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媒介開拓著人類新的生活,重塑著人類新的藝術形態(tài),這篇 中國藝術史論文 可以說,當代社會已經是媒介化的世界。新媒體通過加深藝術媒介人與物質的融合性拉近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藝術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文人雅士的專享,普通人也可以融人其中,可以去參與和互
媒介開拓著人類新的生活,重塑著人類新的藝術形態(tài),這篇中國藝術史論文可以說,當代社會已經是媒介化的世界。新媒體通過加深藝術媒介人與物質的融合性拉近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藝術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文人雅士的專享,普通人也可以融人其中,可以去參與和互動,改變和重組藝術,成為藝術的一部分。當代生活是媒介化的生活,當代人是媒介的一部分,當代藝術更是媒介化的藝術。在藝術媒介的構成上,人與物的融合性不斷加深,交互藝術、智能藝術將成為未來藝術發(fā)展的重要趨勢!藝術廣角》(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7年,由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辦。是一份綜合性的文藝理論評論刊物,它自創(chuàng)刊以來的一貫宗旨是:高舉當代性、綜合性、學術性的旗幟,密切聯(lián)系我國和世界當代文藝的發(fā)展實際,努力跟蹤當代文藝的發(fā)展走向,關注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鑒賞中的實際問題;重點對于當代國內及國外的文藝現(xiàn)象、文藝思潮、藝術家、藝術作品進行研究與評析;并把培養(yǎng)文藝理論新人、繁榮理論隊伍建設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
摘要:媒介的每一次進步都推動著藝術的變革與發(fā)展。自遠古時期的以人體為媒的原始歌舞,到以現(xiàn)代科技為基石出的新媒體藝術,藝術媒介種類不斷増多,藝術門類也隨之不斷拓展。在中國藝術史上,根據各個藝術門類的興起和成熟的進程,可以總結出一個規(guī)律,即從古至今藝術媒介的發(fā)展,是以“以人為媒”到“以物為媒”,再到“人物相融”的趨勢來進行的。人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使人類的藝術觀念、藝術的存在形態(tài)、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與欣賞方式皆不斷發(fā)生著改變。
關鍵詞:藝術媒介;中國藝術史;交互藝術;藝術材料
藝術媒介,又稱藝術材料,指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用于表現(xiàn)藝術構思、塑造藝術形象的物質材料。藝術媒介不同于藝術語言。以繪畫藝術為例,藝術語言就是構成藝術形象的線條、色彩等,而藝術媒介就是完成藝術形象創(chuàng)作的物質材料,如毛筆、宣紙等。原始人對物質的運用十分粗淺,因而藝術表現(xiàn)也只能從最簡陋的方式開始進行,藝術表現(xiàn)以人為媒做起點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放眼當代藝術,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給人們帶來了更多可以利用的物質媒介與創(chuàng)作手段,藝術媒介的種類迅速拓展,藝術門類呈“爆炸式”增長,“火物相融”就是時至今日藝術媒介發(fā)展的一個鮮明的方向。
