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人妻,久久三级免费,国模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av动漫

國內(nèi)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教育論文》 陳東原的大學入學考試觀論要> 正文

陳東原的大學入學考試觀論要

所屬分類:教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1-10-25 12:00

本文摘要:內(nèi)容摘要:民國時期的大學入學考試形式多樣、類型豐富,也因此世人對考試抱有不同的觀點。 陳東原通過進行大學入學考試的相關調(diào)查研究,總結(jié)經(jīng)驗,形成了自己的觀點。 陳東原認為不應該禁止大學入學考試,對于入學考試的內(nèi)容和水平應該有一定的標準,提高入

  內(nèi)容摘要:民國時期的大學入學考試形式多樣、類型豐富,也因此世人對考試抱有不同的觀點‍‌‍‍‌‍‌‍‍‍‌‍‍‌‍‍‍‌‍‍‌‍‍‍‌‍‍‍‍‌‍‌‍‌‍‌‍‍‌‍‍‍‍‍‍‍‍‍‌‍‍‌‍‍‌‍‌‍‌‍。 陳東原通過進行大學入學考試的相關調(diào)查研究,總結(jié)經(jīng)驗,形成了自己的觀點‍‌‍‍‌‍‌‍‍‍‌‍‍‌‍‍‍‌‍‍‌‍‍‍‌‍‍‍‍‌‍‌‍‌‍‌‍‍‌‍‍‍‍‍‍‍‍‍‌‍‍‌‍‍‌‍‌‍‌‍。 陳東原認為不應該禁止大學入學考試,對于入學考試的內(nèi)容和水平應該有一定的標準,提高入學考試的水平,同時對于招生的標準也應明確,以此來改革當時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從而改變社會的學習風氣,最終達到拯救學子、社會和國家的目的‍‌‍‍‌‍‌‍‍‍‌‍‍‌‍‍‍‌‍‍‌‍‍‍‌‍‍‍‍‌‍‌‍‌‍‌‍‍‌‍‍‍‍‍‍‍‍‍‌‍‍‌‍‍‌‍‌‍‌‍。

  關鍵詞:陳東原 考試觀 民國大學

大學入學

  高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也就是高考,是我國教育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分配高等教育機會以及由此帶來的就業(yè)機會和社會地位等社會稀缺資源的功能,往往對社會也有很大的導向作用。 ”現(xiàn)階段我國的教育體系正不斷轉(zhuǎn)型升級為高質(zhì)量的教育體系,高考改革作為教育改革中承上啟下的部分得到重點關注和廣泛討論。 但在北京政府時期,大學招生入學考試的考試權在各高等學校,命題、施考、閱卷、錄取都是由學校自主辦理的,因此這階段的高等學校在招生方面擁有比較大的自主權。

  大學教育論文: 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影響因素及現(xiàn)實要求

  這一階段由于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狀況不夠穩(wěn)定,因此中等教育的發(fā)展程度參差不齊從而導致了中學生的教育程度良莠不齊。 對于當時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來說,存在著生源質(zhì)量不一、招生標準各異、考試難度不同、評分方法不科學等問題,陳東原通過開展實證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并發(fā)表文章探討解決的思路的方法,值得我們在當下繼續(xù)研究和借鑒,以期為當下的高考改革提供一些參考依據(jù)。

  陳東原(1902-1978),安徽省合肥人,教育史家,長期從事教育管理、教育教學與研究,尤專中國教育史,是二三十年代倡導實證主義教育史研究的代表人物。 1922年,成為上海考區(qū)第一名的20歲的陳東原進入了北京大學的教育系。 1926年寫成了對于中國婦女教育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的《中國婦女生活史》一書。 192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教育系,其后他還擔任了安徽省教育廳督學一職。 1930年2月,被委派到安徽省立圖書館任館長一職,期間,他一邊進行圖書管理工作,一邊潛心治學。 安徽省立圖書館在他的管理下步入發(fā)展的高峰,并躋身于近代圖書館的先進行列。 在1936年,他完成了他最具學術代表性的一本書——《中國教育史》。 1935-1937年間留學美國,在密西根大學教育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學習并獲得碩士學位。 1937年回國,1939-1942年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長同時兼任留學生考選委員會秘書,1943年擔任教育部督學兼國立社會學院教授。 1949年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前擔任了重慶女子師范學院院長兼教授。 1951年任川東教育學院教授,1956年調(diào)任西南師范學院教育系教授。 由此可見,陳東原深受美國教育的影響,也一直從事教育相關的工作,在高等教育方面有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經(jīng)驗。 所以他一直非常關注國內(nèi)的教育狀況,針對當時大學入學考試也展開了一系列的調(diào)查研究工作,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他的大學入學考試觀。

