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作品侵權是一種很惡心的行為,這一系列活動違反了著作權法侵害著作權人享有的著作人身權、著作財產權的行為,這屬于侵犯他人的著作權造成財產和非財產損失,都屬于侵權的行為。 內容提要:構建軟件作品侵權防御系統(tǒng),可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
作品侵權是一種很惡心的行為,這一系列活動違反了著作權法侵害著作權人享有的著作人身權、著作財產權的行為,這屬于侵犯他人的著作權造成財產和非財產損失,都屬于侵權的行為。
內容提要:構建軟件作品侵權防御系統(tǒng),可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梢云鸬骄C合提升知識產權創(chuàng)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有利于保護權利人的法定權利。版權法保護獨創(chuàng)性的軟件作品,無形性、可復制性是軟件的重要特點。知悉軟件作品版權保護的歷史,厘清法定權源,將之與各類知識產權有效結合,嘗試設計出有效的反盜版防御系統(tǒng)。一旦發(fā)生侵權,多道防線可產生阻擋作用,可因人為的設計而產生聚合性的請求權基礎,以達到保護權利、打擊侵權、激勵創(chuàng)新的目的。
關鍵詞: 知識產權\軟件\獨創(chuàng)性\防御體系
上世紀80年代,國人在海外影視劇中看到了電子計算機,給人以高科技產品,遙不可及的感覺。上世紀90年代初,計算機普及課程進入了大眾課堂。21世紀后,因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人們通過電腦進行網上購物、辦公成為現實。電腦真正成為人類生產工具之無限延長。
現在,計算機已成為人類生活不可缺少之工具,從太空科研至日常生活,均有之身影,只是取決于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技術含量、內容不同罷了。
計算機由硬件和軟件兩大部分構成。前者由計算機外殼、PCB板、集成電路模塊等構成;后者以集成電路模塊、電子元器件等磁質媒介為載體灌輸其中。硬件適用《物權法》及《專利法》保護。后者的保護至今仍存在爭論,大致有以版權法保護、類專利法保護,或兩者之結合等方式進行規(guī)范。當人們對之還爭論不休時,如基因之自然進化,軟件本身又分裂出一種邊緣客體,即半軟件(固化軟件),設計者初衷為反盜版,將程序“固化”在硬件中。如此形成之軟件,很難歸類為受專利法保護還是版權法保護,就如難以將南美之鴨嘴獸歸類為獸類或禽類。屆時,定然會出現將之規(guī)范的法律,這也符合法律滯后于經濟、科技的發(fā)展規(guī)律。軟件是指計算機程序及其有關文檔。軟件產生初期,或者說是經濟發(fā)展之產物,未見有法律保護規(guī)范。初期,軟件所有者可以保密方式獲得經濟利益,實質上掌握著壟斷權。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普及,涉及程序的任何代碼均可為專業(yè)人士所識別;在軟件中預設之加密程序亦無一例外地會遇到“解密”的反措施,故此,用專門的法律來保護軟件,就顯得必要了。
1972年,菲律賓首先將軟件納入其版權法中,列為文學藝術作品中。經濟利益的驅動,使得版權出口大國美國不遺余力地推動版權立法的進程。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即成為《世界版權公約》的締約國。1988年底其正式加入《伯爾尼公約》。1985年,在美國的推動下,日本吸收了通產省和文部省的意見,將軟件納入版權保護范圍,同時又吸收了通產省關于將之納入“類專利” 保護內容的意見[1]。
1991年,中國頒布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但作特殊處理,要點在于將“登記”作為訴訟的前提;保護期為25年,可續(xù)展一次等[2]。
但在1992年初的《中美知識產權諒解備忘錄》中承諾刪除,現在施行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已與國際接軌,有些特殊規(guī)定甚至走在了發(fā)達國家的前面。
一、自動產生權利之軟件著作權
《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五條規(guī)定: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其所開發(fā)的軟件,不論是否發(fā)表,依照本條例享有著作權。第七條規(guī)定:軟件著作權人可以向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的軟件登記機構辦理登記。軟件登記機構發(fā)放的登記證明文件是登記事項的初步證明。因著作權自動產生的特殊點,存在強弱不定的尷尬局面。一方面,因其無須登記產生,省卻了行政許可環(huán)節(jié),使作者在完成作品后隨時可主張權利;另一方面,權利意識不強者會陷入因無法證實權利取得時間而敗訴的困境,加之附著于高科技產品中,更令處理人員會產生玄乎、畏難等情緒。
二、著作權法保護作品,不保護其載體英語論文發(fā)表
