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本篇文章是由《 行政法學研究 》發(fā)表的一篇法律論文,是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雜志囊括百家、兼容并蓄,薈萃行政法理論與實務成果,弘揚行政法治精神,為中國向政法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摘要: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而作為祖
本篇文章是由《行政法學研究》發(fā)表的一篇法律論文,是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雜志囊括百家、兼容并蓄,薈萃行政法理論與實務成果,弘揚行政法治精神,為中國向政法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摘要: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而作為祖國棟梁的當代大學生,其憲政意識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本文對226名在校大學生憲政意識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并作了較為詳盡的統(tǒng)計和理論分析,提出了提高當代大學生憲政意識的對策。
關鍵詞:憲政意識:調查;依法治國
一、引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取得了重大發(fā)展,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人們欣喜地看到一個以憲法為根本,包括一系列重要法律在內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框架已經建立,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已有法可依,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走向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
依法治國的根本是依憲治國,依法辦事首先應當是依憲辦事。當代大學生是將來社會的精英,他們的憲政意識直接影響到推進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其憲政意識如何呢?為探究這個問題,本文從五個方面即對憲法關注程度,憲法理念,憲法功能,公民的基本權利,憲法實施等,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當代大學生的憲政意識進行了測試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了當代大學生憲政意識的整體狀況,提出了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法治觀特別是憲政意識的有效途徑。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課題主要采取隨機抽樣、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資料。調查對象理學生10人,占4.4,工學生116人,占51.3%,文學生6人,占2.7%,醫(yī)學生50人,占22.1%,法學生18人,占8%,經濟和管理學生26人,占11.5%,(本文的百分比是指收回有效問卷所占總人數(shù)的百分比,下同),體現(xiàn)了調查對象的廣泛性。為了調查能較客觀、真實地反映被調查者的觀點,筆者設計了五項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關于憲政內容的問題,共21個子項,并且在編制問卷時,盡量做到文字淺顯,用語明晰,同時保證了每一個問題的中立性。調查采取不記名方式。筆者發(fā)放問卷26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226份,有效率為86.9%。對回收的調查問卷,筆者進行了認真的統(tǒng)計和分析,數(shù)據(jù)的處理也體現(xiàn)了實事求是的原則。
從調查的內容、數(shù)據(jù)和比例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憲政意識總體狀況比較好,但距我國法治建設進程尚有一定差距。第一,對國家機構、結構和政權組織形式等憲法常識性知識了解不夠,憲法常識是主體理解憲法原理、分析、判斷和評價憲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公民對憲法最基本知識的理解。憲法的常識,應當是公民普遍掌握的基礎知識,但統(tǒng)計結果不十分令人滿意。憲法常識性知識四個問題中,知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產生的程序的56.6%,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是單一制的60.1%,準確的憲法條文數(shù)量的僅有19.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期限的75.2%;第二,憲政理念有待提高。所謂憲政理念是主體對于憲法思想和憲政基本原理的信仰,也就是公民對于國家與公民、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它是憲法意識的高級形式。因此,憲政理念是公民在掌握了一定憲法知識的基礎上,對憲法問題、憲法現(xiàn)象進行的理性思考。在憲法理念凋奄的三個問題中,認為學習憲法意義重大的76-3%,對憲法是國家用來規(guī)范和約束政府權力并保護公民權力的法律、政府的權力是有限的,應該受到人民權力的制約、憲法必須進入訴訟領域成為法院判案的依據(jù)等三個選項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有75.5%;對憲法的本質日的是保護公民權利的15.2%,是限制國家(政府)權力12.7%,是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30.1%,是作為制定其他法律的“母法”36.5%,不清楚的5.5%。眾所刷知,國家不是超歷史的,也不是超階級的,憲法的制定權主體是人民,憲法是民意的體現(xiàn),國家的權力歸根到底是來自全體人民的授予,F(xiàn)代憲法理論進一步表明,人民是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主人,民主和人權是憲法最根本的價值追求,憲法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和約束也就成了現(xiàn)代法治國家最重要的法律理念。洛克認為:“人民為了自身的利益,讓渡一部分權利以組成國家,假如國家不能保障人民的權益,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人民有權收回讓渡自己出去的權利”。