縱觀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進程,藝術的變革與發(fā)展總是依托于其媒材與工具的進步。自遠古時期的以人體為媒的原始歌舞到以現(xiàn)代科技為基礎的新媒體藝術,藝術門類不斷拓展。在中國藝術史上,根據各個藝術門類的興起和成熟的進程可以總結出一個規(guī)律,即從古至今藝術門類是以“以人為媒”到“以物為媒”再到“人物相融”的趨勢來發(fā)展的,也就是說,藝術媒介是按照由人到物,再將人、物結合的方向發(fā)展起來的。在此將藝術媒介的發(fā)展細分為不同的時期,從而有助于對人類藝術發(fā)展脈絡進行科學把握.以及對朱來藝術發(fā)展趨勢做出合理預測。
一、以人為媒時期
原始藝術是一種巫術藝術,各個部落的信仰活動都離不開交感巫術。巫術禮儀以歌舞的形式展開,原始人在身體涂上顏色,以完成儀式的方式構建先民們的精神家園。音樂的起源是以聲帶為樂器的“歌唱”,原始人出于生存的需要,通過不斷勞動來生產和繁衍,在勞動中即興創(chuàng)作并傳播,形成原始歌舞?梢哉f最初發(fā)展起來的原始歌舞是以人體為媒介的藝術形式,這是藝術以人為媒的起點。原始人的技能很難再現(xiàn)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他們所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形式更多的是建立在感性基礎之上的抽象和象征。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對物質與科學知之甚少,能夠利用的物質也極其有限,因此將精神世界的內容通過身體表達出來—通過肢體有規(guī)范的動作完成原始舞蹈,通過聲帶有規(guī)律的振動完成原始歌唱。在這段漫長的時期中,粗糙的繪畫藝術也有所發(fā)展,以動物為主角的巖畫、布滿幾何花紋的陶器都成了原始藝術期的代表。隨著對自然界的認知加深,人類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物質來維持生存,表達思想,可以說原始社會已經出現(xiàn)了藝術創(chuàng)作以物為媒的萌芽。
夏商周時期是中國藝術史上的禮樂藝術時期,“周公制禮作樂”,形成了繁榮的禮樂文化,原始藝術中融合在巫術禮儀中的原始歌舞發(fā)展而分化成為禮和樂。到了先秦時期,音樂藝術成為社會中的主流藝術形式,儒家將禮樂與世間倫常和階級統(tǒng)治密切關聯(lián),中國藝術正式進人音樂藝術期。詩歌、音樂、舞蹈都屬于“樂”的范疇,而這些藝術門類都主要以人為媒,詩歌需吟誦,音樂需詠唱,舞蹈更是需要通過肢體動作表現(xiàn)完成。在先秦時期發(fā)展達到高峰,孔子提出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主張統(tǒng)治階級重視音樂的社會教育作用。時至魏晉,這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清的一個時代”。社會動蕩,人民苦難深重,時代的聲音已經不再是儒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情感。秘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無聲之樂”,將音樂升華為一種虛幻的精神、一種自然之道,人的情感是固有的,與音樂本身無關。“無聲之樂”標志了“樂”興盛一時的終結。
二、以物為媒時期
秦漢時期,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漢畫的興起,標志著繪畫附屬于建筑和墓葬歷史的結束,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在這一時期,漢畫集中體現(xiàn)了漢代藝術的靈魂。延續(xù)于楚文化,漢文化充滿了浪漫幻想與儒學觀念。漢代的帛畫、壁畫、畫像磚石上,描繪最多的就是鋪天蓋地而來的各種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花鳥魚蟲,各種內容同時陳列于上,滿滿當當,畫面尚沒有虛實結合的思考,構圖布局也沒有疏密關系可言。漢畫顯出一種笨拙,但卻能讓人感受到一種人類征服自然的自信與一種非凡旺盛的生命力。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盛行,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書法藝術開始自覺,把線的藝術高度集中化,漢字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以線條的語言表達方式構成書法,強烈地表達文人們的生命情感與胸襟抱負?