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內容摘要:梭羅的自然觀體現(xiàn)了生態(tài)美學的主體間性,本文從主體間性視域出發(fā),從梭羅的自然觀、生活觀、修養(yǎng)觀三方面,分析探究梭羅《瓦爾登湖》中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進而探求《瓦爾登湖》的生態(tài)學意義。 關鍵詞:主體間性 生態(tài)美學 梭羅 近年來,生態(tài)美學這一話題頗受學
內容摘要:梭羅的自然觀體現(xiàn)了生態(tài)美學的主體間性,本文從主體間性視域出發(fā),從梭羅的自然觀、生活觀、修養(yǎng)觀三方面,分析探究梭羅《瓦爾登湖》中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進而探求《瓦爾登湖》的生態(tài)學意義。
關鍵詞:主體間性 生態(tài)美學 梭羅
近年來,生態(tài)美學這一話題頗受學者關注。 生態(tài)美學是把生態(tài)學與美學融合在一起研究的學科,它反映了審美主體內在與外在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性。 它超越了審美主體對自己生命的確認和關懷,也超越了自然界實用價值取向的狹隘,使審美主體將自身與生命世界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①《瓦爾登湖》中體現(xiàn)梭羅對一種理想生活的追求,一種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 在當今世界,具有極高的生態(tài)學意義。
生態(tài)美學論文:生態(tài)審美的境界論語生態(tài)美學
一.梭羅的生存哲學
在《瓦爾登湖》中,我們可以強烈的感受到梭羅對大自然的熱愛。 他是自然主義的踐行者,主動離群索居、擁抱大自然,遠離世間喧囂,在大自然中獨處,與大自然成為朋友,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 同時,他也是個人主義的踐行者,能夠特立獨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詩意、自由的棲居在大自然中,最終獲得心靈的純凈,獲得自己想要的自由。
同時,梭羅的思想受中國傳統(tǒng)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他與中國道家思想和行為完全契合:只有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和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思想,尊重自然,融入自然,順應自然,達到天人合一,才有可能體悟到自然之道與人生之樂,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fā)展。 這才是人類社會長久生存與發(fā)展之道! 這才是我們面對自然應有的敬畏與感恩之德! 梭羅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天地間,與大自然為友,與自然融為一體,在體悟到自然之樂的同時,感悟到人生之樂,真正的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梭羅生態(tài)美學的主體間性思想
生態(tài)美學的主體間性揭示了真實的存在,即不是人的自我膨脹和對世界的征服,而是人與世界獲得自由的和諧共處。 ②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只有通過將他人視為與自己相同的主體,而不是作為外來客體和使用客體,我們才能通對話,理解和交流建立自由和和諧的人際關系。 同樣,只有通過將自然作為同一主體作來對待,而不是作為外來客體和需求客體,我們才能通過交流和經(jīng)驗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自由和諧的關系。 《瓦爾登湖》中體現(xiàn)了梭羅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摒棄虛榮、追求靈性的生活觀和清心寡欲、超凡脫俗的修養(yǎng)觀,表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的主體間性生態(tài)美學思想。
1.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展示的主體間性美學欣賞原則,將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整體,主張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因為向往自然而獨居瓦爾登湖,瓦爾登湖的獨處又給梭羅以感悟。 他與自然為友,所以并不感到寂寞。 他達到了自我與自然世界的交互主體關系,與大自然交流對話。 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兩年多里,瓦爾登湖的寧靜深沉給了梭羅很多啟示。 瓦爾登湖的美麗不是使人們一見鐘情的美麗,也不是宏偉的美麗。 這種美麗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并且總是保持安靜的美,這種美麗常常會打動人們的心靈.這種美麗深深地影響著梭羅的生活,他所住的房子永遠不會上鎖,他認為沒有人愿意當小偷,這種感覺就像古代我國提倡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生活場景。 “瓦爾登湖”所體現(xiàn)的生態(tài)美學觀點是提倡對自然的熱愛,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極大的信任感,并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
梭羅在瓦爾登湖詩意的棲居,生活質樸純凈。 梭羅寫道:他正午夜在月光下釣魚,坐在一條小船上,靜靜地聽著貓頭鷹和狐貍唱的小夜曲,不時聽到一只不知名鳥的尖叫聲。 我認為,正是由于對自然的無比熱愛,作者才能如此仔細地觀察到。 他愛瓦爾登湖上的所有生物,但這樣的愛與占有無關。 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只是“來自文明世界的過客”。 可以看出,他以一種尊重的態(tài)度來對待自然。 ③在梭羅看來,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有靈性的,所以我們要懂得并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以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摒棄虛榮、追求靈性的生活觀
