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藝術人類學的優(yōu)勢就在于其視角的開闊性和多樣性,從藝術人類學的視野去研究樂平古戲臺建筑營造技藝,能夠充分挖掘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審美內(nèi)涵,同時給予民間營造技藝適合的文化解釋。文章對樂平古戲臺建筑營造習俗及建筑形制與裝飾的文化意識進行了深入地
摘要:藝術人類學的優(yōu)勢就在于其視角的開闊性和多樣性,從藝術人類學的視野去研究樂平古戲臺建筑營造技藝,能夠充分挖掘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審美內(nèi)涵,同時給予民間營造技藝適合的文化解釋。文章對樂平古戲臺建筑營造習俗及建筑形制與裝飾的文化意識進行了深入地剖析,樂平古戲臺不僅是樂平民間藝人們的技術與藝術的表現(xiàn),而是貫穿整個營造過程中的多樣化民俗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關鍵詞:藝術人類學;營造技藝;樂平古戲臺
江西樂平被稱為中國古戲臺博物館,也是江南民間戲曲之鄉(xiāng)。樂平古戲臺營造技藝于2006年入選為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于2014年12月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我國當前特別重視地方文化研究、重視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大背景下,不斷地用新的理論和方法,來深入地研究樂平古戲臺及其營造技藝,對特色文化傳承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藝術人類學是一門跨學科的學術研究視野,一種認識人類文化和人類藝術的方法論”[1]。
藝術創(chuàng)作論文:淺談莊子美學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問題
藝術人類學是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藝術,注重在歷史語境中分析藝術,在社會整體觀中認識藝術。因此,研究中不應只停留在藝術品或藝術活動本身的研究,而應將其置于其存在和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研究,探討其所包含的社會文化意義及其在社會中的重要價值。
藝術人類學的優(yōu)勢就在于其視角的開闊性和多樣性,任何藝術都包含有技藝,對技藝的認識角度也是多樣性的。樂平古戲臺是歷經(jīng)千余年的民間傳統(tǒng)建筑藝術,用藝術人類學的視野去審視這一傳統(tǒng)建筑的營造技藝,能夠 充分挖掘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審美內(nèi)涵,同時給予民間營造技藝適合的文化解釋。把樂平古戲臺營造放在具體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看其對自然環(huán)境、宗教、政治、經(jīng) 濟、民俗文化等方面發(fā)揮的社會作用,進而在藝術中剖析社會生活。藝術人類學關注對人的研究,古戲臺的營造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活動,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與其相關的社會各部分的關系,對這一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意義更大,作用更加明顯。
1樂平古戲臺建筑營造習俗
