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人妻,久久三级免费,国模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av动漫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fā)表學術論文網文史論文》 科學文藝作品的審稿標準分析> 正文

科學文藝作品的審稿標準分析

所屬分類:文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8-07-09 10:52

本文摘要:這篇文學藝術論文投稿發(fā)表了科學文藝作品的審稿標準分析,文藝發(fā)展到今天, 不僅門類繁多、豐富多彩, 而且呈現(xiàn)出各種藝術形式交叉融合的態(tài)勢。不同樣態(tài)、不同時期的藝術形式相互借鑒, 在文藝樣式交匯融合中不斷有新的探索創(chuàng)新。論文對科學文藝作品的審稿標準

  這篇文學藝術論文投稿發(fā)表了科學文藝作品的審稿標準分析,文藝發(fā)展到今天, 不僅門類繁多、豐富多彩, 而且呈現(xiàn)出各種藝術形式交叉融合的態(tài)勢。不同樣態(tài)、不同時期的藝術形式相互借鑒, 在文藝樣式交匯融合中不斷有新的探索創(chuàng)新。論文對科學文藝作品的審稿標準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文學藝術論文投稿,科學文藝;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科

文學藝術論文投稿

  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主辦的《科普創(chuàng)作》,天津新蕾出版社旗下的《智慧樹》均以刊發(fā)科學文藝類作品為主!犊破談(chuàng)作》雜志于1979年創(chuàng)刊,1992年更名為《科技與企業(yè)》,2016年復又更名為原名《科普創(chuàng)作》;《智慧樹》創(chuàng)辦于1981年,1986年?。專門刊發(fā)科幻的雜志以《科幻世界》獨大,其前身《科學文藝》創(chuàng)刊于1979年,1991年《科學文藝》更名為《科幻世界》,現(xiàn)在已成為全世界發(fā)行量最大的科幻類雜志。

  2000年前后,中國大陸曾經出現(xiàn)過將近十本科幻雜志,但截至2014年,《科幻海洋》《科幻大王》(后更名為《新科幻》)《世界科幻博覽》等均紛紛走向了??l(fā)科學文藝類作品的科普雜志數量較多,例如《我們愛科學》《知識就是力量》《科學24小時》《飛碟探索》《科學與文化》等雜志均刊發(fā)相關作品。科幻類作品則在2015年劉慈欣獲獎后迎來井噴式發(fā)展時段,而2016年6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xié)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更是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這無疑是對科學文藝作品的極大促進。“以2016為例,中短篇科幻小說發(fā)表數量呈急劇增長。

  各家專業(yè)/半專業(yè)平臺發(fā)表總篇數全年錄得461篇,發(fā)表總字數高達數百萬字。對比2011年的196篇,可見其增速之迅猛。”[2]但是,與科學文藝類作品的興盛不相適應的是此類稿件的審稿標準,一直陷入一種梳而不清的糾結之中,對“三性”———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要求無疑是這一類作品審閱時需要恪守之準繩,其中,“三性”中的科學性是最難以把握的一項標準,本文即基于這一點進行探究。鄭文光曾對“科學文藝”作出了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文藝性的科學讀物和以科學為主題的文藝作品”,狹義則單指“文藝性的科學讀物”[3]。

  本文基于鄭文光對科學文藝類作品廣義分類的基礎上,將其所涵蓋的作品分為兩類:一部分科學文藝作品重科學,以普及科學技術為宗旨,借助文學藝術的形式來表現(xiàn)科學技術內容,即科學為核,文藝為衣;還有一部分科學文藝作品重文藝,或多或少帶有一點科學內容,但不過是作為服務于文藝的手段,即文藝為核,科學為衣。下文即結合科學文藝類中的小說、散文、詩歌、童話、寓言等文類,根據其“重科學”還是“重文學”,參照“三性”的要求分別對其審稿標準進行研究。

  一、科學性:允許適當的夸張和想象

  科學文藝作品的科學性,首在于其選擇的科學材料真實、新穎與否,有無錯誤成分。但是,科學文藝作品不同于科研論文,其中的科學性允許適當的夸張和想象。如果說“科學性”是其間的內核,那么,科學文藝作品的諸文類圍繞這一核心散聚周圍,呈漸變態(tài)勢。一般來說,面向兒童的特有的科學文藝品種(科學童話、科學寓言、兒童科學詩歌等)對所涉及的科學原理的準確性要求較高;科幻童話因為是科幻與童話的雜糅,兼具科幻和童話的特質,幻想、夸張等文學寫作手法的運用更為突出,對科學性的要求較弱。

  就“科學童話”與“科幻童話”而言,科學童話的初心是普及科學知識,內容有深有淺,但都需要準確;而科幻童話的任務是增強科學意識,僅是一種理念,內容有實有虛,只要不違背科學的發(fā)展方向即可。面向兒童的科學文藝作品經常需要對已有的科學知識進行拓展式的想象和夸張,如果有必要,甚至需要做一個說明,以免誤導小讀者誤認為具有想象性的科學知識就是原本的科學知識。面向成人的科學文藝作品中的科學小說、科學散文(小品文、隨筆)、科學家傳記等因其文類的特性,對科學性的要求也比較高,某種程度上擔負著科普的職能,所以較少進行寫作的夸飾;科學詩和科幻小說更重表達的文學性,對科學的要求則沒有那么高。下面對諸上文類中審稿時爭議性較大的科學小說和科幻小說審稿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說明。

