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道德理論是關于具有道德完整性的人的理論,它的任務是去尋求使人在不同方面具有道德重要性的各種可能性,而這一任務面臨著專業(yè)化的挑戰(zhàn)。社會的專業(yè)化要求個體將自身的人力資源專門化到有限的領域中,結果就無法從事所有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并由此
〔摘要〕道德理論是關于具有道德完整性的人的理論,它的任務是去尋求使人在不同方面具有道德重要性的各種可能性,而這一任務面臨著專業(yè)化的挑戰(zhàn)。社會的專業(yè)化要求個體將自身的人力資源專門化到有限的領域中,結果就無法從事所有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并由此獲得自身的道德完整性。
現(xiàn)代社會試圖通過一個分工—協(xié)作體系來解決這一難題,但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分工體系變異為了分隔體系,結果把所有人都變成了道德上不完整的人。在社會專業(yè)化不斷加深的趨勢下,社會需要承擔個體的再專門化成本,當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游弋在分工體系中時,社會就將變?yōu)橐粋合作體系。其中,每個人都完全基于道德判斷來做出專門化和再專門化的選擇,并通過這種選擇來實現(xiàn)其道德完整性。
〔關鍵詞〕道德完整性,道德重要性,專業(yè)化,分工協(xié)作
在某種意義上,道德理論是關于具有道德完整性的人的理論,它的任務是去尋求使人具有道德完整性的各種可能性。在這里,所謂具有道德完整性的人,可以被理解為具有道德重要性,并且不僅在某個方面,而且在多個不同的方面都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人。
就此而言,我們可以區(qū)分道德理論的三重任務:其一,它必須為道德的人確立某種一般性標準,如將道德的人定義為“總是以道德理由來驅動自己的人”或“可以被道德理由說服的人”,從而為人去追求成為具有道德完整性的人提供內在的驅動力;其二,它必須確立行為之道德重要性的衡量尺度,讓人能夠通過去做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而成為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人,從而為人追求成為具有道德完整性的人提供外在的實現(xiàn)機制;其三,它必須探索使人能在盡可能多的不同方面具有道德重要性的可能性及其實現(xiàn)途徑。
否則,如果所有人都只是在某個或某些有限的領域才具有道德重要性,而在更廣闊的生活空間中都只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存在,那么他們就不僅不是具有道德完整性的人,而且可能處于嚴重的依賴狀態(tài)之中。傳統(tǒng)上,道德理論主要關注前兩大任務,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但在第三項任務上,道德理論面臨著一項重大的現(xiàn)實約束,這就是社會的專業(yè)化。專業(yè)化是社會進步的基本途徑,同時,專業(yè)化又要求人們將自身的人力資源投入到有限的事情上,由此就造成了一種緊張,使得社會的專業(yè)化程度越高,人們就越難以從事不同的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情,越難成為具有道德完整性的人。在社會的專業(yè)化水平與人的道德存在之碎片化程度間的對立日益尖銳的今天,尋求消除這種緊張之可能性成了道德理論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專業(yè)化時代的道德難題
如威廉斯所說,“倫理學理論總得從某個地方開始”[1],而提出“人是一種具有道德重要性的社會存在”這一假設就可以成為一種實踐性的道德理論自我建構的起點。這一假設兼具倫理理論與社會理論的成分。
在倫理理論方面,它認為對人是否具有價值的衡量表現(xiàn)為他能否被認為具有重要性,而且個人價值的核心要素在于其道德層面而非其他層面上的重要性。在現(xiàn)代語境中,道德判斷需要以相應的理性能力為支撐,而在人們的理性能力客觀上存在差異的條件下,如何證明每個人都具有同等的道德重要性就成了平等主義道德理論面對的一大難題[2]。
無論如何,這一假設強調了道德是衡量人之價值的基本維度,無論是要實現(xiàn)個人價值還是社會價值,本質上都是一項道德事業(yè)。在社會理論方面,這一假設強調了人之道德重要性的社會屬性,即個人只有通過參與社會交往才能證明和實踐其道德重要性,同時,社會也需要提供相應的途徑來讓個人得以證明和實踐其道德重要性。說人具有道德重要性意味著他應當在道德層面上得到嚴肅對待。
