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隨著21世紀鐘聲的敲響,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信息更是成倍地增加,僅僅給讀者提供可以采用的內容顯然已不能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而現(xiàn)代圖書館卻可以給讀者提供知識服務,使讀者達到自己的目的。從圖書館的發(fā)展史上看,圖書館經歷了三個發(fā)展時期:即古代私
摘要:隨著21世紀鐘聲的敲響,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信息更是成倍地增加,僅僅給讀者提供可以采用的內容顯然已不能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而現(xiàn)代圖書館卻可以給讀者提供知識服務,使讀者達到自己的目的。從圖書館的發(fā)展史上看,圖書館經歷了三個發(fā)展時期:即古代私人藏書樓和官方藏書樓時期、近代傳統(tǒng)圖書館時期和目前我們正建設的現(xiàn)代圖書館時期。
關鍵詞:傳統(tǒng)圖書館;現(xiàn)代圖書館;分析
1導言
圖書館是為滿足社會大眾對知識、信息、休閑等的需求而設立的對信息、知識的物質載體進行收集、加工、整理、存貯、濃縮、傳遞和開發(fā)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機構。傳統(tǒng)圖書館與現(xiàn)代圖書館有九個方面的區(qū)別。電子圖書館、虛擬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無墻圖書館與全球圖書館等都是就技術層面上而言的,是現(xiàn)代化圖書館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或不同說法,并不等同于現(xiàn)代圖書館。
圖書館論文投稿刊物:《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由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圖書館學會、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圖書館主辦。立足寧夏,面向國內外,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積極鼓勵理論探索與學術爭鳴,注重業(yè)界豐富實踐的概括、總結與經驗交流,在刊發(fā)名人名作的同時熱忱扶持新人新作。
2圖書館概念的溯源與整合
圖書館在中國雖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中國古代卻并無圖書館一說。中國古代的圖書館是以藏書樓的形式出現(xiàn)的。西漢的“延閣”、“廣內”、“秘府”,東漢的“石室”、“蘭臺”、“東觀”,以至于魏晉隋唐的“府”、“院”,及清代著名的“七閣”,等等,都是當時的藏書機構。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和秦朝的“柱下史”就是負責文獻管理的官員,相當于今天的圖書館館長。“圖書館”是一外來名詞,來源于英文的“Library”,含義是有書或藏書的地方。英文Library則來源于拉丁文“Librarium”,原意為藏書之所。只是到了十九世紀末葉,中文里面才出現(xiàn)“圖書館”一詞。
3傳統(tǒng)圖書館
3.1職能及特征
它的職能是:一是保存文化典籍;二是提供借閱服務。其特征是:藏書以紙質印刷型圖書資料為主,通過卡片目錄和檢索刊物來反映館藏信息,通過讀者到館借閱和送書上門傳遞信息,圖書整理和流通閱覽以手工操作為主。
3.2觀念
傳統(tǒng)圖書館觀念是用一種物化、過程化、機械化的眼光去認識圖書館,把圖書館文獻化,把圖書館工作定義為對文獻本身的收集、存儲和傳遞,把文獻保障系統(tǒng)理解成收集、組織、存儲和物理地傳遞文獻的場所或機構。于是,我們把圖書館的工作內容和性質局限在固有信息載體的物理處理與傳遞上,把服務范圍和能力水平局限在具體物化系統(tǒng)的資源范圍和場所范圍,不能滿足用戶復雜的文獻需要,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能力,又難以體現(xiàn)出有說服力的智力內涵的地位。這種物化和過程化的束縛,使我們更多地看到在印刷載體和手工操作基礎上形成的物定工作過程、服務方式和組織方式,更習慣在圖書館固有方式、結構基礎和范圍內考慮問題。
3.3組織結構
傳統(tǒng)圖書館的部門一般設為:圖書部,負責圖書的采訪、分編、流通閱覽等;期刊部,負責期刊的采訪、分編、閱覽、過刊的管理與流通等;參考咨詢部,解答讀者問題、編制二、三次文獻等;辦公室,負責圖書館日常事務,業(yè)務統(tǒng)計,對外聯(lián)絡等。
4現(xiàn)代圖書館
4.1基本職能及主要特征
基本職能:一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二是開展社會教育;三是傳遞科學情;四是開發(fā)智力資源。主要特征是:用計算機、打印機及網絡管理圖書館館里所有工作,圖書館的服務方式、信息載體將發(fā)生重大變化,完全縮小用戶與信息之間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
4.2觀念
