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人妻,久久三级免费,国模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av动漫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fā)表學術論文網教育論文》 對分課堂理念下數(shù)字海洋原理與方法教學實踐> 正文

對分課堂理念下數(shù)字海洋原理與方法教學實踐

所屬分類:教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9-04-26 10:11

本文摘要:摘 要 為了不斷提高智慧海洋建設的高級技術人才,現(xiàn)階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簡要介紹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介紹開設數(shù)字海洋原理與方法課程的必要性與建設進展,闡述課程性質、學時安排與教學內容安排,

  摘 要 為了不斷提高智慧海洋建設的高級技術人才,現(xiàn)階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簡要介紹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介紹開設數(shù)字海洋原理與方法課程的必要性與建設進展,闡述課程性質、學時安排與教學內容安排,詳細說明對分課堂模式的運用方法,最后對課程考核方法進行介紹。

  關鍵詞 對分課堂;智慧海洋建設;數(shù)字海洋原理與方法;混合式教學;研究生教育

課堂教育論文

  1 引言

  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已經處于由規(guī)模擴展轉向質量提升階段,重點工作已經轉移到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了增強研究生課堂教學效果,許多學者在教學模式與方法上做了相關研究,主要有翻轉課堂+討論式、CDIO、MOOC(慕課)、微課、案例教學法、PBL與CBL混合教學模式等[1-3]。

  隨著我國數(shù)字海洋建設的快速發(fā)展,未來將需要大量的相關專業(yè)信息人才;春9W院自2014年開始面向海洋科學專業(yè)的物理海洋方向的學術型研究生開設數(shù)字海洋原理與方法學位必修課程,目前國內高校開設此課程的非常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在以對分課堂為主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方面做了一定的嘗試。

  2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可行性分析

  對分課堂模式應用簡介 對分課堂(PAD課堂)是由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種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是為了改進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提出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4]。對分課堂在國內受到廣泛關注,迅速引發(fā)很多實踐,已經給傳統(tǒng)課堂帶來深刻變革。目前,對分課堂在各級各類學校開始得到應用[5],在高校主要集中在基礎課中,工科專業(yè)課程應用較少。

  應用的可行性 在課堂上講授與研討二者方式結合是對分課堂的實質。針對研究生教學應用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兼顧不同學習需求與個體差異,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科研素質培養(yǎng)落到實處[6]。

  經過三輪的教學經歷,體會主要不足之處包括:學生先修課程基礎差異性較大,教學條件較弱,教材建設比較落后等。采用以對分課堂為主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可行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的學習能力能夠適應;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的意愿和需求;課程教學資源和環(huán)境能夠保證教學模式的實施。

  3 課程必要性與建設進展

  開設課程必要性 2001年,中國開始數(shù)字海洋項目建設,2011年12月,“中國近海數(shù)字海洋信息基礎框架”全面建設完成。智慧海洋的概念伴隨智慧地球理念應運而生,智慧海洋建設已經開始起步。為培養(yǎng)建設智慧海洋的信息化技術人才,針對物理海洋學方向的研究生開設數(shù)字海洋原理與方法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智慧海洋的基本內容、我國智慧海洋建設的現(xiàn)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未來發(fā)展趨勢等內容,因此,課程的開設非常有必要。

  課程建設進展 我國智慧海洋建設才剛剛起步,目前海洋信息化高級人才非常短缺,將來對高級信息化專業(yè)技術人才需求是必然的。目前,高校與智慧海洋建設比較相關的本科專業(yè)開設信息化建設方面的課程還非常少。自2014級海洋科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開始招生以來,一直堅持開設此課程,克服文獻資料較少的困難,針對授課內容、教學模式與成績評定不斷實踐探索,特別是在2017級授課時采用最新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4 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

  課程性質與學時安排 在2014—2017級執(zhí)行的培養(yǎng)方案中,本課程是物理海洋學方向的專業(yè)學位必修課程之一,是在本科階段學習GIS原理與應用、海洋調查與觀測技術等課程基礎上開設的。本課程的重要作用是掌握智慧海洋建設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培養(yǎng)研究生用智慧海洋建設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研究生海洋信息技術的知識結構,提高數(shù)字海洋應用的能力結構。本課程安排在第二學期開設,每周一講(每講三學時),總學時為36學時(兩個學分),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

  推薦閱讀:教育課堂的語言藝術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jylw/1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