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敦煌壁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的經典畫作,其繪制的形成充滿著獨特的文化魅力。進入二十一世紀,當代中國美術受到了西方藝術的劇烈沖擊,在傳承經典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敦煌藝術成為了眾多藝術愛好者的靈感源泉。越來越多的藝術愛好者對敦煌藝術進行全
摘要:敦煌壁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的經典畫作,其繪制的形成充滿著獨特的文化魅力。進入二十一世紀,當代中國美術受到了西方藝術的劇烈沖擊,在傳承經典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敦煌藝術成為了眾多藝術愛好者的靈感源泉。越來越多的藝術愛好者對敦煌藝術進行全方位的臨摹,以此加速對敦煌藝術的創(chuàng)新實踐,使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世界藝術的舞臺上重放光輝,由此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基礎和創(chuàng)新。本文圍繞敦煌壁畫對現代中國美術的影響力展開探究,供大家借鑒參考。
關鍵詞:敦煌壁畫;中國美術;創(chuàng)新;思考
敦煌石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fā)現,它坐落于河西走廊——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流傳于世。敦煌壁畫中,最為廣泛的題材是佛像的遵化像,包含了人們所供奉的菩薩、天王等佛教內容。敦煌壁畫宣揚了想象中的極樂世界,以眾多佛教故事,實現了對印度、中亞、中國“佛文化”肖像的資源整合,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借助古絲綢之路的興起,敦煌壁畫在應用元素上融合了西方外來文化,其歷史特點更加豐富多彩,風格鮮明,為當代中國美術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表現空間,也為越來越多的美術愛好者提供了新的藝術觀點和思維技巧。
1敦煌壁畫對當代中國美術的美學價值
敦煌壁畫藝術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造性,它的色彩、造型、筆法都體現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遠內涵,成為后世爭相模仿的寶貴文化資源。早在1938年,李丁隴、張大千、常書鴻等人就多次前往敦煌,對敦煌壁畫進行臨摹、力求展示傳播短簧壁畫中凝聚的藝術價值,吸收更多的藝術影像,通過多種形式,使敦煌壁畫能夠以更加獨特的藝術面貌呈現在大眾眼前。通過探尋敦煌壁畫對當代中國美術的美學價值,能夠深化對敦煌文化的延伸和普及,延伸中國美術的發(fā)展風格,拓寬藝術傳播空間,使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和了解敦煌藝術,加深后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
2敦煌壁畫對當代中國美術的啟示和推動
(1)造型特色。
敦煌壁畫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以其豐富的壁畫著稱于世。敦煌壁畫的容量和內容,都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難以達到的。在敦煌壁畫的人物形象上,無論是佛、菩薩還是其他神靈,都呈現出獨特的造型特點。從人物造型上看,俗人的形象往往更加寫實,在日常生活中富有煙火氣息。而從衣冠服飾上看,神靈的衣冠故事大多以暈染法來表現,其造型風格更加靈動、飄逸,不似俗人造型那樣保守、傳統(tǒng)。
從敦煌壁畫的圖案造型特點上看,變形是較為普遍的一種繪畫方法,它巧妙的融合了不同的花卉、人物、動物形象,造變形的程度上,融入了浪漫主義的成分,在畫面造型上形成了獨特的夸張和變形。例如,在菩薩的繪畫上,北魏時期,繪畫者增加了對菩薩的拉伸長度。形成了風流瀟灑的“秀骨”形象,同時充分強調了敦煌壁畫強健的體魄和力量,成為了后人可以借鑒和積累的繪畫資源。發(fā)展至當代,敦煌壁畫在中國美術中的滲透展現在方方面面,例如在裝飾畫的設計和造型上,其繪畫題材的設置更具思想價值和獨特的影響力。其中展示出來的繪畫技法和造型方式,為現代美術的變形帶來了諸多的靈感。
(2)繪畫風格。
