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文學翻譯是語言形式之間的轉換,也是一種跨文化溝通行為。本篇文學論文的文化屬于一個涵蓋范圍十分廣泛的復合型概念,因各國文化存著者多方面的差異,使得文學翻譯過程中處理文化差異問題的策略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文學的翻譯質量與翻譯效果。新時代的社會文化
文學翻譯是語言形式之間的轉換,也是一種跨文化溝通行為。本篇文學論文的文化屬于一個涵蓋范圍十分廣泛的復合型概念,因各國文化存著者多方面的差異,使得文學翻譯過程中處理文化差異問題的策略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文學的翻譯質量與翻譯效果。新時代的社會文化不但發(fā)展速度快,而且發(fā)展方向也更為多元,因而必須從多個角度處理文化差異所面臨的困境,進而創(chuàng)作出更為經(jīng)典的文學翻譯作品,以此實現(xiàn)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溝通、交流與傳播。可以發(fā)表文學論文的期刊有《湖南文學》(月刊)是由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主管及主辦,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大型文學期刊。雜志已入選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shù)據(jù)庫,并由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wǎng)全文收錄。自雜志創(chuàng)刊以來,《湖南文學》以高水準、高規(guī)格的選稿要求以及新穎的版面設計,在眾多文學期刊中獨樹一幟,被譽為近年來最具活力的文學期刊,其獨創(chuàng)的“作家封面人物”是其金牌欄目,已推出數(shù)十位國內外著名作家,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文學效應。
在文學翻譯過程中,不但要正確應用翻譯技法,還要對文化差異有充分的了解,以此確保能夠把文學內容進行正確的、全面的翻譯。從文化視角去看,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相當大,如在風土人情、歷史背景、文化脈絡、民俗習慣等諸多方面都不盡相同。所以,深入研究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現(xiàn)象以及處理策略,對提高文學翻譯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與價值;诖,本文擬從文學翻譯與文化差異的聯(lián)系出發(fā),分析文學翻譯中造成文化差異的成因,探討文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策略。
關鍵詞:
文學翻譯;文化差異;處理策略;異化與歸化
伴隨著全球政治、經(jīng)濟以及科學技術的一體化發(fā)展,文化多元化成為必然的發(fā)展趨勢,文化交際在各國的互相往來中發(fā)揮著愈來愈重要的功能與作用。受這種發(fā)展潮流的深刻影響,文化差異也被視為文學翻譯領域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在二十一世紀,文學翻譯已經(jīng)不再被看成簡單的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而是被視為一種跨文化交流行為,即文學翻譯演變成了文化模式轉換的重要形式之一。所以,現(xiàn)代人常用跨文化交際、跨文化合作以及文化交融等多種術語來代替文學翻譯。這就使得如何更為準確到位地處理文學翻譯中存在的文化差異現(xiàn)象,促使翻譯出的文學作品更為完美成為了文學翻譯領域中的重中之重。
一、文學翻譯與文化差異的聯(lián)系
文學翻譯屬于翻譯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獨特的信息傳播形式。文學翻譯就是將特定文化語境下的文學作品精神、風格與內容等再現(xiàn)于另外一種文化語境中的完整過程,即實現(xiàn)文化之間的“傳真”或者“移植”。在多元化文化迅速發(fā)展的新時代,文學翻譯不再是簡單的語言藝術之間的轉換,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模式之間的轉換與交流。從本質上講,文化屬于涵蓋范圍廣泛、內容體系豐富的系統(tǒng)性概念,甚至囊括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且因具有顯著的傳承性特點而相對穩(wěn)定。文化作為產生語言的土壤,使得任何語言的誕生與發(fā)展都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且文化又成為了語言外在形態(tài)的具體表現(xiàn)。文學翻譯彰顯出的是跨文化之間的語言轉換藝術,即在翻譯不同國家的文學作品時,文學語言與文化之間有著極為緊密的聯(lián)系。文學翻譯屬于語言之間的轉移,更是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這是由于文化與文學翻譯之間有著息息相關的互動關系。簡而言之,文化的需求與特質影響著文學翻譯活動的整個過程,而翻譯活動又反過來深刻影響著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語言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時也是文化的主要載體。翻譯主要是通過語言形式開展的,因而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交流與相互影響也必然會在語言方面得到表現(xiàn)。文學翻譯作為翻譯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有著別具一格的特性。