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現(xiàn)代詩歌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象。 意象不僅可以客觀地反映詩人的內心世界,也是詩歌重要的敘事方式之一。 詩歌以語言文字作為載體抒發(fā)詩人心中所感,其本身就蘊含著獨特的象征性與隱喻性。 詩歌意象的視覺化,是指將詩歌中心思想和文字語言在內的書面表
摘 要:現(xiàn)代詩歌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象。 意象不僅可以客觀地反映詩人的內心世界,也是詩歌重要的敘事方式之一。 詩歌以語言文字作為載體抒發(fā)詩人心中所感,其本身就蘊含著獨特的象征性與隱喻性。 詩歌意象的視覺化,是指將詩歌中心思想和文字語言在內的書面表達,轉化成一種視覺語言從而傳遞給讀者。 它大體有再現(xiàn)式表達、象征式表達、聯(lián)想式表達三種方式。 詩歌意象的視覺化表達,拓展了其表現(xiàn)空間,是“讀圖時代”下一種新的趨勢。
關鍵詞:現(xiàn)代詩歌; 意象; 視覺化
從古至今,就一直流傳著“詩畫一體”的說法。 視覺語言和文字語言一直在互相影響和交融。 不同時代的不同詩人都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嘗試著用視覺藝術形式來表現(xiàn)和描繪詩歌意象。 傳統(tǒng)書籍中的插畫是為了服務文字內容從而創(chuàng)造出的圖像語言,但是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詩歌的表現(xiàn)形式也不同以往,它不再是簡單地流于紙面,伴隨著越來越多設計師和藝術家的介入,詩歌在原本單薄的文字基礎上開始呈現(xiàn)出多種多樣的傳達方式。 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詩歌插畫、設計詩、詩歌雕塑等新型詩歌作品開始涌現(xiàn)。 怎樣才能使日漸衰微的文學作品在流量和讀圖時代,擺脫邊緣角色的身份,詩歌意象的視覺化傳達等,就為我們提供了想象和可能。
詩歌論文投稿刊物:《詩歌月刊》(月刊)由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辦。提倡大詩歌概念,呼吁詩人走出詩歌圈、融入大社會文化。寫的最多的是詩,最痛惜的是詩歌的沒落?释幸惶炷軐せ厣剿g屬于詩的那方凈土。
一、現(xiàn)代詩歌意象概述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美學理論的一個范疇,意象又可稱為“表意之象”。 通常情況下,詩歌當中出現(xiàn)的意象是指自然意象,詩人的創(chuàng)作就是要為自己的內心世界在現(xiàn)實中找到感性且具體的對應物。 詩人的情感流露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借景抒情。 詩歌當中的“意象”也就是詩人的內心世界與外物的客觀事物相交融的的形象表現(xiàn),是詩人內心的外物化,也是外物的情感化。
艾略特曾說:“藝術形式表現(xiàn)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尋找一個‘客觀對應物’。 ”也就是說,詩人通常都會用文字來描繪特定的事物、人或場景來表現(xiàn)當時內心的特殊情感,最終做到形式與情感的高度關聯(lián),使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當我們品讀一首詩歌分析其意象時,需要遵循“客觀對應物”,即詩人內心的“參照物”,來探尋詩人的情緒、幻想、情感等等。 總而言之,詩歌意象是詩人情感外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態(tài)。 以中國朦朧詩派代表人物之一顧城的作品為例。
他在《案件》中寫到:“黑夜/像一群又一群/蒙面人/悄悄走開/我失去了夢/口袋里只剩下最小的分幣/“我被劫了”我對太陽說/太陽去追趕黑夜/又被另一群黑夜所追趕。 ”其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對黑夜極其敏感的詩人。 根據(jù)顧城詩歌集統(tǒng)計可知,在187首現(xiàn)代詩歌中,有“夜”意象的共有64首,這與顧城本身的性格、成長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都有著極大的關系。
