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內(nèi)容摘要:李煜是才華橫溢的詞人,更是南唐最后一位國君。 《虞美人》是他的絕命之作,承載了他一生的悲與愁。 全詞以東起,故國吹來的東風(fēng)勾起了李煜對往事的回憶,春花秋月、雕欄玉砌,引發(fā)了李煜的多重愁緒。 全詞以東終,李煜用一句千古絕唱問己問天,把自己的滿腔
內(nèi)容摘要:李煜是才華橫溢的詞人,更是南唐最后一位國君。 《虞美人》是他的絕命之作,承載了他一生的悲與愁。 全詞以“東”起,故國吹來的東風(fēng)勾起了李煜對往事的回憶,“春花秋月”、“雕欄玉砌”,引發(fā)了李煜的多重愁緒。 全詞以“東”終,李煜用一句千古絕唱問己問天,把自己的滿腔愁情寄寓“一江春水”,綿延不絕的送往東方的故國。
關(guān)鍵詞:李煜 《虞美人》 東 愁情
李煜既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詞人,亦是一位驕奢淫逸的亡國之君,享受過春花秋月,看盡了物是人非。 李煜兩種相差極大的經(jīng)歷讓李煜的詞風(fēng)也變得復(fù)雜、哀怨,不再是曾經(jīng)的綺麗與輕快。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讓李煜在詞上的成就更上一層樓,留下了被世代傳唱的千古絕句。
文化論文范例: 文化轉(zhuǎn)向平庸美學(xué)日常的確認(rèn)與消解
但《虞美人》也結(jié)束了李煜的一生,是李煜的絕命之作,寄托了李煜一生的愁情,寫出了李煜作為亡國之君的獨特感慨與悲戚。 創(chuàng)作此篇時,李煜已經(jīng)被宋人囚禁將近三載,俘囚生活的幽怨讓李煜常常深夜無眠,聽著小樓外的東風(fēng),看著窗外的明月,在此種情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 又起東風(fēng),吹來了故國回憶,勾起了李煜的往事之嘆、故國之思、亡國之恨; 春水東流,送去了李煜的幾多愁緒,帶走了李煜悔恨的靈魂。
一.虞美人,李煜生命終章
《虞美人》就是李煜生命終章的悲歌,成為李煜生命最后的發(fā)聲。 “虞美人”這個詞牌產(chǎn)生于唐代教坊曲,因最初歌唱虞姬而得名,因而“虞美人”也是虞姬的代稱。 虞姬的一生是一曲生離死別的愛情悲歌,拔劍自刎追隨她的愛情。 傳說,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了一種鮮艷的花,人們把它稱為“虞美人花”,虞姬的拔劍自刎、和楚霸王的生離死別都為虞美人這種花卉賦予了悲情、凄美的色彩。 “虞美人”這個詞牌唱的就是悲歌,抒的就是愁情,“虞美人”就是悲情的化身,李煜借用“虞美人”唱出了自己的生命悲歌和人生愁情。
1.才華橫溢,南唐詞人
李煜才華橫溢,精通書法、繪畫、音樂和詩文,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王國維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可以說李煜在詞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 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但詞風(fēng)不再明快靡麗,而是飽含憤慨,是在不堪回首的極度悲哀中的憤慨,顯得痛心而無奈,仿佛是用血滴凝成的文字。 《虞美人》就是其后期詞作的典型代表。
2.驕奢淫逸,亡國之君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是南唐最后一位國君,是一個亡國之君。 李煜身為皇室之人,從小便養(yǎng)尊處優(yōu)、備受寵愛,因而尚奢侈、好聲色,生活驕奢淫逸。 李煜從未想過要做國君,奈何命運帶走了他的哥哥,不得不繼承皇位。 李煜雖然在詞方面具有重要貢獻,但在治國為政方面是不合格的。 毛主席曾這樣評價李煜:南唐李后主雖多才多藝,但不抓政治,終于亡國。 李煜治國不行,又好驕奢淫逸的生活,醉心于詞曲,無意稱帝、不喜政事,國家終究亡在他的手中。
3.享于金陵,囚于汴京