、行、草等字體在門閥士族名士間廣泛應用,迅速完善,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多位在歷史上無可取代的書法大家,如鐘舞、曹操、王羲之、王獻之等。中國山水畫初始興起,歷史上的專業(yè)畫家和創(chuàng)作理論均源于魏晉,出現(xiàn)了一批杰出的畫家如顧愷之、陸探微、張僧舞等。繪畫脫離巫術、禮教,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藝術樣式,畫家規(guī)范繪畫獨立的標準,謝赫作《古畫品錄》、宗炳作《畫山水序》、王微作《敘畫》。繼“樂”之后,書畫藝術在中國藝術史上發(fā)出耀眼的光芒,這是以物為媒的典型的藝術門類。人類對自然不斷加深了解,更多地加以利用,藝術表現(xiàn)也更加關注藝術材料的運用。漢代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紙的發(fā)明,也同時促進了毛筆的進一步改進。當時的毛筆制作已非常精良,筆頭采用兔毛、羊毛、鹿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可謂對藝術創(chuàng)作物質媒介已頗有研究。藝術家對技藝的研究與精修也印證了他們對于物質材料的重視程度的增加。技藝離不開物質材料,中國畫講究墨分五色,對筆墨功夫十分重視,所謂對墨色的分類——焦、濃、重、淡、清,或是筆法的分類——數、擦、點、染,都是對墨與水關系的研究,或是對如何用筆的研究,都是對物質媒介的重視與探索。
隋唐至宋是藝術史上詩書畫融通的時期,詩壇空前興盛,詩歌風格多樣、個性張揚,出現(xiàn)了諸多唐詩宋詞大家。在此要特別提到的是,詩歌也是以物為媒的藝術形式,因為詩歌是對語言文字的調用與排布,借文字描摹現(xiàn)實,表現(xiàn)情感。語言文字是脫離于人體之外的一種具有符號和聲音雙重屬性的工具,因此也屬子物的范疇,是人類在了解自然科學與社會實踐之后,為了在自然中生存、與同類溝通而發(fā)明的一種生存工具。語言作為載體,在文人的雕琢下越發(fā)成熟和精致,詩歌以語言為媒,興盛達到歷史的巔峰。唐宋時期,行書、篆隸、楷書、草書,古風新體,各盡其妙;顛張醉素,顏筋柳骨,諸家爭艷,繁盛一時。書法如此,畫亦然,名家有展子虔、吳道子、李思訓,再到南宋四家;人物畫、花鳥畫和山水畫爭奇斗艷,水墨畫無論內容、技法還是工具都日臻佳境。
三、人物相融初期
元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藝術史的尾聲部分,在這一時期,人、物相結合的藝術媒介開始出現(xiàn),最先出現(xiàn)的盛極一時的藝術形式就是元曲。元曲是“以劇本文學為基礎,舞臺表演為中心,熔北曲音樂、科白舞蹈、勾欄及廟臺建筑、化妝美術等多種技藝子一爐的綜合性藝術,它的產生標志著中國戲劇在歷史上第一次占據主流文體和主流藝術的地位”。在元曲的表演過程中,人是藝術表現(xiàn)的重要載體之一,人重新回到藝術媒介的范疇,人通過自身的表演成為藝術表現(xiàn)的一部分,實現(xiàn)自身藝術媒介的功能。在以元曲為源的戲劇藝術領域中,人與物相結合,角色與舞臺、舞蹈吟唱與服飾化妝相輔相成,成為藝術表現(xiàn)的新載體。繼元曲之后,更多戲劇藝術形式如明代南北雜劇、散曲、明傳奇及至清代的京劇等相繼出現(xiàn),人物相融的藝術媒介也得到不斷發(fā)展。自元明開始,中國社會產生資本主義萌芽,戲曲小說等世俗文化取代詩歌散文等雅文化成為社會主流文化,過去受鄙視遭貶斥的通俗藝術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20世紀開始,自電影這一藝術形式出現(xiàn)在人類歷史上,一種全新的藝術媒介也被世人所認知,而這一類新興的藝術媒介也是人物相融的媒介。電影是通過畫面、聲音和蒙太奇等電影語言,在熒幕上創(chuàng)作出感性直觀的形象,表現(xiàn)和再現(xiàn)生活的一門藝術。承載這種藝術形式的重要載體之一,便是參與表演的演員,他們同場景、道具、燈光一起,構成了影視藝術作品。