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當中審美內涵以及審美精神的認知,不僅是全面提升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有力保障,更是推動高中和中職階段學生語言實際把握和運用能力的必然選擇。對于廣大教師而言,其更需要用有效的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當中審美內涵以及審美精神的認知,不僅是全面提升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有力保障,更是推動高中和中職階段學生語言實際把握和運用能力的必然選擇。對于廣大教師而言,其更需要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生動細膩的語言表達,挖掘出文學作品當中更多有關美、傳達美的元素,讓學生在不斷感知、不斷理解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審美能力,實現(xiàn)陶冶情操和語文敏感度提升的并舉。
《青少年文學》(月刊)創(chuàng)刊于1998年,由保定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辦?乔嗌倌晗矏鄣淖髌罚岣咧袑W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青少年文學新人。《青少年文學》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教育期刊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yōu)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guī)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產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同時還能在不斷培養(yǎng)自身積極、向上、健康品格的基礎上,對生活、對學習產生更為真誠和勇敢的態(tài)度,享受生活、體味一切美好的事物。本文中,筆者以“文學作品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為主要研究對象,目的在于促使廣大高中或中職階段語文教學工作者,進一步認識文學作品對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認知的重要作用,從而在日后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推動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
關鍵詞:
文學作品教學;審美教育;教學策略
藝術來源于生活,文學作品更是創(chuàng)作者基于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有所認知,而進行表達和創(chuàng)作的成果。大千世界,美好的事物蘊含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之中,而基于生活而衍生出的文學作品,更是彰顯美、傳承美、表達美的“故土”。文學作品當中語言之美、人物之美、情結之美,甚至有時悲劇的結局也表達著一種別樣的美。鑒于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教育,提升學生對于美的認知以及自身的審美修養(yǎng),對于處在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時期的廣大學生、尤其是高中或中職階段學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通過閱讀,有效引領學生、激發(fā)其對美的認知與欣賞
文學作品當中蘊含著大量的“美”,這種美彰顯在一切創(chuàng)設的人物形象中,也蘊含在多樣化的情感中。但是文學作品價值的實現(xiàn),歸根到底要通過閱讀來實現(xiàn),換言之不被閱讀的文學作品,其內在所蘊含的一切,得不到更多的認知與理解,那么其內在的“美”也便無從彰顯。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有效地引領學生進行閱讀,從多樣化的文字信息當中去欣賞美、感知美。例如在教授古典詩詞時,讓學生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去挖掘詩詞當中有關具體意象的描寫。因為在中國古人創(chuàng)作詩詞的過程中,以景寫情、借物寓情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在落寞蕭條的鏡像當中感知家國淪落、在一派繁花似錦、生機盎然的鏡像當中,彰顯強烈的愛國情懷和不屈的生命斗志。“春花秋月何時了”的亡國情懷,“在天愿作比翼鳥”的生死契闊,“我勸天公重抖擻”的壯志豪情,這些內在都需要學生通過不斷的閱讀、不斷的理解、不斷的感悟才能有所體會。當然要想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僅靠感知是不夠的,文學作品當中潛在的更為深邃、更為細膩的“美”,需要教師更為有效的引導和挖掘才能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比如朱自清先生著名的《荷塘月色》一文,這篇看似以大量的筆墨來對月色下的荷塘進行多樣描述的散文,其實誕生于國內革命失敗、蔣介石叛變的白色恐怖時期,文中寄寓了作者一定的政治思想,和對社會發(fā)展的寄托,而筆者在進行教學時,會讓學生在閱讀課文、背誦重點段落、感知月色下的荷塘自然之美的基礎上,用細膩優(yōu)美的語言來對文中的美進行描述和解讀,逐步引導學生感知一種寓意在靜謐下的騷動,寓意在黑暗中的光明指向。作者的內心之美不在于對美好事物如何的復刻與呈現(xiàn),更在于一種對于和平、美好和光明的向往,是一種在混沌與朦朧之中的清晰,是一種在恐怖和不安中的靜謐。而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的一種手法,將可觀存在的荷塘,與真實的情感表達結合起來,直擊文章主題。學生通過閱讀,步步深入,不斷靠近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與寓意,在情有所感、心有所悟的過程中,向往更精致的美好。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在文學作品當中理解美、欣賞美
“美”是一則相對概念,但是由于高中和中職階段的學生其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知識和閱歷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而其對于美的認知也極容易陷入表面化和片面性的誤區(qū)。但在文學作品當中,復雜的人物形象,超脫現(xiàn)實的情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審美觀念,讓學生進一步認知美的多元化,正確區(qū)分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偽。比如《紅樓夢》里的王熙鳳,“恍若神仙妃子”的外表下,卻藏著一顆“辣手狠毒”的內心;《巴黎圣母院》里外表丑陋的敲鐘人加西莫多,卻擁有一顆向往純真、感知美好,散發(fā)著對女主人公愛斯梅哈爾達極度愛戀的“心”;《我的叔叔于勒》中的飛利浦夫婦,打扮得光鮮艷麗,卻掩藏不住其趨炎附勢、愛慕虛榮的特質。這三個文學作品當中典型的人物形象,都是外在與內在高度不統(tǒng)一的典型,都是需要學生在不斷理解和全面分析和把握的過程中才能立體認知、不失偏頗。但與此同時,文學作品當中也存在著這樣一類形象,即外表和內在的高度統(tǒng)一,甚至包括情感上的升華,比如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著名的美女秦羅敷,其不僅具有美麗的外表,同時還具備一種強烈的家國情懷、獨立的人格意識,其內在美與外在美高度統(tǒng)一,在傳承一種外在為人所感知的美好境界的同時,更向世人傳遞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道德意識,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比外在美更加崇高的內在美。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wslw/10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