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美學論文投稿發(fā)表了美學視角下《荊棘鳥》(節(jié)選)翻譯研究,接受美學是西方文學理論中的重要流派,《荊棘鳥》是一部著名的文學作品,作者意圖以與其他譯本不同的視角來重視原著,在接受美學理論下對原著進行重新翻譯。
這篇美學論文投稿發(fā)表了美學視角下《荊棘鳥》(節(jié)選)翻譯研究,接受美學是西方文學理論中的重要流派,《荊棘鳥》是一部著名的文學作品,作者意圖以與其他譯本不同的視角來重視原著,在接受美學理論下對原著進行重新翻譯。
關鍵詞:美學論文投稿,美學視角,荊棘鳥
一、翻譯任務描述
《荊棘鳥》的作者考琳?麥卡洛,澳大利亞當代著名作家。在1977年,《荊棘鳥》一發(fā)表,作者便一舉成名,迅速成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荊棘鳥》是一本家世小說,以牧場主的女兒梅吉與羅馬大主教拉爾夫之間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講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目前,關于《荊棘鳥》的研究大多屬于文學性質的,很少有學者涉及它的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研究。雖然《荊棘鳥》已被翻譯成數個譯本,最為大家認可的要數1990年曾胡的譯本了,但是20多年過去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讀者的閱讀心理也發(fā)生了變化。曾胡的譯本與現時代的語言習慣產生了差異,譯本也有些落后。因此,本譯作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解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時代意義。
二、理論框架
接受美學,是一種文學批評理論.是西方當代文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2O世紀6O年代.以姚斯和伊瑟爾為杰出代表的康斯坦茨學派在現象學和哲學闡釋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接受美學。
1.期待視野
翻譯是“一個用一種語言的口語或書面語形式替代另一種語言的口語或書面語形式的實踐過程” [1]。從上面對翻譯的定義中可以看出,為了客觀地再現原文的形式與內容,譯者必須認真仔細地“吃透”原文。要想忠實地再現原文的風貌,譯者必須首先充當一名忠實的讀者。然而,由于讀者在閱讀之前或閱讀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期待視野”,不同的譯者會創(chuàng)作出形式和內容上有明顯差異的譯文。接受理論認為.任何一個讀者.在其閱讀具體的作品之前。都已處在具備一種先在理解結構和先在知識框架的狀態(tài),這種先在理解就是文學的期待視野。
2.文本意義的不確定性
根據接受美學和翻譯學的觀點,文本應定義為未被讀者解讀前的文學作品。源語文本具有雙重屬性:決定性和開放性。決定性屬性指的是文本的既定意義。源語文本的詞語、句子,以及搭配表達了作者的意向,對譯者起到限制作用。文本是決定翻譯的基本因素。文學作品實際表達的意義可能與作者真正的目的并不相同。而且,鑒于語言的抽象性特征,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同一文本。伊塞爾宣稱:“文學作品就有兩個極點,我們稱之為藝術極點和美學極點。所謂藝術極點是指作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所謂美學極點就是由讀者完成的實現過程。” [2]文本的所有意義應該存在于讀者的實際閱讀活動中。根據伊瑟爾的觀點,意義并非包含于文本自身,而是在閱讀過程中產生。
三、接受美學指導下的翻譯案例分析
在接受美學理論的指導下,筆者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對比英漢語言的差異,運用了一系列的翻譯方法和策略。下面筆者舉了幾個具體的例子。
1.詞的翻譯
(1)隱含意明了化
、賁olid Victorian furniture filled the rooms to overflowing,smothered in fine red dust.譯文:滿屋子結實的維多利亞家具多的用不了,上面布滿了紅色的灰塵。
在用詞方面,漢語更傾向于具體化,而且習慣用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內容。在例①中,“overflowing”在字典中意為“過剩的、溢出的”,但筆者在這里翻譯成“多的用不了”。“smothered”意為“窒息、悶死”,筆者翻譯成 “布滿”。結合上下文,我們可以得知“多的用不了”和“布滿”更容易被讀者所接受,而且能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原意。
(2)詞性轉化
②But,as the women found to their disgust,the lavatory was nothing more than a hole in the ground some two hundred yards away from the house,and it stank.譯文:但是,令女人極度厭惡的是廁所,在距離房屋大概200碼的地方,只是在地面上地面上挖了個洞,而且還臭氣熏天。
在第二個例子中,“stank”是一個動詞,它意為“發(fā)出惡臭”,但是這里筆者將動詞轉化成形容詞,把“stank”譯為“臭氣熏天”。
