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一個人的人格不是平面的,每個人都是立體的人,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形成人格的因素自然不是單一的。每個人的人格形成,都與自身,與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特殊經(jīng)歷有關,是多方面雕琢的結果,所以沒有兩個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這使得這個人人格形成成為
一個人的人格不是平面的,每個人都是立體的人,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形成人格的因素自然不是單一的。每個人的人格形成,都與自身,與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特殊經(jīng)歷有關,是多方面雕琢的結果,所以沒有兩個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這使得這個人人格形成成為一種偶然,同時也是一種必然。
在心理學研究中也出現(xiàn)了六大流派,這幾大流派是心理學研究的不同方向,不同的視角,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而將一些流派相結合分析,才能較為完整的了解一個人的人格。
1 經(jīng)典精神分析理論
經(jīng)典精神分析理論是以弗洛伊德為代表,主要研究方向有:潛意識理論,心理發(fā)展階段理論,人格結構理論,焦慮與自我防御機制等。其中焦慮是人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現(xiàn)象,有焦慮的自然就有心理防御機制,以下主要從焦慮與自我防御機制方面分析青少年焦慮狀態(tài)下的人格。
1.1 焦慮
青少年焦慮的一些體現(xiàn)有:不喜歡看鏡頭,見到異性,喜歡的對象會緊張。這種焦慮屬于神經(jīng)性焦慮,是本我與自我之間的直接沖突所引起的,即在個體害怕本我中不被接受的欲望會失控。他所恐懼的事物本身對他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但由于現(xiàn)實情況的限制不能得到,所以他害怕自己不被接受的欲望失控。例如,一些青少年見到喜歡的女生時,本質上,這是他們在本我上希望得到喜歡的女生,但由于現(xiàn)實情況不允許,所以他們必須克制自己,從而產(chǎn)生焦慮。這是人們常有的焦慮情況。
1.2 心理防御機制
心理防御機制主要是人們面對挫折和焦慮等緊張情緒時產(chǎn)生的行為。一些不被人接受的無意識試圖沖破意識的阻擋,人們就會產(chǎn)生焦慮。而個體防御機制自我采取的特定的技術,將無意識排除在意識之外,減少焦慮感。
2 新精神分析理論
新精神分析理論是在經(jīng)典精神分析的基礎上分化而來,對其有所變通,修正和擴充。
2.1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在現(xiàn)代很多青少年身上,可以明顯的看出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的自卑感與補償傾向。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為人格的動力,認為自卑感是人格發(fā)展的動力。在阿德勒看來人的所有行動都是為了克服自卑,因為人有不足與自卑感,所以才用行動補償自卑。
2.2 霍妮的神經(jīng)癥文化決定論
2.2.1 人格動力
人格動力即基本焦慮與安全感的追求。其中基本敵意是兒童在對父母不恰當教養(yǎng)行為表現(xiàn)出的敵意,基本敵意泛化之后兒童感覺人和事物都對自己有一種潛在的威脅,由此產(chǎn)生嚴重的不安全感,不信任他人。
如果青少年的父母對其要求嚴格,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于專制,父親的嚴肅與母親的高要求,達不到要求后的批評冷漠,都會導致安全感的產(chǎn)生,同時產(chǎn)生的也有基本敵意,這樣使得他對世界有泛化的焦慮感,感覺不安和無助。所以相對于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青少年會更多的希望通過嚴格要求自己不足缺點,已取得父母以及別人的好感,從而獲得安全感。
2.2.2 神經(jīng)癥
神經(jīng)癥主要是在人際交往中陷入自我挫敗的模式,理想與現(xiàn)實人際關系不符,所以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爭取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正是他們的方式阻礙良好人際關系的發(fā)展。
幼兒時期父母管教的嚴格容易造成青少年對世界有焦慮,而為了對抗這種焦慮尋找安全感,神經(jīng)癥是一種對抗焦慮的防御。
2.3 客體關系理論
諸多青少年的心理焦慮屬于矛盾性與回避型相結合,但更傾向于矛盾型。
很多青少年在家庭的高要求下,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他們對于自己要求高,但對于自我的評價往往較低。這樣的自卑情緒影響到他處理人際關系,他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但他們可以接受別人,他們努力迎合他人以此支持自己的消極形象,但同時害怕自己被拋棄。在戀愛中,此類青少年害怕自己被拋棄,并且常常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夠完美,伴侶會離開他們,因此害怕別離。
