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大型賽事對城市客運交通和物流保障等方面帶來巨大挑戰(zhàn),迫切需要城市政府制定相關交通戰(zhàn)略;诖笮腕w育賽事交通需求構成和特征分析,從短時高強度客流、高品質交通保障能力、城市低碳綠色交通等方面研討賽事給城市交通帶來的挑戰(zhàn)。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
摘要:大型賽事對城市客運交通和物流保障等方面帶來巨大挑戰(zhàn),迫切需要城市政府制定相關交通戰(zhàn)略。基于大型體育賽事交通需求構成和特征分析,從短時高強度客流、高品質交通保障能力、城市低碳綠色交通等方面研討賽事給城市交通帶來的挑戰(zhàn)。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需要從城市和賽事兩方面制定對應戰(zhàn)略。城市層面,需要著眼于長遠發(fā)展目標,以賽事為契機推動空間結構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結構優(yōu)化等方面的發(fā)展。賽事,在考慮協(xié)調性、系統(tǒng)性、優(yōu)先性和公平性的前提下,采取保障賽事優(yōu)先、公交優(yōu)先、綠色低碳和科技辦賽的戰(zhàn)略。提出舉辦城市應因地制宜制定賽事交通戰(zhàn)略目標,在為賽事提供高品質交通服務的同時,實現城市本身的交通戰(zhàn)略和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交通戰(zhàn)略;大型體育賽事;賽事交通需求;背景交通需求;公交優(yōu)先;綠色低碳
大型體育賽事對推動城市社會經濟發(fā)展和城市建設、人口素質提升、城市形象塑造,促進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等帶來難得的機遇。然而城市日益增長的日常交通需求,疊加大型賽事突發(fā)而集中的賽事交通需求,給城市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大型體育賽事利益相關方人員眾多,需要高質量賽時人員交通服務[1]。而伴隨著大型賽事的,還會有大量的國內和國際性休閑、旅游、購物、娛樂和文化活動等其他出行需求[2]。
體育論文范例:體育游戲在教學中的選擇及應用的一些看法
賽事的順利進行需要體育器材、食宿供應、安保通信設備、媒體器材等物資供應保障,帶來大量的貨運交通需求。因此,大型賽事會對城市客運交通和物流保障等方面帶來巨大挑戰(zhàn),考驗著城市交通針對特殊事件的應對能力,因此城市政府迫切需要高屋建瓴地制定相關交通戰(zhàn)略,在保障賽事順利進行的同時,以賽事促進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長遠目標。已有研究集中于針對特定城市、特定賽事,從城市或者賽事單方考慮的研究,本文聚焦于大型賽事普遍的交通特征、給城市帶來的挑戰(zhàn)以及城市和賽事雙方的應對策略,提供更為全面和普適的大型賽事交通戰(zhàn)略研究。
1大型體育賽事交通特征
1.1交通需求構成
大型體育賽事的交通需求分析需要考慮城市背景交通需求和賽事交通需求兩個方面。1)城市背景交通需求指與賽事同期的城市出行需求,包括本市居民日常出行需求、流動人口出行需求、旅游出行需求等。在研究賽事同期城市背景交通需求時,需要考慮其季節(jié)波動性和地域特殊性,特別需要考慮賽事與中小學假期、特殊節(jié)假日重疊情況下[3],城市背景交通的特點以及對賽事的影響。2)賽事交通需求包括賽事期間的客運需求和貨運需求。貨運需求可以通過改變運輸時間和指定運輸線路使其對城市交通影響最小化?瓦\需求包括利益相關方各類人群出行需求。
大型賽事的交通服務人員和交通需求十分復雜。交通服務人群一般分為運動員及代表團、裁判等技術官員、賽事組織機構人員、媒體、贊助商、觀眾、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等。觀眾是賽事交通系統(tǒng)服務的最大群體,需要借助城市交通系統(tǒng),主要依靠公共交通系統(tǒng)完成出行,其需求測算需要考慮場館席位數、售票計劃、交通設施布局、城市人口分布、觀眾抵離規(guī)律等因素。
其他人群出行需求分析需要詳細分析其各類出行的目的和特征,如運動員觀賽、比賽、訓練及其他出行,技術官員參賽及其他出行,媒體采訪出行等需求,考慮各群體駐地分布、交通服務標準要求的出行方式,并結合往屆賽事規(guī)劃和運行規(guī)律,測算各服務人群的出行需求。賽事組委會一般為參賽運動員、技術官員、賽事組織機構人員、媒體、貴賓、贊助商等人員提供免費的賽事交通服務。
1.2交通需求特征
1.2.1多層次差異性
賽事期間,相關貴賓、運動員、裁判、媒體、比賽組織人員、工作人員和觀眾等不同人群出行需求構成了賽事的基本需求。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征不同。貴賓出行以觀賽、相關禮儀活動等目的為主,交通需有高度的安全保障和舒適性;運動員、裁判等出行以參賽或觀賽為主,對交通的時間可靠性要求很高;媒體出行以采訪報道為主,要求時間可靠性高,而且需要保證媒體器材的運輸;比賽組織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出行以賽事組織服務為主要目的,要求時間可靠性高;觀眾交通以觀賽為主,需要清晰的交通引導信息前往比賽場館,同時要求場館能夠在短時間內疏散大規(guī)模人群。
