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思想材料中找到適合于這個時代的思想意識,中國的歷史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本文主要研討的是三綱五常六倫思想的評價,旨在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三綱六倫五常 我們常?吹揭粋人,他可以在言語行為的
摘要: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思想材料”中找到適合于這個時代的“思想意識”,中國的歷史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本文主要研討的是三綱五常六倫思想的評價,旨在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三綱六倫五常
我們常?吹揭粋人,他可以在言語行為的姿態(tài)和表情中多少地洞察他的想法。 “思想的來源很多,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我們都有數(shù)以萬計的思想”。 賀麟先生說,發(fā)現(xiàn)最新的代精神。 從舊里去發(fā)現(xiàn)新的,這就是所謂的推陳出新。 “推陳出新,知陳出陳,知新出。 ”“知”是很重要的。 這些都是不變的,還有一些在變化。 我們從“知陳”的視角,追溯了三綱五常概念的起源和發(fā)展過程。
社科論文范例: 導師視角下社科類研究生專業(yè)基礎閱讀的思考
一、三綱五倫觀念的開始
(一)三綱
三綱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學,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天下治。 三者反,天下亂”,“則雖然人主不肖,臣也不敢入侵”。 在這里,法家認為君臣、父子和夫婦的關系,是天下治國之三大重要。 即使君主不賢明,做臣子也不得犯下。 在這里,我想要說的是,國家治理和任命賢人,不能僅僅是一個人的主觀而已。 以主觀為基礎,天下便容易出現(xiàn)混亂。 所以要有客觀范式。 君主把臣子讓位,是不宜提倡的。
(二)五倫
在《尚書舜典》中,有“慎徽五典、五典克從”、“敬敷五教”,通常這里的所謂五典五教指的是父義、慈悲、兄弟謙忠恭孝和五種具有倫常性的教育進行方式。 在《左傳文公十八年》中,就提到有“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nèi)平外成”。 這里的解釋明文把“五教”的基本含義一一概括轉化成5種人倫關系。 這個就是最早的五倫了。 到了早在春秋戰(zhàn)國,“齊景公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認為,在處理社會關系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只有在社會中,每個人都能“與他人相處”,國家才能治好這一點。 這里首次出現(xiàn)君、臣,這表明了統(tǒng)治者和百姓不一樣,他們沒有因自己為統(tǒng)治者而享有特別的權利,而是和民一樣。 各人身份、地位均分清楚。 君臣,父子,君臣。 夫婦等人的身份和職責各不相同。 君主就像君主,臣子就像個臣子,父親就像個父子,兒子就像個兄弟,哥哥就像個弟妹,兄長就像個哥哥,這是一致的。 農(nóng)民就像一個農(nóng)民,讀書者要像一個讀書者,工人就像一個工人,商者要像一個商者,道理也是如此。
二、三綱五常六倫的關系