李煜一生最繁華的生活是在南唐都城金陵,享受著聲色犬馬的無憂生活,金陵記錄著李煜的“春花秋月”。 公元975年,宋軍攻克金陵關(guān)城,金陵失守,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一代國主從此淪為階下囚,俘囚于汴京,曾經(jīng)的“春花秋月”變成如今的“不堪回首”,物是人非,只能把自己的一腔愁情寄寓詩詞。 一個“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情之問,問出了李煜深沉的亡國之感。 一首《虞美人》送別了才華橫溢的詞人,同時也讓這位悲劇詞人千古流傳。
二.東風(fēng)起,吹來故國之感
囚于汴京,李煜失去了國家、失去了自由,重重愁緒讓他深夜無眠。 小樓又起了東風(fēng),東方,那是故國金陵的方向。 從故國吹來的東風(fēng),吹來了李煜的故國之嘆,勾起了李煜無限的愁思。 李煜生于“東”,也因“東”而死,宋代王铚《默記》云:“后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于外。 太宗聞之,大怒。 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禍。 ”[2]
1.春花秋月,往事之嘆
吹著東風(fēng),李煜不禁發(fā)出感慨:“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春花”是春天的花,嬌艷、美麗、繁榮,“秋月”是秋天的月亮,皎潔、明亮、圓滿。 “春花秋月”就是世間美好事物的象征。 “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時出現(xiàn),李煜無法同時看到這兩種風(fēng)景,因而此處是虛寫,是李煜的回憶和想象,回憶曾經(jīng)的生活:“春花秋月”般美好和快樂。 “春秋”也常用來表示整個一年,泛指歲月。 因而”春花秋月”不僅是曾經(jīng)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指代李煜曾經(jīng)君王歲月。 歲月是連續(xù)的、永恒的,但“春花”“秋月”兩個意象,又給人變化無常的感覺:春花有花開花謝,秋月有陰晴圓缺,是短暫的、瞬間的、易逝的、變化的。 這就好比李煜的君王歲月,意外擁有,輕易失去。
“春花秋月”是“了”,已經(jīng)了結(jié)、結(jié)束。 “何時了”是李煜在感慨曾經(jīng)美好生活和君王歲月是何時結(jié)束的,感慨往事易逝、歲月無情。 回想當(dāng)年,身為閑散皇子時的無憂無慮、逍遙自在,成為一國之主后的風(fēng)光無限、奢靡自由。 再對比如今身為階下之囚的悲苦凄涼、悔恨恐懼,從“天堂”跌落“地獄”,巨大的身世落差怎能不叫人感慨萬分呢? “往事知多少”,以前的事還知道多少呢。 “往事”指李煜身為皇子和君王時“春花秋月”般的生活,諸多快樂往事,此時此刻還能記得多少呢? 歲月無情,往事如過眼云煙隨風(fēng)而逝,留下李煜的哀痛、幽怨之情。
2.又起東風(fēng),故國之思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又是一個無眠之夜,小樓外又起了東風(fēng)。 李煜為什么寫東風(fēng),而不寫北風(fēng)、西風(fēng)、南風(fēng)? 李煜故國都城在金陵(今江蘇南京),被囚之地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從地理位置而言,金陵在汴京的東偏南方向,此處的東風(fēng)便是指從金陵故國吹來的東風(fēng)。 這是李煜在思念自己的故國,東風(fēng)吹來了故國回憶,于是才有了“春花秋月”的往事之嘆,引發(fā)了李煜強烈又復(fù)雜的故國之思。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月亮自古以來便有“思鄉(xiāng)”的含義,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李煜在月明之夜回憶故國,寄托著自己的思念之情。 月明,即月圓,月圓代表著團圓,而李煜此刻卻與故國東西相隔,是無法跨越的距離,濃濃的思念之情涌向李煜心頭。