2.句子的翻譯
(1)句子的引申
、跲ne superlative song,existence the price.But the whole world stills to listen and God in His heaven smiles.譯文:荊棘鳥血流盡了,它超脫了痛苦,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整個世界仍在靜靜的聆聽著,上帝也在天堂微笑著。
例子中的“One superlative song,existence the price.”這一句如果僅從字面意義翻譯過來就是“一首最動聽的歌曲,存在價值”,顯而易見,這樣翻譯并不符合原文的感情基調。目前,關于題記的翻譯版本有很多,接受美學中的文本不確定意義則表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和情感,所以不同的譯本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作者通過題記中講述了一個有關于荊棘鳥的悲愴凄涼的傳說。為了迎合原作者的思想感情,筆者此處將譯文改為“荊棘鳥血流盡了,它超脫了痛苦,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 (2)主動被動轉化法
“英語和漢語都有主動和被動兩種語態(tài)。在英語中,凡是不必、不愿或無從說出施事者時,句子多用被動語態(tài)表達;有時為了強調被動動作,為了使行為方便、敘述客觀、措辭得當、語氣委婉等,往往也用被動語態(tài)。所以,被動語態(tài)在英語中極其常見。相比之下,漢語被動語態(tài)使用范圍狹窄得多。因此,英譯漢時,原文中不少被動語態(tài)的句子需要做出轉換處理。” [3]
④ From some of these the sheep and cattle had to be protected,especially when they dropped their young.譯文:羊群和牛群必須采取措施防止被這些兇猛動物襲擊,尤其是當它們丟失幼崽的時候。
第四個例句中,原文“the sheep and cattle had to be protected”使用的是被動語態(tài),當保留被動語態(tài)形式直接翻譯成中文則是“羊群和牛群必須受到保護”。毫無疑問,譯文忽略了漢語規(guī)律,未免顯得生硬艱澀,目標讀者不會欣然接受此種譯文。原文例句的后半句的主語“they”指的就是“羊群和牛群”,這里使用主動語態(tài)更能夠突顯語言的生動性。所以,筆者這里把被動語態(tài)轉化成主動語態(tài),譯為“羊群和牛群必須采取措施防止被這些兇猛動物襲擊”。
(3)運用四字格
、 “I’m not used to being on friendly terms with a priest.In New Zealand they kept themselves very much to themselves.” 譯文:“我還不習慣如何跟一個神父友好相處呢。在新西蘭,他們總是獨來獨往。”
例⑤中的短語“they kept themselves very much to themselves”,筆者翻譯為“獨來獨往”。
、 Sometimes they spent days on end in the saddle,miles away from the homestead,camping at night under a sky so vast and filled with stars it seemed they were a part of God.譯文:有時候,他們在離家宅數英里的地方消磨數日,晚上露宿在星斗燦爛的無垠蒼穹下,他們仿佛成了天上的神仙。
例⑥中,筆者把“under a sky so vast”和“filled with stars”翻譯成“星斗燦爛”和“無垠蒼穹”。
四字格是漢語書面表達語中常見的一種表達形式,被人們廣泛使用,幾乎成為了漢語文章的一大特色。正因為四字格有著它鮮明的特點,“從內容上講,它言簡意賅;從形式上講,它整齊勻稱;從語音上講,它順口悅耳。”[4]從以上幾個例句可以看出,筆者大量使用四字格,發(fā)揮了譯入語的優(yōu)勢,增強了譯文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
四、結語
通過本次翻譯實踐,筆者意識到翻譯不僅僅是一種靜態(tài)的結果,更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一個包含了原作、原作者、譯作、譯者以及讀者在內的相互影響的系統(tǒng)。其中,作為接受主體的目標讀者遠遠不只是簡單的文學讀者,而更是一個能動的主體,重視他們在翻譯過程中的積極參與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翻譯工作者應該照顧到目標讀者群體的整體語言文化水平,靈活處理英漢語的差異。
推薦期刊:《藝術研究》(季刊)創(chuàng)刊于2004年,是由哈爾濱師范大學主管、主辦的藝術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其辦刊宗旨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面向全國藝術類高校及藝術界人士,突出學術性,為藝術理論研究、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教學提供探討平臺。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slw/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