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海珠濕地原是廣州城市中央的萬畝果林,是海珠生態(tài)城的核心;跐竦匾黄陲L格過于人工化,通過分析簡單保留單純果林的現狀問題,海珠濕地二期提出尊重場地獨特肌理,以微改造、少干預的生態(tài)修復理念,通過連通水系、調清活水、規(guī)劃交通、修復生境、豐
摘要:海珠濕地原是廣州城市中央的萬畝果林,是海珠生態(tài)城的核心;跐竦匾黄陲L格過于“人工化”,通過分析簡單保留單純果林的現狀問題,海珠濕地二期提出尊重場地獨特肌理,以“微改造、少干預”的生態(tài)修復理念,通過連通水系、調清活水、規(guī)劃交通、修復生境、豐富植被等方式,為鳥類、魚類、兩棲類、昆蟲等動植物營造良好的棲息地,提升生物多樣性。此外,利用果園活化都市農業(yè)景觀,利用濕地滿足市民對科普、休閑的需求,適當配套觀鳥屋、觀鳥塔、園路、橋梁等設施。
關鍵詞:海珠濕地;生態(tài)修復;微改造少干預;保護;生物多樣性
海珠濕地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東南部,總面積1100hm2,原是萬畝果林,現是廣州“南肺”、海珠生態(tài)城的核心,是城市中央大型國家濕地公園,具有典型嶺南水鄉(xiāng)和果基魚塘農業(yè)特色[1];跐竦匾黄诮ǔ娠L格過于“人工化”的公眾評價,在打造海珠生態(tài)城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海珠濕地其余地塊保留的大片單純果林成為棘手問題。通過分析現狀問題,提出生態(tài)修復的理念和方法,把海珠濕地二期營造為以修復果林濕地為主,集生態(tài)濕地、科普休閑、都市農業(yè)于一體的城市中央世外桃源。
1基地現狀調研
1.1項目概述
海珠濕地二期位于石榴崗河以南、新光快速以東,華南快速以西、青山大圍以北,南環(huán)高速、南丫圍涌橫穿其中,占地175hm2。在海珠國家濕地總體規(guī)劃中,海珠濕地二期屬于宣教展示區(qū)和合理利用區(qū),現場有果林、河涌、排灌渠、基塘、機耕路。周邊的海珠湖是雨洪調蓄與濕地生態(tài)相結合的示范工程,濕地一期作為入口綜合服務區(qū)是交通便利的市民休閑濕地公園。海珠濕地二期比一期和海珠湖少了一份城市的繁華,多了一份自然的回歸。
1.2各因素調研評價
1.2.1果林調研評價
基地物種相對單一,果林以荔枝Litchichinensis、龍眼Dimocarpuslongan、黃皮Clausenalansium、楊桃Averrhoacarambola為主,生產性果樹數量達60%以上。2012年土地收歸國有,一部分土地已開發(fā)為海珠湖和濕地一期,農民不再進行耕種。此后,果林病蟲害嚴重,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等外來物種入侵。物種單一、種植密集、營養(yǎng)匱乏使果林逐步失去自我演替的功能,林業(yè)專家根據林業(yè)生態(tài)演替規(guī)律評估[2],在這種情況下,5~10年萬畝果林將會自然衰退。
萬畝果林能凈化空氣、調節(jié)氣候、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有重要生態(tài)價值,隨著城市的發(fā)展,生境衰退的果林正面臨著或保留或改造的選擇。研究表明地帶性天然林在水源涵養(yǎng)、固碳、氧氣釋放、養(yǎng)分保持、土壤侵蝕減少等方面都遠優(yōu)于現狀果林,比單一果林的生態(tài)效益高2~4倍。有選擇地保護和改造成天然林,恢復生物多樣性才是萬畝果林的出路。
1.2.2水系調研評價
基地水資源豐富,周邊水系包括石榴崗河、土華涌、南丫圍涌等,水系下接珠江后航道,是典型的潮汐河流。場地內部新圍涌縱向貫通南北,由于果樹是排列式種植,因此場地水系縱橫,普遍存在排澇設施標準低,水利設備老化,河涌縮窄、填埋,周邊水質污染,排灌渠淤塞積水等問題,造成區(qū)域水安全受威脅[3]。農業(yè)專家研究表明,眾多的排灌渠積水長期浸泡樹根,會導致果樹生長不良[4]。要讓植物生長良好,務必疏通場地內部水系。每日潮汐變化在南丫圍涌邊形成自然灘涂,其內魚、蝦、蟛蜞會招引一些候鳥覓食。動物科學專家在現場建議,如果能擴大灘涂,生物多樣性將得到豐富。