對于個人來說,這意味著他應當去從事那些在道德上重要的事情,只有這樣,他才在道德層面上嚴肅地對待了自己;對于社會來說,這意味著它應當為人們的道德選擇創(chuàng)造條件,讓所有人都能從事在道德上重要的事情,只有這樣,它才在道德層面上嚴肅地對待了它的所有成員。威廉斯曾對以羅爾斯為代表的“政治道德主義者”提出過一種著名的批評,認為他們總是試圖把政治問題轉化成道德問題,可能并不利于人們在政治層面解決實際分歧[3]。
威廉斯的批評反映了當代道德理論的一個發(fā)展趨勢,即道德理論越來越多地承擔起了社會建構的功能,道德理論家也不再僅僅關注如何引導人們做出道德的行為,而更多地轉向了從人的道德屬性出發(fā)開展關于一個理想社會的制度設計。
本文也采取了這樣一種路徑。從本文的假設出發(fā),作為一種具有道德重要性的社會存在,人需要在社會中從事那些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情,而關于什么屬于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情則是一個道德判斷的問題,并且,這既是一種個體判斷,也是一種社會判斷。
所有追求在道德層面嚴肅對待自己的個體都會做出什么是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的判斷,而作為社會多樣性的一種表現(xiàn)和結果,這種判斷必然是極其多元的,這意味著社會應當確保存在足夠多元的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供人們選擇。另一方面,不同個體所做出的道德判斷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某些沖突,一些人認為在道德上重要的事對另一些人來說則可能并無任何道德重要性,甚至可能產(chǎn)生非道德甚至反道德的后果。
為此,要確保所有追求在道德層面嚴肅對待自己的人的確都是在致力于道德上重要的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也需要做出一種道德判斷,在理想狀態(tài)下,不同社會成員之間應當存在著如羅爾斯所說的廣泛的“重疊共識”[4]。
換句話說,一個承認并致力于維護所有人之道德重要性的社會既需要有多元的道德判斷,也需要有主流的道德規(guī)范。如果說什么是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屬于道德判斷的話,實際從事何種事情則屬于人們的道德選擇。
在一個具有合理多樣性的社會中,個體的道德判斷通常是多元的,他會認為許多事情在道德上都是重要的,因而可以從事某一種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并不意味著他就是一個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人,相反,如果他認為許多事情都具有道德上的重要性,卻只能從事其中某一件事,就反而成了一個在道德上無足輕重的人,因為他的道德判斷并沒有得到嚴肅地對待。就此而言,道德判斷的多樣性潛在地提出了人的道德完整性問題,因為只有當個人被承認了他的道德完整性時,社會才真正認為他在道德上是重要的。
反之,只承認個人的某些道德判斷而不承認他的另一些道德判斷,不讓個人擁有充分的道德選擇,意味著社會只是把個人當成了它的一種工具。另一方面,被承認了道德完整性的個人并不需要去從事他所認為在道德上重要的所有事情,在他自身的人力資源以及其他可調動資源都有限的條件下,一個被承認了道德完整性的個人可能———在現(xiàn)代條件下甚至應當———做出“專門化”的決策,而只要在做出這種決策時他擁有充分的選擇權,那么,“專門化”就無損于他的道德完整性,畢竟社會不能要求他將所有他認為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都付諸實踐,否則就等于把個人僅僅作為工具。
可是,專門化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包括退出成本與再專門化成本兩大類型。對個人來說,一旦選擇專門化,就意味著他的人力資源從一種“輕資產(chǎn)”變成了一種“重資產(chǎn)”,而且專門化程度越高,這種資產(chǎn)就越重,他就越是難以改變專門化的選擇,因為這將使他付出高昂的退出成本。
