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政治民主思想觀念_《人民論壇》2013年02期
所屬分類:政法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4-06-28 14:34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人民論壇》2013年02期,作者:鄧榮華 【摘要】在階級社會當中,政治民主要以特定的階級為基
注:本文摘自《人民論壇》2013年02期,作者:鄧榮華
【摘要】在階級社會當中,政治民主要以特定的階級為基礎。民主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而且民主又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馬克思主義中的政治民主是由社會政治革命和民主的解放發(fā)展而來的,政治民主只是一個過程,其最終發(fā)展的方向是社會民主。
【關鍵詞】政治民主;馬克思主義;階級;社會民主
馬克思認為:“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諦,君主制卻不是民主制的真諦,民主制是國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啞謎。”①列寧對民主做了較詳細的界定,“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一種國家形態(tài)。因此它同任何國家一樣,也是有組織、有系統(tǒng)地對人們使用暴力,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力。”②
列寧對民主的表述主要包涵三層含義:第一層是把民主定性成為一種國家形式和國家形態(tài);第二層是把民主定性成為一種公民平等的參政和議政的權利;第三層是把民主定性成為一種階級統(tǒng)治。
首先,民主的內容會涉及到國家的一些政治問題,民主和專政二者之間從來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依相存。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形態(tài),其實質是一種階級的統(tǒng)治。在現代社會,只要有國家的存在就會有民主和專制,國家的消亡意味著民主的消亡,國家和民主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就是無產階級民主權利得到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會在無產階級政權中消亡。
其次,民主是一個國家人民平等地參與到國家政治活動的基礎,如果沒有大多數人的民主,國家的權利就會掌握在少數階級的手中,不能夠達到真正的民主和平等。只有無產階級政權當中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國家的權利才能真正地掌握在人民手中。列寧認為,只有人民參與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參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無產階級政權,才能夠超越資產階級的民主,把民主的定義和范圍不斷擴大,保證人民參政議政的權利。
再次,列寧認為世界上并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民主,民主從實質上看就是一個階級對其他階級的統(tǒng)治,民主存在階級性。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進行統(tǒng)治,無產階級的民主權利并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而在無產階級政權當中,實現了大部分人對少部分人的統(tǒng)治,只有在無產階級政權當中才能實現大多數人的民主。
馬克思主義政治民主觀的社會經濟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是一種國家形態(tài),民主的行使是與國家和社會的經濟基礎相關聯(lián)的。在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過程當中,在任何時候,民主都不是人們的主觀意愿所能夠決定的。民主是和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緊密相關的,經濟基礎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制度和民主的程度。所以只有加強社會的經濟基礎,才能夠更好地實現民主。社會的經濟基礎對社會的民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著民主的性質。所有制結構決定著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經濟關系可以決定社會的政治關系。所以說所有制決定著統(tǒng)治階級的性質,統(tǒng)治階級推行怎樣的民主制度直接關系到了一個社會的民主程度。
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關系到社會中民主所達到的程度。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人的思想也會得到解放。從世界發(fā)展的過程也可以看出,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和這一時期社會的民主程度是成正比的。生產力水平越高,人的思想解放程度越高,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的文明程度會相應提高,整個社會的民主程度也會相應提高。所以說,一個國家民主程度的高低和這個國家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息息相關。
社會的經濟利益對民主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一個國家的法律和政策都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所以,國家也會在經濟利益上,盡可能大地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民主的最終的目的是要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民主,其實質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自身的利益,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所以社會的經濟利益會直接影響到民主的性質。
馬克思主義的民主政治觀認為,民主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的階級包容力。民主會緩解社會中的階級矛盾,會讓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員都服從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觀點,并且為了統(tǒng)治階級政治目標的實現而進行奮斗。在民主的基礎上,使社會關系不斷改進,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向前發(fā)展。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中,統(tǒng)治階級極力宣揚“平等、自由、民主”的口號,使無產階級也依附于資產階級的旗下,推翻封建主義專制王權,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
同時,民主的思想也被繼承下來,但資產階級所聲稱的民主思想只是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資產階級宣揚的“平等、自由、民主”只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無產階級依然受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榨。列寧對資產階級的民主的理解是,“只要土地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繼續(xù)存在,資產階級制度和資產階級民主中的自由和平等就只是一種形式。實際上是對工人實行的雇傭奴隸制,是資本獨裁,是資本壓迫勞動”。③
馬克思主義政治民主觀中的社會民主
馬克思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民主不是完全的民主,只是在階級社會的大背景下所實現的民主。只有完全消除剝削,無產階級掌握政權,消除壓迫才能夠真正地實現民主。而真正民主的實現,要從以下兩個方向著手:
健全法律制度,實現民主政治。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就必須要保證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合法地位。健全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解放公民的思想,解除對公民的束縛。重視社會的公平正義,在國家的政治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政治解放,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和經濟也是緊密相連的。只有政治上得到民主,經濟上才能夠真正得到快速發(fā)展。經濟發(fā)展又會促使民主的解放。所以說要擴大民主,首先要從政治入手。