《案件》里的“黑夜”指代的就是詩人主觀感覺所處時代的艱難困境,而黑夜劫了他的“夢”也正是劫走了他的希望。 口袋里最小的分幣代表了顧城所剩無幾也是最后最微弱的“希望”。 懷著痛苦委屈的心情以一種孩子式的口吻向太陽訴說,太陽像是帶著最后的希望一般去追趕黑夜,可是太陽無法追上黑夜,黑夜也無法遇見太陽,晝伏夜出,兩者永遠不會在同一個維度出現(xiàn)。 詩中想表達的是蒙面人(黑夜)永遠不會被追到,而自己的夢也一去不回,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得到與失去中苦苦掙扎,從而也就體現(xiàn)了詩人內心對世事的無奈和對自己無法改變現(xiàn)狀的痛苦。
二、詩歌意象在視覺領域的應用
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詩歌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被重新得到了重視,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注意到這片角落。 同時隨著互聯(lián)網、電影、新型傳媒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詩歌也漸漸擺脫了邊緣化的地位。 通過調查和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搜集可以看到,詩歌的傳播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它正在以一種嶄新的形式面向讀者,其中最為顯著的是視覺化詩歌作品的出現(xiàn)。 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大教堂旁,有一排由七個字母組成的雕塑作品,名為《城市之詩》,這七個字母組成了一個單詞Bàrcino,這個單詞正是巴塞羅那古羅馬時期的名稱。
《城市之詩》中的七個字母有六個由銅制作,一個由鋁制作,每個字母都有獨特的意象體現(xiàn)。 字母B是布魯薩姓氏的首字母,字母A呈金字塔狀,字母R是常用于被印刷的字體,字母C就像是一輪彎月,字母N類由鋁制成,似是一只帆船指向北面,最后一個字母O是太陽的輪廓,象征著地中海。 這件以雕塑為形式的視覺詩歌,正向世人傳達著巴塞羅那這座城市由古至今的文化延續(xù)。 這件作品的作者名叫瓊·布魯薩(John Brossa),他是詩人也是劇作家,他的作品通常都會將詩歌、雕塑和城市三種題材交織在一起,并以視覺藝術形式呈現(xiàn)出來。 多數(shù)都是將符號、字母和物體融為一體作為視覺語言表現(xiàn)出來,其作品特點也是將字母圖像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字母加冒號幻化成一張人臉。
人們曾稱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宋代的張舜民也寫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由此可見,中國歷來就很重視詩歌的視覺意象。 其中詩歌意象在設計領域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實屬建筑、園林和室內設計。 現(xiàn)代建筑設計師不少人都在研究和實驗如何將詩歌中的意象巧妙地在建筑空間表達。 在近幾年流行的新中式設計家裝風格中,設計師會借用詩歌意象將其化為設計符號或裝飾元素在室內空間中呈現(xiàn)。
除此之外,蘇州的眾多私家園林,如拙政園就是將詩歌意象進行高度提煉和概括之后的結果。 在平面設計領域,語言圖形化開始成為熱點,視覺詩通過文字的特殊排版和變形,結合色彩讓文字和圖像互融成為新的視覺圖形,使讀者有了更大的解讀空間。 圖形化的視覺語言在滿足了當下人們熱衷“看”的同時,也成為信息傳遞的重要手段。 視覺詩在試著打破人們常規(guī)的閱讀習慣,“變形”后的文字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傳遞作品含義,真正做到文字美和意象美的高度結合。
三、現(xiàn)代詩歌意象的視覺化表達
詩歌意象的視覺化是針對詩歌的“繪畫性”而言的。 現(xiàn)代詩歌當中除了意象還十分強調意境。 所謂意境,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和詩中描繪的生活場景相互融合形成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可以讓讀者在閱讀時浮想聯(lián)翩。 在當代詩歌傳播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作品總是“圖文并茂”一起出現(xiàn)。 歸其原因,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的閱讀能力普遍偏弱,而我們也正處在一個“讀圖”時代。 可以肯定的是相對于文字圖形更利于傳播和推廣,也更易于被人的大腦所直接記憶。 但是,視覺形式下的詩歌也存在著一定缺點,對于不同環(huán)境和狀態(tài)下的不同群體,受眾所接收到的圖像含義是不一樣的,也就說明了詩歌的視覺化并不能完全脫離文字,應當是“圖文”一體的形式,兩者相互配合才可以給讀者更好的視覺體驗。 根據(jù)作品中的文字內容和視覺化的形式,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分為三種。