當然,如果他一開始做出的就是正確的選擇,而且從來沒有打算改變自己的選擇,那么對他而言,退出成本就等于零。但在現(xiàn)實中,這種情況可能并不多見,因為人類道德生活的一個基本特征就在于其內在的不確定性。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做出錯誤的道德判斷,或即使在特定條件下做出了正確的道德判斷,也可能隨著現(xiàn)實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我們的道德判斷,進而也將需要改變我們的道德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因為高昂的退出成本而不得不維持原來的道德選擇,就等于被迫從事不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進而也就無法證明和實踐我們自己的道德重要性了。比較而言,退出成本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個人接受專門化失敗之損失的意愿影響,而在客觀上,每個人其實都有能力承擔這一成本,因為只有有可失去之物的人才有退出成本。就此而言,退出成本更多地是一個個人層面上的問題,合理控制這一成本是個人需要對自己承擔的責任,而且承擔這種責任本就是個人嚴肅對待自己的一種方式。
反之,如果無須承擔任何責任,個人就很容易做出輕率的道德選擇。將個人責任納入考慮是羅爾斯以來的平等主義道德理論區(qū)別于以往平等主義道德理論的一大特征[5]。同時,要求社會分擔個人的這一責任意味著允許社會干預個人的意愿,這反而是對個人道德重要性的破壞。
另一方面,再專門化成本則與個人的再專門化意愿關系不大,而更多地受制于個人在以往的人力資源投資中積累下來的具有客觀構成要素的再專門化能力。這里的問題在于,所有的專門化都會給個人帶來某些能力,不同的是,某些類型的專門化可能帶來的是退出價值較低的能力,結果,選擇這種專門化的人就將擁有較弱的再專門化能力。
二、分工—協(xié)作體系及其變異
我們生活在一個專業(yè)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所有事情都只有在體現(xiàn)出較高專業(yè)水準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社會認可,才能產(chǎn)生社會價值,進而,個人才能通過從事這樣的事來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當然,專業(yè)化并不必然意味著職業(yè)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當今社會在人力資源的供需結構上發(fā)生了重大的轉型,使得個人的人力資源被鎖定在職業(yè)體系中的情況開始發(fā)生松動。由于新技術可以幫助個人非常便捷地找到其“業(yè)余”活動的需求方,職業(yè)活動在許多人的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開始下降,“業(yè)余”活動也成了個人實現(xiàn)其個人價值與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的一條重要途徑,甚至職業(yè)活動與“業(yè)余”活動的邊界也開始變得模糊。
但同時,這種變化并沒有改變社會的專業(yè)化趨勢,相反,即使在“業(yè)余”活動中,個人也必須表現(xiàn)出專業(yè)水準才能得到社會認可,才能產(chǎn)生社會價值,才能通過這種專業(yè)性的表現(xiàn)來為自己創(chuàng)造價值。
如,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業(yè)余技能及其產(chǎn)出放到市場上出售來掙點外快,但并非所有人的業(yè)余技能和產(chǎn)出都會有人購買,因為理性的消費者只會選擇那些品質更高即體現(xiàn)了更高專業(yè)水準的產(chǎn)品和服務?梢,業(yè)余活動與職業(yè)活動的區(qū)別是由它們的專業(yè)化程度決定的,只要一個人對某種業(yè)余活動做出了足夠的專門化投資,就可以將它變成職業(yè)活動,反過來,如果他忽略了對其原有職業(yè)活動的專門化投資,那么,隨著該職業(yè)整體專業(yè)化水平的提高,他也將在原有職業(yè)上變成一個業(yè)余選手并因此失去繼續(xù)從事這一職業(yè)的資格。無論如何,專業(yè)化的時代突出了專門化投資的價值。
對于追求道德完整性的人,專業(yè)化構成了一種內在的緊張。一方面,不斷提升自身在具有道德重要性的活動上的專業(yè)水準,使自己從一名業(yè)余選手成為一名專業(yè)選手,這本身就是個人嚴肅對待自己的一種方式。一個人要嚴肅對待自己當然意味著他需要從事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情,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可以以“玩票”的方式來從事這樣的事,相反,如果他真的認為這件事在道德上是重要的,就應當力爭把它做到最好,像一位“匠人”一樣“追求卓越”[6]。