重視社會平等,實現全社會的民主。政治解放是實現民主的基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緩解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是實現民主的有效途徑。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所主張的人類社會的最高的發(fā)展層次,在共產主義社會當中享受按需分配,社會的民主程度和經濟發(fā)達程度就會比較高。在共產主義社會當中,人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馬克思認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民主。
馬克思主義政治民主觀對我國的影響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革命指明了道路,中國的有識之士把馬克思主義政治民主觀和我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使中國的無產階級走上政治舞臺。隨著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根據馬克思主義制定了民主的革命綱領。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總任務。最終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國家政權,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在政治上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現階段我國正在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民主政治觀,黨把人民當家作主作為構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根據馬克思主義對民主的理解,我國把民主建設的中心慢慢轉移到了基層社會中來,重視基層的民主建設工作。只有從基層著手民主建設工作,才能使我國的民主制度建設更加完善。
工人和農民是無產階級隊伍的主要組成部分,只有把工人和農民團結起來,才能更好地做好民主建設。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們必須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習慣,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避免分裂主義,消除民族歧視。每個民族在政治民主面前人人平等。要努力培養(yǎng)少數民族黨員干部,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政治民主教育,引領少數民族地區(qū)人民朝著民主方向發(fā)展。更好地實現民族區(qū)域自治。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最廣大的勞動人民更好地參與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來,才能夠更好地實現人民民主的權利。
中國的民主建設一直深受馬克思主義政治民主觀點的影響。在當代中國社會當中,中國相對落后的經濟和文化是阻礙中國民主進程發(fā)展的最主要因素。還需要面對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制約和破壞。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民主建設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中國國情,堅定地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民主不斷進行豐富和發(fā)展。
在我國以后的民主建設過程中要重視以下幾點內容。第一,要嚴格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保證國家的政治基礎穩(wěn)定。沒有廣大的勞動人民,就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也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主。第二,必須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如果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所以要建設民主社會要以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第三,必須不斷地深化社會主義法治改革,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政府部門要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為民主社會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注釋
、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80~281頁。
、凇读袑庍x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7頁。
③《列寧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43頁。
【雜志信息】:
《人民論壇》雜志創(chuàng)刊于1992年,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江澤民同志題寫刊名,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4-3381,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11-2961/D,郵發(fā)代號:2-15,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郵政發(fā)行暢銷報刊。
《人民論壇》已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甘肅政法學院學報》排名2008年度“復印報刊資料”法學期刊全文轉載量第9位;《甘肅政法學院學報》榮獲“第二屆全國百強學報”稱號并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甘肅政法學院學報》獲“甘肅省優(yōu)秀期刊”榮譽稱號;《甘肅政法學院學報》入選2006年度“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甘肅政法學院學報》入選“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2004年、2006年連續(xù)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目錄,2008年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目錄。
【投稿須知】:
1、請附作者簡介,包括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單位、職務、職稱、主要研究方向、通訊地址、郵編及聯(lián)系電話。
2、文中引文請仔細核對原文,注釋采用腳注,參考文獻采用尾注。注釋和參考文獻請按下列順序書寫:
主要作者(專著作者、論文集主編、學位申報人、專利申請人、報告撰寫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文獻類型標識(見圖示)、出版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文獻起止頁碼。
專著M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
3、稿件須在正文前附200字左右的文章摘要和3—5個關鍵詞。其中文章摘要應根據原文中提出的新觀點、新方法、新論證進行概括和提煉,摘要的表述不得超越原文內容,并一律使用第三人稱,盡量不用“本文”、“筆者”,“我們”等詞作主語,力求簡明扼要、客觀準確、完整連貫、文章摘要、關鍵詞以及文章題目、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須同時譯成英文。
4、本刊概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
5、對采用的稿件,本刊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前提下,可對稿件進行技術處理,如不同意請在來稿時聲明。
6、凡被采用的稿件文責由作者自負。因一稿多投或抄襲、剽竊等侵犯他人著作權給本刊造成不良影響者,本刊保留依法采取適當措施的權力。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zflw/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