樂平古戲臺是文化的載體,是中國民間鄉(xiāng)土藝術的典范。它不僅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更是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傳遞著濃郁的歷史文化信息,同時,也展示了本土傳統(tǒng)建筑的風貌特征。古戲臺建筑既有對以往歷史的傳承,也蘊含樂平民眾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歷史上樂平村民最為直接的精神愿望和較為世俗的象征文化需求。樂平古戲臺在整個營造過程中,就充滿著許多具有樂平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而且千百年來一直傳承至今。
1.1古戲臺建筑營造的風水習俗
風水習俗自始至終貫穿于樂平古戲臺營建的各個階段。第一,擇址定向。樂平古戲臺的朝向、形式、布局及相互關系都深受風水觀念的影響。樂平歷史上擁有家庭戲臺、廟宇臺、會館臺、祠堂臺和萬年臺等五類古戲臺,但保留至今的主要有祠堂臺和萬年臺,此外還有一種由祠堂臺和萬年臺相結(jié)合的雙面戲臺。祠堂臺依附祠堂而建,自然體現(xiàn)選址意圖。祠堂選址定向十分講究,一般要求注意龍脈和生氣來源。萬年臺是獨立的單臺,大都坐落在村坊中心,臺前有一坪小廣場。其選址時都要請當?shù)赜忻娘L水先生看地,同時要結(jié)合考慮防風、避邪等諸多因素。
第二,選擇吉日。樂平古戲臺在營造過程中,講究時辰的吉兇占卜與禁忌,必須由風水師看風水,選擇備料、開工動土、上梁等諸多黃道吉日,再舉行隆重的開工儀式破土奠基。第三,營造用尺風水。樂平古戲臺營造用尺主要有魯班尺、門尺、丈桿等,風水的觀念也滲透到營造尺度中。其中壓白尺法是古戲臺建筑設計中確定建筑尺度的推算方法。
1.2古戲臺建筑營造的上梁儀式
“上梁指安裝正屋明間棟柱上的脊檁,民間稱棟桁(棟梁)”[2]。具體包括兩個內(nèi)容,即棟梁制備和上梁儀式。棟梁備料中多選用樟木或其他結(jié)籽的樹木,象征著多子多孫的含義。棟梁的木材一般要到周圍鄰村去偷砍,主要是偷砍的時候被發(fā)現(xiàn)了,偷梁的人可以大聲地說:“該罰(發(fā)),該罰(發(fā))”,借“發(fā)”之意。這種偷梁的做法是當?shù)氐牧曀祝粫灰暈樾⊥。棟梁精心制作,略呈彎形,底面用彩漆繪制許多吉祥圖案。第二,上梁儀式。在各種儀式中最隆重的要數(shù)架主梁。主梁上要披紅、上梁時要喝彩,還要按照規(guī)矩拋灑酒果品,供鄉(xiāng)親們爭搶,這不僅是為了喜慶與熱鬧,更主要是歷代相傳,爭搶的人越多,就越人氣、越吉利。開工和上梁除了要舉行隆重的儀式,還要在村中大擺宴席,以示慶賀。
1.3古戲臺建筑落成的開臺習俗
樂平古戲臺落成,首場演出必須“開臺”,亦稱“破臺”。在戲臺中間立一老郎菩薩像,前遮幔帳,兩邊掛刀、劍與弓箭,箭在弦,對著臺下,由小花臉扮魯班,占香三根插老郎神位前,卷紙燃煙,四門熏遍,曰“打火”。“魯班”以尺量臺,每量五下則用斧對空朝下劈三下,捉一事先備好之公雞,捏破雞冠,以血涂老郎神和喜神(演出的娃娃道具)。接著,花臉扮王靈宮,小生扮韋陀,手執(zhí)鋼鞭跳躍作“開霸”狀,站立臺前擺好的八字形兩排互上。觀音緩步出臺,口中念念有詞。須臾,便有由老旦、正旦扮的紅、黑二煞沖出,韋陀王靈宮隨后追趕,將二煞逐下戲臺。繼而“魯班”殺雞,血灑黃表紙,再把雞頭扭翅下置臺上,取鞭炮對準雞身鳴放,雞受驚狂飛亂跳,跳得越高越好,最后藝人們虔誠地拜過老郎菩薩,才各自扮戲。
2古戲臺建筑形制與裝飾的文化意識
樂平古戲臺起源于祭祖娛神的民間信仰,回歸民眾世俗生活的一部分(即:文化娛樂),它是神性與俗性完美融合的產(chǎn)物。古戲臺是古建筑藝術,它的營造技藝則不僅僅是建造的技術與藝術的結(jié)合,而是樂平民間宗教信仰與世俗生活融為一體的一道文化景觀,其建筑形制結(jié)構(gòu)和建筑裝飾的物質(zhì)實體被賦予了復雜的文化意識。
2.1古戲臺建筑營造中的民間宗教信仰文化
樂平古戲臺建筑處處都體現(xiàn)出地方民間宗教信仰特色。首先,戲臺屋頂形制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和硬山頂?shù),如樂港韓家渡戲臺、眾埠界首戲臺等都是硬山頂。歇山頂是廡殿頂和硬山頂?shù)慕Y(jié)合,如后港義芳戲臺就是把明間屋頂抬高做成有高翹角的歇山頂。這些屋頂樣式古樸莊重,屋頂重檐翹角,挺拔勻稱,風姿崢嶸,顯得高大威嚴。同樣,脊飾也是能夠明顯體現(xiàn)戲臺宗教功能的地方,在高厚敦實的正脊和垂脊上做出花紋和鏤空圖案,并配以高大而造型復雜的游龍走獸,以龍、獅、麒麟等瑞獸為題材,這種屋脊的雕飾可以與廟宇、祠堂神殿等建筑的裝飾相比,其等級與華麗程度不相上下。而且,樂平古戲臺和神殿廟宇的脊飾,最為典型一致的是正脊中間的“寶頂”。