文學,既是文化不可分隔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文字藝術,而在文學領域中又有著深厚的文化沉淀與積累。因此,從某種層面上講,文學翻譯就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活動,是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更是一項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活動。語言作為一種有生命的文化形式,在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的過程中,必須予以有條件的“移植”,而非機械的“挪動”。所以,文化差異就成為文學翻譯過程中不得不加以考慮的語言背景,否則便會成為毫無生命的“文字符號搬動”。換而言之,文學翻譯不是機械的物理性搬動,而是靈活的文化與思維移植。因此,在進行文學翻譯過程中不但要處理語言之間的矛盾,還要兼顧文化的差異性,而對文化差異問題的處理是否到位,則直接關系著文學翻譯的整體成效。這就要求翻譯者一方面要盡可能的傳達出原文的文化特色與民族形象,另一方面則要認真考慮目的語讀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否接受,以此實現(xiàn)文學翻譯為文化之間溝通與交流的服務目的。從中可以看出,文學翻譯與文化差異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兩者不可割裂開來,只有處理好文化差異問題,才能更好的進行文學翻譯。
二、文學翻譯中造成文化差異的成因分析
1.地域因素。由于所處地理位置與生存環(huán)境不同,使得不同國家與民族的地域文化也不盡相同,其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不同國家或民族對同一事物或現(xiàn)象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進行表達這一方面。比如,因地域因素造成中英文化的差異,其中在方位與相應物方面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在中國,常常將“南”放置在各個朝向的前面,但英文中卻常把“北”(north)放在前面;從中國古詩詞中可以看出,中華民族比較偏愛東風,如藍茂的詩句“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支開”,但由于英國屬于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因而英國人尤其鐘愛西風。另外,因地域因素造成的文化差異還體現(xiàn)在一系列習慣用語方面,如我國自古以來以農業(yè)為主,因而諸多習慣用語常常與農業(yè)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如“粒粒皆辛苦”、“汗牛充棟”、“揮金如土”等,且直接描述農民勞動與生活的文學作品也相當多。這些作品與詞匯所蘊含的獨特地域文化特質,在我國讀者看來十分自然,但如果將其簡單直接的翻譯成英文,并不加任何備注或注釋,則英國讀者就很難正確理解這些作品或詞匯所傳達的含義或意蘊。
2.思維因素。人類的思維模式往往會受到風俗習慣、知識結構以及個體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其能夠折射出使用特定語言的國家或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獨特語言心理狀態(tài),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與民族文化淵源。其中,思維模式所產生的文化差異在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表現(xiàn)的十分明顯,如東方人的思維更為傾向于模糊性與籠統(tǒng)性,西方人的思維則更傾向于精確性與科學性,在西方數(shù)字常用于實數(shù),但漢語中所用數(shù)字的虛實經(jīng)常要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判斷。例如,如果將《紅樓夢》中的“女大十八變”這句話直接翻譯成英文,雖然譯作數(shù)字忠實于了原文,但卻會讓西方讀者充滿疑惑與不解,這是因為西方人會直接質疑人類“十八變”的具體階段或科學依據(jù)。所以,思維因素是造成文學翻譯中文化差異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
3.歷史因素。每一個國家與民族都有著不同的發(fā)展歷史,而任何一個民族語言都承載著該民族歷史背后的文化內涵。從一定角度去分析,語言就是歷史文化的記錄或者活化石。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差異性造成了民族語言之間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性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表達形式。所以,在文學翻譯過程中,考慮不同文化在不同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不同情感表達方式、思維方式等民族習慣十分必要。諸如,我國文學作品中的許多典故都來源于《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古典名著中,而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則多來源于莎士比亞的戲劇與英美文學中一些著名的作品等。同時,因為歷史因素使得一些國家或者民族的地名、人名或者特定事件等有著比較獨特的含義,如英文中的“一敗涂地(meetone'swaterloo)”,如果翻譯者或者閱讀者不了解詞匯“waterloo”的含義與典故來源,就很難正確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4.宗教因素。宗教文化是構成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其主要是指由民族的宗教意識、信仰等所形成的獨特文化。