李煜是亡國之君,對故國不是簡單的思念,更是有悔恨和愧疚,是“不堪回首”的。 李煜不是一個明君,他縱情聲色、驕奢淫逸,國家形勢緊迫,李煜雖憂心似焚,但卻每天與臣下設(shè)宴酣飲、憂愁悲歌不已,讓本就危難的國家加速走向了亡國之路。 李煜在國事上有懦弱的一面,面對宋軍的猛烈進攻,先是主動降制示尊,上表愿接受北宋冊封爵位,后雖殊死抵抗,但依舊國破家亡,于公元975年奉表投降,開始了俘囚生活。 回憶這段往事,想到國家斷送在自己手里,李煜無法承受,內(nèi)心充滿對故國的愧疚,是“不堪回首”的故國之思。
3.雕欄玉砌,亡國之恨
“雕欄玉砌”是雕飾華美的欄桿和用玉石砌成的臺階,指宮殿建筑,是李煜故國的象征。 李煜回憶往事,想到了曾經(jīng)住的宮殿,那些金碧輝煌的建筑應(yīng)該還在吧。 “應(yīng)猶在”具有猜測和不確定的意味,符合李煜此時的處境——被囚汴京兩年多,作為俘囚的李煜必然是不知道故國情況的。 李煜對宮殿猶在的期盼體現(xiàn)了他的一種僥幸心理和自我欺騙,宮殿是故國存在的證據(jù),只要宮殿在,似乎南唐就在。
李煜沒有寫故國宮殿“都做了土”來表達自己對故國的憑吊,而是寫故國宮殿依舊金碧輝煌、富麗如故,這就與后一句“只是朱顏改”形成了對比:故國宮殿依舊如故,可李煜卻是“朱顏改”。 “朱顏”在此處應(yīng)有三種含義,一是李煜容顏的改變,俘囚生活的幽怨、故國之思的深沉讓李煜愈發(fā)憔悴; 二是李煜身份的轉(zhuǎn)變,曾經(jīng)是坐擁宮殿的君王,如今卻是亡國的階下囚; 三是皇權(quán)的更替,李氏的天下如今改姓趙,南唐不復(fù)存在。 短短二字,飽含了李煜對年老色衰、時光流逝的感慨和惋惜,更有對國破家亡的悔恨和悲痛,可謂是痛心疾首。 “只是”二字更是加重了物是人非之意,“只是”是只有、僅僅是的意思,具有“唯一”的含義。 其他諸如宮殿等事物都沒有變化,唯一變化的就只有“朱顏”而已。
三.東流水,送去李煜之情
故國的東風(fēng)又起,李煜內(nèi)心生發(fā)重重愁緒:往事之嘆、故國之思、亡國之恨,李煜把滿腔的愁情有力地宣泄出來,凝成最后一句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水東流,李煜的愁情也流向了故國,愁情是那么的多、那么的綿長。
1.問己問天,幾多之愁
“問君能有幾多愁”是李煜對自己一生的追問:回首往事,我這一生到底有多少憂愁啊,說不清,道不盡。 李煜本無心皇權(quán),只想做一個逍遙自由的詞人王爺,奈何命運弄人,讓李煜的命運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從此便與“愁”結(jié)下了解不開的結(jié)。 李煜用發(fā)人深思的追問,叩問自己的內(nèi)心,用一個“愁”字點明自己觸景深情、回憶往事的結(jié)果。 “愁”是復(fù)雜的、多重的,是身世遭遇的無常變化、是哀痛幽怨的往事之嘆、是不堪回首的故國之思、是痛心疾首的亡國之恨。
此刻的李煜,望月生情,這一句也許不僅僅是在問自己,更是在問蒼天:蒼天啊,我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愁啊! 古人以天為萬物主宰,似乎蒼天是無所不能的,蒼天能解決人世一切煩憂、撫慰世人的傷痛。 正因如此,當(dāng)一個人情深難訴、悲痛不已時,總會問蒼天以訴情。 如《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篇寫周大夫見西周宮殘破,國破之情深切難抑而呼天:“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李煜和周大夫一樣,內(nèi)心的悲哀難以訴諸于世,只能質(zhì)之于天:問君能有幾多愁。
李煜沒有追問愁的來源,是因為他已經(jīng)知道:來源于亡國與被囚; 李煜沒有追問愁的結(jié)束時間,是因為他知道無法挽回亡國的結(jié)果,愁情永不散; 李煜追問愁的多少,是因為他的內(nèi)心溢滿“幾多”愁,重重愁緒淹沒了他。 “幾多”是“幾許、多少”的意思,表示不確定的數(shù)量。 因而,李煜的“幾多愁”有表示“多少愁”的含義,數(shù)量的不確定反而表明愁的多,多到無法估量。 “幾多”還有“多么、何等”的意思,表示程度的深,“幾多愁”也展現(xiàn)了李煜愁的深。 李煜以“幾多”言愁,將引人深思的追問之語與心中強烈的愁情相聯(lián)系,問己又問天,可見其胸中悲愁早已是無法抑制,洶涌的噴薄而出,正因如此才有后一句傾瀉的愁情。