此外,經(jīng)常想起同學孤立的情景和父母的拒絕會使得一部分青少年不信任他人,他們害怕別人拒絕自己,所以選擇回避與人交往。這種用回避的方式使得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低,又由于心理陰影對伴侶的信任度也不高,所以他們會害怕承受被人拋棄的痛苦,而不去建立親密關系。
3 人本主義流派人格理論
人本主義流派更注重意識和自我的作用,認為個體生活因缺乏意義感,而產(chǎn)生孤獨和空虛,需要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而獲得意義感,這被稱為 生存焦慮。他們關注人本身,認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同時認為人格是在不斷成長的。以下主要談論人本主義流派的相關研究。
3.1 孤獨
孤獨是在一個人期望的社交關系網(wǎng),社交狀態(tài)與現(xiàn)實不符時所產(chǎn)生的消極感受。青少年的孤獨主要表現(xiàn)在群體關系中。他們期待得到大家的認可,成為朋友,但同齡人之間的孤立,會使得青年人對于與他人交往有所恐懼,在這種矛盾當中,他們的社交關系網(wǎng),與期望不符,所以產(chǎn)生孤獨情緒。
3.2 自尊
自尊是一個人對自我的整體評價,在中國社會中,人們常常把能力轉化為歸屬感,認為社會歸屬感與自尊有直接聯(lián)系。低自尊的人面臨失敗會更多體現(xiàn)消極情緒,更容易受到他人影響,更容易想到自己的缺點。
大部分焦慮的青少年處于低自尊的階段,他們總認為自己不夠優(yōu)秀。這與他的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而他們?yōu)榱藢ψ约哼M行保護,為了避免在眾人面前丟臉,暴露自己的缺點,所以對自己的要求較高,同時也在不斷地取悅他人,以獲得歸屬感認同感。
但如果被同學孤立之后,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同樣很低,且增添了對社交的恐懼,也會導致他們的性格轉向內(nèi)向型,開始回避與他人交往,以保護自己,避免缺點暴露。
4 生物學流派人格理論
生物學流派主要認為生物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發(fā)展,氣質具有先天性,并且影響其之后的人生發(fā)展,人格形成。
4.1 氣質
一部分的青少年的先天氣質屬于內(nèi)傾不穩(wěn)定性,也就是抑制型,偏向于焦慮,被動,不善交際,以及感情體驗深。也正是這樣的氣質使得他們在對待高要求時選擇迎合,對以及面對群體不公時選擇不反抗。這使得他們的氣質得到了加深。
4.2 抑制型兒童
這類青少年在小時候就對陌生環(huán)境容易產(chǎn)生焦慮的情緒,十分害羞,比較安靜,在和陌生人交往中有點膽怯,這樣的情況反映到目前是明顯的,他們在被孤立時,并沒有十分有效的解決問題,而是選擇回避,也不擅長于社交類活動。
青少年教育論文范例: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研究
5 結語
人格形成不但有先天的因素,同樣是家庭和社會影響下的結果。有必然成分,也有生命中的偶然,如果一個人的原生家庭不同,人生經(jīng)歷不同,都可能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結果,但同時也受其先天氣質的影響,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是偶然中的必然。
人們的性格都是由先天氣質結合成長過程中遭遇的諸多因素所形成的。弗洛依德對潛在意識的分析便對人的性格養(yǎng)成做出了明確的詮釋,他認為一切行為都是基于人心里所想。由此看來人們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內(nèi)心的反映,經(jīng)典精神分析、人本主義流派、新精神分析便是基于此而來,在這幾大流派之外,生物學流派則從另一種視角提出了人格塑造的理論,結合諸多流派的觀點,我們才能較為完整得得出一個人的人格特征和其成因,六個流派都是在不同層面的提出,將六個流派結合分析更可以呈現(xiàn)出相對完整的人格形象。
文中對青少年焦慮心態(tài)的分析便是如此,從不同流派,不同角度得出他們?nèi)烁裰械目謶纸箲],從而能夠明顯看出這種人格心理產(chǎn)生的源頭——外界的刺激和其內(nèi)心的高期望與自我沖突。
這種分析的方式對于心理的調節(jié)和改善有極大的幫助作用,當今人的存在越來越成為社會所關心的重點,人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趨向空虛和恐懼,在這樣的形式下多種流派綜合分析具備著重要意義,總結各大流派觀念,并對其進行結合和解析,使得人們對于自我認識更加清晰,達成與內(nèi)心里另一個自己的和解,從而與世界形成平衡的狀態(tài),這對新時期人們的潛能發(fā)展和世界的進步有著重大影響。
作者:王中興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jylw/2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