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古代文學論文投稿發(fā)表了中國古代是如何形成文體觀的,中國古代文學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很多璀璨的明珠,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古代文學經(jīng)歷了從人文整體觀到文學整體觀再到文章整體觀的轉變,在國家社會政治生活與文飾士人個體的需要中,必然會逐漸滑落為一個整體(文
這篇古代文學論文投稿發(fā)表了中國古代是如何形成文體觀的,中國古代文學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很多璀璨的明珠,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古代文學經(jīng)歷了從人文整體觀到文學整體觀再到文章整體觀的轉變,在國家社會政治生活與文飾士人個體的需要中,必然會逐漸滑落為一個整體(文章整體)。
關鍵詞:古代文學論文投稿,文體觀念,人文,文學
中國古代文體觀的形成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歷史時期的醞釀,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高度發(fā)達的產物,不是從來就有的,其范疇的確立是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到東漢后期才逐漸形成的;由于古人整體的思維方式,人們把每個范疇的事物都看成一個整體,文體觀念在形成獨立范疇的同時必然會有其產生的范疇:文體觀念乃是在最初籠統(tǒng)的人文行為整體的范疇中發(fā)展到以禮樂為代表的文學范疇而后才具體到文章范疇的。
一、人文整體觀念
早在先秦時期,先民在以自身———“人”為核心觀察天地的漫長歲月中,逐漸形成了天、人、地的“三材”宇宙觀念,《周易•系辭》:“《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在天圓地方的宇宙中,人居于核心地位,人類活動成為宇宙間的三大板塊之一。夏商及夏商以前,由于生產力還不夠發(fā)達,人類社會還處于比較質樸的階段,人文建設尚比較缺乏,人文尚處于比較質樸的階段。那時的文僅指事物交錯的樣子,《周易》:“物相雜,故曰文。”作為修飾意義的“文”尚沒有凸顯。先民尚未從遠古的混莽中走出,在他們的觀念中,整個世界全然一體,天地萬物皆有靈。先民在遠古儀式中獲得生命的激情,為著各種儀式而產生的咒語之辭與儀式行為完全融為一體,渾然一體的儀式行為被包容在渾然一體的人文活動中。由此,文辭完全被包容在渾莽的人文行為整體的大范疇中。
二、從人文整體觀念走向文學整體觀念
西周時,統(tǒng)治階層制禮作樂,形成了彬彬有禮的禮樂文化,欲使整個社會處于整齊和諧的狀態(tài)。西周正是形成了以“文”為整體核心特征的社會制度,“文”成為人世間追求的目標:《周易•賁卦》:“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逐漸用來指經(jīng)修飾的、美好的事物,到西周時,“文”已經(jīng)成為一個評價相當高的詞匯,“經(jīng)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文”,成為國家禮儀、法度、生活、個體等人世間方方面面事物的最高品評,整個人文之體呈現(xiàn)為“文”的狀態(tài)。
文辭存在的意義與被包容在與國家政治相關的禮樂行為中;小而言之,文辭是君子修容體的必要組成部分。雖然文辭存在的意義在本質上仍然承繼于遠古,直接指向禮樂行為,但是西周的禮樂之“文”卻形成了一門學問。西周末年,禮崩樂壞,王官之學散為百家之學。在舊有制度體系被破壞的情況下,人們開始思索:人類社會究竟什么樣的形態(tài)才是人類的理想選擇?諸子百家光彩奪目的爭論正是對未來社會人文之體的構想,墨家主張擯棄一切禮樂文飾達到質樸,儒家主張回到西周的禮樂文化。西周是孔子的理想社會,“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鬃又韵蛲髦,是因為西周的社會制度達到了最高標準———“文”?鬃勇暑I眾弟子學習西周禮儀法度,學習的正是以西周為代表的人文之學?组T四科中有“文學”一科,也就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人文方面的學問。
三、從文學整體觀念走向文章整體觀念