2.一江春水,愁緒之深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李煜追問的自答,把自己的滿腔愁緒比喻為“一江春水”。 “一江春水”中的“一江”不是數(shù)量“一條江”的意思,而應(yīng)是滿江、整江的含義,是體積、容量的描述。 “一江春水”就是滿江春水、整江春水,言其水量多、江面廣,給人以多、深、寬的感覺。 因而李煜的愁就如這滿江春水,具有多而深的特點。
所謂“春水”就是春天的水。 李煜為什么寫“春水”,而不是其他季節(jié)的水呢? 談到“春”,我們會想到春天,萬物復(fù)蘇、生機勃勃,好似“春水”也有一種蓬勃的感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沖擊力。 還可以從地理知識來解讀“春水”,春回大地,天氣回暖,冰河溶泄而使水勢漲漫,江水變得強勁而洶涌。 這就是李煜“一江春水”似的愁,像“春水”那樣具有頑強生命力,強勁而又洶涌,讓人難以排解,帶給李煜極大的沖擊和傷害。
在此句中,李煜運用了比喻手法,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情,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情的多,還顯示了愁情的強勁、洶涌,充分展現(xiàn)李煜愁之深。 “愁”本是極為抽象的,李煜化抽象的愁為具體的意象——春水,給人以極強的畫面感和廣闊的想象空間。 李煜還給“春水”加上了修飾詞:“一江”、“向東流”,讓“春水”似的愁更加形象生動,展現(xiàn)了愁的多、深、強勁等特點。
3.春水東流,愁緒之長
“春水”不僅是滿江的,而且還是“向東流”的。 為什么是“向東流”的“春水”? 首先,從地理知識來看,我國河流因地勢地貌大都為自西向東流,這符合自然地理的規(guī)律。 其次,從李煜所處的方位看,身在汴京,心卻在金陵,與前文的“東風(fēng)”相呼應(yīng),指向東邊的故國。 東風(fēng)吹來了故國的思念,東流的春水就把李煜的愁情送回了故國,形成了一種“交流互動”,展現(xiàn)了李煜與故國的互訴衷腸。 東方,就是李煜愁緒的源頭,李煜命運的轉(zhuǎn)變都發(fā)生在金陵。 因而,此處是“向東流”的“春水”,是李煜在向故國傳情。
在古詩文中,“江”一般指長江,長江是自西向東流,而南唐都城金陵恰好在長江的流經(jīng)之地,故詞中所言的“江”是指滔滔不絕的萬里長江。 “向東流”的長江之水,浩浩湯湯、綿延不絕、無窮無盡,這就好比李煜“向東流”的愁情,綿長而無窮無盡。 長江最終歸于更深、更大的海洋,這也許也是李煜愁的歸宿:更多、更強的悲與愁。 如大海般的愁情淹沒了李煜,最終也的確淹沒了李煜,李煜帶著這滿腔愁情離開了這個世間,魂歸故里。
李煜用問答的形式吐露心中深長的愁:“先用發(fā)人深思的設(shè)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春水’作答。 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情,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xiàn)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對亡國之君李煜來說,被囚禁的人生所剩下的大概也只有一江“向東流”的無窮無盡的哀愁吧。
參考文獻
[1]王國維,王國維論學(xué)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7.
[2](宋)王铚,王栐.默記燕翼詒謀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程俊英.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孟麗坤.古代詩歌教學(xué)中的一種新的教法——情境模擬嘗試寫作教學(xué)法[J].中學(xué)課程輔導(dǎo)(教學(xué)研究),2016,02.
[5]賈知洵,張志慧.李煜《虞美人》的重新審視與解讀[J].河北北方學(xué)院(社會科學(xué)版),2012.12.
(作者:彭宇佳;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網(wǎng):http:///wslw/2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