  “科學小說”的內涵在實際應用中有著較強的適應性,一是因為前人在使用該詞時較為隨意;二是由于該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變化。但當前學界對其有個基本的認知,即“科學小說”是以現(xiàn)實的科學技術為題材,闡述被證實的科學知識與具體科技成就的小說,一般說來,優(yōu)秀的科學小說首先是符合當代的科學事實,其次在預示科學發(fā)展和科學對社會影響方面有著獨到而新穎的見解?茖W小說與科幻小說相比更重科學性,科學小說主要寫的是現(xiàn)實的科學,而不是幻想的科學,這也是其區(qū)別于科幻小說的地方。科幻小說常規(guī)地來分,有軟硬科幻之別,軟科幻相對于硬科幻,是情節(jié)和題材集中于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的科幻小說分支。軟科幻作品中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

  因為它所涉及的題材往往被歸類為軟科學或人文學科,所以它被稱為“軟”科幻小說。就科學小說、硬科幻小說、軟科幻小說而言,對科學性的要求應當是依次遞減的,即科學小說>硬科幻小說>軟科幻小說,這要求編輯及相關專家在科學性的把控上要根據具體情況斟定。例如,一篇名為《蝙蝠》的作者來稿的科學小說寫了人類因為修建高鐵,對棲居在太行山的蝙蝠洞造成了破壞,成群的蝙蝠飛到了京城,由此導致疫情在人群的傳染,人類就此展開應急措施,并最終修建了蝙蝠塔,解決了蝙蝠的居住問題。

  這是一篇典型的生態(tài)主題的小說,故事也不乏精彩之處,但是作為科學小說,其關鍵情節(jié)的科學性卻值得推敲———蝙蝠因為太行山的家園被毀而轉移到城市中大規(guī)模居住,這并不符合對我們對于蝙蝠生活習性的一般認知。如果對蝙蝠的這種遷移沒有科學合理的解釋,只是以“黑匣子”的寫法閉口帶過,未免不能服人,也不符合科學小說之“科學”的本義與初衷。相比而言,科幻小說則更重文學性。

  20世紀80年代圍繞科幻小說是姓“科”還是姓“文”曾引發(fā)論爭。當時,葉永烈的小說《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描寫了科考隊在珠穆朗瑪峰發(fā)現(xiàn)恐龍蛋化石并孵化出古代恐龍,被古生物學家批評為“偽科學”,會毒害青少年。《太平洋人》說從太平洋底分裂出一個行星,上面的猿人復活了?茖W評論家指出,“死而復活違反自然規(guī)律”,“陶器的出現(xiàn)是新石器時代的標志,新石器時代的人屬于智人”,小說里二百萬年前的猿人能制造陶罐“無論如何也講不通”,“是對人類發(fā)展史和考古學的極大不尊重”。類似這樣對科幻小說的指責已被歷史證明是不妥當的,原因是科幻小說歸根結底是科學文藝作品中文學性很強的文類,其中的科學性允許在基于現(xiàn)有的科學原理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夸張和想象。

  二、思想性:對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推崇與踐行

  文學的思想性有廣義和狹義的內容:前者指文學作品全部的思想意義(包括作者意識到的、沒有意識到的,以及不完全意識到的);后者指文學作品中進步思想的傾向性。前者是任何作品都有的,后者卻不一定是任何作品都有的?茖W文藝作品在描繪科學的現(xiàn)在和未來時,自然能表現(xiàn)出某種科學思想或傾向。一般來說,科學文藝作品或者頌揚一種事物(像科學小品《祝螳螂南行》),或是贊美一種精神(像科幻小說《和平的夢》),要么表現(xiàn)一種哲理(如葉永烈的科學童話《圓圓和方方》),或是跨越思維邊界的科學創(chuàng)想(如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應有的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同樣也是科學文藝佳作的應有之義?茖W文藝作品也要為公眾提供審美對象和意義,拒絕平庸、蒼白、空心、淺薄以及炒作、消費化、單純娛樂化的作品。

  科學文藝作品除了要符合一般性文藝作品在政治、社會方面的要求之外,其思想維度更是較一般的文藝作品豐富開闊,這源于科學與文學雜糅的特性。其思想的獨特內涵還體現(xiàn)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方面。科學精神是科學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積淀形成的獨特的意識、理念、氣質、品格、規(guī)范和傳統(tǒng),主要包括求真、實證與理性、懷疑與批判等。科學思想特指人類在探究自然奧秘中揭示科學規(guī)律的理論成果,是自然科學領域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成就的理論結晶,也是科學探索、科學創(chuàng)新的理論基石?茖W方法是指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關系形式,是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的科學工具或手段。[4]例如,科學與社會的關系、科學與人類的關系等議題都是科學文藝作品經常關注的。

