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盡管不少學者和專家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學實施建議,但能夠被有效運用的少之又少。通過對近年來研究成果的梳理,結合教學實踐,本文擬對這一問題從中職語文價值定位及其實現方面做一點思考。 《中國教師》 以啟迪良知、傳承文明、教育為先、教師為本為宗
摘要:盡管不少學者和專家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學實施建議,但能夠被有效運用的少之又少。通過對近年來研究成果的梳理,結合教學實踐,本文擬對這一問題從中職語文價值定位及其實現方面做一點思考。
《中國教師》以“啟迪良知、傳承文明、教育為先、教師為本”為宗旨,以“服務中國最大的知識群體、感悟教師全新的職業(yè)人生”為己任,集專業(yè)性與學術性、實踐性與綜合性為一體,以專業(yè)品位、文化風范為定位,打造中國教師的精神家園,展示當代教師的風采。雜志全方位反映教師生活,記錄豐富生動的教學生涯;既有專家學者對教育的各種問題的分析、論述;又有眾多一線校長、教師的經驗交流。關注教師專業(yè)成長,集學術性與專業(yè)性、實踐性與綜合性于一體,以專業(yè)品位、文化風范為定位,以期與廣大教師,與基礎教育共同成長
一、中職語文教學現狀與面臨的困境
中職學校的語文課堂經常出現“學生不樂意學、老師不樂意教”的現象,處在一種教學雙失的困境中,導致教與學的惡性循環(huán)。不少學者的論述中都提到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堪憂。分析其原因,一般認為有以下三種:
(一)重視程度不夠,忽視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中職教育受到就業(yè)市場的影響和制約。這導致包括語文在內的基礎學科普遍受到輕視,語文等基礎學科在整個中職教育體系中權重過小。再加上許多學校受生源的影響,學;A課師資匱乏。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對教師來講,教師自身也不重視,導致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驅動等不足;對學生來講,學不學無所謂,思想上也不重視。
(二)學習勁頭不足,生源質量堪憂
中等職業(yè)教育的對象和以往相比,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中等職業(yè)教育的對象是初中階段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入學嚴格遵循擇優(yōu)錄取的原則,生源整體素質較高;受生源減少、招生規(guī)模擴大、注冊入學等因素影響,現在中職生整體素質下滑,多數學生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落選者,其中不乏所謂的“問題學生”或“后進生”。
王革玲在《對中職語文教學困境的思考》一文中認為,學生們普遍學習準備不足,學習能力和學習動力欠佳,是導致中職語文教學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梁桂香在《中職語文教學改革試探》一文中認為,面對這樣一個群體,在我國中等職業(yè)教育蓬勃發(fā)展的同時,教師普遍感到學生比以前難教。以現有生源之現狀要求中職生適應當前中職教學新大綱的要求,對師生而言均有相當大的難度。
(三)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式亟待改進
雖然現在網絡發(fā)達,多媒體教學普及,但是,對中職語文教學來講,不少教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單一,學生提不起興趣,老師也講得沒有興致。在教學設計上也不靈活,教師不思考如何因材施教,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內容灌輸給學生。教師不能依據教學諸元素的需要而選擇整合各種教學模式,低效、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沒有使學生學會科學思維方式、提高學習興趣,反而費時費力甚至不能完成教學任務。
二、中職語文教學困境的關鍵點:價值定位與教學實施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當下中職語文教學的困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認識中職語文教學的價值;二是采用什么方法去實現這個價值,即教學實施問題。從近幾年對中職語文教學改革討論的熱點來看,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方面。
(一)中職語文教學的價值定位分析
新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的頒布實施,為中職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也讓中職語文教學的價值定位明晰起來。從新大綱可以看出,語文的作用在中職教育中理應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因為它既強調語文的工具性、文化素養(yǎng)性,又強調 “綜合職業(yè)能力、創(chuàng)業(yè)能力”以及“繼續(xù)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
但實際上,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與新大綱的“美好愿望”有著較大距離。據樓春燕在《關于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的幾點思考》一文中調查分析,有23%的學生認為只是為完成任務,對語文課的喜歡程度一般;還有近30%的學生卻根本就不喜歡語文課。這就是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有效實現新大綱界定的中職語文教學的價值。
(二)有效性教學實施分析
中職語文教學的價值不能被有效實現原因包含很多方面,如教材內容、教學方式、生源基礎等。在這些原因中,討論教學方式改革成為研究的焦點。新大綱也對教學實施給出了建議: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要遵循語文教育規(guī)律,突出職業(yè)教育特色。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探索富有實效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語文應用能力,加強人文修養(yǎng),提升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
從分析可以看出,無論哪種方式方法都是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提高教學效益是中職語文教學及教師發(fā)展的關鍵性問題,是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研究方向和著力點。
