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特殊教育論文發(fā)表了近代中國特殊教育的思想和實踐研究,特殊兒童之所以特殊, 是因為他們與普通學生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從個體間來說, 特殊兒童包括盲、聾、啞、智障、學習障礙等多種類型, 每一類特殊兒童障礙及身心特點各不相同, 如盲童在視力上存在障
這篇特殊教育論文發(fā)表了近代中國特殊教育的思想和實踐研究,特殊兒童之所以特殊, 是因為他們與普通學生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從個體間來說, 特殊兒童包括盲、聾、啞、智障、學習障礙等多種類型, 每一類特殊兒童障礙及身心特點各不相同, 如盲童在視力上存在障礙, 而聽障兒童則在聽力上存在障礙。
關鍵詞:特殊教育類論文投稿,張謇;特殊教育;生利教育
一、 張謇生平和教育活動
張謇(1853~1926),字季直,晚號嗇公,祖籍江蘇通州(今南通),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yè)家和教育家。張謇出生于一個農民兼小商人的家庭,自幼聰慧,16歲時考中秀才,1876年在吳長慶麾下任幕僚文書。1882年,朝鮮發(fā)生“壬午兵變”,張謇奉命隨吳長慶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書》,并撰寫《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論文章,受到翁同龢等清末重臣的賞識。1885年,張謇參加順天府鄉(xiāng)試考中舉人,此后10年張謇四次赴京參加會試,然而卻屢試不第。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設恩科會試,終于考中狀元,授翰林院編修。自1868年中秀才以來,張謇已經在科舉入仕的道路上耗費了26年,深感科舉制度已經嚴重禁錮了仕人的思想,不能為國家選出有用之才。張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同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戰(zhàn)敗對張謇觸動頗深。1898年維新變法的破產后,張謇深感官場險惡,日漸心灰意冷,“目睹國事日非,京官朝吏不足與謀”,于是決心遠離官場,回到家鄉(xiāng)南通走上“實業(yè)救國”之路,從此,“三十年科舉之幻夢,于此了結”。在張之洞、劉坤一等人的支持下,張謇在南通創(chuàng)辦了大生紗廠,1898年紗廠破土動工,次年建成投產。此后,張謇又相繼創(chuàng)立了通海墾牧公司、上海大達輪船公司、南通天生港輪船公司、資生鐵廠、榨油廠、面粉廠、電廠等20多個工廠企業(yè),形成了我國近代著名的“大生工業(yè)集團”。
然而,張謇興辦實業(yè)并不是為了個人的一己之私,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因此,張謇在探尋“實業(yè)救國”的路徑時,又清醒地認識到人才是強國之本,而要培養(yǎng)人才就要興辦教育。張謇認為,“夫立國由于人才,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竊維環(huán)球大通,皆以經營國民生計為強國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張謇利用“大生工業(yè)集團”的利潤和社會影響積極捐資辦學,創(chuàng)辦了各種新式教育機構。1902年,張謇創(chuàng)辦通州師范學校,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師范學校。此后,張謇陸續(xù)創(chuàng)辦了女子師范學校、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和各種職業(yè)技術院校等。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chuàng)辦了復旦公學,是我國復旦大學的前身。1909年,張謇創(chuàng)辦上海高等實業(yè)學堂船政科,又稱“吳淞商船?茖W校”,是我國上海海事大學的前身。
1912年創(chuàng)辦了醫(y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分別是今揚州大學和南通大學的前身,同年創(chuàng)辦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還有江蘇省立水產學校(今上海海洋大學),并陸續(xù)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1912年,張謇又創(chuàng)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成為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據統(tǒng)計,張謇先后創(chuàng)辦了11所師范院校和超過17所職業(yè)教育及訓練學校,以及8所女子學校、中學及國文專修科各1所,另外還有特殊教育及警政教育學校6所,極大地促進了南通地方教育的發(fā)展。
1921年,張謇的工業(yè)帝國“大生工業(yè)集團”的黃金時代戛然而止,并逐漸走向衰落,1926年7月17日,張謇抱憾病逝于江蘇南通。但是張謇生前創(chuàng)辦的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劇場、公園、醫(yī)院、養(yǎng)老院等教育和公益事業(yè)卻長久的服務于當地社會。張謇用一生追求和踐行實業(yè)救國和教育救國的道路,雖然終其一生未能看到國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正如胡適先生所言,“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yǎng)活了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不可否認,張謇為中國近代的教育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留下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不可磨滅的篇章。
