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三年前發(fā)表《石塘隘戰(zhàn)役考》,著重考察了清軍平定三藩的浙江處州石塘隘戰(zhàn)役的背景、經(jīng)過等問題,卻未曾對戰(zhàn)地云和石塘的百姓,何以在戰(zhàn)事發(fā)生65年之后,才為清朝主將傅喇塔立惠獻福公功德碑之舉進行考察。本文通過考辨功德碑碑文及其背后的歷史事實,
摘要:三年前發(fā)表《石塘隘戰(zhàn)役考》,著重考察了清軍平定三藩的浙江處州石塘隘戰(zhàn)役的背景、經(jīng)過等問題,卻未曾對戰(zhàn)地云和石塘的百姓,何以在戰(zhàn)事發(fā)生65年之后,才為清朝主將傅喇塔立“惠獻福公功德碑”之舉進行考察。本文通過考辨功德碑碑文及其背后的歷史事實,揭示了云和縣百姓遭受三年兵燹的重重磨難,引發(fā)了清初人口銳減。在戰(zhàn)地石塘樹立功德碑,反映了戰(zhàn)地百姓不忘戰(zhàn)爭苦難、祈求和平、向往安寧生活的意愿。
關鍵詞:石塘隘戰(zhàn)役耿精忠傅喇塔
功德碑-石塘隘戰(zhàn)役簡介清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平西王吳三桂起兵云南反清。次年一月,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起兵響應,隨后兵分三路入犯浙江。龍泉、遂昌、松陽、云和、景寧等縣很快被中路的耿精忠兵攻取。四月十三日,處州府城被攻陷。十四年二月,耿精忠敗出浙江處州府城,認為處州府云和縣石塘地方,是浙中入閩要隘,即派都尉連登云等二萬重兵據(jù)守天險達五百多天。康熙十五年六月,康熙帝令浙江清軍棄溫州,南下“速剿閩寇”后,杰書、李之芳、傅喇塔等會師衢州合議,兵分兩路南下夾擊耿軍:由杰書攻打衢州大溪灘后,取道仙霞關向閩挺進;而傅喇塔則從處州攻取石塘嶺,向福建進發(fā)。
至康熙十五年八月二十日,清寧海將軍固山貝子傅喇塔統(tǒng)兵數(shù)萬,到達下石塘嶺(今雙港坳)備戰(zhàn),二十一日夜發(fā)起“石塘隘戰(zhàn)役”。經(jīng)一日一夜激戰(zhàn),破耿營壘九座28柵,被殲七千余人,部將被擒49名,取得了石塘隘戰(zhàn)役的勝利,從而掃開清軍進軍福建的通道。筆者即石塘隘戰(zhàn)地后人,從小就聽父祖輩談論石塘是甌江流域兵家必爭之“關隘”。北宋宣和三年(1121)八月,方臘軍余部洪載兵,曾退至石塘隘口據(jù)險固守,宜至彈盡援絕全軍覆沒。宋末元初,處州張三八在浮云至石塘隘一路,抗元達半年之久。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福建陳友定進攻朱元璋的處州地盤,沒能沖過距處州八十多里的石塘隘,就此敗退。難怪耿精忠選擇石塘隘據(jù)險固守!父老們還傳說福建耿王屯兵石塘二三年,石塘周邊和幾十里大溪(甌江上游龍泉溪)兩岸的村莊百姓,都被殺光或逃光了。藩兵大敗時,血流成河,石塘大溪、小坑水都染紅了。起初,筆者和多數(shù)人一樣,認為石塘隘戰(zhàn)役雖然殘酷,但在石塘這個彈丸之地發(fā)生,只不過是普通的小戰(zhàn)事而已。
