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目的/意義]厘清信息學的概念,分析國外院校信息學的教育模式,討論信息學教育對圖書情報領域信息學研究的啟示。[方法/過程] 首先梳理信息學的核心定義、教育模式的形成路徑以及相關研究;然后選取美、英、德、日 6 所典型院校,分析其信息學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及
摘 要:[目的/意義]厘清信息學的概念,分析國外院校信息學的教育模式,討論信息學教育對圖書情報領域信息學研究的啟示。[方法/過程] 首先梳理信息學的核心定義、教育模式的形成路徑以及相關研究;然后選取美、英、德、日 6 所典型院校,分析其信息學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及課程模式,解析其信息學教育的關注視角、人才培養(yǎng)目標、研究方向、職業(yè)前景、開設專業(yè)、課程主題以及課程類型,并從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策略和教育理念4 個方面總結信息學的教育模式;最后提出信息學教育對圖情領域信息學研究的啟示。[結果/結論] 信息學的本質是對信息處理與技術和其應用關系的批判思考,應該更多關注信息與技術和社會的互動和聯動關系。
關鍵詞:信息學;學科信息學;圖書情報;培養(yǎng)模式;課程模式
引言
e-Science 一詞是由英國學者 Taylor 等[1]提出的, 其意義被解釋為“在重要的科學領域中的全球性合作, 以及使這種合作成為可能的下一代基礎設施”。e-Science 的實質就是“科學研究的信息化”,強調為科學家們提供一個信息化的科學研究環(huán)境,這甚至影響到了一些學科的發(fā)展[2]。e-Science 的提出體現了信息化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必然發(fā)展趨勢。隨著信息技術向各個領域逐漸滲透并發(fā)揮重要作用,信息學(Informatics)研究的熱度逐漸攀升,并在這種發(fā)展趨勢下逐漸與多個學科交叉,不斷深化并衍生出了不同的分支。
如博物館信息學(Museum Informatics)、護理信息學(Nursing Informatics)、地理信息學(Geoinformatics)、神經信息學(Neuroinformatics)、化學信息學(Chemical Informatics)等諸如“X-informatics”[3]或“X Informatics”的形式。目前,國外已有眾多院校專門設置了信息學學院(School of Informatics)、信息學系(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信息學項目(Informatics Project)。調查發(fā)現這些組織的信息學教育模式可以對信息學的本質內涵有較深入的了解。因此,本文梳理了信息學的產生與發(fā)展過程以及相關概念,厘清了信息學的研究邊界,對比分析了美、英、德、日 6 所典型院校的培養(yǎng)模式及課程模式,并討論了信息學作為一個逐漸與圖情領域融合發(fā)展的學科,國外的教育模式對圖情領域信息學研究的啟示。
1 相關研究
1.1 “信息學”概念的界定
在國內,Informatics 最常見的翻譯為“信息學”。為厘清信息學的學科邊界,區(qū)分與其同源或相近的術語,根據國內外經典文獻、國內外院校課程大綱和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數據庫,從存在形式、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和內容、研究任務、學科基礎 5 個方面對 Informatics 進行剖析。
剖析相關定義的概念發(fā)現,信息學可以形成單獨的學科或者跨學科研究方向。信息學的研究目的包括從微觀到宏觀的七大目的,涉及信息或數據、信息技術、信息利用、解決現實問題、滿足信息利用者需求、增加個人社會和組織的利用、改善醫(yī)療保健、消除貧困、保護環(huán)境等方面,體現了信息學的相關研究對信息、技術、人和社會的高度關注。信息學的研究對象包括信息、信息技術、信息活動和信息利用四大對象,具體研究任務包括分析、構建、研究、設計、開發(fā)、利用、實施、運行和評估信息技術,以及不同領域的數據、信息、信息技術相關活動,提供相關的自動化服務等。在其相關領域或應用場景中,信息學不僅包括計算機環(huán)境和人類行為所涉及的場景,而且包括醫(yī)療、保健、健康實踐、教育和研究、文獻管理、文件管理、圖像管理、資源管理、政策研究、遺傳學研究、生物學研究和地理學研究等不同領域,反映了信息學研究在領域知識融合、知識發(fā)現和知識創(chuàng)造方面的愿景。因此,從Informatics 的相關定義中,可以總結得出其具備“信息+技術+領域+人和社會”的特征。
1.2 信息學教育模式的形成
醫(yī)學信息學是信息學學科群中最早被納入教育體系的一個分支。1973 年,德國雷森斯堡舉行了一次關于確定醫(yī)學信息學教育方法的研討會,會后,包括漢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埃爾蘭根大學等大學開始開設醫(yī)學信息學相關課程。1978 年,德國將醫(yī)學信息學劃分為醫(yī)科學生的一個專業(yè)[22]。國內中國醫(yī)科大學、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同濟醫(yī)科大學和湖南醫(yī)科大學設置的醫(yī)學信息學專業(yè)最初名稱為“醫(yī)學圖書情報專業(yè)”,2002 年中南大學率先在國內將“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tǒng) (醫(yī)學方向)”專業(yè)更名為“醫(yī)學信息學”[23]。到目前為止,國外已有多所院校設立了信息學的教育項目。據 Studyportals 統(tǒng)計網站顯示,目前國外開辦的“Informatics”本科項目共有 669 個,主要分布在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24]。在國內最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中設立了“生物信息學”(學科代碼 071003),可授理學或工學學士學位。