瓷瓶寶頂、方天畫戟都是宗教特有的裝飾形式,加上屋脊上高大威猛的脊獸裝飾,往往使人無法分辨整座建筑是神殿還是戲臺。尤其戲臺矗立于鄉(xiāng)野村莊,在田野風光和平實民居中間,更顯戲臺莊嚴雄偉、金碧輝煌,如神居之所。其次,樂平古戲臺斗拱、斜撐、雀替、立柱、柱礎等建筑構(gòu)件也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在斜撐裝飾造型上,戲臺與祠堂、廟宇更接近,多使用龍、獅、虎、麒麟等神靈之獸,使戲臺裝飾透出一股森嚴的威懾之氣,以強化宗教的氣氛。雀替是安在前排檐柱和梁枋之間的一種構(gòu)件,樂平古戲臺大多是鰲魚雀替和屠刀形雀替。
在民間信仰中,鰲魚是龍頭魚身之獸,乃龍九子之一,是鎮(zhèn)水之物。屠刀形雀替有許多佛教、道教的宗教人物和故事雕刻其上。在立柱上,往往雕刻有一條生動具象的龍攀柱而上,這更偏向于神殿建筑的裝飾風格和特點。而柱礎石雕的圖案大多是蓮花式覆蓮的形狀,這與佛教廟宇建筑極為相似?傊,樂平古戲臺裝飾是樂平民間信仰和佛教的完美結(jié)合,是宗教色彩的混合體。
2.2古戲臺建筑營造中的民間民俗文化
古戲臺起源于民間宗教文化,“演戲酬神,自古為然也”以神靈的名義進行,但在演戲酬神活動之時,也是人們聚會娛樂的時候,這就使得古戲臺兼具宗教功能和娛樂功能。娛樂功能造就了古戲臺建筑裝飾的民俗風格和特征,具體體現(xiàn)在三大方面:一是吉祥裝飾紋樣被廣泛運用。在樂平古戲臺裝飾中,采用的吉祥裝飾紋樣的外觀形象與表達內(nèi)容有很多,如:動物紋、祥禽瑞獸、植物紋、人物紋、幾何紋、器物紋、文字紋以及吉祥組合紋樣等。這些吉祥紋樣于古戲臺建筑可以說是無處不在。首先是屋頂上的屋脊、屋瓦、瓦當?shù)?其次是戲臺上藻井、天花、梁枋、柱、斗拱、雀替、門窗等;最后是底部的臺基、柱礎、鋪地等。吉祥裝飾紋樣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的形態(tài)表現(xiàn),是有豐富寓意的,但通常并不直表其意,而是寄意于各種形象之中。
例如,古戲臺裝飾中的牡丹、芙蓉花姿端正,絢麗大方,象征著美好和富貴;蘭花樸素簡潔,有高潔之意;祥云圖案簡潔、舒展、飄逸,有靈動的美感,寓意祥瑞之氣……諧音也是吉祥紋樣寓意在古戲臺裝飾中的常用表現(xiàn)手法。例如壽星騎鹿斜撐,鹿諧意祿,故又稱壽祿撐,寓意壽祿雙全;戲臺斗拱多裝飾蜘蛛圖案,樂平人稱蜘蛛為喜兒,蜘蛛裝飾在斗拱上,寓意喜從天降。方勝紋、卷草紋等圖案符號都有特定的吉祥寓意。
二是民俗氣息濃郁的戲曲人物和故事成為古戲臺裝飾的主要題材。樂平400余座戲臺幾乎座座都有戲曲人物或故事的木雕裝飾,這種裝飾充分展示了古戲臺的場所功能和娛樂功能。民間戲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人物和故事的雕刻裝飾,也給古戲臺打上了深深的民俗文化的烙印,使古戲臺明顯有別于完全的神殿建筑,又不同于一般的民居建筑。其次,使用數(shù)量較多,裝飾位置廣布,每座古戲臺擁有的這類雕刻數(shù)不勝數(shù)、遍布各處。從室內(nèi)游梁、隨枋、三架梁、月梁、搶頭梁、穿插枋、斜撐、雀替、門飾、屏風、窗欞等構(gòu)件,到戲臺上部牌樓各層之間,均有戲曲雕刻,除了木雕還有少許磚雕。
例如,鎮(zhèn)橋滸崦戲臺共有雕刻構(gòu)件150余件,其中戲文人物雕刻就有108件,而且內(nèi)容無一雷同,題材豐富多彩。三是裝飾繁復、充盈,色彩艷麗、熱鬧。張道一先生在《中國民間美術的美學特征》一文中指出:“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真、全、艷、健;在風格和特色上:粗、俗、野、土。”樂平古戲臺也具有這些民間藝術的共性審美特征。一方面它作為神廟戲臺,顯現(xiàn)出高大、威嚴、肅穆、端莊、神秘的神性審美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娛樂功能和民俗文化特點,使其表現(xiàn)出民間藝術熱烈鮮明、喜慶熱鬧、充沛盈滿、夸耀祥瑞的審美特征,具有鮮明的民俗意味。