敦煌壁畫因其所處時代的不同,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繪畫風格特點。例如,在早期的北魏石窟壁畫中,其人物造型較為突出,線條的勾勒也注重虛實結合,渲染的表現方法極富層次,因此在這一時期帶有獨特的異域繪畫風格。發(fā)展至西魏時期,繪畫者在吸收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在壁畫的創(chuàng)造上將更多的生活情節(jié)和神佛形象納入到佛教壁畫的創(chuàng)造中,通過白粉打底,以瀟灑流暢的線條繪畫,使敦煌壁畫的藝術風格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北周時期,敦煌壁畫的顏色更加清淡雅麗,其風格的變化體現了中原佛教的成熟。發(fā)展至唐代,敦煌壁畫的畫面透視感更強,畫面的節(jié)奏感更加緊湊,也使敦煌壁畫達到了高峰創(chuàng)作時期。壁畫中人物的象形更加多樣,動作和表情都較之以往更加復雜和生動。這些不斷變化的繪畫風格,為中國美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藝術抉擇,便于藝術創(chuàng)作者進行嘗試和選擇。
(3)外來影響。
敦煌壁畫相比其他民族文化體系,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式佛教藝術成果。古往今來,無數畫家加速創(chuàng)新,在繼承和發(fā)揚民族藝術傳統(tǒng)的基礎上,融入了外來藝術的文化導向,使畫面呈現出了宏偉的氣魄和經驗的態(tài)度。敦煌壁畫的人物多為寬袍長袖,具有濃重的裝飾性。而在繪畫體系上,注重“寓形寄意”,其表現手法源于印度、阿富汗等外來佛教文化。因此壁畫之中的人物形象比例適度、姿態(tài)優(yōu)美,以獨特的寫實方法,進一步確立了敦煌藝術獨特的文化風貌。
在對敦煌壁畫的各種時代特性下,當代中國美術領域不斷深化,更多的藝術元素融入時代題材之中,成為了廣大繪畫者參考和借鑒的重要源泉。例如在董希文繪制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上,董希文在構圖上借鑒了傳統(tǒng)繪畫的表現形式,他經過長達三年的敦煌壁畫臨摹經驗,在《開國大典》的創(chuàng)設上注重構圖的嚴謹性、色彩的民族性和畫面的層次感。他將敦煌壁畫中的形態(tài)、神情和色彩和外來藝術風格融為一體,強調推進優(yōu)化的民族化,繼而形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藝術風尚。在董希文的繪畫中,既有著敦煌壁畫的恢弘氣勢,也有著浪漫的飛天情感。同一理念,也體現在青年畫家曾浩所創(chuàng)作的敦煌伎樂飛天系列巨幅油畫之中。畫家在自己的創(chuàng)造中,嘗試融入了敦煌壁畫恢弘的旗幟,使油畫的創(chuàng)造極具中國審美特色,融入了突出的神話造型與宗教色彩,使畫面變得更加靜謐、祥和。
(4)藝術技法。
敦煌壁畫的繪畫技法和傳統(tǒng)國畫繪制手法相似,其文化理念都遵從著“自然”的發(fā)展理念,通過多種藝術領域,拓寬繪畫本身的技術和特點。著名的繪畫大師張大千在對敦煌壁畫進行數年的研究和摹畫后,根據壁畫本身的繪畫技法和顏色特點,使張大千的畫風從清雅飄逸轉變?yōu)樯矢畸,其人物的繪畫形象也從瀟灑勁瘦轉變?yōu)閳A潤豐滿。張大千畫風的轉變也同樣影響了其他的文化畫風。人們在驚嘆敦煌藝術特色的同時,也對戈壁深處的敦煌壁畫有了更加深刻的向往。因此,越來越多的繪畫者開始以系統(tǒng)的筆墨訓練,嘗試融百家之長、納千家特色,通過潑墨等繪畫方法,使敦煌壁畫中的顏色更加富麗堂皇,氣勢也更加大氣莊嚴。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敦煌壁畫對當代中國美術起到了巨大的啟示與推動作用。通過對敦煌壁畫藝術的深入探討,能夠讓更多的藝術家在多種因素之下,尋找當代藝術創(chuàng)造的發(fā)展出口。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將敦煌藝術和現代美術之間,搭建緊密的對接,更好的利用敦煌壁畫中的各項圖案元素,為敦煌壁畫圖案及中國美術的發(fā)展融入新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高興.敦煌壁畫中的形色統(tǒng)一與設計平等性感悟[J].甘肅社會科學,2016(1).
[2]特古斯.現代設計中傳統(tǒng)圖案的重要意義[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
[3]王傳龍.中國傳統(tǒng)圖案與現代設計[D].重慶大學,2018.
社會科學論文投稿刊物:《甘肅社會科學》雜志是由甘肅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1979年創(chuàng)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ISSN 1003-3637CN 62-1093/C郵發(fā)代號 54-2,所刊文章注重思想性、學術性、原創(chuàng)性、前瞻性、應用性和時效性,倡導學風和樸實的文風,選取刊發(fā)高質量、高水平并寫作規(guī)范的文章。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slw/22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