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人妻,久久三级免费,国模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av动漫

國內(nèi)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網(wǎng)教育論文》 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中的思政教學研究> 正文

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中的思政教學研究

所屬分類:教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1-09-22 10:54

本文摘要:摘要: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化,正確地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有助于宣傳中國形象,傳播中華文化。 本文以中國文化負載詞為基礎(chǔ),探討在英語負載詞的翻譯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設計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設計方案,力求提高學生的對外宣傳能力。 關(guān)鍵

  摘要: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化,正確地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有助于宣傳中國形象,傳播中華文化‍‌‍‍‌‍‌‍‍‍‌‍‍‌‍‍‍‌‍‍‌‍‍‍‌‍‍‍‍‌‍‌‍‌‍‌‍‍‌‍‍‍‍‍‍‍‍‍‌‍‍‌‍‍‌‍‌‍‌‍。 本文以中國文化負載詞為基礎(chǔ),探討在英語負載詞的翻譯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設計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設計方案,力求提高學生的對外宣傳能力‍‌‍‍‌‍‌‍‍‍‌‍‍‌‍‍‍‌‍‍‌‍‍‍‌‍‍‍‍‌‍‌‍‌‍‌‍‍‌‍‍‍‍‍‍‍‍‍‌‍‍‌‍‍‌‍‌‍‌‍。

  關(guān)鍵詞:文化負載詞課程思政翻譯教學

思政教學

  一、前言

  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 因此,高校教育不僅僅是傳授專業(yè)知識,還應具備思想政治功能和意識形態(tài)功能。 秉持以習近平同志提出的高校教育思想路線,高校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專業(yè)課程的教學。 在大學生成長的關(guān)鍵時期,高校教師不僅是文化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領(lǐng)路人。 “課程思政”以課堂教學為手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通過有機融合各類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能夠引入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思政教學論文: 《計算機文化基礎(chǔ)》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二、文化負載詞

  隨著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密切。 語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必然對所固有的語言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會出現(xiàn)許多具有該民族特性的文化負載詞。 文化負載詞是某種文化發(fā)展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體現(xiàn)了各個民族在語言表達方式及習慣上的不同。 中國文化負載詞具有中國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累的獨特的活動方式。 在文學作品、對外宣傳資料、公共標識語、媒體作品等中,存在大量的中國文化負載詞。 在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化過程中,正確地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有助于宣傳中國形象,傳播中華文化。

  三、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現(xiàn)狀

  漢語和英語分屬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存在較大的語言文化差異。 漢英語言中存在詞匯的外延相同,但內(nèi)涵不同; 或者內(nèi)涵相近,但涵蓋范圍有差異,或完全找不到對應內(nèi)涵的現(xiàn)象。 因此,如何正確地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然而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關(guān)注的重點是英語語言及西方文化的傳播,對于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教學重視度不夠。 南京大學從叢教授曾指出:“我國多層次的英語教學,僅僅加強對英語國家的物質(zhì)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各層面精神文化內(nèi)容的介紹,而對于作為交際主體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基本上處于忽視狀態(tài)。 ”同時,學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對于英文特定的文化了解較多,但卻不太了解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例如,他們知道萬圣節(jié)、圣誕節(jié)的英文表達,卻不知道中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七夕節(jié)等的英文表達。 上述現(xiàn)象都反映出外語學習者們對中國文化負載詞的了解甚少,無法實現(xiàn)準確地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更無法做到通過對負載詞的翻譯,弘揚中國文化的作用了。

  四、在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

  新時代下的大學生應該不僅具備人文學科素養(yǎng),還應有綜合文化素養(yǎng),能夠切實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有鑒于此,在文化負載詞的英語教學中應該融入課程思政教學。 此舉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自我文化認同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培養(yǎng)中國文化自豪感。 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理清英漢文化之間的差異,促進文化雙向交流的正常發(fā)展,在與他國文化的交流中平等地對比中西文化,正確地辨別他國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同時,通過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將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識推廣到全世界,使外國友人了解中國文化,感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一)課前導入課程思政理念

  課前,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平臺,例如微信群、QQ群、雨課堂等布置任務,讓學生提高思政學習意識,培養(yǎng)文化自信,強化母語文化身份認同感。 學生在課前,通過自主閱讀漢語文學經(jīng)典作品、查閱新聞報刊、觀看文化介紹宣傳片等做好課堂知識學習的鋪墊,充分熟悉中國的歷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事政治,積累豐富的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綜合素養(yǎng)力。 只有這樣,學生在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時,才能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盡量做到“信、達、雅”,將所了解的中國文化負載詞用英語規(guī)范地翻譯出來。

  例如,針對中國文化負載詞“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可以讓學生提前搜索資料,了解“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是習近平同志在北京APEC會議上的講話,這樣學生了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學習政務類文件,充分了解文化負載詞的含義。

  在此基礎(chǔ)上,當學生需要向不熟悉中國情況的外國友人介紹“一帶一路”時,可以用增詞法詳細介紹Belt指的是”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Road”指的是“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這樣的詳細介紹有助于外國友人了解中國的國際地位,推廣中國大國形象。 也會讓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使命感。 課前導入思政理念的方式通過讓學生自主預習固定文化負載詞的譯文,為課堂學習翻譯技巧打下基礎(chǔ),還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新時代中國的快速發(fā)展,培養(yǎng)主人翁意識,加強民族文化自信度。