20世紀末開始,全球化的步伐使數字化技術與網絡普及到世界各國,新媒體的發(fā)展也帶來了藝術媒介的極大拓展。當代藝術家通過數字技術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為藝術史帶來了新的觀點和新的語言。當前迅速發(fā)展的數字藝術不斷分化成各種藝術子門類,面對新興的各種藝術作品,當代藝術界甚至不能將這些紛繁的藝術作品定性為某一種藝術門類,但是在藝術媒介的角度上,有一個發(fā)展趨勢是可以被識別的,那就是人物相融的藝術媒介已經成為當代藝術的一種主流發(fā)展趨勢。戲劇藝術、影視藝術、行為藝術等等已經成為社會大眾文化所推崇的主流藝術形式。在藝術功能上,藝術的實用功能、教化功能在減弱,而娛樂功能卻在明顯增強,藝術已經從高不可攀的大雅之堂走向生活化、大眾化,藝術需要受眾的參與。按照這個趨勢可以推斷,在數字技術為人類文化帶來巨大沖擊之后,從混亂到有序的過程中,成為社會主流的藝術形式將會是人物相融媒介所承載的藝術形式。可以預測,在人物相融的藝術媒介發(fā)展成熟后,交互藝術將成為社會主流藝術形式,人與物進一步融合,共同構成各種交互性藝術媒介。
四、人物相融后期
在人物相融的藝術形式之中,如果以融合的程度作為標準,那么當代新興的藝術形式可以由初級、中級到高級以不同程度劃分。在藝術門類的發(fā)展過程中,藝術家與媒介、受眾的關系在發(fā)生著變化,由最開始的藝術家與藝術媒介分離,到藝術家(表演者)與媒介融合,再到媒介與受眾融合,到最終的受眾成為媒介的一部分,表現(xiàn)為表演藝術向交互藝術再到智能藝術的發(fā)展過程。
表演藝術屬于初級形式,如戲劇、電影、動畫等。在表演藝術中,物質媒介與表演者相融合,但表演者與受眾是不同的兩個群體,人、物初步融合構成初級形式。交互藝術是中級形式,如游戲、虛擬現(xiàn)實藝術、互動裝置藝術等。其中,物質媒介與受眾相融合,受眾既是表演者,也是受眾。那么可以預測到,更高一級的藝術形式可暫被稱為智能藝術,智能藝術媒介中的人與物質高度融合,是無法分離和辨別的,如仿生藝術、神經虛擬藝術等。在這些藝術媒介中,機器智能與人類智能結合,人可以用神經系統(tǒng)控制電腦程序,完成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欣賞。當然,今天這些藝術形式尚不存在或發(fā)展極不成熟,但是隨著人類解密大腦的機能,人工智能技術迅速發(fā)展,未來數十年內這些藝術形式都將先后問世。
在藝術形式上,藝術由原始階段萌芽狀態(tài)畏懼自然、以人為媒,到征服自然、以物為媒,逐漸從實用工具與技藝中分化出來,到最后的藝術媒介人、物結合,藝術表現(xiàn)逐漸成熟并最終走向自覺。藝術的產生源于人類純粹感性的表達,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摻入了大量的實用性與功利性,爾后又從現(xiàn)實功用中脫離出來,成為形而上的具有越來越多娛樂性的人類活動。這種變化,都源于人類生存和繁衍過程中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即人類從畏懼自然守護自身到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最后反思自然,重新關注人本身。藝術媒介的變革就是這種宏大的變化的一種微觀體現(xiàn)。
事實上,歷史上音樂、繪畫、建筑、書法等這些藝術門類是從遠古至今一直存在并發(fā)展的,如果從這樣宏觀的角度上看,則無法看出藝術媒介的發(fā)展走向。但是,通過對歷史上各個不同時期主流藝術形式的歸納,特別是通過對各種藝術形式巔峰時期(在社會中影響力最大的時期)的排布,則可以得到藝術媒介發(fā)展的這一規(guī)律,即藝術門類是以“以人為媒”到“以物為媒”再到“人物相融”的規(guī)律來發(fā)展的。我們在這里以中國藝術史為例,探尋藝術媒介的變革與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這個規(guī)律,我們可以對人類藝術發(fā)展脈絡進行科學的把握以及對來來藝術發(fā)展趨勢做出合理的預測。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slw/1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