  一.反對取消大學入學考試,提倡改革大學入學考試制度

  (一)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有效方式

  考試是指考試主體以考試目的需要為根據(jù),選擇和運用相關的考試資源,對考試客體各種素質(zhì)水平進行測量、甄別和評價的一種社會性活動。 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人才的識別與選用,而考試是針對這一問題設計出來的解決方案。 “采行考試是歷史的選擇,在沒有想出再好的辦法之前,考試是不可廢的”。 自20世紀科舉考試廢除之后,尤其在1925年前后,教育界的學者卻對學?荚嚨拇鎻U、考試制度的改革、考試權等一系列的問題有了不同的態(tài)度。 通過對大學入學考試的調(diào)查研究,陳東原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有入學考試的情況下,招生的情況都不能令人滿意,這說明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甚至表明中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陳東原認為在種情況下更不應該禁止入學考試這種能夠檢驗學生學習水平的手段。 一旦廢止考試,教育更會陷入亂象,教育的質(zhì)量就得不到保證了。 因為考試對教學具有導向功能,教學是實現(xiàn)教育的途徑,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人,使人獲得能使自己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考試的目的是檢測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情況,便于教師及時了解、調(diào)整和鞏固教學的效果。 考試對教學的作用是其他的評價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在陳東原的調(diào)查研究中,就曾提到東南大學也曾經(jīng)嘗試過以智力測驗代替入學考試,然而真正地實行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完全取消了這種方式,這也是從實踐角度證明了大學入學考試存在的必要。 大學入學考試存在的種種問題應該從改革改革的角度予以解決。

  (二)大學入學考試的水平亟待提高

  高考作為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標準的終結(jié)性評價,高考的考試科目、考試內(nèi)容、考試方法和最后的錄取比率等內(nèi)容都應該在結(jié)合歷年的考試情況甚至參考民國時期的情況,進行充分調(diào)查、研究之后結(jié)合具體的研究結(jié)果進行循序漸進的改革。 把其中不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部分進行改革、改進,最后形成一種比較好的考試體制。

  陳東原通過與同事組成的高等教育訪問社,以北京地區(qū)為例,主要分析了北京地區(qū)各大學的入學招生考試相關情況。 1924年,有五千多人去北京投考,而八所北京國立學校能容納的人數(shù)不足九百人,大多數(shù)人的命運是隨著大學入學考試的失敗而進入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軌道。 1925年,投考北京大學的有2500多人,最后只錄取205個學生,錄取率不足8%。 東南大學,1571人報考,錄取251人,錄取率也只有15%。 沒考上的人的命運就各有不同,主要有的去了私立學校,有的去了鄉(xiāng)下教書。 因為投考人多,而國立高校錄取人數(shù)少,所以當時就出現(xiàn)了私立大學快速發(fā)展的情況。 北京地區(qū),1924年時的私立大學只有11所,到了1925年就發(fā)展到了21所,這種速度是很驚人的,說明在當時的情況下,有很多的國立大學落榜學生最后選擇了私立大學就讀。 而考上了國立大學的人,經(jīng)過陳東原等人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 這說明當時的大學入學考試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陳東原認為這種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各校的入學考試,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考試難度不一,深淺不一; 第二,同時說明當時的中等教育的培養(yǎng)水平各不相同,因而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水平良莠不齊。

  針對當時入學考試實際情況存在的問題,陳東原等人又繼續(xù)做了進一步的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當時的應試生的程度,在對北京大學1923年的2488名學生入學成績的統(tǒng)計中,他們發(fā)現(xiàn)國文成績在50分以上的不到三分之一,英文成績50分以上的不到五分之一,數(shù)學成績50分以上的不到八分之一。 這些數(shù)據(jù)都可以說明,當時的參加北京大學入學考試的大多數(shù)的學生水平不高,尤其是英文水平和數(shù)學水平。 也就反映出來中等教育在學生培養(yǎng)方面的不足。 因此,陳東原認為中等教育的發(fā)展應向大學的標準看齊,以大學的標準來培養(yǎng)自己的學生,使這些學生達到大學要求具備的水平。

