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文章論述了新時代大學生必須了解祖國的紅色文化,發(fā)揚紅色精神,才能堅定理想與信念。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育出追夢路上的接班人。 關健詞:紅色;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愛祖國;新使命 探究紅色文化,必須深知紅色是什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
摘 要:文章論述了新時代大學生必須了解祖國的紅色文化,發(fā)揚紅色精神,才能堅定理想與信念。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育出追夢路上的接班人。
關健詞:紅色;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愛祖國;新使命
探究紅色文化,必須深知紅色是什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般都是作為喜慶和尊貴的象征。在中國戲劇文化中,紅色代表著”忠貞、英勇“。”紅色“在當代政治語境中象征著革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例如革命歌曲被稱作紅歌。在當代漢語語境中,除了以上含義外,“紅色”還特指中國共產黨,一般把所有與中國共產黨相關的文化藝術、影視、博物館、遺址等,通稱為紅色文化。因此,當代中國語境中,“紅色文化”更多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觀念價值體系。
戰(zhàn)爭年代,紅色代表革命,不論什么時候,廣大的老百姓最喜歡的顏色是紅色。紅色也是勇氣和堅強意志的代表。每一個解放軍軍人,一旦看到高高飄揚的紅旗,就會心潮澎湃,義無反顧的走向戰(zhàn)場殺敵。正如電影中所唱的那樣:戰(zhàn)旗美如畫,它是英雄的鮮血染紅的;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紅色文化是中共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具有鮮明中國色彩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本身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這也決定了新時代高校構建“大思政”格局需要紅色文化資源的引領和融入,從而實現(xiàn)紅色文化基因的傳承。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構建“大思政”格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有效舉措。
一、紅色文化的價值分析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
紅色文化對中華兒女起到了精神激勵的作用,目的在于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紅色文化的產生,與中華民族的解放與自由進程中是密不可分的,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整兼收并蓄了一切先進文化成果,并且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所謂指導下,先進的革命文化形成了。
紅色文化是一種重要精神文化資源,包括紅色物質文化資源和紅色精神文化資源。其中,紅色物質文化資源表現(xiàn)為革命時期的遺物、革命戰(zhàn)爭的遺址等;紅色精神文化資源表現(xiàn)為紅船精神、建軍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zhàn)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
(二)紅色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寶貴資源
列寧說:“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應當是無產階級在追求自身的自由和解放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的合乎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唱道:“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新中國的誕生,是千千萬萬烈士之鮮血所換來的。
所以紅色文化,并不是紅色與文化的疊加,它是我國文化中的紅色內涵與社會歷史實的有機結合;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通過革命實踐,對文化進行的選擇、融化和重組,并對中外優(yōu)秀文化思想進行了有效地整合,從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精神形態(tài)。它起源于近代,并在“五四”以后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經歷新民主主義革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并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最終發(fā)展成熟。紅色文化的主流是新民主主義,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傳承、豐富與發(fā)展了我們的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也是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人們在革命實踐中釋放出來的精神力量,在中國,指的是我們自己的民族在解放與自由的過程中,結合民族傳統(tǒng)文化形成的意識形態(tài)。紅色文化包括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遺物、遺址等革命歷史遺跡與紀念場所;非物質資文化如:井崗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
還有,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人”是革命者。“物”是革命這是用過的物品,也包括革命的歷史舊址和遺址;“事”是革命中發(fā)生的重要事件;“魂”指的是革命精神。紅色文化既具備革命性,同時也有著無以倫比的先進性;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創(chuàng)新,并結合時代的特征做到了與時俱進。有效弘揚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實和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的內容。
二、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路徑分析
我們的高校必須處于黨的絕對領導下,這是我國高校的獨特的特色。為此,我們的高校必須以馬克斯主義為指導,核心是要培養(yǎng)出高素質人材。我們的高校必須開展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從根本上做好人的工作。如何把這些在蜜罐中長大的青年群體,培養(yǎng)成為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之材,首先得從廣大青年的政治思想上抓起。
