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本文以三亞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 1901 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英文歌曲運用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優(yōu)勢。本文先以 Krashen 的輸入假設(shè)理論和情感過濾假說為理論指導,設(shè)計英文歌曲運用在大學英語聽力課堂上的實驗教學步驟,然后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教學,在實
摘要:本文以三亞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 1901 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英文歌曲運用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優(yōu)勢。本文先以 Krashen 的“輸入假設(shè)”理論和“情感過濾”假說為理論指導,設(shè)計英文歌曲運用在大學英語聽力課堂上的實驗教學步驟,然后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教學,在實驗結(jié)束后,采用配對樣本 T 檢驗,對該班級的實驗前測成績和實驗后測成績進行對比分析,得出預期結(jié)論:英文歌曲應用在大學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上,可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聽力成績。
關(guān)鍵詞:輸入理論;情感過濾假說;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聽力作為一種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是學習者通過大量聽的活動,進行語言輸入,并逐步內(nèi)化語言規(guī)則,所形成的語言能力[1-4]。我國英語聽力教學的問題突出表現(xiàn)為“ 聾子英語 ”,許多學生經(jīng)過十多年的英語學習卻聽不懂外國人說話,也無法與外國人進行有效地交流[5]。如何提高大學英語聽力課的授課效果,提升學生的聽力水平,解決聽力課“ 費時低效 ”的問題,已成為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研究旨在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一種有效實用的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聽力水平。隨著多媒體技術(shù)以及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的發(fā)展,音樂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英文歌曲被中國人熟知。于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把英語學習的目光從呆板的書本上轉(zhuǎn)到了生動有趣的英文歌曲上。
本文以 Krashen 的“ 輸入假設(shè) ”理論和“ 情感過濾 ”假說為理論框架,以三亞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 1901 班的學生為實驗對象,通過將音樂與語言進行融合的方式,研究英文歌曲應用到大學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步驟。音樂與語言的融合有助于創(chuàng)建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按照實驗步驟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 1901 班的同學展開實驗,并借助 SPSS 軟件對實驗前后的結(jié)果進行對比分析。以期通過實驗證明:英文歌曲運用在大學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上,能提高大學生的聽力成績。
一、理論基礎(chǔ)
( 一 )克拉申的“ 輸入假設(shè) ”理論20 世紀 80 年代,克拉申提出了“ 輸入假設(shè) ”理論。該理論又被稱為“i+1”理論。“i”代表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1”代表新增的難度[6-10]。“i+1”的意思是,輸入的語言難度,要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诳死甑挠^點,理想的語言輸入應具備以下四個特征:
第一,可理解性。學習者必須能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什么意思。不可理解的輸入,對學習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屬于無效輸入;第二,輸入的語言材料既要相關(guān),又要有趣。相關(guān)的材料,更容易讓學習者集中注意力,有趣的材料,更能激發(f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第三,輸入材料要符合“i+1”原則,如果輸入材料沒有任何難度,學生就不會進步。如果輸入材料太難,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不了,學生就會直接放棄學習。
所以,應在現(xiàn)有水平上,增加一點點難度;第四,輸入的語言材料要達到足夠量。輸入的語言材料達到上述三個標準,還不足以讓學習者習得語言,輸入的原因材料必須達到足夠量,并且學習者在實際中大量的練習運用,這樣才能逐漸掌握一門新的語言[4]。
( 二 )克拉申的“ 情感過濾 ”假說情感過濾假設(shè)認為,有了大量的適合的語言輸入,并不等于學生就可以學好語言了,第二語言習得的進程還受著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學習者習得語言的多少取決于情感過濾的強弱,情感過濾強時,語言的習得弱,當情感過濾弱時,語言的習得就強[4]。音樂與語言的融合有助于創(chuàng)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這種課堂氛圍對聽力材料輸入的阻礙相對較弱,所以,這種教學方法理應促進學生的語言習得[6]。
二、研究設(shè)計
( 一 )研究問題論文主要研究如下問題:英文歌曲運用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上,是否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聽力成績?