在藝術人類學的視野下,探究樂平古戲臺的營造技藝,可以極大地豐富人們對古戲臺建筑本身及其營造技藝的認知,同時,對這一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也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傳承的真正主體和主人是民間,是大眾,政府和學者都是為大眾服務的,政府應當為保護和傳承給民間提供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和一定政策和財政上的扶持及引導,學者應當深入民間進行嚴謹?shù)目茖W調(diào)研,發(fā)掘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文化價值和內(nèi)涵,提高民眾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科學的認知,增強自覺保護和傳承的意識和能動性。
受經(jīng)濟社會急劇轉(zhuǎn)型的影響,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新文化的同時,也在消解舊的文化傳統(tǒng)。在此背景下,如何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既不失其本,又能緊隨時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融入現(xiàn)代生活,讓建造古戲臺的能工巧匠在當代現(xiàn)實生活中有用武之地,既能憑借傳承的一技之長服務當代社會,獲取養(yǎng)家糊口的物質(zhì)生活來源,又能在不斷的制作中提高技藝,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在傳承中有新的創(chuàng)造,賦予傳承技能新的生命力,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在樂平新農(nóng)村建設中,如在移民新村建設、新農(nóng)村農(nóng)民娛樂公共設施建設、農(nóng)村宗族祠堂修繕、改建、新 建的過程中,引入古戲臺營造中極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結(jié)構(gòu)布局、磚雕木雕、裝飾手法、匾額楹聯(lián)等營造技藝,并賦予這些傳統(tǒng)技藝、方法新的時代精神,使得新農(nóng)村當代建設中有傳統(tǒng)建筑元素,能體現(xiàn)當?shù)孛耧L民俗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又能讓這些肩負營造技藝傳承的民間工匠有廣闊的用武之地,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新農(nóng)村建設。這既是地方傳統(tǒng)文脈的有效傳承方式,又能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有機結(jié)合,在傳承中保護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方李莉.藝術人類學研究的沿革與本土價值[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01):15-23.
[2]黃續(xù),黃斌.婺州居民傳統(tǒng)營造技藝集[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張振南,暴海燕.長子縣戲曲文物二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樂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樂平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5]張芳霖.贛文化通典·民俗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徐進1,張曉顏2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jzlw/2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