從上面可以看出,五倫的觀念從最初單純民眾的教化逐漸發(fā)展成為政治統(tǒng)治5大常倫理,而在此五大綱中更多地強調(diào)“君臣、父子、夫婦”等關系,并以此為典范,發(fā)展成三綱論。 與賀麟先生一起在《五倫觀念的新探討》中所說的“五倫觀念最基本意義是三綱說,五倫觀念最終發(fā)展的是三綱說。 ”基本相符。 后文還說“三綱說實是五倫觀念的核心,離開三綱而言五倫,則五倫說只是把人與人的關系,方便分為五種,這就是關于人生、社會和等差之愛的倫理學說,沒有傳統(tǒng)或正統(tǒng)禮教的權威和束縛性。 ”由五倫的相對關系發(fā)展到三綱絕對關系。 在我看來,這并不完全支持。
三、三綱五常六倫思想
(一)董仲舒《春秋繁露·正義》
在這里,為了準確形容三者之間的親密關系,董仲舒使用了“合”、“兼合”等兩個字樣。 從這一段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出,所有的一切事物也都是一致的。 “合”二字是象形的數(shù)字,甲骨文象征著盛飯的兩個食器,上蓋為飯的蓋子,下蓋為飯的食器底。 一個再蓋一蓋到底就是一個結合了。 基本意義是聚集; 應該; 和睦; 不違反,一件事與另一件事相應或符合的意義。 事物合而為一,各自為陰陽,但不僅只是相互對立,而是相互融合。 兼的古字形似一只手持兩根禾苗,有同、并的意味。 它的字面意思同樣是“和”,這就是陰陽并不僅僅相對獨立,而事物自身也是陰陽,即有陽、陰。
臣子和君相合,妻子和夫相合,孩子和父親也是一樣的,我中有你,我里面有你,沒有特別強調(diào)某一方的權力或束縛。 而是相互扶持,配合的。 陰道是獨行的。 只有陰道,或者只有陽道,是不能運行和前進的。 “陰陽之二,終歲之一”,兩者合而為一,是整體。 世間的事物從一開始到一直都不獨立,它們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彼此依賴。 只有君無臣,國家才能運作; 只有父子,人類才有基本的道德認識,只有父子沒有妻子,人類才能繁衍生息。 陽前,后陰。 “陽之出,常懸在前而行事; 陰之出,常懸在后守空之處。 ”觀察事物,其表象是它陽面的一部分。
如三個原色在我們的眼睛中,黃色是由綠與紅相迭的顏色組成。 我們不能看到綠和紅,但是并不代表綠和紅兩種顏色,也不能代表黃和紅兩種顏色。 它們之間的地位可以是平等的,也可能是不平等的。 陽為前,陰為后。 這是就一種現(xiàn)象來說。 簡單地說,這里的黃色是它陽面,綠色和紅色是陰面的兩種。 是君臣,父子,夫婦都效仿天下。 取象于陰陽。 陰陽二者,皆出于一。 此是就本質而談。 董仲舒看得很清楚,假定構成世間萬物的基本原子是陰和陽,又以陰陽不同的排列組合,化生萬物,萬物又千差萬別、各不相同。 站在此立場,三綱絕不是單方面的服從。
(二)孔子《孔子家語》
在《孔子家語》,有關于曾參盡孝的故事。 “曰:汝不聞乎? 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 索而殺之,未嘗可得。 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 ”孔子用舜的例子來說明了真正孝是如何的。
以此為例,即使動物也有舔犢之情,天下何能不愛自己兒子的父母? 曾經(jīng)犯了錯誤,父親對他的懲罰不是懲罰,而是對他的懲罰,而是對他的氣頭,有時也很容易做得太過分。 這時就要適時給對方一次機會,站在彼此的角度來說,就是不要讓對方造成大錯。 當父母用棍子懲罰自己的時候,我們的自然反應實際上是想避開的。 為什么說是自然反應,就像饑餓了吃東西一樣。 它不需要去故意思考。 但有時為了有意去做成一件事,即使是一件在自己看來是好的事情,反而違反了自然規(guī)律,釀成大錯。
所以孔子說這不是真正的孝。 “率性之謂道”是最真實的自然反應,但是我們?nèi)艘患尤牒筇斓乃枷氡悴皇锹柿恕?三綱五常的道德理念,是眾多先賢圣人智慧的結晶。 他們從最普通,日常的生活小事中找到大道并給我們留下啟示。 孔子的境界像大海,后來的人把道德觀變成了一個有范圍的概念。 因此,關于父子關系,在我們看來,它是相互作用的,不是一個單方面。 他說:“天子之民,其罪過何在? ”父親為天之子,你也為天之子,失去一切罪過,就應該算在誰的頭上?