習主席在召開的“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說道:經過長期連續(xù)奮戰(zhàn),我國已經進入到了新時代發(fā)展階段,這是我國新的發(fā)展戰(zhàn)略機遇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隨著新時代的號角,進入到了新的征程中,及時處理新的情況,及時處理新的事件,承擔起歷史發(fā)展的重任。
(一)紅色文化應該融入到思政工作者中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作為教師要傳道,自身必須明道、信道。高校教師作為教育者,肩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首先要接受紅色文化教育,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才能更好地成為紅色文化的傳道者。因此,在“大思政”全員育人體系指導下,高校全體教師要對紅色資源進行深入研究,提高教師自身的紅色素養(yǎng),建設具有正確政治素質的教想政治教 育師隊伍,這是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保證。
(二)發(fā)掘用好紅色資源的育人作用
高校必須思想把道德建設放在重要的地位,并在高等教育的全過程中予以實施。要教育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復合型人材。教育學生學會親近紅色文化,熱愛紅色文化,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將民族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紅色衛(wèi)華包含了崇高思想感情和和道德品質,這對革命精神深入人心是非常有利的;其紅色文化也是大學生德育重要平臺。紅色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每一件革命歷史事件,每處革命歷史遺跡都是活生生的教材,都散發(fā)出了激動人心的光芒。
在當今時代,每一個學子都不能局限在象牙塔中,要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偉大的革命精神。一個人只有做到熱愛自己的祖國,就會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進而有著明確的人生目標,才能一直堅定地走向新時代。新時代的大學生,一定要深深地愛著我們的祖國,繼承發(fā)揚祖國的紅色文化,才能有更大的激情攀登科學頂峰。
(三)深入研究紅色資源育人規(guī)律
紅色資源是豐厚的鑄魂育人土壤,應當積極推動紅色資源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探索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機制,以紅色資源育人平臺建設提升“三全”育人成效。
“湖鐵職院”在關注大學生的學習之外,同時還得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憂、所盼,幫助他們解決好畢業(yè)、求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及社會融入等問題。讓大學學子感受到關愛就在身邊,我當奮進努力,將來報效祖國。
人材培育是高校工作的中心,課堂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課堂教學途徑,讓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提升思政課的內函,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是每個院校值得深思的問題。
(四)充分釋放紅色資源育人價值
應當在紅色資源育人平臺上積極推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讓紅色資源進得了思政課堂主渠道,站得穩(wěn)紅色文化育人主陣地,涵化成立德樹人好成效。學院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廣大師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大的意義?梢源蛟齑龠M學生成長的第二課堂,著重加強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養(yǎng)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勵其樹立文化自信?梢悦嫦蛉簬熒,開展以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為主要內容,以紅色文化激勵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wěn)健而不迷失自我。
(五)紅色文化應融入新媒體宣傳載體
網絡新媒體具有快速傳播、信息共享、實時交互的優(yōu)勢,喜歡新鮮事物的大學生更易受到網絡新媒體的影響。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形式已被廣泛應用。因此,利用好新媒體渠道,讓紅色文化融入網絡新媒體宣傳教育中理應成為一種趨勢,如開通紅色文化公眾號、建設紅色文化宣傳網、加強紅色文化網絡互動平臺建設等。
總而言之,搞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要充分發(fā)揮教師與輔導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老師們要給大學學子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道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N覀兊睦蠋焸円懈锩叩男叛,要有家國情懷,要有創(chuàng)新思維,自力要強,人品得正。老師要用自已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學子,影響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成為學生為人的表率,同時也是學生們喜愛和親近的人。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搞得好與不好,關系到培養(yǎng)的學生好不好的問題,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后繼有沒有人接班的問題,它將是一項大的政治任務和戰(zhàn)略工程。我們一定要一如即往地深入貫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弘揚紅色文化,繼承先烈遺志,發(fā)揚紅色革命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培養(yǎng)更多的國之脊梁而努力奮斗!
社科論文投稿刊物:《青年與社會》(月刊)雜志是1953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共青團云南省委主管,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6-9682;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53-1037/C;郵發(fā)代號:64-38。本刊遵循“嚴謹、求實、公開、優(yōu)質”的方針,力求體現(xiàn)“現(xiàn)代”、“實用”、“綜合”三大特色。本刊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shù)據(jù)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入選期刊,國內外公開發(fā)行。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slw/2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