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課程教學論文發(fā)表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前提和關鍵因素,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論文通過筆者的親身教學實踐經驗,結合一些教學理論,得出一些個人的感悟。 關鍵詞:課程教學論文,歷史
這篇課程教學論文發(fā)表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前提和關鍵因素,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論文通過筆者的親身教學實踐經驗,結合一些教學理論,得出一些個人的感悟。
關鍵詞:課程教學論文,歷史教學;實效性;素質教育;教學方法
受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影響,很多中學的歷史目前教學存在部分問題,有待我們解決。以前,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課堂基本是“滿堂灌”,讓學生記筆記、背知識點,基本談不上對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學生一見到新情境、新材料、新問題就不知所措,無法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來進行分析和解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發(fā)展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提高綜合素質,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這就是中學歷史教學中需要培養(yǎng)的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應對考試,機械重復地記憶知識點,而是要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逐步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并提高正確認識現(xiàn)實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向前邁進,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必定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又要應對相關的考試,這必然存在一定的沖突,因此,如何提高歷史課堂的實效性就尤為關鍵。本人通過多年的中學教學實踐總結出幾點方法。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歷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多數學生都是先對學科產生興趣或者喜歡學科教師,才會將這個科目學好。如何讓學生愛上歷史這一學科,喜歡上歷史課,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上好導入課。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個好的導入,先聲奪人,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將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圖片、故事、視頻、話劇等。比如上《商鞅變法》這一課,我用“徙木立信”的小故事來進行導入,學生一下就被吸引了。通過形式多樣的導語課,在一堂課的開始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創(chuàng)設多樣的情境。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抽象性等特點,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因篇幅問題也偏向概況性,學生通過閱讀歷史教材只能從中獲得有限的知識,無法感同身受。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使用文字、實物、圖片、電影等直觀教具,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去創(chuàng)設多樣的情境,補充相關的知識,用生動的語言將晦澀的文字變得通俗易懂,將歷史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創(chuàng)造適合的歷史情境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學生能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進而感知歷史、獲得間接認識,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二、以“學”為主體來組織課堂教學,是提高歷史課堂實效性的關鍵因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教會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技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分析解決學習和考試當中遇到的問題,較之傳統(tǒng)的讓學生機械地背誦記憶一些既得的結論,更具實效性。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工作的著力點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第一環(huán)節(jié):做好課前預習,教會學生讀書。教師做好“預習”是學生預習的前提,教師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考試說明、教材等,確定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再結合學情,制定出適合大多數學生的預習提綱。預習提綱要緊扣重點難點,通過啟發(fā)性問題把本節(jié)課的要點體現(xiàn)出來,課前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結合教材、借助其他的教輔材料,提前熟悉下一節(jié)課的知識點,以便提高聽課效率和筆記的針對性。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逐步掌握讀書、自學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善思多問的學習品質,提高閱讀理解、綜合概括、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環(huán)節(jié):搞好課堂教學,教會學生分析。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如何在45分鐘里讓學生高效地學到知識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提問、抽查等方式檢查學生第一環(huán)節(jié)的課前預習情況。通過檢查,學生通過預習已經解決的問題就可以略講或不講,教師重點講解學生不會的知識點,落實考點和易錯點,即考試要求的重點和難點。在講解過程中,要側重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注意前后知識點的遷移和聯(lián)系,點撥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能輕松解決同類或變式的問題。
第三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練習,教會學生解題。檢驗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如何,學生是否掌握相關的知識點,練習是最好的方法。練習的設計要以考綱為基礎,結合學情,緊扣要點,精心設計。練習宜精不宜多,章節(jié)練習重在檢查課堂教學效果,單元練習重在知識過關,綜合練習重在培養(yǎng)解題能力。歷史學科特別加強材料題的訓練,提高解答主觀性試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即“史論結合”。一份好的練習題,內容有代表性,思路有啟發(fā)性,既能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又能鞏固深化所學知識。
第四環(huán)節(jié):做好課后輔導答疑。教師針對學生在學習、練習、考試中出現(xiàn)的疑難問題,課后及時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彌補缺漏知識,重新指導答題方法,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這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因材施教的體現(xiàn),也是落實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措施。
推薦閱讀:《兵團教育學院學報》(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91年,由兵團教育學院主辦。注重基礎理論研究,積極反映學院教學和科研成果,促進學術交流,繁榮科學文化。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jylw/1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