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音樂是什么?為什么人們越來越喜歡音樂?什么樣的音樂能夠打動人們的心靈?如何在音樂中注入靈魂,從而打動聽者? 音樂表演是一種器官運動,也是一場內心世界的運動,是表演者內在思維活動和表演形態(tài)相協(xié)調的過程,為表現(xiàn)音樂內涵、表達情感的過程。成熟的表演技
音樂是什么?為什么人們越來越喜歡音樂?什么樣的音樂能夠打動人們的心靈?如何在音樂中注入靈魂,從而打動聽者?
音樂表演是一種器官運動,也是一場內心世界的運動,是表演者內在思維活動和表演形態(tài)相協(xié)調的過程,為表現(xiàn)音樂內涵、表達情感的過程。成熟的表演技巧就像是人的四肢,真摯的情感仿佛是人的大腦,鮮明的表演風格便是人的五臟六腑,將三者糅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音樂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一、成熟的技巧讓表演充滿自信
技巧能力和表演者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沒有成熟的技術,再絢麗的曲調都無法展示。如古箏曲《臨安遺恨》中的快速指法演奏,若是沒有平時一點一滴的基本功練習,不可能在快速旋律中一氣呵成地達到音色統(tǒng)一、節(jié)奏整齊、旋律正確、情感抒發(fā)。一個音在用指尖瞬間發(fā)出去的力量時,是需要從手臂貫穿到手腕再貫穿掌關節(jié),再從掌關節(jié)貫穿到手指尖,最后所有的力量凝聚在指尖,控制有數的情況下,以指甲觸碰琴弦面的噪音最小面迅速彈撥出去,看似極其簡單的練習,卻是古箏演奏中音色最重要的保證。
陳善平教授說過一句話:“專業(yè)和非專業(yè)的區(qū)別就是聽音色,專業(yè)的講究音色和特點,非專業(yè)的盲目追求講究考級級別。”好的演(奏)員能將一個曲子反復練習幾個月,確保正確的方法和音色統(tǒng)一。而非專業(yè)的習者能將一個曲子在一周內學完,表演得毫無意境。同樣聲樂表演亦如此,歌唱時喉結處會有一個氣息支撐點,氣息通過聲帶到達支撐點,而這個點確實需要長期的摸索練習和自我感覺悟出來。這個支撐點可以使表演者的聲音和氣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喉頭自然松弛、放松,不擠壓聲帶,隨之喉嚨也打開,不會有發(fā)癢、想咳嗽的感覺,氣息便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貫通,為聲音更好地服務,進而獲得充分的聲腔共鳴,這樣表現(xiàn)出來的音色體現(xiàn)了“通徹” 、“明亮” 、“放松” ,使人愉悅。而沒有經過專業(yè)細致練習的學生,音色好的靠本錢唱歌,音色不好的靠聲嘶力竭的不科學唱法,長期使用原聲,造成聲帶損傷,有的聲帶小結,有的甚至因為損傷疲勞造成音色更變不再能唱歌,這樣的事例非常多,也是很值得基本功練習的學生參考學習的。
技巧的學習是一個漫長而枯燥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只要堅定信念,持之以恒,加以正確的方法,方能達到一定的成效。著名的音樂表演藝術家吳雁澤老師曾說過:“一天不練功,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功,同行知道;三天不練功,觀眾知道。”所以古人有云“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在日常的學習中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天的練功,嚴格地按照正確方法,精益求精,培養(yǎng)自己健康良好的心態(tài),提高適應各種表演環(huán)境的能力,同時加強藝術修養(yǎng),一步一個腳印地、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通過堅持和不懈努力,在“硬實力”上大做文章。
二、真摯的感情使表演灌注靈魂
建立成熟的情感接收器是表演者必學的,也是必須要學好的一門藝術,所有的感官運動都是接收到表演者的大腦神經系統(tǒng)控制,將聲音、動作、表情、節(jié)奏等和諧在一起。每個剛剛登臺表演的人都會經歷舞臺怯場的問題,有些人在私下表演得非常棒,可上了臺卻會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的手腳不受控制,感覺整個口腔異常干燥,于是出現(xiàn)表情不自然、跑調、忘詞、節(jié)奏和音樂不協(xié)調之類的情況,這種情況不僅僅是新手,甚至連經驗豐富的演員有時候都會在應急情況中措手不及。
對于這種情況,首先要解決心理障礙。樹立良好的自信心,不怕出洋相,不懼怕專家,在表演的時候做到“不要臉” “目中無人”。不因為新的場合而膽怯,不因為不自信怕別人笑話,不因為曾經的失誤而徘徊,潛意識里告訴自己是這個音樂里的主人翁,這是一個故事,讓聽眾們知道故事的內容,是我在表達。自然地放松表演時的各種器官和感官,下意識地培養(yǎng)情感接收器。
情感是心靈觸碰的真實反映,情緒反映了情感,喜怒哀樂都時刻影響著表演者和觀眾的情感接收器。在表演前,充分了解音樂的內涵,將自己融入到作品當中,通過對表演人物的分析、對時代背景的深入研究,集中精力,進入角色,激發(fā)表演的欲望,一氣呵成。俗話說“表演容易,表情難”,就是說,按照規(guī)定要求,正確的演奏、演唱很容易,但是融入作品、把觀眾帶進情緒中卻不容易。我國著名的藝術家郭蘭英老前輩在“紀念周總理誕辰11O周年” 的時候演唱《繡金匾》,她走上臺,遠遠地對著周總理像鞠躬,雖然她的演唱已不再如從前,音色已經不再甜美如舊,但是卻字字唱透人心;她含淚的演唱,不僅表現(xiàn)了她對總理的無盡思念,也深深感染了臺下的觀眾。這樣的用心歌唱,讓人動容!