而要追求卓越,他就需要在這件事情上做出更多、更有效的專門化投資。在這個意義上,社會的專業(yè)化并不完全是一個技術后果,也是一個道德后果,是每個人都嚴肅對待自己的一種內在要求。反之,不進行專門化投資,個人就不可能使自己得到嚴肅的對待。如,一個人可能認為保護敦煌文物在道德上非常重要,但如果他不去學習如何保護文物尤其是如何保護敦煌這樣一個有著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的地方的文物的專業(yè)知識,那么他試圖保護文物的行為就反而可能造成破壞文物的后果。
但另一方面,專業(yè)化客觀上又容易造成人的單向度化。作為一個社會事實,每一個人的有效人力資源都是有限的,因而,一個人把他的主要人力資源專門化到某一件事情上,就意味著在其他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情上他能夠做出的人力資源投資變得非常少,進而,在這些事情上,他就只能作為一個業(yè)余選手,而很難成為一個專業(yè)選手。結果,他就可能成為一個具有道德重要性卻不具有道德完整性的人,而當這種不完整性嚴重到一定程度,他甚至可能變成一個在道德上不重要的人。
三、走向社會合作
在任何社會中,總會有某些事比另一些事在道德上更加重要,這是一個無法改變也無須改變的現(xiàn)實。任何試圖改變這一現(xiàn)實的行為都會干擾甚至破壞人們的道德判斷與道德選擇,而要尊重每個人的道德判斷與道德選擇,我們就必須尊重這一現(xiàn)實。
那么,這一現(xiàn)實對社會而言意味著什么?無疑,這意味著應當有更多勝任者從事這些事,而要讓更多勝任者從事這些事,它們的從事者就應當受到更多的激勵,這一方面是為了補償他們的人力資源投資,另一方面是為了表彰他們?yōu)樯鐣鲐暙I。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們通常認為,表現(xiàn)為供需關系的市場有著無法替代的功能,它為人們的道德選擇提供了最準確的經(jīng)濟激勵。
但如前文試圖表明的,供需關系并不是一種獨立于人們行為的客觀現(xiàn)象,相反,在很多時候,它都是人們行為的一個結果。比如,如果一個社會有著足夠的師資資源,且對所有學校的師資進行一種相對平等的配置,那么,這個社會中的人們將不會對某些學校產(chǎn)生過于旺盛的需求。
結果,所有學校提供的教育產(chǎn)品都會有著大致相當?shù)氖袌鰞r格,使得它們都有著大致相當?shù)哪芰泶龠M其師資的人力資源再投資。進而,這個社會中的每一位老師都將有著大致相同的機會成為一名更優(yōu)秀的教師,反過來,這個社會中的每一位學生也都將有著大致相同的機會獲得更優(yōu)質的教育。
參考文獻
[1]〔英〕威廉斯.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M].陳嘉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14.
[2]ThomasChristiano,“Rationality,EqualStatus,andE-galitarianism”,inUweSteinhoff,ed.,DoAllPersonsHaveEqualMoralWorth:On“BasicEquality”andEqualRespectandCon-cern,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15,p.53.
[3]〔英〕威廉斯.政治理論中的現(xiàn)實主義和道德主義[J].應奇,譯.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1,(3).
[4]〔美〕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M].姚大志,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55.
[5]JohnE.Roemer,“EqualityofOpportunity:AProgressReport”,SocialChoiceandWelfare,2002,19(2).
相關刊物推薦:《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雙月刊)是中共中央編譯局主辦的密切聯(lián)系實際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綜合性理論刊物。本刊改版以來以嶄新的面貌與廣大讀者見面,注重找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代現(xiàn)實的最佳結合點,探討有現(xiàn)實意義的理論問題和有理論意義的現(xiàn)實問題,將理論性、現(xiàn)實性、學術性、前瞻性集為一身。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wslw/2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