1.3 信息學教育模式的相關研究
圍繞信息學的教育模式已有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有學者從單個院校的案例分析或多個院校的教育模式對比分析的角度對健康信息學[25-26]、社群信息學[27]、醫(yī)學信息學[28-29]、護理信息學[30]、危機信息學[31]等信息學的教育體系、教育載體、教育對象、教育形式、教育成果進行了探討。這只是對信息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而產生的新領域的認識。信息學在國外作為院、系或研究項目的名稱已廣泛出現,但在現有的研究中缺乏對信息學本身的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因此,本文研究聚焦于信息學的院、系本身,分析在信息學大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關注點與落腳點。
2 調查方案設計
2.1 調查對象選取
為充分了解國際上信息學教育的現狀,本文研究的數據來源是世界知名大學的官方網站上的有關信息學課程介紹的文件。據 Studyportals 統(tǒng)計網站顯示,目前國外開辦的“Informatics”本科項目主要分布在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而日本則是最早提出“信息化”和“信息社會”概念的國家[36]。因此,本文將選擇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 4 個國家中的大學作為研究對象。為了使得收集到的數據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和課程信息的權威性,需要選取世界排名高且其信息學院在世界的排名均較為領先的大學。
根據上述原則,本文選取了美國的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的信息學系(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和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信息學院(Information School)、英國的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信息學學院(School of Informatics)和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自然、數學和工程科學學院”下設的信息學系(Department ofInformatics)、德國的漢堡大學(University of Hamburg)“數學、計算機科學和自然科學學院”下設的信息學系(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以及日本的名古屋大學(Nagoya University)信息學學院(School of Informatics)。這 6 所院校建設和開展信息學學科的時間較為悠久,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設計、教學和研究經驗,具備較高的科研水平,在信息學的學科建設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2.2 數據獲取及處理
筆者分別對上述 6 所高校對應的院系官網進行網絡調研,探索信息學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具體包括該院校對信息學的關注視角、培養(yǎng)目標、研究方向、職業(yè)前景 4 個方面。首先,分別獲取各個信息學院系的專業(yè)或系的設置情況;其次,對本科項目和研究項目作區(qū)分獲取課程數據,對相同內涵的課程進行合并;最后,總結信息學教育的課程主題以及課程類型。
3 信息學培養(yǎng)模式分析
3.1 關注視角不同院校對信息學的定義
體現出各所院校對信息學的關注點各有側重。①UWIS、UESI 和 UHHDI 的信息學從技術與人類的視角出發(fā)研究人類對信息技術的理解。②KCLDI 將信息學視為涵蓋了計算機科學子學科的一門學科,關注數字社會的發(fā)展。③ IUDI和 NUSI 的信息學落腳在社會,強調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社會問題,相比其他定義范圍更廣,不僅包括人類社會也包括自然社會,如 IUDI 設立了動物信息學項目,旨在為動物設計技術,幫助人類了解動物如何與環(huán)境互動以提高動物的生活質量。但綜合來看,它們都體現了信息學的內在特征,即關注信息、技術與人和社會的關系,具有將學科之間的聯系與其自身學科方法論和觀點聯系在一起,并匯集成一個共同的科學范式的特征。
3.2 培養(yǎng)目標教育宗旨