可復制性乃軟件與其他類型知識產權的共性!吨鳈喾▽嵤l例》第二條規(guī)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米芾的《蜀素帖》,以之“獅子撲象”之勢傾倒無數后人,有作為書法藝術進行欣賞的、臨摹的,有復制于高檔布料作裝飾品的,也有刻制于紫砂杯上作修身養(yǎng)性用的。若該作品仍在保護期內,法律要保護的乃是附著于紙上、布料上、紫砂杯上的文字作品,而非附著文字的的載體。這樣就不難理解文字、圖案等作品可附著于不同的材質上,作者可以行使復制權而收取版權費。實踐中,因不理解著作權法保護附著物上的形,而出現將某作品換載體而自認為不侵權的“假象守法”情況,例如將他人創(chuàng)作的美麗蝴蝶自T恤轉至領帶上的實例。當然,這與《著作權法》不像《婚姻法》那么大眾化直接有關。上世紀40年代,郭沫若、周恩來、王若飛等人,均承認常書鴻先生的敦煌臨摹作品為“創(chuàng)作”[3]。但他們并不知道常書鴻高超的繪畫技巧是不受版權法保護的。因為,關于臨摹作品,只是非接觸性的復制,如果說要保護,法律保護的范圍是臨摹件與原作的不同部分,換句話說,臨摹作品離原作越遠,獨創(chuàng)性成分就越高,受著作權法保護的范圍就越寬,當然,離得太遠就不是臨摹了。
同類事物有其相同的本質,商標、專利、商業(yè)秘密,軟件概莫能外。軟件作品常規(guī)以集成電路模塊、PCB板等元器件為載體,如要分析,理解其權利構成,完全可以把軟件視為蝴蝶,而將電子元器件視為T恤。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軟件作品的傳播通過進化,又發(fā)展出相對無載體的情況,開始脫離“宿主”而獨立[4]。其伴隨作品數字化技術發(fā)展的出現,其銷售過程與持U盤在計算機上復制文件的原理是一致的,只是拉長了距離,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進行。
三、法律保護獨創(chuàng)性的軟件作品
軟件雖作為著作權法保護的一部分,但其是那么地與眾不同,以致于立法者不得不將之單獨立法,以規(guī)范特殊部分。關于此節(jié)內容,常規(guī)可表述為“著作權法保護作品的形,而非其神”,但如此歸納,對非標作品顯然不合適,如軟件作品,法律并非保護常人在屏幕上可欣賞的,而是源代碼與目標程序。對此,非專業(yè)人士根本無法讀懂,所以,也無法談及作品的神韻問題。或者說,軟件作品是不存在令人贊嘆的神的,例如沙孟海書法作品中蘊含的遒勁之氣。
相同的鏡像顯示內容可由不同的目標程序來實現。所以,單憑屏幕上的圖文相似與否來斷定是否侵權是不可靠的。如武松只有一個,但描述其形象的手法有許多。
獨創(chuàng)性也稱原創(chuàng)性或初創(chuàng)性,是指一部作品是作者獨立創(chuàng)作產生的,是作者獨立構思的產物,不是對已有作品的模仿、抄襲。對獨創(chuàng)性應作以下理解:
獨創(chuàng)性包含“獨立完成”和“創(chuàng)作性”兩個方面的內容。“獨立完成”,即作品源于作者,是由作者通過獨立構思、創(chuàng)作產生的,而不是來自模仿、抄襲他人的作品。“創(chuàng)作性”,即要有作者的個性,要有某種屬于作者個人所特有的東西,或者說作品中存在有作者的取舍、選擇、安排、設計等。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樣,體現出了作者的選擇、判斷和個性。英語論文發(fā)表
獨創(chuàng)性是指表達的獨創(chuàng)性,即獨創(chuàng)性存在于有作者的個性、有作者的取舍、安排的表達形式或者表達方式之中。在判斷是否有獨創(chuàng)性時,應從表達中尋找。
獨創(chuàng)性高度的要求不高。只要具有稍許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作品中體現出了作者哪怕是微小的取舍、選擇、安排、設計,就應認為具有了獨創(chuàng)性。
在有些情況下,有些表達的獨創(chuàng)性是顯而易見的,容易認定;但有時,則難以僅憑主張權利的客體本身直接做出判斷。在這樣情況下,從實踐出發(fā),可以通過分析是否存在多種表達的可能性,或者比較幾種表達的差異性、表達是否有藝術性等幾個角度來判斷是否有獨創(chuàng)性。即:通過分析,如果存在著多種表達的可能性,可以認定該表達具有獨創(chuàng)性;通過比較,如果某一表達與其他表達相比存在著差異,可以認定該表達具有獨創(chuàng)性;通過觀察,如果表達顯示出藝術性的,可以認定該表達具有獨創(chuàng)性。
同時,在判斷是否具備獨創(chuàng)性時,應當將表達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而不應將表達割裂開來。因為,單獨來看某一部分可能沒有意義,但把不同部分組合起來就有可能產生新的“效果”[5]。
四、軟件作品的鄰接權
鄰接權,更為確切的提法,應當是作品傳播權。鄰接權是從英文直譯過來的版權術語。我國版權立法從德文之翻譯,采用-有關權[6]。
早期的鄰接權只保護表演者權,在德國首先得到保護。如果鄰接權乃隨著表演的出現而產生,我國應當是有文獻記載最早產生的國家,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濫竽充數等,至少可以證實,古代中國,集體和個人表演活動是普遍存在的。
鄰接權分為表演者權,錄制者權與廣播組織者權。世界各國對之規(guī)范不一,大致分為僅保護一類和組合保護的,我國對之全保護。
具體到軟件作品,就現有科技狀態(tài),出版、錄像、電視臺播放時可行的;表演、錄像、廣播電臺播放暫不可行。
小編推薦優(yōu)秀法治期刊 《中國法學》
作為中國法學會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承蒙法學界同仁的厚愛與支持,27年間發(fā)表了大量重要的法學研究成果,對于繁榮法學理論研究,傳承法律文化和促進國內外法律學術交流方面,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法學和社會科學期刊之一。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zflw/4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