但從浙江總督李之芳前后三份奏疏看,石塘隘戰(zhàn)役在平定三藩之亂的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清軍從退卻、僵持轉向反攻的標志性戰(zhàn)役,也是清軍平定三藩過程中攻堅克難、大破天險的典型戰(zhàn)例。因石塘一戰(zhàn)后,清軍兩路夾擊南下,勢如破竹,向耿精忠老巢福州逼近,三年難解的戰(zhàn)局,僅月余即破,耿精忠宣布投降。耿精忠、王輔臣被清廷稱為東西兩巨寇,“時東西兩巨寇既降,乃得以全力辦三桂”①,可見石塘隘戰(zhàn)役在平定三藩的東部戰(zhàn)場上,具有重要意義,可與“平?jīng)龌⑸蕉諞Q勝戰(zhàn)”“衢州大溪灘殲滅戰(zhàn)”一起,稱具有轉折性的三大戰(zhàn)役之一。
二為傅喇塔樹碑建祠經(jīng)過石塘隘戰(zhàn)役的清軍主將是固山貝子傅喇塔。耿精忠起兵攻浙江后,被康熙帝任命為寧海將軍,佐康親王杰書進軍浙江討之。傅喇塔揮師收復臺州,與溫州耿兵相持。在接到康熙帝棄溫州,南下“速剿閩寇”令后,清軍議定兵分兩路夾擊耿軍,即由杰書攻打衢州大溪灘后,取道仙霞關向閩挺進;傅喇塔則從處州攻取石塘嶺,向福建進發(fā)。
取得石塘隘戰(zhàn)役大捷后,隨即復云和、龍泉,很快入閩與杰書在建寧會師后直指福州。九月份耿精忠投降。十一月,傅喇塔因積勞成疾,死于福州軍中,年52歲。令發(fā)喪歸北京,賜重祭奠,謚“惠獻”①。后人即稱“惠獻貝子”。戰(zhàn)后60多年的乾隆初,貝子孫鎮(zhèn)國將軍德沛任閩浙總督。他倡立書院,同時為平定東南耿精忠有戰(zhàn)功、名聲不錯的爺爺樹碑建祠。據(jù)《福州府志》記載,乾隆四年,閩浙總督、貝子孫鎮(zhèn)國將軍德沛,在福州烏石山麓,建“惠獻貝子祠”。次年八月,福建巡撫王恕為其撰《惠獻貝子祠功績碑》文。
②另據(jù)《西湖志》記載:“惠獻貝子祠,在葛嶺前瀕湖。祀寧海將軍固山貝子傅喇塔。”③溫州陳光熙編《明清之際溫州史料集》一書,載有周聲煩、周兆霖著《固山貝子平定三郡紀略》文,載“時乾隆歲在庚申孟秋(乾隆五年七月)”,溫州總兵官,處道副使,知府大人,和永嘉知縣等,在溫州“西山護國寺側立固山貝子功德碑”④。乾隆六年(1741),由回鄉(xiāng)儒生王宗撰文,云和縣百姓在石塘孤山立《惠獻福公功德碑》(簡稱功德碑)。
這通碑現(xiàn)嵌砌在石塘龍亭山將軍殿內(nèi)的西墻上,碑高2.38m,寬1.15m。碑下部有風化和少片脫落,但碑文基本保存完整,豎式無標點。同治三年(1864),該碑文被錄入《云和縣志》,但文字與原石刻文有些異同⑤。1966年“破四舊”時,該碑曾遭鐵釘敲鑿,幸賴當時大隊負責人言“敲有危險,鑿太累,用石灰漿一抹省力”而被保存了下來,也導致碑面因鑿痕和石灰漿跡,有些字跡難以辨認。這撰碑文人王宗,據(jù)清代《云和縣志》及云和中街《王氏宗譜》記載,為雍正歲貢,杭州新城訓導,無生卒記載。按其宗譜嫡親生卒推考,王宗撰石塘“功德碑”時,年60余歲,是云和德高望重的士紳。
他自謙“戰(zhàn)后”出生“也晚”,經(jīng)征詢咨訪上輩,醞釀撰文記之。①“功德碑”的董修人一倡立刻石并署名的先輩有30多人,因碑文破損模糊,辨認不全。筆者查考同治三年《云和縣志》和相關家譜,得知署名者大多是云和各地兵燹幸存姓氏的后裔。其中有長田項氏項景昭、項秉機父子,秉機時年29歲,56歲始獲歲貢;石塘顧氏有顧厚昌為增生,也是戰(zhàn)地石塘顧氏的幸存者子孫:“石塘隘戰(zhàn)役”那一年,他爺爺28歲,為廩生,以逃難得以幸存;而在立碑的這一年,其戰(zhàn)后第八年出生的父親顧世德仍健在,58歲,為增生。包括撰稿人王宗的兩個兒子王思道、王思敬。此外,姚廷術、姚廷斌、梅春宣、王逸等均是歲貢。