  (二)課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

  傳統(tǒng)的英語課教學以傳播知識為主,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為向?qū)W生傳授專

  業(yè)知識與技能,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會得到提升。 但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卻忽略了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教育,造成思政教育與英語課程的脫節(jié)。 長期受英語文化影響的學生缺乏政治敏感度,本土文化缺失,無法對中國文化負載詞做出正確恰當?shù)姆g。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在課堂導入“十分鐘新聞聯(lián)播”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講國家的時事政治,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核心價值觀、時事政治、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內(nèi)容,強化學生的思政意識。 針對有固定英譯文的中國熱點詞匯,采用“師生討論”的方式,進行討論學習。

  例如,有關(guān)中國“龍”的翻譯文一直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在中國文化里“龍”是褒義詞,代表皇權(quán)、吉祥、尊貴等,而英文單詞“dragon”是指“邪惡的有翼怪物”,它象征著擁有可怕邪惡力量的人,如果不考慮文化因素,勢必會將文化負載詞“龍”的含義被錯誤的譯文曲解。 通過學習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翻譯家將“龍”翻譯成“Chinese dragon”或“Loong”。 “龍”的英譯文究竟哪個合適? 通過討論,不僅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譯文表達技巧,還可以通過對比法,強化其中反映的中國風貌,加深學生對中國元素的理解,提升思辨能力。

  教師可以運用批判性、討論性的教學方法,將語言、文化教學與思政教育融為一體,積極推進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教學。 再如,在有關(guān)英語國家風俗的教學內(nèi)容中,用“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將西方文化風俗與中國國的風土文化進行對比,以便學生能有更全面的視角,更國際化的視野去了解中國文化,從而實現(xiàn)正確地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 另外,課堂練習中,當學生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譯時,可以采用“回譯練習法”讓學生將已經(jīng)翻譯好的英譯文再次回譯成漢語,通過對比不同譯文的差異、中英文的差異,從深層次進一步了解文化負載詞的含義,學習翻譯的精髓。

  例如,在翻譯“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時,可以通過討論“臭皮匠”、“諸葛亮”的文化背景,用直譯法翻譯詞語,人名,同時結(jié)合增譯法來解釋“諸葛亮為何人,在中國文化中代表什么含義”(Zhuge,Liang,the master mind in Chinese history),才能將這個俗語的文化負載含義翻譯出來。 在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概念,學生會逐步認識到翻譯是跨文化的意義傳遞活動,翻譯時不應拘泥于語言層面的轉(zhuǎn)換,很多文化負載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內(nèi)涵。 只有在認識自己文化的基礎(chǔ)上,才能以正確的立場和方法來分析所譯內(nèi)容,準確地做好中國文化負載詞的對外翻譯。

  (三)課后設計中融入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需要教師在專業(yè)知識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加強文化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從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導入、課程內(nèi)容、教學方式、課程評價等方面綜合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理念,使學生在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的過程中,既能夠體現(xiàn)詞匯的含義,也對文化背景進行交代,真正達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 因此,在翻譯課后的考核評估中也應融入思政考核的設計。 在考核中,除了翻譯答案是否符合語言正確性這個標準,還應將文化背景性、思想政治性作為考核標準‍‌‍‍‌‍‌‍‍‍‌‍‍‌‍‍‍‌‍‍‌‍‍‍‌‍‍‍‍‌‍‌‍‌‍‌‍‍‌‍‍‍‍‍‍‍‍‍‌‍‍‌‍‍‌‍‌‍‌‍。

  例如,在翻譯“藍印花布公司宣傳材料”、“京劇演出介紹”等材料時,可以既考核學生對語言表達特點、重點要素翻譯等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還要考查學生對“藍印花布”、“京劇”等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背景資料的英文介紹情況,以了解學生的負載詞文化知識掌握程度。 再如,課后作業(yè)中,可以布置練習翻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西方節(jié)日的介紹等材料,讓學生嘗試從歷史、文化、政治等角度分析異同,譯文如果既能做到翻譯效果好,又能體現(xiàn)社會主義特色的、具有正確的政治觀,那么可以評為優(yōu)秀的譯文,為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工作樹立正確的政治導向。 譯文不標準或存在錯誤的,尤其是因為思政認識不足,在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有錯誤的,要進行扣分,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

  五、結(jié)語

  在傳統(tǒng)的高校翻譯課程教學中,教師專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忽略了學生的政治道德素養(yǎng),導致了思政教育與專業(yè)課程的脫節(jié)。 在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教學中適當?shù)娜谌胨颊砟睿怀鏊颊碚摰囊I(lǐng)作用,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關(guān)注本土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更好地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因此,我們有必要將課程思政在高校英語專業(yè)課程中繼續(xù)推進實施,強化高校的育人本質(zhì),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3]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4]劉建良.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教材內(nèi)容的編排設計[J].教學與管理,2009(4).

  [5]羅選民,楊文地.文化自覺與典籍英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5).

  [6]王軍.論以發(fā)展翻譯能力為中心的課程模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8).

  [7]王葉丁.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類英語課程中國文化滲透現(xiàn)狀探微[J].九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20(1).

  作者簡介:陳莉(1978-),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南通職業(yè)大學國際合作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英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網(wǎng):http:///jylw/2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