  筆者曾審閱到一篇科學劇本,該劇本提到地球因為人類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已不能居住,不得已移民太空,在一座“太空島”上生活,然而,島上也不慎被地球感染了瘟疫,來自中國秦代的殿前御醫(yī)用特制的中華神醫(yī)膠囊成功地遏制了瘟疫的蔓延,文章最后點明,只有人性的矯正與復蘇,才有可能挽救地球惡化的環(huán)境。

  這一劇本選題瞄準了當下熱門的生態(tài)主題,然而,就其思想價值來看,并非一篇成功之作,一是作者給日益惡化的環(huán)境開出的藥方是“矯正人性”,這一解決路徑未免失之簡單;二是作者有將中華傳統(tǒng)醫(yī)藥神話化的趨勢,傳統(tǒng)醫(yī)藥有其精華,但如果將其功效神話化,未免違背科學的精神?傮w來看,一篇優(yōu)秀的科學文藝作品的目標指向應當是帶動公眾對科學有基本的理解,宣傳科學精神,從而樹立起正確的科學世界觀。思想性是作者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寫作過程中的體現(xiàn),作者將偉大的思想、科學的態(tài)度和高尚的情操內化于作品,通過生動有趣的科學內容,以藝術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達到感染讀者的目的。思想性強的作品,其內容、形式也是真、善、美的和諧統(tǒng)一。如果作者在思想認識上有偏頗,容易導致作品情節(jié)一味獵奇、趣味低下,或違反科學規(guī)律,圖解政治口號。

  三、藝術性:語言的“祛魅”、“科學形象”的塑造以及多樣化的修辭

  科學文藝作品藝術性與一般文藝作品的藝術性要求基本相同,但又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源于科學性與文學性的張力以及科學文藝作品的通俗性取向———雖然科學文藝作品的性質歸屬為文學,但它或多或少有著科普的功能,即面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培育科學思維,弘揚科學精神。這種通俗性指向決定了絕大部分科學文藝作品的語言及敘事技巧也有通俗性的指向,即去掉浮飾,力求言簡意賅。例如,美國科普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一直在追求一種類似“平板玻璃式的語言”,他對中國的科普科幻作家影響極大,劉慈欣受其影響,他在接受筆者采訪時,也表示在寫作中不會在語言雕琢上下功夫,更不會使用主流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語言游戲”,以使讀者直達故事本身。

  四、結論

  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三者在科學文藝作品中相輔相成,科學性是根本和基礎;思想性滲透于科學文藝作品的寫作中;藝術性是使科學性最優(yōu)化效果的途徑和方法;三者之間相輔相成,構成統(tǒng)一的有機體;科學文藝作品應當貫徹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tǒng)一原則?萍寂d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工作,深化科技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科技成果不斷涌現(xiàn)。

  科技強國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是新時代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選擇?萍嫉陌l(fā)展也進一步開拓了科學文藝作品的天地,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層面,均已注意到科普科幻創(chuàng)作的價值與意義。李源潮分別在2014年11月,2015年9月與科普科幻作家座談,他指出:“科普科幻創(chuàng)作肩負著展現(xiàn)中國夢的時代責任,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點燃青少年科學夢想,激發(fā)全民族實現(xiàn)中國夢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要堅持科學性、藝術性、思想性相統(tǒng)一,既超人超物超史,又合情合理合法,把科學幻想與人類情思、社會理想融為一體,增強全社會實現(xiàn)中國夢的理想信念。”

  2015年、2016年劉慈欣和郝景芳摘得世界科幻的最高獎“雨果獎”無疑帶動了科學文藝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催生了刊發(fā)這類作品的平臺,除了傳統(tǒng)的紙質期刊之外,還出現(xiàn)幾種電子科學文藝類期刊。在這一形勢下,科學文藝類作品想要適應當前需求,必須樹立正確的審讀觀,在把握一般性文學作品的審讀標準上,又能做到“因文類制宜”,知曉科學文藝作品不同于一般文藝作品的特性,牢記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的融合統(tǒng)一。除此,加強審讀人員的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是提升審讀質量的根本,唯其如此,才能引導科學文藝創(chuàng)作走向良性發(fā)展,以更好地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多方面的文化需要。

  參考文獻

  [1]鄭文光.科學文藝雜談[A]//黃伊.作家論科學文藝(第一輯)[C].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2]三豐.科幻作家致富指南[EB/OL].(2017-02-22)[2017-05-23].

  [3]譚達先.喜讀《中國民間童話概說》[N].香港《文匯報》,1986-05-11.

  [4]董仁威.科普創(chuàng)作通覽(下卷)[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5.

  [5]劉慈欣.超越自戀:科幻給文學的機會[J].山西文學,2009(7).

  [6]葉永烈.葉永烈科普全集[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7]周建人.花鳥蟲魚及其他:周建人科學小品選[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作者:姚利芬

  推薦閱讀:《藝術工作》(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0年,由魯迅美術學院主辦。堅持獨立的學術品格與藝術標準,設立專稿、創(chuàng)作評介、藝術史研究、教學研究、設計平臺、外國美術等欄目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slw/16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