1.2.3場地其他因素調研
基地建設制約因素較復雜。基地外部交通便捷,多條城市快速路可達邊界,內部為寬僅1~2m的機耕路、土路和一些水泥板橋。土華涌和南丫圍涌把場地分隔成3個地塊:北部地塊被華泰路和環(huán)城高速貫穿,高速路下僅有3個涵洞,限制南北園路貫通線路;東部地塊緊鄰華南快速,高速路帶來持續(xù)的噪音和廢氣;南部地塊緊鄰青山大圍,其內一條寬3m、東西向的便道底下是天然氣管和自來水管。
1.3保護與更新并舉的修復設想
基于場地內佳果、河涌、機耕路、灘涂、橋、候鳥、魚組成獨特的景觀風貌,提出保護與更新并舉的修復設想:保護長勢好的果林,去弱存強,優(yōu)化品種,延續(xù)果林脈絡;水系整治遵循自然原生性、連通性、減少污染原則,疏通水系,修復生境,監(jiān)控水質,營造復合生態(tài)景觀林,形成可持續(xù)、低成本的自我循環(huán)生態(tài)系統(tǒng);遵循場地的肌理布置基礎設施,盡量減少基建工程對生境的破壞。
2海珠濕地的場所肌理
2.1果林濕地的核心景觀特征
果基魚塘是嶺南水陸互相作用的典型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將低洼易有洪患之處挖成池塘飼養(yǎng)魚類,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圍成為果基。其廣泛應用在珠三角地區(qū),尤其于萬畝果林集中呈現,成為海珠濕地獨特的景觀基底。后來有學者歸納稱為“垛基果林”。
2.2潮汐濕地的獨有水文生態(tài)
海珠濕地位于珠江潮汐河網地區(qū),是典型的三角洲城市湖泊與河流濕地類型,獨特的不規(guī)則半日潮為果林提供新鮮水源,豐沛的活水經濕地凈化后回流珠江。其內河網縱橫,形成獨特的河涌、溝渠和果林交錯鑲嵌的復合水生態(tài)系統(tǒng)。
2.3魚鳥天堂的季相生境基底
海珠濕地位于國際候鳥遷徙的重要路線上,縱橫交錯的河網和幽深恬靜的果林為魚鳥營造濕地生境基地,使海珠濕地成為鬧市中心魚鳥天堂,并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qū)內招引候鳥的南沙濕地和香港米埔濕地的重要補充。
2.4尊重場所的獨特肌理
應尊重場地的嶺南佳果和潮汐河涌濕地的獨特肌理,利用潮汐和垛基,適當填挖果林排灌渠,修復灘涂、水塘、河灣、林下等生物棲息地,達到招引候鳥的效果,并在適當隱蔽的區(qū)域建觀鳥科普設施,營造水網縱橫、果基密布、百鳥翔集、野趣盎然之“綠洲”[5]。
3生態(tài)修復理念
海珠濕地二期規(guī)劃設計提出“微改造、少干預”的生態(tài)修復理念,通過連通水系、調清活水、修復生境、豐富植被等方式,為鳥類、魚類、兩棲類、昆蟲等動植物營造棲息地,提升生物多樣性。同時,利用濕地滿足市民對科普、休閑的需求,適當配套觀鳥屋、觀鳥塔、園路、橋梁等設施。
3.1最大限度保護和修復果林濕地肌理
現場踏勘評估每一片果林的生長勢、姿態(tài)、病蟲害、外來入侵干擾情況,初步劃定果林分區(qū)。果樹生長良好的劃為保留區(qū),地形水系和植被均不變,保持果基形態(tài),如土華涌南岸果樹成蔭的“老樹園”;局部長勢不良的果林劃為優(yōu)化區(qū),可以考慮局部間種新植物,適當調整地形水系,強化果基濕地;對衰退嚴重的果林劃為清理區(qū),堆坡植林,開挖灘涂。通過疏通河涌,開挖水域、修整岸線、優(yōu)化果林的排水系統(tǒng),在不大改變場地水陸肌理的情況下,實現濕地內部灘涂、水塘、溝渠與珠江水的潮汐貫通。
3.2合理利用開發(fā)濕地科普教育功能
在生境修復最核心的區(qū)域以隱蔽的手法完善科普服務設施,把人對果林濕地的干擾降到最少,所有的觀鳥設施、步行徑、休息廊設施,都以最小體量存在感來建設。觀鳥建筑、木棧道結合灘涂、河灣、生物多樣性展現選點布置,廁所采用太陽能和一體化降解技術,減少場地管網鋪設。
4總體規(guī)劃
海珠濕地二期以“孕育、共生”為主題,突出“賞果、觀林、清水、拾趣”,通過修復濕地和提高生物多樣性,提升場地的生態(tài)、科普、休憩價值。
4.1植物多樣性規(guī)劃