體現了院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從 6 所院校的教育宗旨提取出培養(yǎng)的核心目標。這 6 所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 4 個方面:①培養(yǎng)跨領域人才。這與信息學的跨學科性質相一致,信息學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在商業(yè)、醫(yī)療、自然、信息系統(tǒng)、社會、藝術、教育等不同的應用。②造就信息人才。發(fā)揮信息的價值,并克服信息所帶來的阻礙與挑戰(zhàn)以使信息更好地服務社會。③強化技術人才。充分發(fā)揮技術的對社會發(fā)展的支撐作用。④展現技術的人性。幫助學生應用以人文為導向的信息技術方法,使信息為人類生活與自然生活提供便利。
3.3 研究方向
調查 6 所院校信息學院系的教師數量發(fā)現,UESI 的教師數量最多(有 167名教師),最少的是 UHHDI(有 35 名教師),從整體來看信息學領域的教師隊伍龐大。各院校所設立的研究中心反映了該院校關注的信息學研究方向。UHHDI 的研究機構最多,劃分最細;NUSI 僅設立了 3 個研究中心,但其研究領域包括了數學建模、信息流原理、信息生產、分配和消費、社會交流等。綜合來看,院校的信息學研究方向可劃分為三大類:技術導向、社會導向和技術與人交互導向。
技術導向的研究領域致力于探究信息科學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性,以及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研究和系統(tǒng)設計來創(chuàng)造價值,如復雜網絡和系統(tǒng)、高性能和云計算、計算機系統(tǒng)、信息架構等。理論導向的研究領域是以信息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為基石,對信息學學科群的理論進行探索以構建理論體系。包括信息學子學科的相關理論,如社會信息學、動物信息學、生物信息學;信息學相關學科理論,如信息與圖書館學、數據科學;人與倫理,如數字社會中的倫理和價值觀、安全和隱私。技術與人交互導向的研究領域關注計算機系統(tǒng)與個人和組織形成良好互動的方式,如人機交互設計、以人為本的計算、交互和機器人等。
3.4 職業(yè)前景
通過在院系官網上獲取學生畢業(yè)后去向的相關數據、院系對學生求職的技能培養(yǎng)以及職業(yè)發(fā)展情況的介紹,獲取學生可從事的職業(yè)數據,并對其進行分析和編碼,統(tǒng)計學生可進入的職業(yè)行業(yè)和從事的職業(yè)類別。其中,無法從 UHHDI 和 NUSI 官網獲取有效數據,故在此不納入統(tǒng)計范圍。根據 GB/T 4754—2017《國民經濟行業(yè)分類》國家標準第 1號修改單,信息學學生可進入的行業(yè)有軟件開發(fā)、信息技術咨詢服務和科學研究,其中軟件開發(fā)、信息技術咨詢服務屬于 I65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è)。
在職業(yè)類別方面,應用軟件開發(fā)、分析和咨詢相關的技能是每所院校都要求掌握的,體現出信息學學生側重于培養(yǎng)計算機編程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但這些技能是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畢業(yè)的學生也能掌握的。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學學士在職場上缺乏專業(yè)對口性和獨特性。在具體職位方面,UESI 的學生就業(yè)去向較為廣泛,要求學生掌握的技能較多。此外,僅 UWIS在學生的就業(yè)去向上單列出來了研究者崗位,體現了信息學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需求。整體來看,信息學的職業(yè)前景體現出就業(yè)面較廣,但不具備專業(yè)特色的不可替代性的特點。
4 信息學課程模式分析
4.1 開設專業(yè)調查 6 所院校的全日制專業(yè)設置情況。其中,名古屋大學設信息學學院,故統(tǒng)計該校的系別劃分;UWIS 僅設信息學本科,故統(tǒng)計該校的信息學本科專業(yè)劃分;對其他學校統(tǒng)計本科和研究生的專業(yè)劃分。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學專業(yè)的設置具有如下特點。
1)開設學科信息學。信息學與特定領域的結合形成了學科信息學[3],它們是以信息技術與領域的理論融合為基石,將具體的學科信息學開設為專業(yè)能夠對這些特定領域進行深入的探索和補充,如生物信息學、健康信息學、安全信息學。2)以實踐應用為導向。部分信息學專業(yè)的設置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能在社會中有具體的應用實踐。如 IUDI 開設的 25 門本科專業(yè)能使學生掌握多種技術技能,從而實現從業(yè)務分析到計算機安全的應用。
3)掌握信息技術的同時批判信息技術。信息學專業(yè)的設置兼顧信息和通信技術在信息社會中的應用以及在應用過程中對信息學的批判與反思,要求發(fā)揮信息技術在社會和組織變革中的作用并認識到社會與組織對信息技術的影響。如 NUSI 的專業(yè)目的是培養(yǎng)出既掌握信息技術又能用信息解決社會問題的人才。4)本科專業(yè)學制為 4~5 年,碩士專業(yè)學制為 1~3 年。與國內學制類似,本科項目的學習時間普遍長于碩士項目。
