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通過對白鶴灘金沙江大橋主要地質問題分析,確定了以地質調查與測繪、鉆探、聲波測井、電視測井、室內試驗為主的綜合勘察方法,對橋址區(qū)工程地質條件進行勘察,查明了場區(qū)工程地質條件,為大橋設計方案優(yōu)化調整提供了地質依據,目前橋梁已經通車運營,對同類項目
摘要:通過對白鶴灘金沙江大橋主要地質問題分析,確定了以地質調查與測繪、鉆探、聲波測井、電視測井、室內試驗為主的綜合勘察方法,對橋址區(qū)工程地質條件進行勘察,查明了場區(qū)工程地質條件,為大橋設計方案優(yōu)化調整提供了地質依據,目前橋梁已經通車運營,對同類項目的勘察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電視測井;斷層;擠壓破碎帶
0引言山區(qū)橋梁總體設計的核心問題是因地制宜[1],因此查明場區(qū)建設條件,對影響橋梁方案主要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對橋位方案的確定極其重要。由于山區(qū)地形地貌變化劇烈,地面高程落差大,交通條件不利,勘察手段受限,針對主要地質問題對勘察手段優(yōu)化組合,查明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十分必要。
白鶴灘金沙江大橋為白鶴灘水電站配套工程,水電站建成蓄水后,原葫蘆口大橋及連通的S212,S303,S310公路將被淹沒,新建白鶴灘金沙大橋將承擔還建S212,S303,S310公路聯(lián)絡通道,左岸連接四川白鶴灘鎮(zhèn),右岸連接云南巧家縣。主橋采用158m+656m+145m單跨雙鉸鋼桁加勁懸索橋[2-3],大橋懸索錨固體系采用重力錨,橋梁基礎采用樁基礎,以中、微風化基巖為基礎持力層。
地質工程評職知識:地質學家寫哪些專業(yè)論文
1工程地質條件概況
1.1地形地貌工程場區(qū)位于云貴高原西北、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基本地貌類型為侵蝕褶斷高山~中山,金沙江深切形成了高山~中山峽谷地貌。工程區(qū)左岸為大涼山山脈東南坡,岸坡走向近SN向,山體雄厚,地形呈陡緩相間的臺階狀,高程870m以上地形較陡,坡度約30°;右岸為藥山山脈西南坡,岸坡走向近SN向,為陡坡地形,整體坡度約45°,局部近乎直立;坡頂為走向NE的山脊,地勢北高南低。谷底水面高程約646m,白鶴灘水電站正常蓄水后水位825m。橋面高程852m。
1.2地質構造工程區(qū)位于四川西南和云南東部接壤的部位,是康滇地軸(川滇臺背斜)和上揚子臺褶帶(滇東臺褶皺)兩個二級大地構造單元的過渡地帶,構造形跡以斷裂構造為主,褶皺次之,主要斷裂構造帶按走向分為SN,NE和NW向三組,褶皺構造軸向以近SN向較發(fā)育。工程區(qū)附近主要發(fā)育有以下3條區(qū)域性大斷裂:
1)則木河斷裂帶[F5]。該斷裂北起西昌盆地西緣,向東南經普格、寧南,止于金沙江邊葫蘆口,全長約130km,距橋址最近距離約2km。斷裂總體走向N30°~40°W,傾向NE,為陡傾的左旋走滑斷層。該斷裂北段全新世以來強烈活動,沿斷裂帶多處發(fā)現(xiàn)切割晚第四紀和全新世地層的剖面,地貌上,橫切斷裂的水系及其階地同步左旋位移、斷裂槽地、斷層陡坎屢見。過寧南盆地后,該斷裂活動性逐漸減弱,在謝家壩一帶,斷裂控制了晚更新世的沉積,但上覆全新世地層未見變形,表明該斷裂在近場區(qū)全新世以來活動性微弱。
2)涼山南北向構造帶[F6]。涼山南北向構造帶是古老的康滇地軸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普雄河斷裂F6-1、布拖斷裂F6-2、四開-交際河斷裂F6-3等,其中距工程區(qū)最近的是四開-交際河斷裂,距橋址最近距離約8km。根據斷裂展布及其活動特征,該斷裂帶分為左階錯列的南、北兩段,北段局部地方有全新世早期活動的跡象,南段地貌上為線性谷地,騎騾溝一帶金沙江三級階地未見變形,其最近活動時期為晚更新世。
3)小江斷裂帶[F11]。小江斷裂北起巧家一帶,與NW向的則木河斷裂相接。在巧家一段走向北NW,傾向西,東川東南走向近南北,傾向西。斷裂早期以擠壓活動為主,自晚第三紀以來,斷裂活動的力學性質轉變?yōu)榧羟凶呋筒町惿祷顒樱殡S這種力學性質的轉變,其幾何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在早期擠壓呈波狀轉折的地段斷裂多不連續(xù),形成明顯的走滑錯列結構。橋址范圍內無主干斷裂及分支斷裂通過,橋址不存在活斷層影響。
1.3地層巖性
工程區(qū)第四系坡殘積及崩坡積土為含礫粉質黏土及碎石土,基巖為古生界寒武系。1)第四系覆蓋層:第四系含礫粉質黏土及碎石土,主要分布山前緩坡地帶,厚度3m~5m。2)基巖:基巖為寒武系下統(tǒng)粉砂巖、細砂巖及炭質頁巖,巖面起伏較大,與山體起伏基本一致,基巖主要為古生界寒武系下統(tǒng)粉砂巖、細砂巖及炭質頁巖,巖石物理力學性質較好,為樁基礎良好的基礎持力層。
2存在主要地質問題及勘察方法
場區(qū)主要不良地質為斷層,擠壓破碎帶,巖體卸荷形成的拉裂破碎,以及可能存在的深層軟弱結構面,對岸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影響著墩位的選址?辈旆桨覆捎弥饕轻槍τ绊懝こ探ㄔO重點地質問題,采用地質調查與測繪、鉆探、聲波測井、孔內攝像、室內試驗勘察手段,達到查明影響岸坡穩(wěn)定的因素。