二、 特殊教育活動
張謇不僅在普通教育領域獨樹一幟,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本土特殊教育第一人。1916年張謇創(chuàng)辦的南通私立盲啞學校正式成立,但該校卻早在數年前就開始籌備,而張謇創(chuàng)辦特殊學校的想法更是由來已久。早在1903年,張謇在考察日本京都島津盲啞院時,就萌生了在中國創(chuàng)辦聾啞特殊學校的愿景。《張謇日記》中對此有記:“盲者教識字母、教算術、教音樂、教歷史地理,盲者教之;啞者教習畫、習裁縫、習繡、習手語、習體操,啞者教之,亦有不盲不啞者助教。一啞生藤園畫,楚楚可觀,為其市山水小幅;一盲生能于小長方形銅管中,針刺字母。”觀后感慨:“彼無用之民,猶養(yǎng)且教之,使有用乎,參觀而審思,茲可痛矣。”1907年,張謇聽說江蘇按察使因其子不爭氣被捕而一氣之下眼睛突然失明的事件后,就給這位按察使寫信,希望他能效仿美國的斯坦福等慈善家,捐家資十分之二三,興辦盲啞學堂。
在他寫給這位按察使的信《致署江蘇朱按察使勸興盲啞學堂書》中,比較系統(tǒng)、具體地闡述了他對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認識,他說:“盲啞學校者,東西各國慈善教育之一端也,教盲識字母,習算術,教啞如之,入其校者,使人油然生愷惻慈祥之感。而嘆教育家之能以人事補天憾者,其功實巨,圣人復起無以易之。”然而,這封言辭誠懇、情真意切的“勸興書”未能打動那位朱按察使。其實,官方不支持也在張謇的預料之中,因為“中國今日不盲不啞之人民,尚未能受同等之教育,何論盲啞?”因此,張謇并沒有因為得不到官方支持就放棄辦盲啞學校的想法,相反,張謇開始思謀自辦盲啞學堂。
1911年,張謇考察了山東煙臺啟喑學館,頗受震撼,回到南通后開始著手籌建盲啞學校。然而欲興盲啞教育,必先擇其善師。但是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合適的特殊教育老師。有鑒于此,1912年,張謇首先開始籌建中國第一所盲啞師范傳習所。1913年,張謇在狼山北麓觀音巖下購地六畝,作為未來盲啞學校的校舍用地。1915年10月,張謇開辦了狼山盲啞學校師范科,為中國培養(yǎng)出了第一批專業(yè)的特殊教育師資力量。為了盡快籌集盲啞學校的建設資金,張謇又在上海、南通等地登報鬻字,他在啟示中說:“今殘廢院、盲啞學校,建筑甫竣,而開辦費絀,預計歲支,前三年亦需五六千元,旦旦而求人之助,不足濟緩急也。而仆之力用于教育慈善者,又以途多而分,無已,惟再鬻字。有欲仆作字者,請必紙與錢俱,當按先后為次。
茍不病,當日以一二小時給之,諸君雖略損費,然不論何人,皆可牛馬役仆,又可助仆致愛于篤癃無告之人,而勉效地方完全之自治,使城南山水勝處不復有沿途群丐之惱人,倘亦君之所愿聞乎。”經過數年的籌建,校舍初具規(guī)模,盲啞師資隊伍亦基本形成,1916年11月25日,南通盲啞學校終于在狼山北麓正式成立,張謇主持了開幕儀式,為學校題寫校名,并在儀式上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之后出任狼山盲啞學校第一任校長。南通狼山盲啞學校是近代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盲啞學校,學校分設盲部和啞部,同時招收男女學生,這在當時無疑是“開風氣”之舉,其創(chuàng)立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三、 特殊教育思想
(一) 肯定了特殊教育對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實業(yè)救國和教育強國是張謇思想的兩大支柱,即所謂的“富強之本也”。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張謇認為,實業(yè)能夠為教育提供賴以發(fā)展的資金支持,而教育又能夠為實業(yè)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后備人才和技術支持,“實業(yè)和教育迭相為用”,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張謇提出,“以實業(yè)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yè)”,沒有經濟實力作為后盾,發(fā)展教育無異于癡人說夢,而沒有教育的大發(fā)展,實業(yè)也不會取得長久的繁榮。
因此,在張謇看來,教育是一種“直接分利而間接獲利”的投資,而“獲利”之處不僅在于促進實業(yè)的發(fā)展,更在于人才的興旺、國家的強盛。張謇有言:“以為舉事必先智,啟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達,乃先實業(yè)。實業(yè)教育既相資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由于盲啞教育在當時被普遍認為是一種慈善事業(yè),所以張謇認為特殊教育事業(yè)作為社會慈善的一部分,對穩(wěn)定國家社會秩序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國家之強,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yè)、教育;而彌縫其不及者,惟賴慈善”。張謇從慈善事業(yè)利國利民的視角看待盲啞教育問題,這奠定了他日后創(chuàng)辦南通狼山盲啞學校的思想基礎。