②上述閩浙杭、溫三地的惠獻貝子祠、碑,流傳至今者基本蕩然無存。唯在浙南山區(qū)的云和石塘戰(zhàn)地,還保留著乾隆六年刻立的“惠獻福公功德碑”原物。立碑12年后,知縣王欒建的“銘恩亭”早已倒塌。咸豐三年(1853),由云和、石塘民間再籌資金,在石塘龍亭山銘恩亭故址,增擴建成惠獻貝子祠(惠獻福公祠),同時圍入功德碑,老百姓俗呼“將軍廟”。2011年,云和縣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惠獻福公祠登記名為“將軍殿”,是主體為木結構的二層樓徽派馬頭墻建筑,三間一南天井,主樓進深13米、寬10米,南大門面寬&7米。木柱基古墩式,梁杭、標架、牛腿、雀替上都雕刻有武士、花鳥、云紋等各式花紋,泥磚山墻,陰陽和瓦。20世紀50年代,瓦屋面和馬頭墻曾被龍卷風損壞,修復時改成上下沿并四面出水。
至于伍承吉《凡例》所說石塘建祠有“今祠祀門中宜書'惠獻貝子祠的匾額③。筆者從小就沒見過,可能是民國年間改廟為石塘小學做教室時被拆除了,但將軍殿的主體建筑結構,至今保存基本完好。三功徳碑背后隱含的史實耿精忠占云和三年,重兵據(jù)守石塘達五百多天的戰(zhàn)爭,給云和造成毀滅性的災難,成為地方歷史上難以忘卻的永恒之傷。這期間,老百姓都“奔走避難”,“十室九亡,荒蕪滿目”。這一事實得到云和正史私志的一致肯定,無論是族譜書寫,還是民間傳說都在講述“耿精忠占云和三年的戰(zhàn)爭,給云和縣人民帶來無盡災難”,340多年來一宜沒有異議。
清同治三年(1864)所修《云和縣志》中,序言、山水、學校、兵制、祠祀、古跡、宦績、人物、藝文、金石等篇,共有24處,提到耿軍占據(jù)云和三年,所造成的多方危害,尤其是“遭耿逆盤踞石塘,三載始平,境內(nèi)荒涼”①一句,集中道明了云和百姓遭受的災難空前絕后。為此,筆者專門查閱了云和縣及石塘周邊百余部家譜,同時走訪了很多村莊,F(xiàn)將近幾年多方尋找的云和各地各姓家譜有關“耿害”資料,匯集如下:石塘《顧氏宗譜》序載:“康熙甲寅,遭耿逆盤踞,石川族眾逃亡在外。”②規(guī)溪《葉氏宗譜》載順寧庵因“耿亂筑營于近地石塘,軍兵焚毀至于此”。
、蹌⒖印督献谧V》載:“因閩耿叛逆,居人遁逃。迨逆剿服,唯翰祥一人歸,田園荒蕪。”④石塘南山《藍氏宗譜》載:“前明耿遂[逆]一亂,群盜擄掠。有始祖……義存公,自福建遷至浙江省處州府云和縣八都石塘南山居焉。”⑤《尤源尤氏宗譜》載:“福建耿王謀逆,偽將徐尚朝駐兵石塘,有陳蘭花(即通耿獻處州城者)賊分屯高源……賊聞尤源素出繞勇,悉遁去。”⑥縣前《柜鹿魏氏宗譜》載:“遭康熙耿亂,相繼避地于云和沙溪里。”
、咝⌒齑濉缎焓献谧V》載:“耿黨犯云,居室被化為灰燼,所建故宅毀于一旦……耿亂后,梅、葉、陳、吳、關、王、魏、劉、藍等九姓接踵而至小徐居住。”①桑嶺根《江氏宗譜》:“桑嶺根者,緣桑姓所居,遭耿逆之變,舉族逃避,其地環(huán)虛”。②箸溪《梅氏宗譜》記乾隆修家乘時,有“康熙甲寅遭耿逆蹂蹣,岷公避亂,遺失高祖壽昌司訓”;記士超公“功德”時言其所存手書“經(jīng)耿逆□口□斷篇殘”;遺跡篇之“進福堂在五都溪口……遭耿亂碑毀無存”。
③云和太原《王氏宗譜》王山頭分譜序載“斯時亂離(即耿亂)之后……修輯于始定之初”。④北溪《王氏宗譜》載:“國賓公,字繼選,康熙間耿亂遠離家鄉(xiāng),晚年始有德公。德公中年始居北溪。”⑤渡蛟源《王氏宗譜》跋:“清初,因枯地罹鋒鎬禍,土著寥寥,龍云邊界荒遍野,墾植無人”,并“康熙間,耿藩抗拒清命,干戈所及,浙地為虛”。⑥浦潭赤石《李氏宗譜》:“甲寅耿亂盤踞三載,舊譜盡已淪亡。”⑦云和樟坪《孫氏宗譜》:“清被耿藩抗拒清命,處屬受鋒鎬,兵燹之下,幾成塩墟”。
、嘣坪蛣障端问献谧V》序:“自錢塘遷居云之崗頭……于今三百余年……因耿亂兵踞石塘蹂蹣三載,窮鄉(xiāng)騷擾,奔走避難,譜竟歸于烏有。”⑨睦田、象山《陳氏宗譜》序:“值茲兵燹(耿亂)之余,譜牒已遭灰燼”⑩。云和坑頭《柳氏宗譜》序“康熙十三年,閩逆耿忠貞遺[遣]偽都尉連登云拒險石塘,賊四出搜山,為害盡久。”①司前《柳氏宗譜》序:“清初耿精忠踞兵石塘,邑人俱避亂逃竄。吾宗攜舊抄譜入山谷間。受風雨剝蝕霉?jié)駬p壞。