4.2 課程主題獲取 6 所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項目的開設課程共 648 門,提取核心課程的主題。二級主題從開設的核心課程中提取,而一級主題則根據我國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提取每門課程所屬的一級學科,按照出現頻次歸納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軟件工程、社會學、統(tǒng)計學、網絡空間安全和其他 6 類,但由于我國沒有統(tǒng)一的信息學學科,在此將學科信息學單獨劃分為一項一級主題。
可以看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信息學的主要交叉學科,課程設置以信息技術為主導,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利用信息技術處理數據的能力以及尋找人和自然與計算機交互的方法。信息學的部分課程也屬于軟件工程的范疇,旨在讓學生掌握軟件、系統(tǒng)、應用程序的開發(fā)以及良好設計。社會學范圍內的課程不是教授傳統(tǒng)的人類社會學或社會化的基本過程,而是強調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即信息技術的革新給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是對信息社會的思考。
網絡安全與信息安全是必須應對的信息技術難題,如 KCLDI 的研究主要圍繞健康、安全、城市生活和金融等主題,設立了安全信息學中心,其畢業(yè)生可從事的職業(yè)也包含信息安全顧問,凸顯了信息學領域對網絡安全與信息安全的教育重視。信息學作為一門交叉性學科,各院校的課程設置都涉及了其他學科的典型課程,如數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并且開設了與院校宗旨相關的學科信息學課程。調查發(fā)現 IUDI 與 NUSI 的選修課程中開設了較多學科信息學的相關課程。
4.3 課程類型UWIS 將其所設課程分為 6 種類型:
基礎、數據、設計、開發(fā)、組織、社會。除了這些課堂授課類課程外,學生通常還需要完成一定學分的實踐與研究。因此,筆者按照此類劃分方式對 330 門本科課程的類型分別標注。標注策略是:將簡介、概論、方法論、理論類型的課程標注為基礎類;將教授存儲、組織、管理、分析數據方法的課程標注為數據類;將教授設計系統(tǒng)、界面、軟件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以提升體驗與效率的課程標注為設計類;將教授構建軟件系統(tǒng)與應用程序過程的課程標注為開發(fā)類;將教授企業(yè)、社區(qū)和政府等組織獲取信息價值的課程標注為組織類;將教授信息倫理、政策、法律、法規(guī)、社會現象、人類行為的課程標注為社會類;將頂點項目、實習、研討會、研究論文、獨立學習等課程標注為實踐與研究類。計算全部課程中 7 種類型的開設數量及所占比例,并分別分析每一所院校的課程特征。從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
、俪 IUDI 的實踐與研究類研究生課程在其課程體系中占比最大外,基礎類課程占比均為最高。這與 IUDI 視“通過技術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為信息學的核心”相呼應,也恰好體現了 IUDI 號召學生通過實踐類課程獲得利用專業(yè)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經驗,強調實踐應用的教育方法。②UWIS 的設計類本科課程開設相對較多,符合其使學生掌握學習如何設計、構建和保護信息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方法。③UESI 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體系中數據、設計、開發(fā)類課程均明顯高于組織、社會和實踐與研究類,體現了其對信息技術尤其是對計算思維與計算建模能力的教育。④KCLDI 的組織類本科課程占比遠高于其他院校,這與其“將研究應用于商業(yè)和工業(yè)問題”的教育宗旨相一致。但在研究生課程中 KCLDI更重視數據類課程,強調數據的處理與應用。
、軺HHDI 的數據類本科課程開設較多,是為信息學的理論與實際應用奠定基礎,而在研究生階段則將課程重點轉移到了設計、開發(fā)、實踐與研究上,相應的培養(yǎng)方法也轉變?yōu)槭箤W生獨立應用信息學知識和技能,以及在信息學對技術和社會產生的變革中采取負責任的行動。⑥NUSI 開設了自然科學、計算機科學和社會學領域的信息學系和專業(yè),并在本科和研究生的課程體系中均開設了較多數據、開發(fā)和社會類課程,對應了其對信息、技術和社會問題的關注,這體現了其跨領域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方式和致力于教育能夠創(chuàng)新信息科學和技術領域,基于信息技術革新社會的理念?傮w來看,信息學教育的課程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傩畔W基礎類型的課程在課程開設體系中占據最大比例。其在本科課程和研究生課程中基礎類型課程均占據較大比例,且本科的基礎課比研究生比例更高,說明信息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其理論基礎較為豐富。②對培養(yǎng)信息技術人才的重視。數據、設計和開發(fā)類型的課程在課程開設體系中普遍占比較高,要求利用信息學來收集和分析各種數據,從而解決自然和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利用信息技術為社會提供服務所必需的信息技術知識。③強調對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教育。組織與社會類的課程在總課程中占據一定的比例,旨在幫助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社會和組織環(huán)境中的使用結果,是對信息社會和數據時代的全方位思考。