不同人群、不同目的的出行需求在交通服務舒適性、安全性、時間可靠性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交通服務需要按照賽事規(guī)定的服務標準提供對應的專車、班車等服務,同時提供無障礙設施以及相應的標志標線,保證弱勢群體的出行需求。針對觀眾的出行需求分散、隨機性強的特點,需要依靠城市交通配合賽事專線服務進行保障。
1.2.2時空分布不均衡性賽事期間,各類群體的日常出行需求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都具有顯著的不均衡性。比賽的日程安排決定了不同比賽日客流的不均衡性。上座率高和觀眾數量大的比賽項目會吸引更多的客流,導致這些項目所在日期的客流明顯比其他日期更為集中。
對于一場比賽,不同人群的客流到達和離開時間分布不盡相同,但是賽前和賽后數小時是客流到離的集中時段。對于多場館的大型賽事,賽事采用“集中分散型”的體育場館布局形態(tài),能夠高效地整合城市現有資源,有利于賽會主辦方有效協(xié)調交通、媒體、食宿等各項賽事活動,減少市政配套設施投入與后勤、安保等費用,同時,又能實現提高場館賽后利用效率與推動城市發(fā)展的目標[4]。
這就決定了主場館區(qū)域的賽事活動相對集中、交通需求也更為集中。觀眾作為最大的出行群體,其出發(fā)地散布城市各個區(qū)域,而目的地集中于場館,因此場館區(qū)域周邊的交通需求相對更為集中。交通服務需要針對賽事場館的分布特征,構建針對性的交通服務體系,這對于保障賽事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各類人群出行時空的不均衡,說明賽事出行需求對于城市交通的影響是局部性和短時性的。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避開或者削減城市交通與賽事交通時空聚集的重疊,就能夠實現城市交通和賽事交通的協(xié)調融合。
1.2.3可預測性和可控性賽事期間,各個群體的出行需求各不相同,其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發(fā)時間、具體路徑各有特色。但是除貴賓和贊助商等特定人群的少部分出行外,其他大部分出行均與賽事的賽程安排密切相關,各個場館的賽程和相關的文化、娛樂活動決定了各人群相關出行。賽程的調整盡管可能改變出行的時間分布,但是只要及時溝通和實時跟蹤,出行的調整也可以提前預知。另外通過控制售票數量、活動規(guī)模等手段,可以確定出行的規(guī)模。因此,賽事交通需求是可預測和可控的。
2大型賽事給城市交通帶來的挑戰(zhàn)
2.1帶來短時高強度的客流沖擊
賽事舉辦時間一般較短,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奧運會”)賽期約17天,國際足聯世界杯賽期約32天,橄欖球世界杯賽約44天,2019年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賽期10天,2022年亞洲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運會”)預計賽期16天。因此,賽事交通對于城市而言是臨時性的需求。
隨著經濟發(fā)展,人們對于各類賽事的熱情越來越高,賽事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運動員人數接近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兩倍,而媒體人數接近三倍。歷屆奧運會的觀眾人數始終保持在百萬量級,亞特蘭大和倫敦奧運會的人數則突破了800萬人次(見表1)。不僅僅是奧運會,許多其他大型賽事的觀眾人數也超過百萬。2014年索契冬奧會觀眾數100萬人次[6],2018年國際足聯世界杯觀眾售票數超過240萬[7],2019年日本橄欖球世界杯賽觀眾售票數183.7萬[8]。
大規(guī)模的賽事給城市帶來了大量的人員和出行,例如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觀眾出行共計2000萬人次,其中高峰日出行300萬人次[10]。除參加賽事活動外,這些人員會參與其他休閑、旅游、購物、娛樂和文化活動[2],進一步增加交通系統(tǒng)的壓力。2018年平昌冬奧會的觀賽游客達141.2萬人次、參與文化活動和地方慶典的各有54.8萬人次和156.8萬人次[11]。因此,賽事臨時高強度的出行需求將對城市交通造成巨大的壓力。
2.2考驗城市的高品質交通保障能力
賽事期間,城市交通保障工作承擔著賽事臨時交通和城市日常交通的雙重壓力。同時,大量媒體集中舉辦城市,交通服務在接駁、準時、安全等任何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會被相關媒體聚焦報到。例如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賽之初,運動員和記者的班車運轉不靈,運動員的班車因車禍晚點耽誤比賽[12],嚴重影響了比賽秩序和舉辦城市形象。另外,抵離交通服務是大型賽事最早啟動的服務,也是最后收尾的,事關賽事最初和最終印象,其服務水平直接影響各方人群對于城市和賽事活動的評價。賽事各利益相關方的抵離交通會對城市的空港、鐵路等對外樞紐造成巨大壓力。
