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巔峰。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jié)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嚴羽《滄浪詩話》曰: 唐人好詩, 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 往往能感動激
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巔峰。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jié)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嚴羽《滄浪詩話》曰: “唐人好詩, 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 往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而這樣的真摯情感抒發(fā)不得不歸功于其特有的高超的情景交融手法。本文僅以《唐三百》中的五絕為例,談談唐詩中的情景交融抒情藝術。
宋代范晞文在《對床夜語》中針對具體的詩作進行了分類,他說:“‘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景中之情也。‘卷簾唯白水,隱幾亦青山’。情中之景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情景相觸而莫分也。”依此,我們將唐詩情景交融手法的類型分為景中藏情,情中見景,情景并茂三類。
首先是景中藏情。詩人集中筆墨全力寫景,不刻意去追求用文字表達何種情感,只刻畫出鮮活的生活圖景,藏情于景,一切都通過逼真的畫面來表達,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顯情深意濃。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全詩安排了兩組意境:一組是聲音,山谷寂寥,聞人語而不見人影,反照的是“靜”;一組是光線,黃昏日光透過密密的叢林葉隙投射于青苔上,反照的是“幽”。
寥寥數語------僅二十個字就將作者情感蘊含其間,詩人采用的是純客觀的白描,看似單純描景,實則其淡然自適的心態(tài)已在字里行間悠然漾出。這體現了唐詩抒情藝術的品性之一,即唐詩藝術情感的含蓄。這與唐詩注重意境創(chuàng)造密切相關, 由此必然帶來情感的隱蔽性。就像這首詩,它運用一連串的“景語”來敘述, 重在描寫風景, 而作者的感情卻是隱蔽的。因而此詩畫面生動, 詩意盎然,作者并未直接抒發(fā)感情, 而是以景以物結情, 感情藏而不露, 很是含蓄。
唐詩藝術情感的含蓄, 往往表現為一種平淡風格。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此詩語言毫無雕飾, 簡樸明白, 淺易如話, 真所謂“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首句以晨醒起, 然后次句寫當時環(huán)境, 后兩句繼寫心中所想。全詩描寫的只是詩人酣眠后初醒時的一個感情片斷。乍一看, 詩人只是客觀記錄了當時的情景, 似以描寫春景為目的。
細品之, 始知詩人表達了對春熱切的愛。其感情發(fā)展曲致婉然, 而終不失天然之趣。這首詩反映了詩人隱逸生活的樂趣, 通過描寫清靜悠閑的境界表達詩人悠閑的心情。再如王維《相思》詩是一首千古傳唱不衰的佳作, 詩風就屬平淡一格。雖充溢著青年的熱情和氣息, 滿懷情思, 然始終未曾直接表白, 而是通過詠紅豆間接曲折地表達出來, 顯得含蓄蘊藉, 耐人尋味, 具有含蓄的藝術美。由此可見,景中藏情式的抒發(fā)真情, 往往形成含蓄的風格特征。這也正是唐詩的絕妙之處,單描景則情溢于言表,一切景語皆情語。就如司空圖在《詩品》中所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其次是情中見景,其目的是營造意境,讓讀者在濃郁的“情”中體悟到清晰的景,體悟到最真摯最濃郁的情,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如李頻的《渡漢江》:“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此詩最大的特點是感情真實,“近鄉(xiāng)”兩句更是詩人此時特有的感受,其中的“怯”字更有點睛之效,一下子將我們和詩人拉近,共同體驗著生活中常有的感受,于是我們也被帶入到詩人的情感中去,畫面一下子浮現眼前-------詩人獨自在外,久久斷絕了家中音訊,眼看著經過了冬天又迎來了春天,已步履蹣跚地靠近家鄉(xiāng)了,卻更加慌怯不寧,躑躅徘徊,身邊來來往往的行人都不敢向他們打聽家中境況,詩人的緊張驚慌神態(tài)歷歷在目。
這種情中見景式的抒情方式妙在直抒胸臆,渾然天成。這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大境界,自然不矯飾。先不說近體詩的平仄對仗等約束,單從情感看,情中之所以能見景,我認為在于作者的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客觀事物以及人的情感都屬自然形態(tài)的東西, 人們按照美的規(guī)律對之進行提煉,提煉的結果如出天然, 無斧鑿之痕,情感的真摯連貫自然能構想出一幅場景。
再者是情景并茂,這是前兩種手法的綜合,抒情與寫景在這里達到了渾然一體的程度。如李白那首廣為傳誦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詩的前兩句寫景。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jié)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xiāng)的孤寂凄涼之情。 而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tài)的刻畫,深化思鄉(xiāng)之情。
“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等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豐富。這首詩體現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另一個重要原則,即煉字。本詩中有很多的字眼,都能達到很好的表情達意之效,以一字而詩韻盡出。
情景并茂的手法中還有先情后景、情景相間兩種,寫法各有千秋。這樣的交融方式往往具有升華主題的效果。景中寓情,情中見景,情和景互相襯托,相映成趣,使主題思想的表達更豐滿,更突顯。
詩歌文學論文范例:詩歌與中國鄉(xiāng)土文學的比較探究
所謂:“詩者,吟詠性情也。”情景交融是中國古典詩歌最重要的藝術手法之一,標志著我們民族基本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巔峰,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在唐詩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上,使情感的表達更含蓄,更耐人尋味。情與景的完美融合,使得詩作中的意境由情隨境生到移情入境再到體貼物情、物我情融的層次,賦予了詩歌靈魂,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蘊藉深遠的空靈意境,使人讀之,回味無窮。這也是唐代成為我國史上詩歌創(chuàng)作最發(fā)達的一個時代之因。
作者:張妙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jylw/2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