( 二 )研究對象筆者選取三亞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 1901 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本班共有 94 人。
( 三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實驗法。首先以 Krashen的“ 輸入假設(shè) ”理論為理論指導,設(shè)計英文歌曲運用在英語聽力課堂上的實驗教學步驟,然后按照設(shè)計好的步驟,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 1901 班展開為期一學期的實驗。在實驗前,筆者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 1901 班的同學進行了前測,前測內(nèi)容為 2020 年 12 月四級考試第一套真題試卷的聽力部分,滿分 100 分。該班前測平均分為 54.78 分,筆者保留了該平均分,以及每一位同學的前測成績,以便在實驗后,通過配對樣本 T 檢驗,與后測成績進行對比分析。
( 四 )研究過程本次實驗采用《 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視聽說教程 2》為授課教材,該教材共 8 個單元,單元主題分別是教育、水、食物、節(jié)日、城市、工作、愛情和旅行,F(xiàn)在作者以單元主題為“ 愛情 ”的第七單元為例,展示如何在“ 輸入假設(shè) ”理論和“ 情感過濾 ”假說理論的指導下,設(shè)計實驗步驟,將英文歌曲運用在大學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上的。以“ 輸入假設(shè) ”理論為指導,將歌曲運用在大學英語聽力課堂上,實驗步驟分為上課前、上課時和上課后。上課前,要先選好歌曲,因為本單元主題是愛情,所以需要選一首跟愛情有關(guān)的歌曲。根據(jù)“i+1”原則,輸入的語言難度不能過難,也不能過易,要比目前學生語言水平稍微高一點點。
所以,選擇歌曲時不能選擇太簡單的英文愛情歌曲,比如像“You are My Sunshine”這樣的歌曲就不合適,也不能選擇太難的英文愛情歌曲,比如像“All Out Of Love”這樣的歌曲,也不是很合適。最后,作者挑選出來了一首比學生目前聽力水平稍高一點的英文歌曲:“Stay Here Forever”。上課時,授課步驟又分為“ 聽之前 ”“ 聽之時 ”“ 聽之后 ”。劉龍根,胡開寶認為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主要因素為背景知識、語音知識、詞匯和語法[7]。
所以,所有授課步驟的設(shè)計,都要在“ 輸入假設(shè)理論 ”的指導下,圍繞著這幾個因素展開。“ 聽之前 ”進行兩種活動:課前導入以及生單詞、短語介紹。課前導入部分,作者先是簡單給學生介紹了歌曲的寫作背景,以及歌手信息,然后根據(jù)“i+1”原則挑選出了一些比學生目前詞匯水平稍高一點的重點單詞和短語,進行了簡單講解;“ 聽之時 ”進行一種活動:邊聽邊做練習。在“i+1”理論的指導下,筆者設(shè)計了三種練習形式:填空、歌曲片段聽寫以及判斷歌曲主旨大意的練習題。
為了使這三種練習形式符合“i+1”原則,在填空部分,作者沒有設(shè)置介詞、冠詞、連詞等虛詞填空,因為這樣太簡單,也沒設(shè)置句子填空,因為這樣太難,而是混合設(shè)置了實詞填空和短語填空,并且給出了實詞和短語的首字母,這樣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稍做努力,就能把答案聽出來,然后寫出來。
在歌曲片段聽寫部分,作者沒讓學生直接聽寫歌曲片段,因為這樣太難,而是給出了和該片段相關(guān)的一些關(guān)鍵詞和短語,讓學生根據(jù)這些詞和短語的提示,多聽幾遍,把整個歌曲片段寫出來;在判斷歌曲主旨大意的部分,作者沒讓學生直接用英語說出主旨大意,因為這樣對學生來說太難,而是給了學生四個選項,讓學生聽完歌曲之后再進行選擇。學生聽完幾遍歌曲后,稍做努力,也能把正確答案選出來;“ 聽之后 ”,進行兩種活動:語音知識的講解,以及歌曲的跟唱與合唱。
在語音知識講解部分,作者根據(jù)“i+1”原則,選取了一些比學生目前語音水平稍高一點的語音知識進行了講解,比如,“wanna”和“gotta”是“want to”和“got to”的縮讀。短語“cause if”和“rock and”,首先需要縮讀,變成“coz if”和“rock on”,然后需要連讀,變成“coz if”和“rock on”。在講完語音知識之后,老師讓學生跟著音頻一句句跟唱,跟唱三遍后,有的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唱本首歌。老師便讓會唱的同學領(lǐng)唱,大家一起大聲合唱本首歌曲。在唱完歌曲過后,教師把課本上本單元的重難點知識點挑出三分之一,帶領(lǐng)大家一起講解、練習。
授課結(jié)束后,在輸入假設(shè)理論的指導下,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因為輸入假設(shè)理論有一個原則是:輸入材料要達到足夠量,所以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yè)是:第一,回去跟讀并學唱這三首比自己當下聽力水平稍高一點的英文愛情歌曲:“the Power ofLove”“When I Fall in Love”“Can You Feel theLove Tonight?”第二,自學完成課本上本單元剩下三分之二的內(nèi)容。本學期聽力課本主題共有八個單元,每單元都按照這樣的方法步驟給學生授課。在一學期授課結(jié)束的時候,教師又給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 1901班的學生進行了后測。后測內(nèi)容是 2021 年 6 月四級考試第一套試卷的聽力部分。測試完成后,拿出前測成績,使用 SPSS 配對樣本 T 檢驗的方法,與后測成績進行對比分析,檢驗英文歌曲運用在大學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上,是否能提高大學生的聽力成績。
三、實驗結(jié)果與數(shù)據(jù)分析
實驗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 1901 班的平均分是 54.78,實驗結(jié)束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 1901 班的平均分是 59.68,實驗后比實驗前平均分上升了 4.90,且 sig 值為 0.01,小于 0.05,證明差異顯著。這些數(shù)據(jù)足以表明英文歌曲應用于大學英語聽力課堂中,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聽力成績。
四、結(jié)論
作為四種語言技巧之一,聽力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傳統(tǒng)聽力課堂是老師在講臺上放聽力,學生邊聽邊做練習,學生容易厭煩、疲憊。本研究以 Krashen 的“ 輸入假設(shè)理論 ”和“ 情感過濾假說 ”為理論框架,探索一種將音樂與語言進行融合的教學策略,研究出了英文歌曲應用到大學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步驟。本研究能夠給三本院校聽力教學提供一些啟示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BUCK G.Assessing Listening[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12-13.
[2] 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125-37.
[3] 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SecondLanguageTeaching[D].Oxford:PergamonPress,1981:156-169.
[4] 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implication[D].London:Longman Press,1985:15-46.
[5] 陳紅.分析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J].校園英語 ,2021(1):6-7.
[6] 金英.淺析克拉申輸入假說與二語習得的認知研究[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3-96.
作者:蘇紅瑞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網(wǎng):http:///jylw/30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