1916年,南通狼山盲啞學院正式成立。張謇主持學校開學典禮并發(fā)表講話,其中談到設立盲啞學校的原因:“愚兄弟所以有此理想之感,發(fā)生于山路乞丐之多,為地方名譽之累,繼考察此類乞丐中,有真窮而無告者,不窮而以為營業(yè)者。窮可憫也,不窮而以為營業(yè),則詭薄而無恥之人多,地方人士之羞也。由是計劃殘廢院,而盲啞亦殘廢中之一類。”可見,張謇從改良社會風貌,營造健康有序社會氛圍的角度論述了盲啞教育的必要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張謇地方自治思想的反映,盲啞學校的設立對南通地方自治同樣也有很好的效用,“夫人人能受教育而自養(yǎng),則人人能自治,豈惟慈善教育之表見而已。此愚兄弟創(chuàng)設斯校之宗旨也”。
(二) 自立謀生是特殊教育的首要宗旨和教育目標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盲啞之兒童,貧則乞食,富則逸居”,絕大多數盲啞兒童淪為“城南勝水處”的“沿街群丐”。實際上,盲啞等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相比,身體方面存在某些缺陷,這些缺陷會阻礙特殊兒童正常的社會生活,甚至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更何況當時的社會條件根本無暇顧及盲啞等特殊兒童的教育和補償問題,這就造成很多貧困的盲啞兒童不得不沿街乞討,于個人來說命運是極其凄慘的,于社會來說也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因此,張謇克服種種困難,鬻字籌款,創(chuàng)辦狼山盲啞學校,而學校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訓練特殊兒童自力更生的能力。
故在盲啞學校開學典禮上,張謇著重提出盲啞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其始待人而教,其歸所不待人而自養(yǎng)”。不久,張謇根據國內外盲啞學校的經驗和自己辦理盲啞學校的實際情況,將盲啞學校的宗旨擬定為“造就盲啞具有普通之學識,俾能自立謀生”。1929年在其為學校制定的《章則》第一條中明確指出,學校“以培養(yǎng)盲啞師資,造就盲啞,使具有獨立自存之能力”為核心宗旨,在《章則》的第二條,列出了三條主要教育目標,一是供給盲啞適應生活上的知識;二是把分利的盲啞變成一種技藝,做生利的國民;三是增進盲啞享受社會娛樂的幸福,以減少其單調乏味生活之痛苦。同年又對《章則》有關部分修訂為“以常識為中心,確定本校教育主旨者三事:1. 訓導盲啞生活上之知識;2. 養(yǎng)成盲啞生之技能,使為生利之國民;3. 增加盲啞享受社會娛樂。”雖然文字表述略有不同,但是核心思想仍然是教育盲啞兒童能夠自立謀生,“盲啞生茍受良善教育,亦能自己謀生不求助于人”。
宗旨既已定,則實踐中當有反應,當時的報刊雜志對此多有記述:“介紹啞生洪承官任如皋報社職”“七月介紹姚納言服務如皋印刷社”等,因此時有如此評論,“訖民國二十六年,畢業(yè)學生服務臨縣各界,頗為社會人士所稱道”。當時出版的《二十年來之南通》曾這樣寫道,“故國人恒目南通之伶工學校、盲啞學校為特殊學校之鼻祖,造福貧苦殘廢之兒童殊為不小……為分期殘廢之人造幸福,為社會國家謀富強也”。張謇以培養(yǎng)盲啞生自立謀生的教育宗旨和如今倡導的“培養(yǎng)盲啞學生成為有文化知識的、有一技之長的殘而不廢的勞動者”的要求是如此相通,可見其思想的先進性和超前性。
(三) 生利教育為核心的課程內容
為踐行教育宗旨,實現教育目的,盲啞學校開設了內容豐富的課程。張謇任盲啞學校校長期間,規(guī)定學校教學內容要“以生利教育”為核心,包括知識教育和技藝教育兩個部分。據1916年南通盲啞學校招生啟事中關于課程的介紹可知,是年學校盲部開設的課程有凸字、科學、音樂和手工,啞部開設的課程有間學、語言、科學和農工。而1917年盲啞學校盲課實開課程為凸字、音學、修身、國文、歷史、地理和手工,啞部實開課程為發(fā)音學、語言學、修身、地理和歷史等。根據盲生和啞生不通的生理缺陷,有針對性的分別設置不同的課程,以實現因材施教。由此可以看出,張謇對盲啞教育既重視普通知識教育,又重視技藝教育,二者互為支撐,缺一不可。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盲啞學校在知識課程上又新開常識、珠算等,而在技藝課程上,1911年開設園藝教育,“民國十一年三月添設藤工科”等。學校專門聘請專職教師、技師加強手工訓練,又先后開設按摩、打字和雕刻等課程,一定程度上達成了“盲啞所受相當之教育以自養(yǎng)”的目的。
當時有關盲啞學校畢業(yè)學生就業(yè)情況的記載,“除自己在家工作外,還有在商務印書館及各大書局任印刷打字等職”。其中,王振英是該校畢業(yè)生自謀職業(yè)的典型代表,1927年,王振英畢業(yè)后因成績優(yōu)異受聘于南京盲啞學校,又赴蘇州創(chuàng)辦吳縣盲啞學校并親任校長。后由于其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業(yè)務能力,受聘為省立臺北盲啞學校啞科主任。盲啞學校的畢業(yè)生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現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通海時報》評論道:“盲啞本廢人也,以三四年教育尤可使成才,供社會之需而自食其力。”由此可見,張謇創(chuàng)辦盲啞學校教學效果較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推薦閱讀:《現代特殊教育》(月刊)創(chuàng)辦于1992年,系原國家教委、中國殘聯(lián)委托原江蘇省教委主辦的特殊教育專業(yè)期刊,現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主辦。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jylw/1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