所以,列寧曾經說憲法是“寫著人民權利的紙”;第三,對憲法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功能認識有待加強,憲法功能,是與憲法作用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指憲法規(guī)范通過調整憲法關系主體的行為從而最終對社會關系產生的影響。學者普遍認為該影響是對社會有機體的正面效應,因而是…種價值的體現(xiàn),強調“實然”性。在此項調查中,89.4%的人認為我國存在權力腐敗的原因是權力缺乏制約;62.1%的人認為加強憲法的地位和作用與懲治腐敗之問有聯(lián)系。憲法的主要功能是規(guī)范和約束國家權力(power),以便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打tS)。權力腐敗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究其根本,最主要的是在于權力缺乏有效制約。西方有位哲人說過,“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防止和懲治腐敗的主要措施就是建立和健全有效制約權力行使的制度或機制,而憲法具有規(guī)范和約束政府的功能,所以,必須提高憲法的權威,充分發(fā)揮憲法的限權和控權功能,也就是對國家機關權力進行必要的限制與調控,包括合理分配政治權力,規(guī)范并控制國家權力來平衡各種利益:第四,權利意識淡薄。從調查問卷分析,答題的正確率較低,30%的知道我國“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寫入憲法的年代:45.1%的人知道遷徙自由國際人權公約做了規(guī)定;對我國公民行使民主權利,參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狀況不太滿意的53.3%:認為權利受到侵犯找法院的62、人大常委2.9%、人民政府9.6%、人民檢察院12.5%、不知道的13%;同意我國憲法應當加大對公民個人財產的保護力度,像保護國家或集體公共財產那樣77.9%。憲法所確認的公民的基本權利被稱之為“憲法權利”。法國1789年的《人權宣言》中日,凡權利無保障的社會就沒有憲法,憲法是基本權利的宣言,基本權利保障成為各國憲政實踐的中心課題。我國1982年憲法在起草過程中,立憲者們吸取了“文革”的慘痛教訓,把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寫入憲法,體現(xiàn)了對人類價值的尊重和保護。第五,對憲法在實施過程中的功能認識欠到位。調查問卷中,認為我國憲法實施效果好的0.9%,比較好的31%,比較差的40.2%,差的19.8%,不清楚8.1%;對我國現(xiàn)行憲法的文本看過的3.6%,隨手翻閱過的16.4%,沒看過的80%。這些數(shù)據(j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憲法實施的成績和不足。憲法實施是指憲法規(guī)范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貫徹落實,即將憲法文字上的、抽象的權利義務關系轉化為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并進而將憲法規(guī)范所體現(xiàn)的人民意志轉化為具體社會關系中的人的行為,現(xiàn)行憲法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確認并規(guī)定了一些既反映社會轉型時代要求,又力求彌新的重要觀念和原則。
三、啟示與對策
從上述調查和分析可窺當代大學生憲政意識之“一斑”。令人擔憂。對本國的根本法了解程度尚且如此,談何其它法律?更談何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大學生這些所謂的高智商群尚且如此,又何談中國眾多文盲半文盲的普通民眾呢?
調查也從側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人文社科知識的缺乏。學校、社會和個人都應該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培養(yǎng)學生憲政方麗的知識和能力已刻不容緩。中國要走依法治國之路,首要必須走依憲治國之路,而想走好這條路,必須要有一一批在思想上能理解并認同今天法治戰(zhàn)略精神的公民,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法治社會秩序的構建,并影響、帶動全體公民信仰法律、接受法律、運用法律,使我國傳統(tǒng)中本來罕有的法治精神要素根植于我們的民族精神之中,成為我們民族的有機的精神價值。這一重擔無疑將落在時代的精英——大學生的身上。她們思想開放,能接納和認同新的思想和觀念,有著強烈的民族榮譽感和憂國憂民的時代責任感,是我國法治戰(zhàn)略希望所在。依靠什么途徑來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特別是憲政意識,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在此談談拙見。
眾所周知,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才,而能稱其為人才的,首先必須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在這點上,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而來改善這一現(xiàn)狀。
(一)德法并重,雙管齊下
道德教育歷來是學校教育的重心,但卻不能由此而忽視了法制教育。道德和法律是相輔相成的兩種社會調控手段,前者提高人的內部心境,后者規(guī)范人的外部行為,不可偏廢。道德對社會成員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調整個體的道德心理,影響道德思想,以此去指導道德行為,主要是通過調整個體和組織的外部行為,以其產生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之問的和諧協(xié)調關系。法律對社會成員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調整個體和組織的外部行為,形成法治信念,以此指導法律心理,以使各種法律關系主體正確認識與處理權利與義務、權利與權力、權力與權力等法律關系,使社會進入有序、公平、理性而穩(wěn)定的狀態(tài)?梢,兩種規(guī)范的功能指向或發(fā)力向度雖然不一一樣,但其歸宿都是建立一種合法有序、公平合理的理陛或德性社會。一手抓普及道德教育,一手抓法制建設,道德與法律并行兼施不僅可收互進互補之效,而且可獲得相得益彰之果。因此在保證道德教育的同時,學校也應把法制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德著重強調義務,而法在強調義務的同時,還包括權利的行使和保護。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zflw/4508.html