血功能”的時代要求。西部經濟發(fā)展較為落后,無論從思想、地緣、經濟增長方式等都處于弱勢地位。國家每年用于支援西部少數民族群體改善生活的專項資金對于真正意義上的“改善”效用幾乎是微乎其微。經濟基礎無法改善,關于民族問題的沖突也就開始凸顯。而民族地區(qū)的文化資源又是時代興起的新消費品。所以,民族文化資本化才是真正能緩解民族沖突的可行方法。讓各民族群體都能利用自身文化優(yōu)勢,在經濟轉型的良好契機中能尋求突破,不僅加強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經濟變革,同時也壯大了民族文化發(fā)展,增強民族自信,讓多民族文化共存趨向和諧。
三、影響文化資源轉化的重要因素
公共基礎設施健全與否。佤族作為山地民族,生存空間多為高寒山區(qū),交通閉塞,道路崎嶇。因為多生活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qū),雨季較多,路面經常出現塌方和山體滑坡。交通問題是影響文化宣傳、文化保護、文化發(fā)展和文化輸出的根本問題。加之,佤族的民族文明發(fā)展程度較低,其建筑和生活環(huán)境多為草木結構,安全隱患問題嚴重。
融資渠道單一,資金注入不足。國內大部分佤族生活在邊疆,經濟落后。例如,滄源佤族自治州縣,一直被國家列為受援縣,長期歷來地方財政一直依賴國家補助。自身文化建設投入和發(fā)展的能力是有限的,加之資金的匱乏從根本上制約了文化保護和開發(fā)的力度。政府主導的局面暫時無法改變,資金的限制使得文化的發(fā)展空間縮小,民族文化被政府主導后缺乏創(chuàng)新空間。
文化傳承人培養(yǎng)機制缺失。例如,開發(fā)近十年的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村公社設有民族文化傳習館,但是基本用作雜物倉,沒有實質性的作用。
四、佤文化資源資本化發(fā)展建議
例如在村里較為明顯的電路問題,在改造的時候可以實現政府、旅游局、文體局、電力公司多方對話,爭取商議出既不破壞村落形象,又能解決危險電路和農網改造等公共基礎設施改造問題。重視文化資源主權辨析,保護在地族群利益。因根據具體情況,在工分制的基礎上,應對時事進行調整,以求達到公平原則。同時,也可以更大力度的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slw/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