現(xiàn)代圖書館是在傳統(tǒng)圖書館基礎上,經脫胎換骨的改變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在觀念上也有所不同,F(xiàn)代圖書館觀念:將圖書館看成一種可以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服務功能和系統(tǒng)形成的活動機制,回歸到阮風納贊所說的“一種有機體”的概念上,從而將圖書館虛擬化。虛擬圖書館概念,把圖書館從傳統(tǒng)圖書館具體的藏書和場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進步。這將使圖書館重新認識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基礎機制,跳出在固定場所的文獻和文獻處理過程,面向整個信息環(huán)境來組織、控制、選擇和聯(lián)結使用信息資源,從而極大地提高它的能力的功用。于是,我們就可以很自然地將工作性質回歸到根據用戶需要提供信息服務上,將系統(tǒng)核心和基礎能力回歸到對信息資源和服務的選擇聯(lián)結機制上,將工作內容、能力和發(fā)展范圍自然靈活地擴展到整個社會信息環(huán)境中,從而自然而明確地說明和突出“圖書館”作為社會信息交流樞紐的功能和作用,也極大提高了“圖書館”根據信息環(huán)境來改造和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實現(xiàn)“心中無館天地寬”。
4.3新型的組織結構
現(xiàn)代圖書館的部門設為:圖書部、期刊部、信息訪求部、信息生產部、用戶教育部、現(xiàn)代技術部、讀者服務部及辦公室、圖書部、期刊部除傳統(tǒng)圖書館的相應功能外,主要增強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的有關工作,圖書的分類、編目工作量日趨減少;信息訪求部主要了解外部信息源的信息,提供給信息生產和信息服務部門;信息生產部門主要是根據本單位或其它單位的信息資源進行各種信息產品的生產,以滿足信息服務部門的要求;信息服務部主要利用本館以及其它單位的各種信息源向讀者提供各種信息服務,該部門主要通過數據光盤,各種網絡滿足用戶需求;用戶教育部主要對讀者進行利用信息技能和方法的培訓;現(xiàn)代技術部主要負責圖書館網絡系統(tǒng)的維護、現(xiàn)代設備的維護及圖書館工作人員工作技能培訓等。
5現(xiàn)代圖書館與傳統(tǒng)圖書館主要有兩點不同
5.1館藏文獻資源建設方面
5.1.1數字資源的特點
一是信息量大。電子文獻具有高度存儲性,單位空間的收藏體積被高度壓縮,一張5英寸光盤,其容量相當2000本500頁圖書,可存儲上億字。二是不需復本。電子文獻一般只需一份原件和一份備份就可以滿足用戶的需要,卻無需像紙質文獻一樣購買大量復本。三是多種格式。對圖書期刊等印刷型文獻資料,采用高速掃描儀數字化,經二值化處理,作壓縮計算的效果相當好,每頁資料可壓縮到20-30KB,經過壓縮處理的書刊文獻,配備相應的圖書瀏覽器,即可解決讀者網上瀏覽的問題,這樣館藏副本量和流通周轉問題迎刃而解。
5.1.2網絡信息資源
網絡信息資源有三種:一種指圖書館擁有使用權,而不擁有所有權的網上資源;第二是指Intemet上的免費資源;第三種是引進的網絡數據庫。網絡信息資源可以使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文獻信息資源以數字方式存貯并通過因特網連續(xù),用戶只需將自己的電腦接入網絡,便可不受時間限制,不受地域的影響,方便快捷地在網上瀏覽、檢索、選擇,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5.2在用戶服務方面
傳統(tǒng)圖書館的服務主要是圖書、報刊等印刷型文獻的借閱、參考咨詢服務。服務陣地局限于館內,讀者要查找文獻資料必須到圖書館才能獲得,服務時間限于開館時間,服務內容限于自身已有館藏范圍內的有限信息,F(xiàn)代圖書館具有全方位、多功能的信息服務。現(xiàn)代圖書館的信息利用環(huán)境明顯改善,用戶獲取信息極為便捷,服務不再受時間、地點和館藏的限制,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聯(lián)網查閱任何一個開放的數字圖書館的信息;高度的資源共享可以使用戶足不出戶而讀天下書,服務半徑由館內延伸到家庭、辦公室乃至全世界。
6結論
總而言之,實現(xiàn)圖書館網絡化的最終目的是與國際接軌,調用世界上所有人網國家的文獻信息資源,達到國際文獻信息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李江慧.高職院校圖書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探索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6(02):45-48.
[2]李穎.基于傳播學視角的移動圖書館發(fā)展趨向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03):109-113+128.
[3]閆爽.圖書館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策略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05):100-101.
[4]冒卓影,肖大威,邵松.突破傳統(tǒng)思維和規(guī)范探討圖書館空間設計[J].南方建筑,2020(01):41-46.
[5]沈偉.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典籍保護傳承中圖書館的功能定位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0,40(02):87-89.
[6]王丹.公共圖書館在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弘揚中的策略研究[J].蘭臺內外,2020(04):46-47.
作者:梁莉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jylw/2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