另外,組委會根據各自的標準需要提供機場至住地酒店的交通服務,對于樞紐和城市中心的交通也會造成新的壓力,也給城市對外樞紐的能力以及樞紐與市中心的交通能力帶來了挑戰(zhàn)。2008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三號航站樓的擴建工程完工保證了對外的航線能力,而軌道交通首都機場線投入運行有效保證縮短了機場與中心城區(qū)的通行時間。因此,賽事相關的對內和對外交通服務保障必須準時、高效、安全、可靠,考驗著舉辦城市的高品質交通保障能力。
2.3對城市低碳綠色交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高要求
低碳綠色交通的發(fā)展是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一方面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效率解決有限的資源與不斷增長交通需求的矛盾以求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減少交通污染對環(huán)境的影響,實現綠色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的理念,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實現人類長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對環(huán)境因素的重視,大型賽事一般要求舉辦城市賽事籌辦的規(guī)劃設計、組織運營、車輛選型等方面采用低碳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的策略,提升城市的綠色交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水平。
3城市交通發(fā)展戰(zhàn)略
為應對大型賽事帶來的挑戰(zhàn),需要從城市和賽事分別指定對應的戰(zhàn)略。城市層面,在大型賽事活動籌辦期間,需要根據充分考慮城市交通的長遠發(fā)展,兼顧賽事交通需求制定合理的策略,以賽事引導城市空間格局調整、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出行結構等各項工作的推進[14]。
3.1調整城市土地空間結構以賽事為契機推動城市空間結構改善,有助于實現城市長期的發(fā)展目標。一方面是城市在籌備階段可以借助賽事宣傳,加快相關區(qū)域居住、就業(yè)等土地功能調整。另一方面借助賽事場館設施建設和交通設施建設,提升場館周邊的土地可達性,有利于推動該區(qū)域的賽后利用和后續(xù)開發(fā)。2012年倫敦奧運會將奧林匹克公園選在東區(qū)是希望通過奧運會實現該地區(qū)的復興,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給破敗的倫敦東區(qū)帶來發(fā)展、投資和重生。關于賽后利用,倫敦奧組委在賽后利用規(guī)劃中將運動員村將改造為居住區(qū),主新聞中心改造為商務辦公區(qū),從而改善倫敦東區(qū)貧窮落后的景象。
3.2推動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了更好地服務賽事、達到辦賽要求,主辦城市除了修建場館以外,也會推動相應的交通基礎設施新建改建項目,如加快主要樞紐的建設、促進城市對外通道的建設等。這導致大型賽事的基礎設施投資巨大。
3.3引導城市交通結構向集約高效的方式轉變
大型賽事期間,為應對臨時的高強度客流沖擊,城市背景交通和賽事交通需求主要依靠集約化的公共交通服務是必然的選擇。因此,舉辦城市大多會在戰(zhàn)略規(guī)劃中加強對城市公共交通的系統(tǒng)規(guī)劃,例如增加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優(yōu)化調整既有公共汽車線網、推進公共交通場站建設等,以方便居民使用公共交通、提升對公共交通的認可度,這些措施均有助于引導未來城市交通的發(fā)展思路和發(fā)展理念,優(yōu)化資源配置,逐漸改善居民的出行結構,培養(yǎng)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習慣,促進居民出行方式向著更集約、高效的方向發(fā)展。
4賽事交通戰(zhàn)略
賽事交通是臨時需求,隨著賽事的結束快速消失。因此,從經濟性和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而言,交通設施規(guī)模的設定應以滿足一般時期交通需求為準,特殊時期采取特殊措施,以有效利用資源[1]。
4.1賽事交通戰(zhàn)略目標和原則
賽事期間交通戰(zhàn)略的目標是確保為賽事各利益相關方提供安全、準時、舒適、可靠的交通系統(tǒng),實現賽事申辦報告中的承諾。同時保障城市的基本出行需求,實現賽事交通與城市交通的互惠共贏。主要原則包括:
1)協(xié)調性原則:著眼于城市長期的發(fā)展目標,兼顧大型賽事期間交通運行保障的需要,局部性的交通需求通過交通組織和需求管理解決[21],盡可能減少對于城市正常社會經濟生活的負面影響,協(xié)調城市背景交通與賽事交通的關系。2)系統(tǒng)性原則:在保證各項戰(zhàn)略自身有效性和可實施性的同時,需要注重不同戰(zhàn)略之間的匹配和互補,交通設施建設與管理并重、需求管理與設施運行并重[1],充分考慮賽事交通的系統(tǒng)性優(yōu)化。