5 信息學教育模式總結及對圖情領域的啟示信息學
本身是一門由計算機科學、軟件工程、社會學等眾多學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門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后又形成了新的研究領域。在此過程中,信息學也逐漸滲透到圖書情報領域(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并與其結合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分析總結國外信息學教育模式,對圖情領域信息學的教育和研究提出啟示。
5.1 信息學教育模式總結
5.1.1 強調實踐應用的信息學教育方法 信息學的研究目的涉及解決信息層面、技術層面、組織層面、社會層面的現實問題,其教育方法與實踐技能的學習與掌握聯系緊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以及軟件工程主題下數據、設計和開發(fā)類型的課程在課程方案中占據較大比例,信息學背景的學生在職業(yè)選擇上涉及軟件開發(fā)的相關崗位。可見,信息技術是信息學教育內容的基石,實踐應用是信息學教育方法的實施導向。
5.1.2 跨領域培養(yǎng)的信息學教育方式
信息學已逐漸發(fā)展成為“領域/行業(yè)+Informatics”形式的學科群[11],與特定的領域結合是信息學的顯著特征。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在商業(yè)、醫(yī)療、自然等領域的應用是信息學的教育目標之一,跨領域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是信息學學科群的典型表現。6 所信息學院校均開設了學科信息學專業(yè),其中 IUDI 設立了 30 多個專業(yè)同源領域,支持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行選擇,且這些同源領域包含學校其他學院或專業(yè)的課程,涉及生物學、化學、音樂等,實現了信息學的個性化跨領域教育。
5.1.3 成體系的本碩博人才教育策略
IUDI 的信息學教育涵蓋本碩博全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并且支持其他學院的同學輔修信息學,可以提供學位證書、信息學證書和創(chuàng)業(yè)證書。信息學作為一個蓬勃發(fā)展的學科,在教育策略上應完善本碩博學位教育層次,并根據學院特色授予相應的學科信息學專業(yè)學位,使信息學在與其他領域交叉滲透的過程中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機制。
5.1.4 “信息+技術+領域+人和社會+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
“信息+技術+領域+人和社會”是信息學的本質特征。根據 6 所典型院校的信息學教育模式分析結果,其關注視角和培養(yǎng)目標均是這一本質特征的映射。信息學立足于信息和技術,面向于特定領域,落實于人和社會,目標是推動領域的創(chuàng)新,因此人和社會是信息學的宗旨所在,未來信息學培養(yǎng)方案應該關注信息與技術和人與社會的關系,開設技術與人交互導向的課程,以使信息學能夠更創(chuàng)新高效地解決領域問題。
5.2 對圖情領域研究信息學的啟示
5.2.1 信息學與圖書館和情報學的交叉融合
印第安納大學的學院下設的信息學系和情報與圖書館學(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LIS)是并列的兩個系,信息學系的學生可以選情報與圖書館學的選修課;UWIS 設信息學本科學位、LIS 碩士學位、信息管理學碩士學位以及信息科學博士學位;名古屋大學的信息學學院在日語網站中是情報學部?梢姡畔W與 LIS 聯系緊密。筆者進一步對已有文獻進行調研,發(fā)現目前學者對信息學與圖書情報的關系討論主要分為兩種觀點:
一是信息學與圖書情報領域具有相同研究范疇,可以互換使用。Gorn[18]將“信息學”視為圖書情報學的簡潔表述。Wellisch[37]指出在英語國家通常使用信息學作為情報學的替代名稱。Belkin[38]也將信息學和情報學互換使用。
二是信息學與圖書情報是互不相同的兩個學科,但是二者相互滲透。Mo 等[39]認為信息學在圖書情報學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信息學涉及信息檢索、信息系統(tǒng)和數據庫等,為圖書館的有效管理提供新的理論和技術支撐。UCLA 圖書館有證據表明信息學專業(yè)的學生有更好的技術適應能力來設計現代信息服務,包括數字圖書館和存儲庫、元數據服務、用戶培訓和關系、技術信息檢索[40]。信息是圖書情報領域的主要研究對象,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圖書館與信息研究碩士課程認證標準的定義,圖書館和情報研究一詞“涉及可記錄的信息和知識以及促進其管理和使用的服務和技術”[41]。但如今圖情領域的研究內容已不僅僅局限于圖書或情報等傳統(tǒng)信息載體,而是轉向更廣闊的信息范疇。圖書情報學作為與信息學具有相同研究對象即信息的處理及信息技術在信息社會的應用發(fā)展,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與信息學的交叉和融合。