三、中職語文教學價值實現的對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在有效性教學的研究上,不少學者專家及從事中職語文教學的教師都給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通過比較研究,筆者認為新大綱設置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提升語文教學的效果。結合教學實踐,通過分析研究可知,在語文綜合實踐過程中,最難把握的問題,是如何讓全體學生參與,取得實效。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增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效果。
(一)準確定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心理學研究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帶有情緒色彩的認知傾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激發(fā)學生興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首要之舉。
1.緊貼學生專業(yè)需求。中職教育不同于普教,其定位就是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中職語文教育除了要堅持實現“人文化”“工具化”目標外,還需實現“專業(yè)化”目標,要結合專業(yè)差異,在語文教學中有目的地遷移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有意識地加強專業(yè)思想和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職業(yè)能力。中職新大綱明確提出要求,中職語文課程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因此,在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貼近專業(yè)設計具有專業(yè)特色和背景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內容,注重吸收教材中與學生專業(yè)學習相關的資源,融合專業(yè)課程教學,接軌職業(yè)培養(yǎng)目標,更容易使學生生發(fā)興趣,愿學樂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創(chuàng)設適當情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教學背景(即“情境”)相聯(lián)系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被認為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而中職語文教學在創(chuàng)設情境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除多媒體教學設備外,各專業(yè)教學實驗室、實訓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專業(yè)文化、企業(yè)文化、工業(yè)文化知識背景,都為職業(yè)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供了方便。教師可以整合各種專業(yè)教學的資源,創(chuàng)設職業(yè)情境。
在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前,要首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情境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設計真實的任務要求。在課堂中使用真實的任務,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教師主要充當學生學習的助手、專家。
由此對教師的要求就提高了,如何創(chuàng)設適當的課堂教學情境,則變成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考驗與挑戰(zhàn)。比如,現在一般常采用教學多媒體、音樂渲染、實物表演等方法來創(chuàng)設情境,或者直接將學生帶入真實的現場來觀摩教學,或者與學校環(huán)境甚至社會環(huán)境結合在一起,取得較好的效果。
3.依托校園特色。新大綱中明確要求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生活”為載體,校園生活是學生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充分銜接校園生活,依托校園特色,增加學生興趣。
一是與校園環(huán)境銜接。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學校的辦學特色、師生規(guī)范、專業(yè)特色、校園標志等都應是學生熟悉和感到親切的。在語文綜合實踐中,可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中職語文教學取得好的效果。如對校訓、校風、教風、學風進行釋義討論,對校園內的樹木、樓房、綠地命名,題寫詩文對聯(lián),甚至創(chuàng)寫故事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學才華。
二是與校園活動銜接。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年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學校打造的“一節(jié)三月兩會”(“一節(jié)”指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三月”指學雷鋒活動月、讀書月、技能競賽月,“兩會”指田徑運動會、就業(yè)歡送晚會)品牌活動,以及四十余個學生社團活動,經常開展的文明禮儀知識競賽、雅室大賽、廣播操比賽、健美操大賽、紅歌大合唱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也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在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開幕式晚會后,我讓學生在班級內開展“我最喜愛的節(jié)目”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請學生分組推薦最喜愛的節(jié)目,現場討論演說理由,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靈活調控,認真組織活動過程