中國的宗教主要包括儒、道、佛這三種,其對中華民族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佛教信奉的“如來”、道教信奉的“三清”、儒學信奉的“孔子”、神話信奉的“神仙”等。同時,華夏兒女信仰女媧補天、盤古開天辟地,而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即認為世界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間的所有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基督教文化已經(jīng)滲透到了西方社會經(jīng)濟、文化習俗、思想觀念等各個方面,英語中有諸多涉及到宗教活動的詞匯,也都具有特定的宗教意義。在宗教文化的長期影響下,一些詞語的含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隨著詞語運用環(huán)境的不同,其具體含義也出現(xiàn)了很多改變,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臨時抱佛腳”等習語,如果將其進行簡單、直接的翻譯,則很難達到傳文達意的效果,甚至會造成元文本信息的丟失或誤解等。所以,在進行文學翻譯過程中,綜合考慮宗教因素對提高翻譯質量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與價值。
三、文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策略
1.堅持動態(tài)平衡原則。要樹立源語與目的語相互轉換的標準,最大程度減少差異,就必須堅持文學翻譯的動態(tài)平衡原則,即功能對等理論。翻譯動態(tài)平衡理論是由尤金.A.奈達提出,其指出翻譯就是用最對等、自然與恰當?shù)恼Z言,從語義再到文體將源語信息進行再現(xiàn)的過程。翻譯中的動態(tài)平衡原則主要包括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與文體對等這四個方面,且主張意義翻譯高于形式翻譯。具體而言,文學翻譯者要想從文化差異視角實現(xiàn)動態(tài)平衡原則,則需要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努力創(chuàng)作出即符合源語語義又能彰顯源語文化特性的優(yōu)秀譯作。由于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種語言與文化,所以文學翻譯者只能最大程度地再現(xiàn)原本文化,而不能完全將原本文化進行再現(xiàn);二是當意義與文化無法同時兼顧時,則要求翻譯者適當舍棄形式方面的對等,即通過在目的語中改變源語的形式實現(xiàn)再現(xiàn)源語文學作品語義與文化的根本目的;三是如果改變形式仍無法充分表達出源語的語義與文化,則可以運用“重新創(chuàng)造”的翻譯技法來處理文化差異問題,進而使得源語與目的語意義方面的對等。其中,“重新創(chuàng)造”主要是指將源語的內部深層結構逐步轉換為目的語的外部表層結構,簡而言之就是用目的語中的詞匯對源語文本中的文化內涵進行闡述與說明。
2.正確分析文學體裁。在文學翻譯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文學體裁語內容,對此翻譯者必須首先明確所翻譯文本的文學體裁類別,并能夠區(qū)分各種文學體裁的主要特點,然后在翻譯過程中依據(jù)不同的文學體裁采用不同的文學翻譯技巧。比如,在英語文學體裁通常包括小說、散文、詩歌與科技應用文這幾種,其中對小說、散文與詩歌而言,由于這一系列英語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元素較多,都屬于作者的獨立創(chuàng)作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文學性與藝術性較為突出。翻譯這一系列英語文學作品時,則必須要對其文化氛圍、文化背景等有全面深入的了解,這是理解文章與確保翻譯質量的必然需求。而對于英語科技應用文類的作品翻譯,由于其涉及到的文化因素比較少、科技性較強,因而需要處理的文化差異問題相對較少,但必須對文中的專用術語與科技詞匯進行準確翻譯。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正確分析翻譯作品的文學體裁,才能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文學翻譯,也才能提高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
3.科學應用異化與歸化策略。近年來,隨著文化翻譯或交際翻譯的盛行,為更好處理文化翻譯或交際翻譯中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問題,逐漸誕生了異化與歸化這兩種翻譯理論,為解決文化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現(xiàn)象開辟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異化主要是以源語文化作為歸宿的翻譯理論,即翻譯作品的風格與形式應該完全“移植”源語的特色,對于目的語讀者的文化意象則很少予以關注,只需要讓目的語讀者直接接受與理解源語文化即可;歸化翻譯理論與異化翻譯理論恰好相反,其是以目的語文化作為歸宿的一種翻譯理論,即要求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要盡可能的排除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障礙,讓目的語讀者認可與接受譯作。雖然異化與歸化理論截然相反,但其并不相互矛盾,而是可以被翻譯者同時使用,即通過對翻譯因素的對比與分析,科學合理選用異化或歸化翻譯策略,這樣反而能夠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wslw/1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