2.1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沿橋軸線縱向兩岸谷坡約500m以及橫向橋位上、下游各500m,進行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1∶1000~1∶2000),主要調查橋墩處斷層、擠壓破碎帶、節(jié)理裂隙及卸荷帶。
2.2鉆探主要采用工程地質鉆探手段,查明橋墩處基巖埋深與巖面起伏形態(tài)及地層巖性,查明深層軟弱結構面,取樣測試各巖層抗壓強度,為橋梁樁基礎、錨碇基礎選擇合適持力層。橋塔基礎采用12根2.5m鉆孔灌注樁基礎,采用分離式承臺,設計為端承樁。塔墩布置4個鉆孔,分別位于塔墩4個角樁,錨碇按角點布置,布置4個鉆孔,引橋每墩布置1孔,位于橋墩中心位置。其中主塔墩鉆孔進入中、微風化基巖不少于15m,引橋墩(臺)鉆孔進入中、微風化不少于8m,橋臺及錨碇鉆孔進入中、微風化基巖不少于5m。
2.3波速測試波速測試包括縱波測井和橫波測井,計算巖體動彈性模量、動剪切模量和泊松比等參數(shù),評價基巖巖體完整性,每個主塔、錨碇各布置2孔。
2.4孔內數(shù)字攝像數(shù)字式全景鉆孔攝像是一種新型的、直觀的、數(shù)字化的測井技術手段,能夠準確地反映地下巖層的原始狀態(tài)[4],用于觀測的巖體節(jié)理裂隙、構造跡象、主要巖層結構面以及斷裂破碎帶等,并對其進行分析和統(tǒng)計,評價巖體完整性及裂隙節(jié)理發(fā)育、軟弱夾層性質特征。主要在主塔和錨碇位置鉆孔進行孔內數(shù)字攝像。
2.5室內試驗黏性土:一般黏性土主要作常規(guī)物理力學試驗;砂類土和碎石類土:主要做顆粒分析;巖石:主要做密度、含水率、吸水率試驗和軟化系數(shù)等物理性質實驗和巖石飽和、天然、干燥單軸抗壓強度試驗,軟弱夾層加做抗剪強度試驗。
3主要地質問題勘察成果
3.1斷層
本次通過地質調查與測繪、鉆探、電視測井成果發(fā)現(xiàn)了7條小規(guī)模斷層,斷層在岸坡上形成陡坎,與略順坡向的巖層面構成臺階狀地形,其中f1,f3與J1擠壓破碎帶構成不穩(wěn)定塊體,對橋墩穩(wěn)定性影響較大。
3.2擠壓破碎帶
野外地質測繪在基巖內多處可見擠壓破碎現(xiàn)象,由于工程區(qū)巖層軟硬相間,破碎帶或順層緩傾,或陡傾,帶內物質為雜亂無章,軟硬不均,對工程影響較大主要J1擠壓破碎帶,可分為3條小型破碎帶。
3.3巖體卸荷
根據地表測繪所見,岸坡上走向N30°~45°W斷裂發(fā)育,且延伸較長,在岸坡上常形成連續(xù)分布的陡坎,與層面構成陡緩相間的臺階狀地形,根據左岸地形地質條件分析,左岸坡橋址附近不存在強卸荷巖體。右岸卸荷特征為巖體的松弛、拉裂,主要由于岸坡陡峻,巖性軟硬相間,在河谷下切、應力釋放過程中,軟弱巖石塑性變形較大,導致堅硬巖石拉裂破碎。卸荷帶特點表現(xiàn)為卸荷深度自上而下較均勻、卸荷強度隨深度減弱,因此卸荷帶對墩位影響不大。
3.4主要地質問題分析
通過對斷層、擠壓破碎帶分析,其中f1,f3位于主塔橋位處,與J1擠壓破碎帶,組合形成不穩(wěn)定塊體,水庫蓄水后,結構面抗剪強度降低,對橋墩穩(wěn)定性產生不利影響,設計根據地質勘察成果對主塔位置進行了優(yōu)化調整,避開不穩(wěn)定塊體。
4結語
白鶴灘金沙大橋勘察通過場區(qū)主要地質問題斷層、擠壓破碎帶、卸荷的分析,確定了以地質調查與測繪、鉆探、物探、室內試驗為主的綜合勘察手段,物探采用聲波測井和孔內數(shù)字攝像手段,查明了場區(qū)工程地質條件和影響主塔的不良地質體,設計根據地質資料進行了優(yōu)化,確保橋梁的安全。
1)山區(qū)地形、地貌劇烈變化,不良地質體如滑坡、斷層等發(fā)育,交通不便,橋梁建設條件受限,因此查明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對橋梁墩位、跨度的確定極其關鍵。2)山區(qū)橋梁勘察應根據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因地制宜制定勘察方案,采用多種勘察手段,解決主要地質問題,尤其重視地質調查與測繪在滑坡勘察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奉民.關于山區(qū)高速公路橋梁勘察設計技術的思考[J].公路交通技術,2013(3):74-78.
[2]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葫蘆口大橋施工圖設計文件[Z].武漢: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限公司,2013.
[3]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葫蘆大橋及接線工程詳勘工程地質報告[R].武漢: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2013.
[4]袁曉彬,王傳寶.井下電視測井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的運用[J].中國水運,2009,9(2):150-151.
作者:王輝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jzlw/29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