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起來之后,靈活調控活動組織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有些老師在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時往往監(jiān)控不夠,在活動初始階段,簡單提出活動要求,在活動終期,注重活動匯報結果。至于活動具體開展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應該做什么,什么時候做,則不甚明了或是完全忽視,達不到預期的活動效果。因此,在活動中應重視以下兩個方面:
1.合理分組,確保全員參與。在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能使不同潛能的學生得到展示自我、促進相互發(fā)展的機會。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小組內的每一位成員都應該積極參與,共同完成老師留給的任務。但實際上,很多時候都會有一部分學生袖手旁觀,坐享其成,甚至無所事事。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分擔的任務很多,不能按計劃完成任務,而另一部分學生則閑著沒事。造成整體計劃不能按時完成,挫傷部分小組成員的學習積極性,使小組學習的整體成效受到影響。
在小組成員的搭配組合上,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注意根據任務的分配和學生的知識基礎、性格特點、愛好特長、能力水平等作合理的安排。所以在小組建設上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照顧到學生的現有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水平,避免出現“被遺忘者”“被歧視者”和“無動于衷者”,確保全員參與,達成學習目標。二是注意合理安排小組人數,小組內的人數也不宜太多或太少,保證組內每個學生都有展示、交流、出彩的參與機會,利于小組成員的共同發(fā)展和進步。三是精心搭配小組成員,讓不同特質的學生形成優(yōu)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四是明確組內成員分工,在每個小組內設一名組長,負責本組學習活動的組織、分工、監(jiān)督等,讓小組學習有序開展。每人在組內有不同的角色,定期或不定期地互換角色,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在小組合作學習一段時間后,要根據各小組的發(fā)展及時進行人員調整,使之更好地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增強合作能力,避免時間長了出現發(fā)展不平衡的現象。五是加強小組管理。教師要擬訂系統(tǒng)性的活動方案,加強對活動過程的指導和監(jiān)控,適當安排活動時間和內容,督促完成,防止小組突擊完成任務和部分學生“搭便車”。
2.明確任務,提高活動組織效率。在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組織過程中,明確的任務能有效提升活動過程調控的效率。教師給學生確定任務,使學生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活動任務中心展開學習活動,在強烈的問題動機驅動下,積極主動地應用學習資源,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這種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方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完成教師設計的一系列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帶著問題進行體驗,學生渴望成功,存在主動性,參與積極性很高。學生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功,感悟收獲。
(三)科學評價,注重多元和過程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最終效果如何,評價是其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得當,能大大激勵學生熱愛語文綜合實踐課堂,沉浸其中,提高其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熱情,為以后的活動開展打好基礎,從而不斷提升語文教學效果,實現中職語文教學價值。
評價應是過程性的和多元化的。過程性的評價不是評價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考察其認知的增長程度,考察其心智的成熟度,因此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目標、任務達成度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激勵學生參與協(xié)作學習的過程。所以,評價也是動態(tài)的,能夠反映隨時出現的學習者進步的標志。
評價要體現多元因素。在評價內容上,既要注重學習目標的檢測,又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方法、參與程度、合作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的評價。在評價方法上,宜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體現和突出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評價,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和興趣。如教師根據各個小組作業(yè)完成、課堂紀律、分組研討、展示交流、評價質疑等綜合表現情況給每個小組量化打分,適時評選“星級小組”,學期末進行總結評比,并適當給予獎勵。小組內根據每位組員的表現進行組內評價,表揚先進,鞭策后進。自我評價可讓學生談自己的表現,肯定成績,反思不足,找出努力方向。評價中,教師則鼓勵學生的進步,只要有一定進步,就給予充分的肯定。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為基礎學科的中職語文教學,其地位和權重雖在課程設置和安排中有所弱化,但是其價值并不能因此而削弱。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結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打造高效魅力課堂,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實現中職語文教學的應有價值。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jylw/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