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伴隨著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圍棋文化的傳播方式也需要從根本上發(fā)生改變。在此之前,圍棋文化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紙媒和電視為主要媒介進行傳播。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圍棋文化的傳播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傳播范圍得以拓展。圍棋文化應充分借助新媒體平臺作為
摘 要:伴隨著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圍棋文化的傳播方式也需要從根本上發(fā)生改變。在此之前,圍棋文化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紙媒和電視為主要媒介進行傳播。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圍棋文化的傳播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傳播范圍得以拓展。圍棋文化應充分借助新媒體平臺作為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工具,將圍棋文化的傳播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關鍵詞:圍棋文化;新媒體;傳播方式;移動互聯(lián)網
一、引言
“堯造圍棋”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圍棋起源的說法,也是關于早期圍棋起源的主流認識。圍棋在公元前二世紀前后,開始向中原以外的民族地區(qū)傳播。絲綢之路與西南絲綢之路不但是經濟貿易的道路,也是圍棋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公元五世紀前后,圍棋開始向中國周邊國家傳播。
絲綢論文范例:草原絲綢之路歷史文脈及其藝術圖式考析
向東傳入了日本和朝鮮半島;向南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東南亞地區(qū)進行傳播。公元十五世紀前后,圍棋通過歐洲傳教士的中國之旅;中國天主教徒的歐洲之行;旅行家、數(shù)學家的建構之旅;外交官的傳播之旅開始向歐洲國家傳播。公元二十世紀前后,隨著日本“脫亞入歐”后的文化傳播與交流;亞洲經濟崛起后的使得西方開始重視東方文明,圍棋文化也得以傳播;圍棋世界大賽的促進;國際圍棋聯(lián)盟的推動;中國“一帶一路”的影響等多方因素,使得圍棋真正開始走向世界。2017年,AlphaGo與人類棋手的“人機大戰(zhàn)”更加強烈地刺激了圍棋的傳播。
二、新媒體時代圍棋文化傳播的現(xiàn)狀
在2020年9月29日,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發(fā)布了第46次《中國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9.40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67.0%,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2%。其中短視頻用戶占到了網民整體的87.0%,當今社會已經成了人人皆媒體,處處皆信息的大眾傳播時代。當今社會,世界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亞文化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人們。
圍棋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難免不受到世界其他文化和亞文化的影響與沖擊。后兩者具有娛樂性和新鮮性的特點,很容易引起受眾對于它們 的高度關注。威爾伯·施拉姆提出了“信息傳遞、輿論引導、教育功能和提供娛樂是傳播的四大功能。其中傳播的娛樂功能是現(xiàn)代傳播多種功能中最顯露、最有力、最大眾化的功能”。圍棋文化亦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在其傳播內容中加入娛樂性的元素或運用新穎的傳播方式,使其在傳播中具有和其他文化相競爭的能力。
三、新媒體時代圍棋文化傳播迎來的機遇
1985年11月20日央視首次直播了“中日圍棋擂臺賽”聶衛(wèi)平與藤澤秀行的主將對決。通過紙媒、廣播和電視的綜合報道,在當時有效地提升了圍棋的關注程度。使圍棋成為當時的社會熱點之一,掀起了中國近年來的第一次圍棋熱潮。2017年前后,在AlphaGo分別于李世石和柯潔的兩次“人機大戰(zhàn)”中主要傳播手段發(fā)生了重大轉變,移動互聯(lián)網取代了傳統(tǒng)媒體的主導地位。
在兩輪比賽中互聯(lián)網用其包容性,結合多種傳播手段給受眾帶來更強烈的感官刺激和參與互動感。同時,也利用受眾對于人工智能的獵奇心理獲取了大量的關注度。新的傳播手段的運用大大提升了圍棋的傳播效果,改變了之后圍棋賽事的轉播方式,使圍棋的影響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移動互聯(lián)網作為一項革命性的技術,為廣大網民提供了參與與選擇的空間,使他們在傳播過程中更加具有自主性,也為傳播內容的重構帶來了可能性。圍棋文化的傳播要及時抓住移動互聯(lián)網平臺,并以其為核心。
以當下最普及的幾款圍棋APP為例,它們具有圍棋直播、線上對弈、局部死活練習、拍照數(shù)子、定式查詢、AI分析、挑戰(zhàn)AI、在線商城以及線上課堂等功能,極好的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這一平臺方便了圍棋的傳播和普及?焖侔l(fā)展的智能設備讓圍棋在傳播過程中加入娛樂元素,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傳播效果。“99圍棋”中結合了寵物養(yǎng)成的全新方式,通過喂養(yǎng)自己的寵物來獲知一些圍棋中的小知識。
圍棋文化在經過技術包裝后,使其更具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新媒體時代下,在微博中職業(yè)棋手們通過各自的賬號直接或間接地傳播著有關圍棋的信息,除職業(yè)棋手外,眾多個人或公眾號也通過微信在群圈中進行圍棋文化傳播。這當中一部分內容以獨特新穎的方式為圍棋文化進行了重新包裝,吸引了除圍棋界以外的人群關注,豐富了受眾的多元性,打破了以往人們對圍棋“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使圍棋文化更加大眾化。