從植物群落的生態(tài)結構出發(fā),豐富濕地植物種類,包括各種耐濕的園林綠化植物、抗逆性強的水生植物。構建自然濕地植物群落,結構多樣而穩(wěn)定,并能吸引野生動物,成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之地[6]。依托生態(tài)果林基底,在保留區(qū)和優(yōu)化區(qū)豐富都市農業(yè)景觀,規(guī)劃百果園、百草園、百花園、百蔬園、百樹園。
4.2水系與豎向規(guī)劃
水系規(guī)劃結合現有植物清理區(qū)與優(yōu)化區(qū),通過挖低現狀地勢較低區(qū)域引水,拓寬土華涌兩岸自然漫灘,形成大小、深淺變化的灘涂濕地。規(guī)劃拆遷廠房建筑,中心開挖湖泊,形成湖、島、堤、溪的人工濕地。新圍涌筑南閘、北閘控制水位,降低內湖的水位,保護現有果樹,并形成淺水湖灘作為生物棲息地。開挖的土方往南環(huán)高速公路兩邊堆坡,種植生態(tài)林隔音屏障,減弱高速路對濕地的影響。明確濕地保護的邊界,開挖界河分隔城中村與濕地。
4.3交通規(guī)劃
園路系統(tǒng)擯棄自由曲線的設計手法,直接利用原有機耕路網進行改造,減少基建破壞,保持場地肌理,連接景觀節(jié)點;局部架橋、木棧道,并利用高速公路的涵洞連通南北地塊,完善場地內的道路系統(tǒng)。受農用地性質限制,瀝青園路寬不超4m,石材平臺不大于300m2。土華涌兩岸設置游船碼頭,增添水上游線。規(guī)劃兩條精品科普路線—水上觀鳥游和路上果林觀鳥游,以及兩條公眾休閑游線—自駕車到達的環(huán)線游和公交到達的單向游。遠期將與海珠湖的游船線、周邊城市綠道體系貫通,形成水陸多條游線。
5設計策略
5.1生態(tài)修復
生態(tài)修復的工作是營造生物棲息地。充分利用珠江潮汐的特征,營造灘涂濕地吸引候鳥,豐富場地的野生動物群落,種植豐富的鄉(xiāng)土植物,實現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發(fā)展。
5.1.1恢復水系統(tǒng)
通過河道清淤、新辟河涌、新建過路涵箱、修復重建水竇等水利手段,優(yōu)化場地內的排水系統(tǒng),并實現濕地與外河涌的調水補水,將豐沛的潮汐水引入濕地,經過濕地凈化后匯入珠江,依靠潮汐的特點使死水變成活水,使生態(tài)系統(tǒng)實現自我維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環(huán)[7]。
5.1.2棲息地設計
以自然式駁岸,營造不同水位變化的水岸,并削緩排灌渠的駁岸坡度。同時,動物科學專家建議用動物恢復的理念營造灣、灘、塘等環(huán)境,如保持長期水深30cm以下的灘涂環(huán)境是良好的生物棲息地;有適當密集草叢的水灣能成為動物的庇護地;水深60cm的灘涂適合水鴨水禽;塔型樹林和河灘的環(huán)境能吸引鷺鳥棲息;石榴崗河咸淡交界的潮水可以吸引海鷗等。
5.1.3種植濕地鄉(xiāng)土植被
種植蘆竹Arundodonax、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池杉Taxodiumdistichumvar.imbricatum、水竹芋Thaliadealbata等濕地植物,通過植物恢復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提高濕地凈化功能。結合植物的花果四時變化,種植開花喬木和漿果類植物。
5.1.4動物招引
海珠濕地鳥類以留鳥為主,遷徙鳥以冬候鳥為主,夏候鳥較少。劃定海鷗涌、林鳥區(qū)、灌草區(qū)、野鴨區(qū)、鷺鳥區(qū)、大雁區(qū)等保護區(qū)域[8],以營造淺灘灘涂、種植食源植被、懸掛孵育鳥巢等自然生態(tài)方式,營造棲息生境招引動物。也通過外放實驗,養(yǎng)殖兔、鴨、魚等。
5.2活化都市農業(yè)景觀
百果園是荔枝、黃皮、龍眼、人心果Manilkarazapota、杧果Mangiferaindica、洋蒲桃Syzygiumsamarangense等嶺南佳果的采摘園。在百花園內利用荒地及荒廢的渠道種植草花地被,分區(qū)種植開花喬木植物,形成四季賞花的花境。百蔬園是優(yōu)化原有菜田,提供游人參與耕作、采摘、垂釣等休閑活動的農田斑塊。活化都市農業(yè)還要依靠聘請當地農民回歸到經過重新分區(qū)的休閑農作場地中工作,讓缺乏管護的果園恢復生機。參與多元化的農事活動成為海珠濕地特有的休憩內容。
