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本文作者就DNA的半保留復制實驗思路提出了改進設想,可以有效化解學習難度,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DNA的半保留復制 實驗證據(jù) 改進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遺傳與進化》第三章第三節(jié)DNA的復制這一節(jié)課題中,教材第一部分介紹了克里克和沃森在
摘要:本文作者就DNA的半保留復制實驗思路提出了改進設想,可以有效化解學習難度,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DNA的半保留復制 實驗證據(jù) 改進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遺傳與進化》第三章第三節(jié)DNA的復制這一節(jié)課題中,教材第一部分介紹了克里克和沃森在發(fā)表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的文章后,緊接著又發(fā)表了第二篇論文:提出了DNA的半保留復制的猜想。假說作為一種對所研究對象及其規(guī)律的推測或猜想,其真?zhèn)芜€必須基于科學的實驗驗證,于是教材第二部分內容就引進了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jù),由于相對較難,所以將其列為選學內容。
但是筆者認為這部分內容作為科學研究常用的方法假說-演繹法的學習是一個很好的材料,同時對于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是意義深遠。但是由于當時科學家的思維角度不同,使得本實驗的理解難度大大增加,而通過對教材實驗進行思路的轉化,既可以佐證猜想,同時也可以有效化解學習難度,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材文本中對該實驗的介紹是:
第一步:科學家首先將大腸桿菌置于含15NH4CL的培養(yǎng)基中生長若干代,其目的是獲得雙鏈都被15N標記的大腸桿菌。(這一效果的達成本就是基于半保留復制方式成立的基礎之上,同時復制代數(shù)越多,才越容易獲得雙鏈均被15N標記的DNA,因為最終也會有兩個DNA分子是單鏈被15N標記的。相信這一操作環(huán)節(jié)必定會給學生的理解增加很大的困難,進而影響到后面內容學習的信心。) 然后將提取DNA并進行密度梯度離心,記錄離心后DNA的位置(試管的最底部,密度最大)。
第二步:將經過第一步培養(yǎng)的大腸桿菌轉移到含14NH4CL的培養(yǎng)基中,讓細胞分裂一次,其目的是讓DNA復制一次,如果是按照半保留復制方式進行,則此時的DNA應該都是一條鏈為14N,另一條鏈為15N標記的。然后進行提取和密度梯度離心,則條帶應該比第一次條帶位置靠上(試管中部,密度居中)。第三步:讓大腸桿菌在14NH4CL的培養(yǎng)基中分裂兩次(DNA復制兩次),則如果是半保留復制,則此時所得DNA應該有兩種類型:雙鏈都是14N的DNA;一條鏈為14N,另一條為15N的DNA。然后進行提取和密度梯度離心,理論上應該是出現(xiàn)兩個條帶:雙鏈都是14N的DNA條帶,位于試管的最上端(密度最小);一條鏈為14N,另一條為15N的DNA條帶,位于試管的中部(密度居中)。演繹推理與實驗結果完全吻合,證明了猜想正確,即DNA復制方式為半保留復制。
演繹推理 密度梯度離心結果
筆者認為,上述實驗可以做以下改進,降低理解的難度。第一步:將自然狀態(tài)下的大腸桿菌的DNA直接進行提取和密度梯度離心,由于雙鏈均為14N,離心后應該在試管的最上端獲得一個條帶(密度最小)。第二步:將大腸桿菌置于含15NH4CL的培養(yǎng)基中讓細胞分裂一次(DNA復制一次),則此時DNA應為一條鏈為14N,另一條為15N。然后提取DNA并進行密度梯度離心,則試管中部應該出現(xiàn)一個條帶(密度居中)。
第三步:讓大腸桿菌在含15NH4CL的培養(yǎng)基中分裂兩次(DNA復制兩次),此時的DNA應該有兩種:兩條鏈均為15N的DNA;一條鏈為14N,另一條鏈為15N的DNA。然后進行DNA的提取和密度梯度離心,則應該在試管中出現(xiàn)兩個條帶:試管中部條帶(密度居中),試管最底部條帶(密度最大)。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期完全一致,也可以充分的證明DNA復制的模式為半保留復制。但是實驗操作流程要比教材所介紹的簡單很多,有效化解學習難點。
生物老師職稱論文投稿刊物:《中學生物教學》(Biology Teachingin Middle School)雜志創(chuàng)刊于1985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由教育部主管,陜西師范大學主辦的中等教育類教學期刊,國際標準期刊:ISSN1005-2259,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61-1256/G4,郵發(fā)代號:52-124,綜合影響因子:0.015,復合影響因子:0.034。
演繹推理 密度梯度離心結果
新一輪的生物課程改革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yǎng):即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以及社會責任。本節(jié)課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可以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形成科學思維習慣,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感受到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同時也認識到科學發(fā)展的艱難、科學探究方法的重要、科學與技術的密切聯(lián)系,從而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楊術芹. 模擬實驗,化難為易——從密度梯度模擬實驗到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jù)[J]. 中學生物教學, 2017, 000(011):41-42.
王鳳榮. 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及例題分新[J]. 考試(高考理科版), 2007, 000(0Z1):114-115.
作者:張小勇 李珍珍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jylw/24889.html
2023-2024JCR影响因子
SCI 论文选刊、投稿、修回全指南
SSCI社会科学期刊投稿资讯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
EI收录的中国期刊
各学科ssci
各学科sci
各学科ahci
EI期刊CPXSourceList
历届cssci核心期刊汇总
历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2023-2024)
中科院分区表202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历届目录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社会科学)
历届北大核心
2023版第十版中文核心目录
2023-2024JCR影响因子
SCI 论文选刊、投稿、修回全指南
SSCI社会科学期刊投稿资讯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
EI收录的中国期刊
各学科ssci
各学科sci
各学科ahci
EI期刊CPXSourceList
历届cssci核心期刊汇总
历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2023-2024)
中科院分区表202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历届目录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社会科学)
历届北大核心
2023版第十版中文核心目录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