圍棋文化在移動端和社交媒體上的快速傳播,是因為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圍棋文化的傳播要借助開放包容且流量巨大的互聯(lián)網為核心打造傳播平臺,將傳播過程中閑置的資源加以整合,實現(xiàn)資源利用最大化,最終在人人皆媒介的新媒體時代中形成一個大的信息傳播共同體。淺顯的圍棋文化內容雖然可以吸引大眾關注圍棋文化,打破刻板印象,但是容易使圍棋文化娛樂化、碎片化,而打造高質量的圍棋文化短視頻,不僅可以促使大眾接觸圍棋文化,而且可提高大眾對于圍棋文化的自主探究性,從而實現(xiàn)本質上的圍棋文化普及。
此外,高質量短視頻的出現(xiàn)也可以解決短視頻同質化、低俗化的問題,進一步避免大眾產生審美疲勞和文化焦慮。在新媒體時代下,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的更新需要根據(jù)文化發(fā)展的需求,創(chuàng)新圍棋文化傳播方式,完成不同媒介的信息收集、整合共享,使電視、報刊、書籍等多傳統(tǒng)媒體編輯方式與新媒體融合的作用下,進一步擴大圍棋文化在大眾間的傳播范圍,擴大圍棋文化的影響力,這是當代傳播圍棋文化的有效方式,將圍棋文化現(xiàn)有的資源與新媒體數(shù)字技術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圍棋文化傳播方式,提升圍棋文化傳播的便捷性,使大眾可以通過移動互聯(lián)網,利用網絡平臺觀看圍棋文化內容。
其次,將圍棋文化的元素融入進多種形式的載體中,并制作成漫畫、網劇、圖像、電影等,在新媒體數(shù)字技術的作用下,將其投放在網絡平臺,這樣不僅符合時代發(fā)展趨勢,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促進大眾對圍棋知識、圍棋文化的認知需求,在文化多元化盛行的今天,大力推進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融合,以新媒體數(shù)字技術作為傳播圍棋文化的載體,使圍棋文化傳播方式可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提升圍棋文化傳播的便捷性、高效性。新媒體數(shù)字技術可以有效地幫助圍棋文化傳播進入一個更為開放的傳播時代。
“媒體有助于改變時空關系的程度并不依從于它所攜帶的內容或信息,而是依從于其形式和可再生產性”。新媒體的發(fā)展必定會改變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理念。只有了解新媒體的特征,掌握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方式,抓住網民選擇接收信息的心理與譯碼習慣,才能在新媒體時代使圍棋傳播成為熱點。
四、新媒體時代圍棋文化傳播面臨的挑戰(zhàn)
新媒體時代傳播手段逐漸多樣化、多元化,傳播手段也層出不窮,圍棋文化的傳播要像20世紀80年代那樣形成符合時代特點的傳播模式。只有對圍棋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產生信息、篩選信息、傳播信息、互動反饋等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調整方式,才可能實現(xiàn)圍棋文化傳播的持久。
新媒體時代下隨著短視頻的推廣,傳播內容具有簡化、碎片化、快餐化、解構化的特點,使受眾的譯碼過程減弱拒絕深度思考,導致圍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連貫性和深度性減弱。在向5G時代過渡的階段,新媒體傳播技術使信息內容的質量和形式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數(shù)字化、信息化的傳播方式使受眾可以隨時借助網絡,在移動端實時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新媒體傳播技術的革新使得人們進入移動閱讀的時代,為適應這種閱讀狀態(tài),快餐化、碎片化的內容成為當下主流。20世紀90年代,美國和德國的一些學者的研究都指出了一個現(xiàn)象,人們在瀏覽大部分網頁時所花的時間不到10秒。
“網絡用戶在網上不閱讀!”這是網絡資深設計師尼爾森得出的一個結論。2008年,一項以色列的研究得出了更加精確的結論:包括內容載入時間在內,大眾對每個網頁瀏覽的平均時間是19-27秒。這個結論是通過對全球上百萬個網站的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的。同年一項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專門考察了人們是如何對學術期刊論文的閱讀,研究表明:一種新型閱讀方式已經出現(xiàn)——“強力瀏覽”,人們一般只關注某個文獻的標題、頁面、摘要等,只閱讀文獻的一兩頁內容。新媒體時代下大眾淺閱讀的方式對圍棋文化的完整性、邏輯性進行了解構傳播的有效性、連貫性降低。以新媒體技術為核心的傳播方式無法避免傳播內容的碎片化問題。
圍棋文化傳播時的內容選擇、材料組合及語言形式的使用,都更加關注這個時代大眾對信息要求的內容簡化、娛樂化、圖文結合的接收習慣的需求。隨著5G時代的來臨,網速的提升和網絡視頻的普及,文字、圖片、視頻相互結合的內容傳播方式正在漸漸取代大眾學習閱讀信息的方式。人們通過傳統(tǒng)閱讀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獨立思考能力逐漸被弱化,對接收圍棋文化應有的嚴謹性和專注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圍棋文化作為人類的文化遺產,需要通過長期的學習,不斷的傳播和傳承。新媒體平臺為圍棋文化提供了傳播范圍更大和傳播方式更為便捷的渠道的同時,新媒體技術也更加使碎片化的信息內容形式成為圍棋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傳播內容的碎片化導致了圍棋文化的解構,最終導致大眾在接受信息時有效性削弱。