  而除了應試生的水平,入學考試的水平也值得研究。 就考試內(nèi)容而言,北京地區(qū)的大學入學考試也分了三大派,比如北京法大與朝陽大學等幾個私立大學成一派,除了考國文、英文、數(shù)學三門主科外,只考歷史與地理; 而東南大學自成一派,除了三門主科,還考物理、化學、博物、歷史、地理,以及公民常識教育; 而第三派,北京大學與北京師大,考東南大學除了常識教育外的其他八門課程,各大專科學校又在此基礎上稍作調(diào)整以適應自己的特性。 由此可見,當時的入學考試的內(nèi)容各大學各不相同,除了三門主科都考,其他是各有各的要求,這對于沒有確定要考的學校的考生來說是不利的‍‌‍‍‌‍‌‍‍‍‌‍‍‌‍‍‍‌‍‍‌‍‍‍‌‍‍‍‍‌‍‌‍‌‍‌‍‍‌‍‍‍‍‍‍‍‍‍‌‍‍‌‍‍‌‍‌‍‌‍。 陳東原的觀點是,各大學不應該對于考試直接制定確切的課本,而應該劃定一定的考試范圍,甚至應該指出具體應達到的標準,讓學生更明確考試的范圍和有的放矢地進行考試準備。

  不光考試的內(nèi)容標準各異,考試的科目的難易程度在不同學校之間和同一學校的不同科目之間也是不同的。 陳東原指出,這種考試程度的不同使得學校失去了評判各學科同等分數(shù)的價值,也會在評判學生分數(shù)時,埋沒學生在某一科上的特長,是不利于學校從招生考試中選拔具有專長的人的。 而在具體的考試方法上,分為兩大派。 一派以北京大學為代表,一貫采用問答法,這種方法常被指摘舊式、籠統(tǒng)。 而另一派以東南大學為代表,多采用問答法、填字法以及認識法。 陳東原認為,填字法具有繁瑣與機械的缺點,在考察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時不適于采用。 而問答法卻能在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單純的采用某一種或兩種的考試方法不夠科學。 陳東原認為,應當依據(jù)學校每年的考試內(nèi)容和不同學校的考試內(nèi)容確定考試的標準,對于評分方法,也應該明文規(guī)定采用的方法,而不應經(jīng)常更換。 由此可以看出,陳東原是很關注考試中具體采用的考試方法還有具體的評分標準的,認為整個過程都應該標準化、科學化,采用一種更能規(guī)避某種方法帶來的局限的綜合的考試方法,不同的方法之間的優(yōu)缺點相互平衡,才能達到一種比較好的考試效果。 他建議采取麥克爾的T分數(shù)計算方法,可以改進原來的那種總分和單科計分方法,避免埋沒專長的弊端,也同時避免了試題難易程度以及教師判卷寬嚴標準不同帶來的影響。

  陳東原也明確提出了大學招生應該有明確的標準,這種標準制定的原則又三個:第一,這種標準,應該是有利于大學本身的,也就是招的的學生大部分都可以達到的一種標準,以維持大學本身的水平; 第二,這種標準應該有利于提升學生,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以及可以通過努力的途徑達到的水平; 第三,這種原則是最有價值的,也就是制定能使中等學校有所提高的標準,因為中等學校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大學的入學標準。

  二.重視讓青年學子樹立高尚的讀書目的,科學地報考高等學校

  當時的高等教育學校包括大學、學院和專科學校三種類型,學子們集中立志報考大學,學院和?茖W校卻不是他們的首選,這就體現(xiàn)了當時的學子們報考學校觀念上的不科學。 陳東原認為,青年學子在報考學校的時候應當充分地考慮學力、智慧、性格、興趣和環(huán)境。 他認為各行各業(yè)都需要有中等學校畢業(yè)生的補充,青年學子應擴大眼界,廣泛尋找出路,不應只講眼光集中于升學,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過大的壓力。 因為當時的情況是,太多的人投考,而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能被錄取。 誠然,升學不是高中畢業(yè)生的唯一出路也不應該成為他們讀書唯一的目的。