其次,氣息的練習和表演時的心情是一體連貫的。比如一個平時練功不勤、臨時抱佛腳的演員,在大場合的室外表演,考慮返聽是否良好,上臺前還在默記歌詞的時候,他的情緒能淡定如水嗎?他的呼吸肯定是不均勻的,他的氣息肯定是急促不定的,其表演的結果可想而知。
氣息的訓練應視作品的風格而定。如演唱《風含情水含笑》這首歌的時候,氣息就不可過于奔放,應控制好情緒——氣息過弱,發(fā)出的音色沒有厚度;氣息過強,會破壞整個作品的柔美度,表現(xiàn)不出女性聲音的甜美和柔情。如果演奏古箏曲《將軍令》這類剛強有力的曲目,則需要配合節(jié)奏調節(jié)氣息,在一個爆發(fā)點產生能量,使指尖的力度集中發(fā)力且音色統(tǒng)一有力,有彈性而無雜音,從而更好地從音質上增強表演氣場,讓觀眾感受到氣韻和技術的匯通。
總之,表演者應將熟練的技能技巧結合平時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氣息鍛煉、情感接收器的順暢投入,在實踐中不斷地改善自己、更新自己,將多樣化的表演風格呈現(xiàn)給觀眾。
三、鮮明的風格讓表演使觀眾過目難忘
每一個作品都有一個鮮明的個性,每一個演員都有其獨特的表演風格,為什么我們經常聽了現(xiàn)代流行歌曲后,還是覺得經典老歌更為傳唱?為什么現(xiàn)代的歌曲無論是民族歌曲還是流行樂都是一個套路一個模式?
原因很簡單,好的音樂都是音樂丁作者長期深入群眾,長年待在勞動第一線,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豐富民間素材,根據當地的民俗特色、當代背景創(chuàng)作的極具特色的音樂,一聽就能知道這是什么地方的音樂、哪個作曲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傳唱度特別高。如宋祖英的《辣妹子》,甜美的音色、濃郁的地方特色,讓人一聽就知道這是宋祖英的歌曲;如彭麗媛的《我們是黃河泰山》,音域寬廣,在抒情部分音色柔美婉轉,在歌頌部分音色堅定厚實,極具大氣風格的演唱讓人久久難忘。相反近幾年旋律優(yōu)美、動情動人的音樂越來越少,詞匯是越來越華麗,MIDI制作設備是越來越完善,可是大部分音樂缺少了風格,丟失r靈魂,千篇一律的旋律處處可聽,造成了審美單一疲勞。所以,形成鮮明的風格是表演者的藝術最高端。
首先是創(chuàng)作。在發(fā)揚和傳承傳統(tǒng)音樂寫作的基礎上,大膽想象、改革和再創(chuàng)造,無論是表演形式還是曲調風格.甚至于風格混搭。如宋祖英和周杰倫合作的《本草綱目+辣妹子》,就是風格上的華麗轉身,一首極具四JtI風格的民族音樂,融人流行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動感混搭風,在播出后引起了強烈的支持并且刺激了眾多作曲家的靈感。不少經典曲目也被二次、多次改編,如古箏彈唱《小河淌水》(原云南民歌)、古箏與小提琴《犯罪高手》(根據國際巨星邁克爾·杰克遜的經典歌曲改編)等等。近年涌現(xiàn)HJ一批反響不錯的作品。
其次是表演。每年全國各大院校都培養(yǎng)m一批批專業(yè)的學生走上藝術道路,呵每個人的音色、個性、對作品的理解也不同,在表演的過程中就會形成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流行唱法、戲曲表演的類別。有的善于表達情感,在舞臺上較為活躍,互動感強;有的為人作風嚴謹,表演中字句相扣;有的韻味濃厚,扣人心弦,這些演唱在無形中形成r風格上的差別。
因此,應根據個人的條件選擇適合的類別,加以勤奮學習,并加強自身的表演實踐,深人生活,豐滿充實自己的藝術特色,摸索研究適合自己的軌道,真正地在表演中形成個人特色。
再其次是音樂欣賞。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信息資源的大量涌進、欣賞審美學的不斷提高,筆者深切地感受到唯有大量接收新鮮題材,觀摩各地表演形式,深入基層、深人群眾,發(fā)現(xiàn)并且挖掘寶貴的地方特色文化,繼承傳統(tǒng)、精益求精、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研究音樂內在多樣化,才能在藝術血脈中注人青春和活力,在藝術形象上塑造出典型。因為音樂的作者和表演者的審美體驗、理想、藝術意境是完美演繹藝術靈魂的必要前提。
音樂藝術世界的魅力是無人可以用言語敘述的,人們需要音樂,需要真情實感的藝術,在具有“靈魂”的音樂中表達自己的情感,抒發(fā)自己的情懷。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slw/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