5.2.2 圖書館和情報學與信息學的互動
信息學從誕生到發(fā)展壯大與信息處理采用信息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信息學教育重視對信息處理與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思考、信息處理和信息技術在社會和組織變革中的作用以及社會與組織對信息處理與信息技術的影響。對信息學的研究必然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如醫(yī)學信息學作為一個專業(yè)和研究方向受到我國圖書情報學科的關注。醫(yī)學信息學是一個涉及醫(yī)療實踐、教育和研究的認知、信息處理和交流任務的領域。醫(yī)學信息學的領域下也有多個分支學科,如臨床信息學、生物信息學、公共衛(wèi)生信息學、公共健康信息學等[42]。
而圖情領域的醫(yī)學信息學則強調依賴信息技術,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統(tǒng)計建模、數據挖掘等方法對醫(yī)學信息收集、處理、存儲并分析以輔助醫(yī)務人員構建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tǒng)并開展決策。與側重醫(yī)學知識與醫(yī)療設備與技術的臨床信息學、生物信息學等相比,圖情領域的醫(yī)學信息學更側重對醫(yī)學數據如電子病歷(Electronic MedicalRecords,EMR)和電子健康檔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等的存儲、檢索與利用。因此,圖情工作人員雖然引入信息學尋求新的研究方向,但如何在新的領域應用信息技術的同時更應該考慮信息技術如何賦能數字轉型背景下的信息處理,更應關注圖書館情報學信息處理方法與信息學技術方法互動這個焦點問題。
6 結束語
信息學在不同領域日益得到重視與發(fā)展,但目前關于信息學的討論多集中于信息學與其他學科交叉形成的新領域,而對信息學本身的內涵與特質討論較少。正如馬海群教授在“2021中國信息分析論壇”上提出,目前中國情報學的研究中有一個比較難以處理且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是信息學(Informatics),一旦打開 Informatics 的“潘多拉之盒”,就會發(fā)現更廣闊的研究與應用領域。因此,本文通過梳理國外 6 所相關院校的信息學教育模式,發(fā)現信息學本身就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其核心是對信息處理和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批判反思。
本文通過梳理和分析來自美、英、德、日 4 個國家的 6 所信息學典型院校的教育模式,發(fā)現信息學的教育方法面向實踐應用、教育方式強調跨領域培養(yǎng)、教育策略覆蓋本碩博全體學歷層次、教育理念契合“信息+技術+領域+人和社會”的本質特征和推動領域創(chuàng)新的目標。作為人文信息學教育對圖情領域信息學研究的啟示是,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更多關注信息與技術和社會的關系,探究圖書館和情報學的信息處理方法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與相關學科的融合互動和聯動,對信息社會發(fā)展和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HEY T,TANSLEY S,TOLLE K. The fourth paradigm: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11,99(8):1334-1337.
[2] 曾偉忠.科學研究的信息化:e-Science 的產生和發(fā)展[J].現代情報,2006(2):6-8.
[3] 張志強,范少萍.論學科信息學的興起與發(fā)展[J].情報學報,2015,34(10):1011-1023.
[4] MIKHAILOV A I,CHERNYI A I,GILYAREVSKII R S. Informatik:automatischeinformation sverarbeitung[J]. Nauko-Tekhnicheskaya Informatsiya,1966,12:35-39.
[5] FOURMAN M. Informatics[M]. London:Routledge,2002:1-2.
[6] CERVONE H F. Informatics and data science:an overview for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J].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16,32(1):7-10.
[7] ISO 27799:2016. Health informatics—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in health usingISO/IEC 27002[EB/OL]. [2022-04-06].
[8] HE Shaoyi. Informatics:a brief survey[J]. Electronic Library,2003,21(2):117-122.
[9]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slw/30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