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本篇文章是由《 現代教育科學 》發(fā)表的一篇教育論文,(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4年,是由吉林省教育科學院、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學術刊物。主要發(fā)表學術理論文章和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的工作研究文章,已成為吉林教育科學研究的窗口和主要陣地,
本篇文章是由《現代教育科學》發(fā)表的一篇教育論文,(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4年,是由吉林省教育科學院、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學術刊物。主要發(fā)表學術理論文章和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的工作研究文章,已成為吉林教育科學研究的窗口和主要陣地,并輻身全國,為繁榮高等科學研究,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摘要: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各有特色,中國高校德育注重理論灌輸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和榜樣示范教育,而西方更為關注隱性教育、宗教教育、心理咨詢教育和環(huán)境整合教育。通過對中外德育方法的比較,本文提出我們要充分借鑒國外德育成功經驗,注重高校德育工作顯性與隱性相結合,同時加強心理咨詢建設,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
關鍵詞:道德教育 方法 比較 啟示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隨著新時期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發(fā)展,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與交鋒日趨頻繁、復雜,這既給我國大學德育的發(fā)展帶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研究國外高校道德教育的實施方法,學習和借鑒國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經驗,吸取其教訓,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專業(yè)教師,進行中外德育方法的比較研究,找出兩者的差距,則是我們借鑒別國經驗、吸取其教訓的有效途徑。
一、中國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理論灌輸教育法
灌輸作為一種德育方法,古已有之。而我們今天所說的灌輸卻是從原蘇聯引進的。列寧在文章《怎么辦》中指出,無產階級要從一個自在的階級變成一個自為的階級,必須經過理論灌輸。他說:“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而社會主義學說則是從有產階級的有教養(yǎng)的人即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的哲學理論、歷史理論和經濟理論中發(fā)展起來的。”他又說:“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1]因此,灌輸成為社會主義德育學說的一項基本原則。在我國,德育的主要途徑就是在高校統(tǒng)一開設各類德育課程,通過政治理論及德育課程的系統(tǒng)教學,向學生灌輸無產階級先進的思想觀念,使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和良好道德風尚,提高其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會公德。
2.社會實踐教育法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教育方針。在理論傳授的同時,學校也組織了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黨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考察等。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內活動,如針對熱點問題組織形勢政策報告,組織有關黨史、黨建的知識講座等、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三下鄉(xiāng)、志愿者活動、紅色旅游、進企業(yè)等,使學生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鞏固他們的學習成果,增強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同時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如舉辦文藝匯演、辯論賽、演講比賽、運動會、文明宿舍評比等活動,陶冶學生情操,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3.榜樣示范教育法
這是指通過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宣傳和示范作用,來感化和激勵受教育者,引起受教育者思想感情的共鳴,繼而潛移默化地促進人們道德觀念的升華,激勵人們效仿榜樣的良好思想情操及為人處事,并使自己逐步提高自我思想道德境界。近年來,社會上涌現出了大批值得學習的榜樣人物,如2004、2005年感動中國中的徐本禹、洪戰(zhàn)輝和2010年中國達人秀的冠軍劉偉,由于這些都是學生同齡人的例子,這些榜樣人物無私奉獻、自強自立精神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也會使我們的道德教育課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二、外國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隱蔽教育法
西方國家采用的德育方法,無論是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還是柯爾伯格的道德認識法,都反對傳統(tǒng)的道德灌輸。高校注重隱性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將德育內容滲透到人文社會學科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傳授科學知識與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結合起來,發(fā)揮各學科對德育的滲透作用。如英國的體育課,通過培養(yǎng)運動員的精神和風格,來指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養(yǎng)成守紀律、勇敢、拼搏、協作、忍耐、公正等品質;法國在法語教學中,不僅讓學生掌握法語語言的基本知識,而且通過分析藝術形象、指導閱讀、評議作文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影響學生的道德情操,熱愛自己優(yōu)美與嚴謹的民族語言。[2]美國高校也注重將道德教育滲透于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中,并常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思考相關的道德問題、倫理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2.宗教教育法
歐美各國由于宗教歷史悠久,宗教文化傳統(tǒng)對現代學校德育方法的運用必然產生影響。如法國雖然廢除了公立學校的宗教教育,但卻允許課外進行宗教教育。美國憲法確立了政教分離的原則,早在1947年就禁止在公立學校直接開設宗教課,但宗教倫理仍是國家的指導原則,作為公民美德的核心內容,許多高校仍然把宗教與德育緊密結合。具體看來,在美國,無論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都處處為宗教提供條件,允許大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到教堂接受宗教教育,不同宗教派別的教堂散落在大學校園里,宗教組織非;钴S。有的大學還設有教士辦公室,隨時接待學生。[3]通過宣傳這些宗教思想,使宗教精神得以內化,傳授了資本主義的倫理道德。
3.心理咨詢教育法
當代西方德育理論,將哲學與心理學作為道德教育的支柱學科。高校教師普遍重視將心理學研究成果運用到德育的實踐中來。在今天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學都設有專門的、相對獨立的心理衛(wèi)生、心理咨詢類機構,這類咨詢機構有固定的編制、有行政撥劃的專項經費和和正規(guī)的工作制度,集中了一批心理咨詢專家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4]美國德育的途徑首先是“課堂教學”。第二是學生輔導中心的“專門輔導途徑”。該途徑主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個別輔導。美國學校心理咨詢機構比較健全,從業(yè)人員素質也普遍較高。美國高校的心理咨詢著眼于個體需要與差異,采用上課、講座、研討會、個別談話等方法來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再如英法等國的許多高校都設有專門獨立的心咨詢機構,負責全校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并在人員組成、活動經費、活動場地上都有妥善的安排,這些機構里有一批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專家全面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咨詢、適應咨詢和障礙咨詢等各種服務,約有一半大學生在四年左右的大學生活中接受過各類心理咨詢服務!4.環(huán)境整合教育法
西方德育一般比較重視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道德認識,提高道德責任感。如美國高校主張采用課程教學形式進行德育滲透的同時,重視學生走向社會,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服務,如募集資金、競選宣傳、環(huán)境治理、為老年人與殘疾人服務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增強對社會和國情的了解,加深對勞動意義和價值的理解,彌補高校教育的不足。同時美國政府與高校也十分注重公共環(huán)境對道德教育的熏陶感染作用,如紐約市有公園1500個,博物館150座,畫廊400間,劇院38家,這些場所集中展現了美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成果,是美國向國民包括學生進行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動教材。
三、中外高校道德教育方法比較的啟示通過以上對中外德育方法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兩者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趨同性,如注重課堂講授與課外活動相結合,通過校園氛圍的建設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等。但我們比較研究的目的更在于取長補短,所以我們應該在堅持自己的特色的同時,不斷吸收國外德育方法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使我國高校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jylw/4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