3)優(yōu)先性原則:交通策略需要優(yōu)先保障賽事交通的準時、高效、安全、可靠運營,優(yōu)先保障事關城市基礎民生的基本交通需求。4)公平性原則:應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避免對部分弱勢群體造成負面影響。
4.2賽事優(yōu)先戰(zhàn)略
保證賽事交通的高質量運行是主辦城市的責任和義務,必須采取賽事優(yōu)先戰(zhàn)略,保障賽事交通服務。1)有效的組織保障:賽前由政府和組委會牽頭制定賽事相關的規(guī)劃、建設工作。賽時應成立由政府、公安、交通、組委會等部門組成的賽事交通管理機構,負責賽事交通的運營,以及和社會正常交通的協(xié)調管理工作[22]。2)按期推進賽事交通專項規(guī)劃:根據賽事籌辦的時間安排,按期推進賽事交通戰(zhàn)略、賽事交通基礎設施布局等專項規(guī)劃,賽事交通組織規(guī)劃及場館客流疏散組織等賽事規(guī)劃工作[23],保證為賽事提供高品質、可靠的交通服務。
3)加快賽事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城市對外交通能力和賽事交通需求,按照規(guī)劃推動城市對外相關道路、高鐵和航空港的建設,保障滿足賽事對外交通需求。市內交通根據場館分布和需求分析結果,加強相關快速路、場館周邊道路及停車設施,軌道交通線路、公共交通樞紐等各項建設。
結語
大型賽事給城市交通建設帶來巨大機遇,有助于加快城市建設、提升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同時對城市的日常交通帶來短時的大規(guī)模沖擊。在總結大型賽事活動交通需求一般特征的基礎上,分析大型賽事交通對城市交通帶來的挑戰(zhàn),提出城市交通在面向賽事籌辦過程中需要著眼于城市本身遠期發(fā)展規(guī)劃,以賽事為契機推動空間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優(yōu)化和交通結構改善,為賽事舉辦提供更好的城市交通環(huán)境。賽事交通戰(zhàn)略面向保證賽事高品質的交通服務,需要遵循協(xié)調性、系統(tǒng)性、優(yōu)先性和公平性原則,制定對應賽事優(yōu)先、公交優(yōu)先、綠色低碳、科技辦賽等戰(zhàn)略的政策和措施,應對賽事帶來的挑戰(zhàn)。
舉辦城市需要根據城市本身的特點和賽事的具體情況,合理地制定賽事交通戰(zhàn)略目標,并根據目標因地、因時提出對應的交通戰(zhàn)略,在高質量服務賽事的同時,實現城市的長遠社會經濟發(fā)展目標。未來,隨著賽事組織的發(fā)展、人口結構變化、通信技術進步等,城市背景交通和賽事交通需求隨之發(fā)生改變,需要根據需求的變化合理制定對應的策略,繼續(xù)豐富已有賽事交通戰(zhàn)略的內涵和體系。
參考文獻:
[1]郭繼孚.對《北京奧運交通規(guī)劃》的幾點認識[J].交通運輸系統(tǒng)工程與信息,2003,3(2):8–10+17.GuoJifu.RemarksonTrafficSchemeDuringBeijingOlympicGames[J].CommunicationandTransportationSystemsEngineeringandInformation,2003,3(2):8–10+17.
[2]劉小明,郭繼孚,孫壯志.北京奧運會交通運行及其啟示[J].交通運輸系統(tǒng)工程與信息,2008,8(6):16–24.LiuXiaoming,GuoJifu,SunZhuangzhi.TrafficOperationwithCommentsDuringBeijingOlympicGames[J].JournalofTransportationSystemsEngineeringandInformationTechnology,2008,8(6):16–24.
[3]百度百科.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EB/OL].2021[2021–01–20]. https://baike.baidu.com/item/2022%E5%B9%B4%E5%8C%97%E4%BA%AC%E5%86%AC%E5%AD%A3%E5%A5%A5%E8%BF%90%E4%BC%9A/12061628?fr=aladdin.
[4]曾建明.奧運會體育場館空間布局形態(tài)的演變歷程及啟示[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文集.南京: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2019:8167–8169.
[5]OlympicDeliveryAuthority.London2012VenuesFactFile_VenueGuide[EB/OL].2012[2021–01–20].
作者:郭繼孚1,2,,馬毅林1,2,,劉雪杰1,2,,劉婧1,2,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jjlw/27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