及清兵戡定歸里,抄本遂失去數(shù)頁”②。豐源《劉氏宗譜》:“自兵燹(指耿亂)以來,其簡篇殘腐,人物散處。”③另據(jù)木堆《劉氏宗譜》序“三藩之亂以后,云和大遭屠戮,以致沿溪一帶盡成荊••••••土著絕跡。所能列舉之土著,僅有城內(nèi)司前之柳,縣前之梅,中街之王。他若云章之葉,小徐之徐,陳村之陳,系唐宋時來云,歷千年之風霜。”④云和外坪《廖氏宗譜》序:“耿精忠拒抗清命,欲以舊部子弟恢復明室。清兵南征,閩浙幾無凈土……時枯郡罹鋒謫矢尤慘,十室九亡,荒蕪滿目。公于干戈既息,間道來云。”⑤隆川(英川)《林氏宗譜》序:“遭甲寅兵燹(即耿亂)之余,幾希失墜,先輩于倉猝間,尤幸圖存,實為異數(shù)。”
、拊坪蜏铌柨ぁ多嵤献谧V》:“吾族自徽來云,繕錄舊譜……□□閩亂,親戚睽隔……書契一燼矣。”⑦長田《項氏宗譜》序:“唐僖宗避黃亂,遷松陽竹坑,六世遷浮云俊義里長田……及本朝定鼎以來,又經(jīng)耿亂,凡竄山谷間者屢矣,譜安得完好?”⑧高山村《邱氏宗譜》:“繼聞浙省枯屬之云和,自清初累遭兵變,十室九空,田園荒蕪。”瑞灘《饒氏宗譜》瑞灘始祖《自亮公傳》:“初耿藩反攻,兵擾云和,土著久遭兵燹,存者寥寥。”⑨四清初云和人口銳減的佐證同治三年(1864)《云和縣志》載云和“蓋萬山之中,無平疇沃野,山又童童不毛”①,年征米不足7萬斤,連同社谷,總計不足40萬斤②。
而189年前的康熙十四年二月,耿精忠兵自敗出處州府城后,大部隊旋即退守石塘,史載有兵二萬(少說總有一萬多)“負險固守”石塘營盤,至次年“石塘隘戰(zhàn)役”結束,共五百多天。按每日耗糧一萬多斤計算,年需約四百萬斤。這對當年的云和縣來說,是個不可想象的天文數(shù)字。當然有外運之糧,比如甌江水運。但最近的碧湖平原的糧倉已被清軍復控,耿軍占據(jù)的松陽平原之糧,也無法通過水運過來。水路可通的唯有慶元、龍泉,同樣也是山區(qū),籌集大量糧食難上加難。若從松陽人工挑運到石塘,一百多里山路,翻山越嶺談何容易?結語耿精忠占據(jù)云和三年、屯兵石塘二年,給云和老百姓帶來空前災難。“全縣僅余五千余人”之說,為云和后人進一步研究這段戰(zhàn)爭災難史,奠定了基礎。
③石塘隘戰(zhàn)役最現(xiàn)實、最重要的意義,是結束了老百姓“民遭拷比,死者委溝壑”和“生者復竄山谷,蕩析離居,吞聲飲泣”的災難史。所謂“父老焚香,迎惠獻貝子”,實際上是在喜迎和平曙光的到來!而這塊“功德碑”的留存,正可警示我們戰(zhàn)爭會給百姓帶來何種深重的災難,子孫后代該如何努力避免戰(zhàn)爭、捍衛(wèi)和平!因為“士安于庠,農(nóng)歌于野,老老幼幼,以長以養(yǎng)”的和平安居生活,來之不易,每一個人都應當格外珍惜!
文學方向評職知識:可以發(fā)表文學藝術類論文的期刊
《文學界理論版》重點突出文學領域的新理論、新觀點、新體會和新經(jīng)驗,探索現(xiàn)代教育與課程改革中的新思路、新特點,為我國文學戰(zhàn)線上提供一個發(fā)表與展示成果的平臺。所設欄目有:文學評論、語言研究、外國文學、古典文學、影視文學、歷史回廊、藝術審美、文學鑒賞、文化萬象,是文學藝術方向的優(yōu)秀刊物。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wslw/2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