梭羅在《瓦爾登》中論證了主體間性的審美欣賞原則,反對將自然視為沒有生命、沒有感覺和沒有意義的客體。 《瓦爾登湖》中所展示的正是一個獨立于人類物質和精神需求而存在的整體。
梭羅在創(chuàng)作《瓦爾登湖》時,主張人們擺脫財產(chǎn)的束縛,摒棄虛榮,追求一種簡單樸素的生活觀念。 梭羅提到:人或生而富貴,或生而貧窮,雖然經(jīng)濟水平不同,但是同樣為現(xiàn)代文明所累。 為了致富,富人繼續(xù)從工人那里汲取剩余勞動力的價值,但是當他們面臨死亡時,金錢無法幫助他們挽救生命。 可憐的窮人,為了避免因生病沒錢醫(yī)治而努力工作,反倒筋疲力盡把自己累倒。 不論富貴者還是貧窮者,他們只是“在命運里爬動著”,卻享受不到生命的美好。 人們常常為了追求利益而生活勞作,生活著自己營造的社會環(huán)境中,被金錢束縛住,以至于忘記追求生命的真諦④。
梭羅還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簡單靈性的生活方式。 在文中,梭羅的小屋是他本人建造的,僅花費28.215美元。 房子里的家具陳設也非常簡單,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具外,沒有其他奢侈的東西。 他還種了自己的蔬菜,玉米,豌豆,蠶豆等。 他所用的鹽是從海中獲得的,糖是通過煮南瓜,甜菜根或樹葉煮沸而獲得的,面包是自己烤制的,盡管經(jīng)?竞,但是面包有天然香氣,味道非常好。
他自己種植蔬菜獲得的收入為23.44美元,除去種子,農(nóng)具和雇用的人工費用后,他最后只剩下了8.715美元。 實際上,作者想表達的是,如果人們選擇過簡單的生活,他們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吃自己種的糧食,吃多少種多少,而不必將食物換成奢侈品和昂貴的東西,只需要種植幾十平方米,就可以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 而且耕種不會占用很多時間,人們可以花更多時間來思考或讀書。 在梭羅看來,您擁有的外物越多,精神貧瘠程度就越高。 因此他想在這部作品中解釋的社會生態(tài)美學觀點是選擇一種簡單而又靈性的生活方式。
3.清心寡欲、超凡脫俗的修養(yǎng)觀
主體間性生態(tài)美學原則,主張要人與自然合為一體,對待自然要以一種欣賞的審美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保護生態(tài)的目的。 而現(xiàn)代社會,人們?yōu)榱俗非蠼疱X而不惜以犧牲自然為代價,這種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不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終有一天會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 而要改變這種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就要先改變人們的意識,提高人們的修養(yǎng)。 《瓦爾登湖》所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保護自然,追求清心寡欲、超凡脫俗的修養(yǎng)觀。
在美國工業(yè)革命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梭羅超前的認識工業(yè)化在給人們帶來物質財富的同時,會對生態(tài)造成破壞,對工業(yè)化的過度追求會造成對人們必然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事實證明,工業(yè)化使人們過于追求物質,刺激人們的金錢欲,甚至不惜以破壞生態(tài)為代價。
人們對物質的過度追求,會使人們處于物欲之中,最終就會變成對虛幻的追求。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主張清心寡欲,超然物外,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他認為人類對生活必需品的追求是非常有限的,而對精神的追求卻是無限的。 他主張:窮人因品位低下而貧窮,富人因品味高尚而富有。 可見梭羅是以精神層面的品德修養(yǎng)來判斷貧富,而不是以物質來判斷的。 梭羅的這種修養(yǎng)觀,能夠讓他在物欲包圍的社會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淡然的心態(tài),保持內心的寧靜和超然脫俗。
生態(tài)美學作為一種嶄新的理論形式,它的深刻性首先在于其價值立場和理論層面。 這種價值立場和理論層面的突出體現(xiàn)在于,生態(tài)美學從一個新的美學高度出發(fā),⑤重新思考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之間的審美關系,這將有助于糾正主體性神話的偏頗,它也反映了對人類整體未來的綠色關懷。 瓦爾登湖代表著追求完美的原始生態(tài)生活方式,并為當代人們表達了一種有吸引力且實用的理想。
因此,瓦爾登湖已成為一種象征,代表人們理想的生活方式,一種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人們與自然融合的永恒愿望。 《瓦爾登湖》中的主體間性美學思想為我們保護生態(tài)提供了新的范式:不僅要有保護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還要有摒棄虛榮,追求靈性是的生活觀和清心寡欲,超凡脫俗的修養(yǎng)觀,在生態(tài)破壞日益嚴重的今天對我們更具有生態(tài)學意義。
參考文獻
、倥硭蓡.試論生態(tài)審美的基本特征[J].鄱陽湖學刊,2014(06):87-92.
、谥鞎攒.美學研究的范式轉換: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J].理論學刊,2005(07):114-116.
、矍.梭羅《瓦爾登湖》的生態(tài)美學探略[J].語文建設,2016(11):93-94.
、芮.梭羅《瓦爾登湖》的生態(tài)美學探略[J].語文建設,2016(11):93-94.
、輳埿,黃有為.生態(tài)美學在當代的意義闡釋[J].鄱陽湖學刊,2012(03):49-53.
(作者:張 蕊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wslw/2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