漢代文章沒有獲得獨立的范疇意義,但是隨著經(jīng)學的松動與書寫數(shù)量的眾多,人們將書寫之物歸于同一范疇則是遲早必然的事情,《論衡•佚文》:“文人宜遵五經(jīng)六藝為文,諸子傳書為文,造論著說為文,上疏奏記為文,文德之操為文,立五文在世,皆當賢也。”東漢末年到魏晉之際,文章成為人才的選拔重要參考指標,與士子們的仕途相掛鉤,文章寫作獲得了士人前所未有的重視。“文學”二字范疇從以前的用以指稱人文之學逐漸變?yōu)橛脕碇阜Q文章寫作之學。劉宋時期,宋文帝設置“經(jīng)學、玄學、史學、文學”四館,標志著文章之學在官方系統(tǒng)中的正式成立。一般認為四館分立標志四門學術的分立,本文認為“經(jīng)學、玄學、史學”這三館重在學術思想意義,并不指其文本形式;而文學館則重在如何寫之意。
觀《南齊書•文學傳》所記人物文學才能之篇目,不獨有集部的記載,如卞彬的《蚤虱賦》、《蝦蟆賦》之類,而是經(jīng)、子、史都被包括在內,如《文學傳》中介紹祖沖之:“著《易》《老》《莊》義,釋《論語》《孝經(jīng)》,注《九章》,造《綴述》數(shù)十篇。”賈淵:“撰《氏族要狀》及《人名書》,并行于世。”崔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晉人物,為四十卷,半未成。”《文學傳》所記實乃人物的各種文章,此時所謂“文學”,乃是指“文章之學”,文學是文章的抽象指稱,文章是文學的具體指稱。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章不僅是士人才情、能力的外在顯現(xiàn),還是其身份與品位的外在顯現(xiàn),于是華美之文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的普遍追求,各類各體文章如潮涌般層出不窮,這不能不引起少數(shù)理論家對文章之體應呈現(xiàn)的整體狀態(tài)進行思考:“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
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于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锽: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fā)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劉勰從古代天地人三才的宇宙觀念角度出發(fā),指出日月乃麗天之文,山川乃鋪地之文,世間萬物莫不有文,連動植草木這些沒有心識之物都有外在的美麗之文,更何況作為宇宙中心的人。文章正是人的外在顯現(xiàn)之文的重要內容。
天不能沒有日月,地不能沒有山川,日月與山川都是天地非有不可的、又自然呈現(xiàn)出無可比擬之大美。文章成為人所非有不可的外在美,是人自然就應該有的外在美。天道、地道、人道共為形成宇宙之本體,日月、山川、文章分別為三者本體的自然外顯,并且“道因圣而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宇宙本體通過圣人垂現(xiàn)出它的外在之文,而文章正是道能夠外顯其文的最重要的方面:“《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動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文章之美成為宇宙之美非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文章整體特征必然呈現(xiàn)為“文”的特色。此時的文章,不僅在實踐上,還在理論上,獲得像日月、山川那樣的獨立范疇區(qū)域與必然的審美要求,并有它存在的崇高意義。從以上論述可知,先民在遠古渾莽人文活動中(人文行為整體),隨著社會生產生活的發(fā)展,在宏觀上必然選擇以“文”作為人類整體的存在形態(tài)(文學整體);文章作為文學之體的一個層面,在國家社會政治生活與文飾士人個體的需要中,必然會逐漸滑落為一個整體(文章整體)。文章作為整體的范疇在漢末魏晉以來的形成,使中國古代文體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日益清晰。
參考文獻:
[1]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作者:呂紅光 單位:浙江樹人大學 人文與外國語學院
推薦閱讀:《藝苑》(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2005年,是由福建藝術職業(yè)學院主辦的綜合藝術類刊物。以發(fā)展與繁榮文化藝術事業(yè)為辦刊宗旨,以審美、自由、平等和寬容為價值選擇,傳達藝術經(jīng)驗。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wslw/1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