(三)《論語》
賀麟先生這樣說:“是說你作為臣者或者是居于臣的一個人,要十分尊重君之事臣理、君名,也許這就是說要忠于君之事,忠于自己的地位職分。 完全對人的名分,盡忠于人的理念,不是一個暴君的終身奴隸。 ”對于這段話,其實有很多解讀的方法,但是根據(jù)后文,遵循賀麟先生的解讀方式,我不完全贊同。 在某種意義上,這就是魯迅先生曾經(jīng)詬病過的一種愚忠孝。 當?shù)赖掠^變成了機械的明文規(guī)定時,道德觀就失去了原來的生機和意義。
我們知道,在論語中孔子弟子問仁時,孔子沒有一次回答是相同的,而是根據(jù)人和情況來說。 戰(zhàn)國末期的荀子主張:“從道不從君,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荀子子道)這與賀麟先生的所說,盡忠于理念、效忠于事的人,以及對自己職位的忠誠性有一定程度上相符。 有一個點我們必須看清,先賢所說的這句話其本質上是什么呢? 他告訴我們,我們不是為了做事而對自己的職位盡忠誠。 事,職分,從來就在那里做了,不需要我們的忠誠。
我們要使自己所做的,使自身成為一份盡職、盡義。 不能說實現(xiàn)五倫思想的方式不好,而是說五倫思想本身就不好了。 我們一直認為,我們一直在建立一個符合預期的群體,并利用集體力量對群體中個人進行影響。 在集體內(nèi)進行教育,強調(diào)群體的榮譽性、責任性,大多數(shù)時候還是以群體的力量來約束個人的行為。 但這里有兩個前提,一是集體的“大我”要求,二是道德的絕對需求。 再是要求“小我”還應該具備自我判斷能力,不要因為方向正確而毫無條件地聽從,喪失了自我思維的能力。
儒家思想是在儒學的觀念系統(tǒng)中,對個人理解的復雜度很高。 首先,儒家個人都是自主主義者,因此,任何一個人的道德意識培養(yǎng)都必須以培養(yǎng)一個自足、自主地人為目標。 第二,儒家個人必定不屬于原子性的范疇。 因為儒家更愿意將社會理解成一個有機的共同體,生活在各種關系的網(wǎng)絡上。 賀麟先生說:中國的五倫觀念特別注重人與人的關系。 由此可以看出,三綱和五倫之間的關系并非絕對單一服從,但也不是個體原子式的絕對自由。 在儒學思想中,國家治理和穩(wěn)定是強調(diào)社會團體必須具有結構秩序的國家思想。 而不是服從少數(shù)的問題。 所以對方朝輝說得舍我,成大了,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而三綱五常中所講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并不是大我與小我,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三綱五常的觀念并沒有像后來人所講的具有強制性和壓迫性,它只是人與人相處時所產(chǎn)生的好的情感,所以先賢將其保留下來,作為警示與模范。 我們知道,儒家向來推崇的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尊老愛幼,君臣之義,友愛兄弟是君子的特質之一。 但做到三綱五倫并不能稱其為君子。 三綱五常是成為君子之后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美好品德,而不是只做到三綱五常我們就都成為君子了。 圣人把握了本質,所以作四書五經(jīng)。 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身智慧,但不是智慧本身。 我們總是執(zhí)著于文字的意義,走進了死胡同,而忘了“人”在此句中想表達的是什么。
參考文獻:
[1]歐陽軍.防治老年性疾病講究“三綱五常”——老年病的防治原則[J].家庭中醫(yī)藥,2020(11).
[2]張經(jīng)緯.存心倫理學視域中的《大學》新詮——以“三綱八目”為中心[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2020(10).
[3]歐陽軍.防治老年性疾病講究“三綱五常”——老年病變的特點[J].家庭中醫(yī)藥,2020(10).
[4]李志紅.《聊齋志異》中的“三綱五常”效應[J].淄博師專論叢,2020(3).
[5]單天罡.“一體多維”視域下“三綱”的再認識[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20(3).
[6]張志建.合法性視域下的董仲舒德教思想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6.
[7][8]郭齊勇.新時代“六倫”的新建構[J].文化發(fā)展論叢,2014(2).
[9]郭齊勇.新時代“六倫”的新建構[J].孔學堂,2014(1).
[10]鄧曉芒.中國道德的底線[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jylw/2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