(一)再現(xiàn)式表達
這類詩歌的文本通常注重描述事物的外在物象,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也貼近客觀事實,文字內容盡可能地遵循萬事萬物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給與最直觀的描繪。 再現(xiàn)式表達的作品當中通常也沒有具體的“主觀之意”,沒有具體的落點,意味著在視覺化的同時需要兼顧詩歌的群體意象。 例如熊召政的作品《暮漁》:“這暮色,又被覓草的孤鷺剪亂/慵悃的舞翅抹暗了放倒的青山/借與晚風作的蓮花/一支支,抖抖地露出水面/朦朧,亦如湖空冰盤的姣美啊/清香與暮氣揉成的江南。 ”這首詩歌的視覺化就需要將“暮色”、“孤鷺”、“舞翅”、“晚風”、“蓮花”這些意象提煉出來轉化成設計語言,從而更完整地傳達出詩人的心境。
(二)象征式表達
“意”與“象”的關系即為象征關系。 黑格爾認為象征即是自我本身,同時又超越自身,是暗示巨大而深刻的理性內容的一種客觀符號。 如我國古典詩詞中菊的堅貞高潔、梅的傲雪凌霜、蘭的清華其外和竹的堅韌不屈。 再如我國的“長江”和“黃河”,這些符號都是家國情懷的象征。 除此之外,詩人會利用想象創(chuàng)作出特有的意象。 艾略特用“水”象征肉欲,葉芝用“旋體”象征歷史的循環(huán)往復,瓦雷里用“石榴”象征智慧。 我們可以利用具象的文字將其作為載體形成抽象的視覺意象,從而更好地體現(xiàn)詩人作品中的延伸含義。
(三)聯(lián)想式表達
這種聯(lián)想式表達重在描述客觀形象,詩人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緒和內心情緒化為一種具象的喻體,讀者可以在字里行間聯(lián)想到其他事物。 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黑夜”這一意象代表了顧城對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主觀感受,“黑夜”的黑也并非一種顏色,而是顧城體悟的圖像化,它已經濃黑到了彌漫“我”的眼睛。 可見詩人的精神世界已深受環(huán)境的影響。 整首詩的意象詞匯只有“黑夜”、“光明”和“眼睛”,但卻引人深思隱喻的事物背后潛藏的對于未知年代的想象,若以視覺化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詩歌的文學價值和表達空間也會更加宏觀。
四、結語
現(xiàn)代詩歌意象的視覺化表達,歸根結底是受到了現(xiàn)代視覺化潮流的影響,視覺化詩歌也正是“讀圖時代”下的產物。 伴隨著科學技術形式日新月異,詩歌仍然會擴大作品本身的表現(xiàn)空間。 如何將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通過視覺語言傳達給大眾,仍然是我們需要面臨的難題和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孫世軍.論現(xiàn)代詩歌鑒賞中的意象解讀[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96-99.
[2]羅啟凡,朱琪超.論設計詩的語言視覺化表達[J].科技風,2016(19):165.
[3]金婕.淺談詩歌與平面設計的融合[J].大眾文藝,2014(17):92.
[4]柳雨吟.插畫設計在詩歌集《支離》中的實踐與應用[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5.
[5]褚國香.迷失在黑夜中的黑眼睛——探析顧城詩歌中的黑色意象[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3):119-121,125.
作者簡介:薛奕珂,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朱思豪,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slw/2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