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體系中,內容把關行為的主要責任對象發(fā)生了轉移,圍棋文化通過新媒體傳播過程中的不斷篩選,其主要內容可能出現(xiàn)偏差的可能性是在所難免的。新媒體時代將大眾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其中也充斥著很多信息垃圾。由于媒介技術在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下正在發(fā)生變革,其中一些技術增加了對媒體作為把關人的難度,想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網絡媒介把關人體系可以說極其困難,在沒有一個完備的把關人體系下信息內容良莠不齊。
大眾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甄選其中內容優(yōu)秀的信息,尤其對那些并不了解圍棋文化的人來說,甄別內容優(yōu)秀的信息或選擇適合他們了解圍棋的信息絕非易事。新媒體時代下的把關人的功能逐漸由傳統(tǒng)媒體或組織轉向網民自身或民間組織。微博、微信、短視頻等社交平臺的普及,讓信息傳播更為便捷,讓發(fā)布者自由決定信息時間、地點和形式,但這種形式使所有發(fā)布和傳播信息的人自己承擔起把關人的義務。圍棋文化在以這種低準入門檻、自覺式把關人的新媒體傳播體系中,會受到的負面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圍棋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傳奇的故事和深厚的積淀,它也是中國文化民族自信的重要體現(xiàn)。
在以數(shù)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傳播者自發(fā)承擔把關人責任的情況會使大量的信息優(yōu)劣難辨;為了實現(xiàn)信息交往的時效性和高效性,信息的整體性被新媒體時代碎片化、娛樂化的特點徹底解構,而圍棋文化是屬于精英文化的類型,脫離結構框架的傳播內容極易導致圍棋文化在傳播過程一開始就編碼困難,碎片化的內容難以傳播有效信息,并且圍棋文化作為一項需要長期培養(yǎng)的文化,如果把傳統(tǒng)媒體傳播圍棋文化的形式套用在一閃而過的短視頻中,很難迎合大眾觀看短視頻習慣,無法達到較為有效的傳播手段;為了迎合大眾娛樂的需要,吸引眼球的視覺愉悅手段將成為圍棋文化傳播的基本形式,經過重新編碼和演繹的方式,消減圍棋文化在大眾刻板印象中的復雜和繁瑣。
隨著新媒體數(shù)字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快速發(fā)展,信息繭房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文化邊界也越來越難被打破。這種因為信息繭房而引起的文化隔離,是圍棋文化借助新媒體傳播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以往圍棋文化通過陳舊的傳播方式代代傳承。
在早期,家庭和圍棋培訓場所等都是圍棋文化培養(yǎng)和傳承的重要場所。新媒體出現(xiàn)后,以其特有的傳播優(yōu)勢在當今社會承擔了社會表層范圍的文化傳承責任,很大程度上,圍棋文化傳播和守護的功能由傳統(tǒng)的強關系傳播轉為大眾媒介傳播代替執(zhí)行,新媒體成為人們了解圍棋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在新媒體數(shù)字技術極大地拓寬了信息傳播渠道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像圍棋文化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逐漸被網絡數(shù)字化娛樂活動所取代。大眾使用網絡更多的是看電影、聽音樂、玩游戲、觀看短視頻等,待在自己的信息舒適圈內,對于圍棋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關注甚少。因為圍棋文化自古以來形成的傳播形式等各種原因,傳統(tǒng)的強關系傳播和圖文傳播仍然是圍棋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新媒體時代下,數(shù)字化技術手段的優(yōu)勢促使大眾更容易接受并選擇新媒體,人機傳播的現(xiàn)狀使得圍棋文化通過強關系傳播和圖文傳播的比例大大減少,如果圍棋文化無法適應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依然保持原有的傳播方式,那就會被大眾所忽視。
五、結語
圍棋文化是一個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標簽之一,圍棋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務必要借助于新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下,圍棋文化需要利用好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在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的融合過程中,讓圍棋文化的傳播范圍、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更加的多樣性,使圍棋文化傳播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提高圍棋文化在大眾中的普及率,搭建更為廣闊的傳播平臺,更有效地弘揚圍棋文化。
參考文獻:
[1]鄭涵冰.新媒體時代體育賽事的傳播特征分析——以“圍棋人機大戰(zhàn)”為例[J].科技傳播,2018,10(08):63-64+114.
[2]彭欣.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現(xiàn)實困境與創(chuàng)新策略[J].江西社會科學,2014,34(12):233-238.
[3]邱志玲.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機遇與挑戰(zhàn)[J].福建商學院學報,2017(01):89-93.
[4]孫世慶.新媒介形態(tài)下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現(xiàn)代性轉型探究[J].傳媒論壇,2020,3(22):1-3.
作者:薛銘安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slw/2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