5.3建設科普配套服務設施
海珠濕地二期的科普配套圍繞觀鳥功能和果園元素進行設計。土華涌兩岸的河灘、池塘設置觀鳥設施,使游人能近距離觀察野生動物。大雁觀鳥屋、河灘觀鳥屋、水鴨觀鳥屋、鷺鳥觀鳥塔的設計以“藏”為主,用荔枝核色的木格柵外立面和百葉式觀察窗,使觀鳥屋與林木渾然一體,達到“人來鳥不驚”的效果。
大雁觀鳥屋靠近濕地南門,為三層建筑,造型似俯沖向前的飛雁。通過無障礙斜坡架空木棧道直達第2層,棧道一側封板降低游人干擾;第3層是外傾式東北向大景窗,可在此仰望大雁南飛,俯瞰土華涌兩岸果林濕地。河灘觀鳥屋選點在兩河交匯的半島上,為三層六角形木屋,取名“合流津”,是觀察各種水鳥退潮覓食的最佳景點。
觀鳥平臺整層六邊用木板封閉,形成密室效果,僅留空座位上眼視高度的一塊板可窺視河灘。每當傍晚百鳥歸巢,這里不僅能觀鳥,在密閉的空間聽鳥聲環(huán)繞,效果奇妙。水鴨觀鳥屋選點果林溝渠密布的灘涂區(qū)深處,因為林木、草叢、水溝是野鴨覓食、戲水的生境。建筑為兩層方形盒子木屋,平開窗,戶外樓梯用橫向木格柵圍蔽。鷺鳥觀鳥塔位于土華涌北岸灘涂區(qū),四面臨水,為四層六角形塔樓,茅草屋頂,立面做豎向木格柵,經實踐確定其高度為12m,作為全園制高點,遠眺全園、近賞灘涂。
休憩服務設施以低調樸素、現代簡潔的造型為主,充分利用場地的材料打造景觀文脈細節(jié),如把荔枝木的切片作為建筑外立面裝飾;利用耐候鋼鏤雕候鳥剪影景墻;提煉“海珠瑤溪二十四景”的來鷗閘和合流津;濱水木棧道游覽區(qū)的“芳渚異彩”,以及由木棧道深入引鳥灘涂區(qū)至主觀鳥塔的“蘆花虬徑”。
6結語
海珠濕地二期于2014年初步建成,與海珠湖、濕地一期連結,面積共約367hm2。通過濕地生態(tài)修復、活化都市農業(yè)景觀、建設科普服務設施的策略保護、修復和利用海珠濕地。修復的成效逐年顯現,有研究記錄,至2015年,在海珠濕地共記錄到鳥類77種,鳥類種類及群落數量均逐年增加,表明越來越多的候鳥將海珠濕地作為繁殖和越冬地[8]。除了鳥類還有各種魚類、爬行類、兩棲類動物、昆蟲等組成穩(wěn)定的野生動物群落。項目設計獲得2017年全國優(yōu)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yè)獎園林和景觀工程設計專業(yè)一等獎。
生態(tài)修復手段和濕地的建設為萬畝果林未來的三期、四期地塊開放利用提供了可行的策略,項目組將持續(xù)研究生境的發(fā)展,優(yōu)化修復手段,把海珠濕地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qū)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創(chuàng)新窗口。
參考文獻:
[1]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guī)劃[R].云南:西南林業(yè)大學,2012.
[2]劉人維.談林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與重建[J].科學與財富,2012(10):212.
[3]李麗嬌,陳小茹.廣州海珠濕地二期水系整治實例分析[J].廣東水利水電,2015(12):55-57.
[4]郭盛暉,司徒尚紀.農業(yè)文化遺產視角下珠三角;~塘的價值及保護利用[J].熱帶地理,2010,30(4):452-455.
濕地論文投稿刊物:《濕地科學與管理》(季刊)創(chuàng)刊于1992年,由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主辦。本刊定位于濕地學科領域的綜合性期刊,旨在宣傳國家濕地保護理管理的方針政策,交流濕地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探討濕地保護理與利用的途徑和措施,普及濕地的功能與作用。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nylw/22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