  只要樹立崇高的讀書理想,身處各行各業(yè)也都能為社會和國家做出相應的貢獻。 陳東原批判那些不知道讀書真正意義所在就去讀書的學生,列舉了讀書目的不端正不純粹的一些例子,包括以順從父母意愿、遵循慣例、獲得功名富貴、凸顯個人英雄主義、混小差事、繼承土豪劣紳身份等為目的去讀書的例子,最后強調(diào)應以“安身立命”味讀書的真正目的。 倡導青年學生要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地學習,真正以“上則用國家社會,下則為國家社會之用”為目的。 也就是應以能夠改造國家社會的環(huán)境造福身處其中的人為讀書的最高目的,以能夠為社會、國家建設盡自己綿薄之力,使自己成為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為最低目的地去讀書、學習。 抱著這樣讀書目的的人,才能在大學入學考試中脫穎而出,最終成長為國家、社會的棟梁之材。

  三.陳東原大學入學考試觀對當今高考的啟示

  (一)入學考試首先應明確標準,放到今天來看也是一樣,高考改革改什么,首先應該看到的是大學給出的標準,依照大學的基本要求,制定高中階段具體的學習的具體任務以達到的大學入學考試應達到的水準。

  (二)對于具體考試中的內(nèi)容、方法和評分標準,他也主張采取更科學、更全面的方式方法,試圖用一種更新、更好的嘗試去代替那種舊的、缺乏科學的方式,這種不斷力求推進革新的精神也是我們今天應該學習的。 從嚴格把關入學標準開始,讓高考考生更加明確大學應達到的水平和應掌握的知識。 當下的3+X的模式就是對于高考內(nèi)容的改革的一個很好的嘗試,這樣有利于參考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也能讓考試的內(nèi)容更豐富多樣,對于考生來說是更加科學、更有效的一種考試形式。

  (三)我們應該重視考試,因為考試是一種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和民國時期的考試一樣,今天的高考也不應該取消或禁止。 就如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劉海峰院長所說,高考是涉及到千萬家庭的事,不應該休克式地突然進行大的變動,而應該逐步地、循序漸進的進行改革。 而具體到改革的內(nèi)容也應該結(jié)合上文中提到的,對考試方方面面加以排查,對不利于當下的高校進行人才選拔和人才培養(yǎng)的都應進行改革。

  (四)要重視教育史中的材料和數(shù)據(jù),以史為鑒,學習前人寶貴的經(jīng)驗,這是屬于我們的寶貴的教育資源。

  同時我們也要與時俱進,時刻關心教育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深入分析教育相關的問題,總結(jié)內(nèi)在的規(guī)律,不斷推進教育改革,深化教育理論。 用科學的教育理論知道我們的教育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發(fā)展教育理論,推動祖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向東.民國時期中國考試制度的轉(zhuǎn)型與重構(gòu)[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志[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3.

  [3]廖平勝.考試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45-46

  [4]田建榮.采行考試是歷史的選擇[J].湖北招生考試,2005(08):9-11.

  [5][6]陳東原.大學入學考試之商榷[N].晨報副刊,1925-1-11(1).

  [7]陳東原.青年升學問題,1948,5.

  [8]陳東原.讀書的目的何在,1933,1.

  [9]陳東原.大學入學考試之商榷[N].晨報副刊,1925-1-6(2).

  [10]陳東原.大學入學考試之商榷[N].晨報副刊,1925-1-7(2).

  [11]陳東原.大學入學考試之商榷[N].晨報副刊,1925-1-8(3).

  [12]陳東原.大學入學考試之商榷[N].晨報副刊,1925-1-9(2).

  [13]陳東原.大學入學考試之商榷[N].晨報副刊,1925-1-10(4).

  [14]陳東原.大學入學考試之商榷[N].晨報副刊,1925-1-12(2).

  [15]陳東原.大學入學考試之商榷[N].晨報副刊,1925-1-13(2).

  [16]陳東原.大學入學考試之商榷[N].晨報副刊,1925-1-14(2).

  [17]劉來兵.什么是教育史[D].華中師范大學,2011.

  [18]耿健羽.民國時期陳東原教育思想探研[D].河北師范大學,2014.

  (作者:代安娜 柯 健;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jylw/28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